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
国富论看不见的手分工论利己主义自由主义思想斯密的关键词主要内容二分工、货币和价值理论三分配理论生产劳动、资本和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四五国家、财政和税收理论斯密的生平、著作与方法一六经济自由主义与国际贸易•AdamSmith(1723~1790)•18世纪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的代表和理论体系的建立者。•他第一次把以前的经济知识归结为一个统一和完整的体系并加以丰富和发展。•斯密是公认的经济学宗师。一、亚当·斯密的生平、著作与方法尽管自17世纪中叶起出现了像配第、诺斯、休谟、布阿吉尔贝尔、魁奈、杜尔阁等一批批判重商主义的经济学家,然而与重商主义的斗争一直没有完结,直至1776年,亚当.斯密的科学巨著《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的出版,才最终战胜了重商主义,标志着古典经济学体系的建立,实现了西方经济学演进中的一次伟大变革1.斯密所处的时代背景亚当·斯密的理论形成于18世纪50-70年代,比威廉配·第晚了一个世纪。18世纪中叶,英国已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封建性的行会手工业逐渐分化瓦解,工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中已占绝对优势。工场手工业最为繁荣,劳动分工精细,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生产技术进一步改进。资本主义进入快速发展期,为工业革命的产生提供条件。农业中,“圈地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和资本主义大农产的兴起,加快了农民的破产,从而为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提供大批劳动力和廉价原料。对外贸易居世界首位,同时殖民掠夺和海外扩张达到空前规模,从而使英国资产阶级掌握了大量的货币资本。所有这一切,反过来又促进了英国生产力的发展。(1)经济方面经济发展使英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农民和封建贵族急剧分化,新兴资产阶级迅速崛起。到18世纪中叶,社会上已日益显著地形成了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并存的新兴阶级结构。英国资产阶级和地主贵族共享政权,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地位还不稳固,颁布的法令限制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损害资产阶级的利益。资产阶级为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强烈反封建残余,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主张实现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以保证资本主义经济自由发展和工业革命的顺利进行。(2)政治方面斯密深受18世纪资产阶级进步哲学的影响。---与重农学派的魁奈、杜尔阁交往甚密,受其自然秩序思想的影响。---受哲学教授哈奇森的自由主义思想及为“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从理论上论证这一时代的要求,是摆在当时资产阶级思想家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斯密的古典经济学体系就是为适应这一历史任务而建立起来的。他的理论反映了资产阶级争取自由,增加社会财富,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3)思想方面1723年6月5日亚当·斯密出生在苏格兰的一个小镇柯卡尔迪1737年夏天,14岁的斯密从柯卡尔迪中学毕业,就进入格拉斯哥大学1740年17岁时,经哈奇森教授提名,格拉斯大学决定将斯内尔奖学金授予斯密,资助他去贵族的牛津大学深造。2.斯密的生平1748-1751年,斯密于牛津大学毕业后,接受了爱丁堡大学的聘请,讲授修辞学和文学。1751-1764年,斯密在格拉斯哥大学任教授。1765-1776年,斯密在此期间,开始写作并出版他的经典名著《国富论》。1764年,他辞去教授职务,担任年青的贝克莱公爵的私人教师,在旅居巴黎期间,他已开始着手《国富论》的写作工作。2.斯密的生平斯密不愿意将未能完成的作品留于世人,在辞世前不久,销毁了自己尚未完成的、大约有18本装订好的手稿。1790年7月17日,他与世长辞,葬在卡农加蒂教堂的墓地。简朴的墓碑上写着:“亚当·斯密,《国富论》的作者,长眠于此。”《道德情操论》1759年《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1776年(简称《国富论》)斯密的《国富论》在经济学说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划时代巨著,把资产阶级经济学发展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全书以国民财富为研究对象,认为政治经济学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国民财富的增长。他说:“政治经济学,提出两个不同的目标:第一,给人民提供充足的收入或生计......第二,给国家或社会提供充分的收入,使公务得以进行。总之,其目的在于富国裕民。”3.斯密的著作斯密在《国富论》中运用的了抽象演绎和经验归纳相结合的方法。在斯密的著作中,存在着许多相互矛盾的概念和理论,在价值、利润、地租和工资等分析上常出现双重的或多重的观点和论述,被称为斯密理论的二重性。斯密理论的这种二重性是斯密著作中反映出来的他的方法的二重性的结果。斯密研究方法的二重性是同他的二重的研究任务相联系的。“一方面,他试图深入资产阶级社会的内部生理学,另一方面,他试图既要部分地第一次描写这个社会外部表现出来的联系,又要部分地为这些现象寻找术语和相应的理性概念,也就是说,部分地第一次在语言和思维过程中把它们再现出来。”因为这两个任务是各自独立进行的,所以在他的书中出现了相互矛盾的两种表述方法。4.斯密的研究方法二、分工、货币和价值理论1.分工理论分工是斯密全部经济学说的起点,整部《国富论》就是从分析分工开始的。斯密认为增加国民财富的主要原因是靠提高劳动生产力,而要提高劳动生产力,首先要靠分工的发展。他在《国富论》的第一篇第一章就说:“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分工理论劳动者的技巧因业专而日进节省从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所需要的时间专门从事某项作业的工人比较容易改良工具和发明机械。分工为什么能提高劳动生产力?斯密把分工的原因归结为交换,根据斯密的观点,分工的产生是由人类的本性决定的,“一种人类倾向所缓慢而逐渐造成的结果,这种倾向就是互通有无、物物交换、互相交易。”人类生来就有利己心和交换倾向,在交换过程中,人们发现,如果一个人专门从事某一种工作所取得的好处,要比自己包揽一切工作取得的好处多,于是就专门从事某一种工作,从而形成了分工。斯密认为财富的源泉不仅在于劳动,还在于已形成分工之下的劳动,否定了重商主义关于财富来源于流通领域或商业活动的错误观念和重农学派只把农业劳动看做是财富唯一来源的错误思想。分工理论斯密分工理论的不足之处只重视分工对技术进步和发展生产力的作用,而没有分析分工的社会性质,在论述中又往往把不同性质的分工混在一起,如社会分工和工场手工的内部分工错误地认为交换引起分工,没有认识到分工的社会历史性质。从历史上看,原始社会内部很早就产生了自然的分工,交换则是在原始社会末期才出现的分工理论2.货币理论斯密在讨分工之后,说明了货币的起源及其各项职能。他论述了作为交换工具的货币在历史上是怎样产生的,以及它在交换中的作用。他认为货币是在克服物物交换的困难中产生的。例如屠夫要卖肉,酿酒人和做面包的人需要买肉,但屠夫不需要酒和面包,交换就发生了困难。一些人就想到先用自己的产品换取为许多人都乐于接受的商品,以便使交换顺利进行。于是这种商品就逐渐成为交换的通用媒介,发展为货币。在货币的职能上,斯密更多的是讨论货币的流通手段和价值尺度问题。斯密突出了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作用,认为“货币只是货物借以流通的轮毂”。斯密开创性地探索了纸币流通规律。他指出任何国家各种纸币的全部金额决不能超过其所代替的金银的价值,或在没有这些纸币的场合所必须有的金银的价值。斯密赞扬纸币代替金属货币方便了流通,减少了费用。3.价值理论(1)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斯密对使用价值、价值、交换价值的认识使用价值价值交换价值价值理论使用价值:特定物品的效用。价值理论交换价值:由于占用某物而取得的对他种货物的购买力。价值理论我认为,一些使用价值很大的东西,往往只有很小的交换价值,甚至于没有价值,而一些交换价值很大的东西,常常只有很小的使用价值。前者如空气、水等,后者如钻石。我首次提出了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概念,并论述了两者的关系,这推进了前人的认识。但还有很多不足,我不理解使用价值时交换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因素,也忽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二者之间的关系,不理解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着者。价值理论(2)劳动价值论及两种价值规定斯密从劳动分工出发来研究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的,他认为,商品交换不过是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的交换。因此商品的真实尺度是劳动。他还提出了衡量劳动的“困难程度”和“技巧程度”的重要性。他在说明劳动价值论时提出了两个自相矛盾或对立的价值规定。商品价值由商品生产耗费的劳动量决定,在资本主义产生以前存在;在资本主义产生以后,物品通常可购买或支配的劳动量,与生产该物品所需(或耗费)的劳动量已不相等,出现了商品价值由购买或支配的劳动量决定的规定。价值理论(3)三种收入价值论他说:“工资、利润和地租是一切收入和一切可交换价值的三个根本源泉。”他实际上又树立了一种价值规定或衡量商品交换价值的另一尺度,即商品的价值或交换价值取决于三种收入,从而脱离了劳动价值论,斯密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观点在本质上属于生产费用论。(4)自然价格与市场价格商品的自然价格就是就是依照自然报酬率支付工资、利润和地租的价格。自然价格就是价值。市场价格就是指市场上实际出卖的价格。价值理论由于特殊的意外事故,天然的原因,特殊的政策的规定,商品的市场价格能在相当长时期内大大超过其自然价格;在一般正常条件下(即自由竞争条件下),“商品价格时时刻刻都向着这个中心(自然价格)。”评价:斯密已看到价格围绕自然价格上下波动是一种规律性现象,并认识到价值规律对商品生产的调节作用。价值理论三、分配理论1.分配理论的基础:三个阶级的划分:工人、资本家和地主。亚当斯密的分配论,是即劳动工资、资本利润及土地地租自然率之决定理论。工人阶级资本家阶级三大阶级地主阶级工资利润地租分配理论2.工资理论一方面,他认为工资是劳动的收入,由劳动决定,“劳动生产物构成劳动自然报酬或自然工资”。这种工资理论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工资是劳动的自然价格,“需要靠劳动过活的人,其工资至少足够维持生活的程度,否则劳动者就不能赡养家室而传宗接代了”。这种工资理论是以生产费用论为基础。他把劳动价格区分为劳动的自然价格和劳动的市场价格(或称货币价格)。劳动的自然价格是维持工人及其家庭生活资料的价格,劳动市场的市场价格就是劳动市场上的现实的价格,以劳动的自然价格为基础波动,劳动的市场价格取决于资本家与工人在劳动市场上的竞争,资本家常常处在有利地位。斯密把对工资的变动与国民收入和资本是否增加联系在一起。分配理论第一种观点:从劳动价值论出发,利润是工人劳动对原材料所增加的价值在扣除工资后的余额。第二种观点:从三种收入价值论出发,利润是资本的自然报酬,是资本家生活资料的正当来源,也即是商品的实际生产费用。斯密把利息看作是利润的派生形式,认为利息是利润的一部分,因而是随着利润的变动而变动的。他还研究了利润的变动趋势,看到了利润率在资本积累或国民财富增长过程中有下降的趋势。3.利润理论斯密认为:“作为使用土地的代价的地租,自然是租地人按照土地实际情况所支付的最高价格“。斯密对土地所有权在地租上的意义有明确的认识,把地租看做土地所有权的单纯结果,认为地租是一种垄断价格。一方面,他认为地租是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是投入土地的劳动生产物或其价值在工资、利润以外的一个扣除部分。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地租是使用地主土地的代价或自然报酬,是商品价值或生产费用的一个构成部分,是商品价值的根本源泉之一。4.地租理论斯密在研究工资、利润和地租之后,对资本主义社会三个阶级三种收入的关系作了这样的结论:随着国民财富和资本的增加,地租和工资都必然增加,而利润则必然降低。分配理论分配理论亚当.斯密收入分配理论对我国收入分配的启示?我国的生产力相对落后且发展不平衡,必须坚持多种生产要素所有权结构并存的生产结构启示国家要明确生产要素所有权的主体以及生产要素所有权主体享有生产要素所有权派生出来的一系列权利。在市场经济中,要以市场为基础配置资源或生产要素,必须根据人们的劳动贡献和提供其他生产要素的贡献来支付报酬。分配理论四、生产劳动、资本和社会再生产理论1.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划分在斯密的经济理论体系中占有
本文标题: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431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