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09机电刘昌磅学号09124052中缅油气管道对我国能源安全影响研究摘要:能源问题一直是制约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我国在能源问题上主要面临着能源总量大,人均占有少,能源使用率不高,能源浪费严重,能源安全问题突出等几大问题。只有妥善地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为国家的工业化生产源源不断地输送动力。进口国外能源主要是石油和天然气,是我国解决能源问题,发展国家工业化一个有力的措施,而中缅油气管道的开通建设在此就起到了一个不可忽视的作用。关键词:中缅油气管道;能源;消费;现状引言能源是国家发展工业化,实现现代化,促进全社会进步所不可或缺的物质。目前全世界使用的能源以不可再生能源为主,中国国内的能源储量大,但人均占有量少,且开采利用率低,浪费严重,还造成了很多环境问题。虽然新能源飞速发展,但因为技术水平普遍不高,市场价值低,新能源仍处于一个相对落后的状态。通过建设石油管道,进口国外能源,是解决我国国内能源问题一个有效地途径。1、中国能源消费的现状1.1增长迅速的能源消费量2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进入了经济增长的快道,国内生产总值和能源消费量增长迅速,年增长率分别为9.6%和5.2%。2005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22.2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9.5%,每万元GDP能耗为1.43吨标准煤(2000年人民币不变价),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煤炭消费量21.4亿吨,增长10.6%;原油3.0亿吨,增长2.1%;天然气500亿立方米,增长20.6%;水电4010亿千瓦时,增长13.4%;核电523亿千瓦时,增长3.7%。如表1-1,GDP由1978年的6584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78678亿元,平均增长率达到9.7%,能源消费量由1978年的5.71亿吨标准煤增长到2005年的22.25亿吨,年平均增长5.3%。中国的人均能源消费量也在迅速增长,从1978年的0.09吨标准煤增长到2005年的1.70吨标准煤。2003年全国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为17.3千瓦时,而在1980年只有10.8千瓦时,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人均能源消费量仍然比较低。2002年以来,中国经济进入了新一轮的增长周期,固定资产投资迅速增长重工业的比重出现了增大的趋势,钢铁、建材、电解铝等高能耗产业迅速扩张,由此导致能源消费量的迅速增长,甚至超过了经济增长速度,2002~2004年连续三年的能源需求弹性系数大于1。1.2能源的消费结构以煤为主中国是煤炭资源较丰富的国家,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最大。如图1所示,建国初期,中国煤炭消费量占一次能源消费量的90%以上,随着中国石油天然气工业和水电事业的发展,煤炭消费比重有所下降。与2004年相比,2005年全国消费煤炭21.4吨,增长10.36%;原油3.0亿吨,增长2.1%;天气500亿立方米,增长20.6%;水电4010亿千瓦时,增长3.7%。1978年以来,中国水电消费量占一次能源消费量的比重在逐步增加,从1978年的3.4%增加到2005年的7.2%。1.3日趋严峻的中国能源进口依存度中国既是能源生产大国,也是能源消费大国。从总量上看,中国的能源生产和消费基本上是平衡的,根据《统计公报2005》(国家统计局)有关数据得到2005年中国一次能源自给率达到92.8%,进口依存度仅为7.2%。但是,受到资源禀赋的影响,中国主要一次能源的供需结构很不平衡。从1993年起,中国成为成品油净进口国,1996年成为原油净进口国,净进口数量不断升,2005年原油和成品油净进口数量分别为11875万吨和1742万吨,石油进口依存度超过了40%。中国石油进口依存度的迅速上升使中国能源的安全形式日趣严峻。中国煤炭资源比较丰富,2005年煤4炭净出口为4551万吨,焦碳出口为1276万吨。受国内市场需求的影响,由于石油供给紧张,近两年国内煤炭消费总量增加较快,导致2004~2005年中国煤炭和焦炭净出口数量有所下降。2、中国能源安全问题2005年12月,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问题研究员孔博(BoKong)发表了题为《中国能源不安全及其战略剖析》的报告。他把中国能源安全问题归纳为周期性不安全(cyclicalInsecurity)、结构性不安全(structuralinsecurity)和体制性不安全(institu2tionalinsecurity)等三个方面。②他的报告不但分析了中国能源不安全的原因,而且对中国能源战略的制定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笔者认为,他把“周期性不安全”和“结构性不安全”严格加以区分的意义并不大。本文在适当借鉴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目前中国能源安全主要面临以下两大挑战:2.1结构性危机其一,能源结构不合理,依然是以煤为主。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大国,也是世界上煤使用比例最高的国家,占世界煤消费总量的27%。在2008年,中国现有的能源消费结构中,煤占70.4%、石油占19.7%、天然气占3.3%、其它占6.6%,而煤层气、风能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则刚刚起步。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平均水平(煤占28.6%,石油占35.6%,天然气占23.8%,水电和核电占12%)相比,差距是十分明显的。③在5未来20年内,煤仍将是中国的主要能源。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预测,2030年,煤仍占中国能源消费总量的60%。2008年我国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图其二,能源人均占有量低,能源资源分布不均匀。虽然中国能源总量生产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拥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人均能源探明储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33%,人均煤炭可采储量为90.7吨,人均石油可采储量为2.6吨,人均天然气可采储量为1408立方米,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7%、7.69%和5%。⑤中国能源资源总体分布不均匀。其特点是北多南少,西富东贫;品种分布是北煤、南水和西油气,因而形成了北煤南运、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等长距离输送的基本格局。煤炭的保有储量将近80%集中分6布在华北和西北地区,其中86%分布在干旱缺水的中西部地区;可以利用的水能资源约68%集中在西南地区;塔里木盆地和四川盆地天然气总量约占全国的1/2。⑥东部地区能源消费占全国的67%,但能源储量仅占全国的13%。随着石油勘探开发工作的深入开展,未来中国国内的油气勘探开发对象主要集中在深层、深海和自然地理位置十分恶劣的沙漠、高山和高寒之地,新增储量的75%来自老油区的复杂或隐蔽油藏。①中国国内能源的勘探程度低,开发利用的难度很大。其三,能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能源供应不足成为制约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从1992年开始,中国能源生产的增长幅度小于能源消费的增长幅度,能源生产与消费总量之间的缺口逐渐拉大,能源消费与供应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例如,中国的石油消费量在1990年是1.15亿吨,2002年增加到2.393亿吨,年均增长6.7%。而中国原油产量在1990年是1.3亿吨,2002年却只增加到1.675亿吨,年均增长1.62%。为弥补缺口,中国石油进口量从1993年的988万吨增加到2002年的7000多万吨,年均增长近25%,对外依存度也从6.4%上升到30%。②有专家估计,到2030年,中国能源供需缺口量约为2.5亿吨标准煤,到2050年将增至为4.6亿吨标准煤。其四,石油对外依存度过大,储备体制不健全。当前石油安全已成为中国能源安全的核心。由于中国原油产量的增长大低于石油消费量的增长,造成中国石油供应短缺、进口依存度飙升。按7照国际能源署的预测,到2020年,中国每天进口石油达690万桶,占中国石油消费总量的70%;2010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为55%、2020年为68%、2030年将达到74%。④“美国能源信息局(UnitedStatesEn2ergyInformationAdministration)”也预言,2010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为44.6%、2020年为62.8%、2025年将达到68.8%。⑤此外,目前中国原油进口的60%以上来自于局势动荡的中东和北非地区,中国进口石油主要采取海上集中运输方式,原油运输约4/5通过马六甲海峡,形成了制约中国能源安全的“马六甲困局”。同时,中国的石油战略储备还刚刚起步,石油储备体制很不完善。其五,能源利用率低,能源环境问题突出。中国的能源利用率长期偏低,单位产值的能耗是发达国家的3~4倍,主要工业产品单耗比国外平均水平高40%,能源平均利用率只有30%左右。⑥另外,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也不利于环境保护。况且,中国的煤炭资源又存在着固有的质地差、运输距离长、污染严重、热量不足等问题,更使中国在能源消费结构方面雪上加霜。这种长时期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将使中国区域性污染日益加重,生态环境持续遭到破坏。因此,能源生产和利用对环境的损害是中国环境问题的核心,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2.2管理性制度危机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中国能源管理机构分分合合、不断调整。首先,1988年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决定撤8销煤炭部、石油部、水利电力部和核工业部,成立能源部。随后,1993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决定撤销能源部,重组煤炭部、电力部。而后,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决定撤销煤炭部、电力部。最后,2004年成立了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局,2005年成立了国家能源领导小组。目前,中国缺乏有效的能源安全的政府管理体制,暴露了能源安全的管理性制度危机,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权限不明、职责不清。当前,中国缺少对能源安全进行统一管理的部门。与能源相关的管理、开发和研究职能分散在中国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建设部、农业部、科技部、国防科工委、国家环保总局和电监会等部门。此外,国有能源公司、相关的地方机构也参与能源政策的制定。⑦在这样的管理体制下,一方面难以出台统一协调的政策措施,另一方面,即使出台了宏观能源政策,也无专门机构贯彻实施,更无法实现长远的政策目标。例如,目前中国石油管理权分散在数个3、中缅油气管道的历史与现实3.1中缅输油管内容重点具体线路:首先通过海运将石油运送到缅甸北部港口实兑。再通过长达900公里的输油管线经过曼德勒和瑞丽,终点到达昆明。规模与时间:2008年正式动工,建设一条直径813毫米的输油管道,2010年建成后,年输送2000万吨。配套设施:2010年在缅甸建成30万吨级原油码头和60万立方米油库;9在云南建大型炼油厂,一期炼油能力2000万吨/年,配套100万吨/年乙烯化工。投资:按2004年的规划概算,一期投资约需400亿元人民币。管道油源:主要依靠中东和非洲,同时充分考虑东南亚中南半岛。仅缅甸探明石油储量就达4.5亿吨,天然气储量1.44万亿立方米。远景:继续引进4000—6000万吨原油。在云南生产的石化产品覆盖西南、湖南和湖北,甚至东南亚。中缅油气管道线路图3.2中缅油气管道的实施状况中石油集团10月8日发布新闻稿称,中缅油气管道(缅甸段)第四标段10月1日开工,这也标志着中缅油气管道线路工程全面展10开。缅甸段第四标段线路起于缅甸掸邦地泊镇,止于南坎、弄岛中缅边界;管线全长357.4公里,其中油、气管道各长178.7公里,预计2013年5月投产。随着缅甸雨季的结束,中缅油气管道建设将迎来施工高峰。中缅油气管道是继中哈原油管道、中亚天然气管道和中俄原油管道之后又一条重要能源进口通道,始于缅甸西海岸,从云南瑞丽进入中国;原油管道设计能力为2200万吨/年,天然气管道输气能力为120亿立方米/年。缅甸段和境内段已分别于2010年6月3日和9月10日正式开。4、中缅输油管道对我国能源安全战略影响研究4.1提高石油进口运输安全随着中缅原油管道项目开工,标志着中国的东北(中俄原油管道)、西北(中亚天然气管道)、西南陆上(中缅油气管道)和海上(经过马六甲海峡的海上通道)四大油气进口通道的战略格局已初步成型,有利于实现石油运输渠道多元化,保障中国能源供应安全。中缅油气管道是继中哈石油管道、中亚天
本文标题:能源报告(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48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