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规划doc-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技发展战
1内部资料请勿外传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2008-2020年)(讨论稿)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国家科技大会精神,提升学校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推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农业科技发展规划(2006-2020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总体发展战略规划(2001-2015年)》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十一五”发展规划(2006-2010年)》,特制定我校2008—2020年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一、现有基础与面临形势合校以来,科技工作紧密围绕学校改革、建设和发展大局,以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为根本目标,以提升创新能力为突破口,以整合科研优势为手段,加强研究基地建设,努力改善科研条件,使我校科技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为西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一)基础和现状1、科技队伍现有科教人员2566人,其中两院院士2人,双聘院士8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讲座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1人,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1人,新世纪优秀人才28人。2、学科优势学校学科涵盖农、理、工、经、管、文、法、哲、医、教育、历史等11个学科门类。现有国家级重点学科7个,国家重点(培育)2学科2个,部省级重点学科25个;拥有11个博士后流动站,1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7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10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3、支撑条件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改良中心2个,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6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6个,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2个。2004年以来,学校累计投入近亿元重点建设了3个“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建成19个公共及学科研究平台;先后组建了31个校级科研学术机构、5个国际合作交流机构和8个产学研三位一体的试验示范站。4、创新能力合校以来,学校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层次和数量显著提升,累计争取到位科研经费逾7.04亿元。年到位科研经费从1999年的1800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1.72亿元。截止2007年,累计获省部以上科技成果奖219项;获批国家授权专利252件;审定(认定、登记和鉴定)植物新品种213个;被国际三大检索系统收录科技论文1330篇。特别在植物新品种选育、体细胞克隆与胚胎干细胞研究、节水装备研制与产业化开发、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修复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研究成果。(二)问题和差距近年来,学校科技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整体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期。但从长远来看,学校科技创新工作取得的一系列成绩,从根本上讲是外延扩张和国家倾斜支持的结果。必须看到,学校整体科研实力不强,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升,与国内一流大学相比还有相当差距,主要表现为:——科技人才总量相对不足,学历层次偏低,年龄和学缘结构还不尽合理,学术梯队不够完备,个别领域有断层现象;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和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创新团队较少,缺乏国内外知名的一流学术大师、顶尖学科带头人和科研领军帅才,少数科技人才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还不强烈。3——自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基础研究和前沿高技术研究力量薄弱,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水平有所削弱,在国家重大科研领域竞争力不强,承担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重大科研项目偏少。——现有科研基地对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数量较少,省部级科技创新基地建设亟需加强,开放共享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没有完全形成。——具有重大社会影响力的原创性科技成果较少,解决产业发展的重大共性关键技术供给能力不足,科技成果成熟不够,转化不力,转移不畅,应用率不高。——科技力量缺乏有效、系统的集成,科技创新缺乏合力。科技资源整合力度有待继续加大,当前条块分割、相互封闭、重复分散的格局还未从根本上彻底打破。(三)机遇和挑战1、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机遇与挑战进入新世纪,党和国家始终把加快科技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持续加大资源投入,致力于创新型国家建设,这为学校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创造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2、研究型大学建设的机遇与挑战为加快研究型大学建设,增强高等学校自主创新能力,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快研究型大学建设,增强高等学校自主创新能力的若干意见》,提出继续加强“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设,积极推进我国研究型大学建设,这为学校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资源支持。3、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机遇与挑战为提升我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农业科技对现代农业的支撑与引领作用,推进社会主义4新农村建设,农业部等9个部委联合出台了《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方案》,明确提出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运转高效、支撑有力”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支撑未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这为学校进一步争取国家更大支持,提升在国家农业创新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创造了发展平台。4、社会主义新农村改革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为了在中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党中央召开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部署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改革与发展的重大任务。农业高校是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及农业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新农村建设与发展将为学校融入区域经济建设和继续服务“三农”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二、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以十七届三中全会和国家科技大会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科技工作全局,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需求,面向国际科技发展研究前沿,以解决西部旱区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大科学、关键技术和社会问题为目标,以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为重点,以创新平台建设为基础,以体制和机制创新为保障,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道路,以科技创新提升学科水平,促进人才培养,带动产业发展,形成科技创新、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良好机制,实现科技创新能力持续、跨越发展,为加快推进研究型大学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撑。(二)总体思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中共中央关于5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按照研究型大学建设目标和“985工程”、“211工程”建设要求,改革现有科研组织模式和资源配置机制,围绕国家科技战略需求和区域农业产业发展需求,依托科研基地进行科技力量系统集成,形成并发挥科研团队集体力量;结合国家高层次人才建设计划,继续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稳定并加快科研骨干和青年后备人才培养,注重培养造就科研领军帅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着力提升科技队伍创新素质;加强科技资源整合,积极构建布局合理、设施先进、高效运行的国家、省部和学校三级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使科研平台真正成为凝聚科技力量、培养创新人才、产出科技成果的重要载体;深化科研评价、考核和激励机制改革,建立绩效与运行相结合的资源配置制度,积极营造科技创新氛围,激发科教人员特别是青年科教人员投身科研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基础研究,提升应用研究,把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紧密结合,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稳步推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为贯彻落实上述总体思路,我们实施“两步走”发展战略:第一阶段:从2008—2013年,是聚集资源,夯实基础阶段。坚持人才强校、平台支撑和学科建设三大战略,进一步聚集科技力量,整合科技资源,凝练研究方向,推动依托平台、围绕产业、汇集团队的科研组织新模式改革,组建和培养一批高水平研究团队,形成高效、共享、竞争的科技资源配置和创新平台运行机制。充分激发科技工作者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一个鼓励探索、大胆创新、敢于冒尖、争创一流业绩的科技创新氛围,为学校下阶段快速发展集聚力量,奠定基础。第二阶段:从2014—2020年,是提升水平,稳步发展阶段。强化内涵建设,着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培养造就高层次科技领军帅才和高水平研究团队,打造若干高层次国家科技创新平台,形成一批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学科研究领域,产出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6成果,进一步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活跃的学术氛围,形成一个创新活力迸发,创新成果泉涌的新局面,稳步推进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三)发展目标围绕建设高水平研究大学的总目标,学校科技发展目标分为近期目标(2008—2013年)和中长期目标(2014—2020年)两个层次。1、近期目标(2008—2013年)通过不懈努力和奋斗,到2013年,力争在科技队伍、创新基地建设、科技立项与经费和科技产出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科技队伍●依托现有优势研究领域和国家级科研基地,进一步集成研究力量,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际基础前沿领域,在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现代生物技术、节水农业等基础研究领域组建2-3支大的创新团队;●依托现有省部级科研基地和校级研究机构,围绕区域农业主导产业发展需求,按照一个具体产业或一个领域、方向,组建一批由从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技术成果转化工作的研究人员组成,能推动整个产业链发展的科研团队;●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建设计划,以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基地为主要载体,培养汇聚10名左右具有国际知名、国内领先水平的拔尖人才,30名左右能带领本学科保持或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学科带头人,300名左右优秀中青年科研骨干,着力打造一支素质优良、梯队完备、结构优化、充满生机与创新活力的高水平科技队伍;●通过加大培训力度,建设一支能满足和支撑学校科研发展需要的专职试验技师及管理员队伍;——创新基地建设●以“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为基础,整合资源,建设由生命科学部、7种子工程部、水土工程部、生态修复部、动物科学部和食品工程部等6个相对集中的研究平台组成的杨凌旱区现代农业与生态修复创新基地,力争进入国家实验室建设序列。●实施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培育计划,力争获批组建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4-8个:(1)新增国家重点实验室1~2个:即旱区农业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或现代节水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2)新增国家工程实验室1-2个:即动物胚胎育种国家工程实验室、作物分子育种国家工程实验室或农业节水与水土工程国家工程实验室;(3)新增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个:即国家生物农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葡萄与葡萄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国家农产品加工与食品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力争建设一个国家级动物疾病防治P3实验室。●积极融入陕西省“13115”科技创新工程建设,力争获批组建10个左右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强学科研究平台、校级学术机构和科研基础实验室建设,通过5-10年的持续投入,力争为每个特色、优势学科领域建成一个或若干个设施先进、特色鲜明、能满足学科研究需要的中等规模研究平台和相对集中的野外试验基地,为每个学科研究领域的专业研究组建设一个能够满足基本实验要求的基础实验室。——科技立项与经费围绕国家科技计划相关重点领域,整合科技资源,加强优势集成,狠抓项目策划,实施科研项目培育计划,扩展项目渠道,力争获取更多国家和省部科研项目,同时重视争取社会横向项目,积极争取国际科技资源,确保到位科研经费大幅度增长。8●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和科技支撑计划等重大科研计划立项课题达到20—3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年度立项逐年上升,稳定在100项左右。●科研经费年均递增率保持在20%左右,力争在2013年实现到位科研经费超过3亿元。——科技产出●到2013年,获国家级科技奖励项目5-7项,力争在国家科学技术奖三大奖一等奖实现零的突破;获省部级以上科学技术奖励项目数保持国内高等农业院校领先水平。●到2013年,被国际三大检索机构收录论文超过500篇,力争在Nature或Science上实现零的突破;持续稳定培育出优良动植物新品种;累计获批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00件左
本文标题: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规划doc-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技发展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699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