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课题五年级下册19课草船借箭(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的七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诸葛亮、妒忌、都督、惩罚、擂鼓、呐喊、丞相、神机妙算。2、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教学重点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情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教学难点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他的创新精神。教具准备生字卡片导学过程二次备课预习提纲1、初读课文,学习本课的七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诸葛亮、妒忌、都督、惩罚、擂鼓、呐喊、丞相、神机妙算;通过查工具书,理解神机妙算的意思。2、自由读课文3遍,想想文章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用一两句话概括一下。3、《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为一方。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①简介背景:东汉末年,即1700多年前,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曹操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也就是在赤壁之战之前发生的。②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根据《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写成的文章《草船借箭》,出示课题,当“草船借箭”这四个字映入你眼帘的时候,你的脑海里闪现出什么问题?(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用草船怎样借箭?为什么能借到箭?)同学们根据课题提出了这么多问题,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去读文章,边读边想,并勾画出生字。(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①指导学生积累字词这篇课文有7个生字,请看屏幕(幻灯出示)诸zhū妒dù督dū寨zhài擂lèi呐nà丞chéng请同学们用笔画出这几个生字组成的词语,再自由读出这几个生字,看一看它们在字音和字形上,你认为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注意的。【点拨】“诸”,“寨”“丞”的读音,它们的声母是翘舌音,“丞”字是后鼻韵母。注意“丞”字的笔顺;“寨”字的结构,它是由上中下三个部件组成的,在书写时,要把这三个部件写得紧凑些才好看。还有“呐”的读音,声母是“n”。还有“督”字要注意下部分是“目”字,不是“日”字。下面就请你认为难写的字写一写。②整体感知:标好节号,读通课文,完成填空。草船借箭的原因:三天赶造十万枝箭草船借箭前的准备:草船、军士草船借箭的过程:逼近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草船借箭的结果:如期交货、周瑜叹服据此提纲给文章分段:一(l、2节)、二(3--5节)、三(6-9节)、四(10)学生归纳之后,教者充分肯定,并且相机指出:这是按照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果”的顺序写的。(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①学习第一段。【师生活动】初读了课文,大家看出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第二自然段是一段精彩的对白。我读提示语,一、二组读周瑜的话,三、四组读诸葛亮的话。想一想: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周瑜和诸葛亮分别是个什么样的人?通过人物对话的朗读和揣摩,给文中提示语加一个确切的表示人物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词语,再读读这句话,更深地体会人物的个性特征.【点拨】周瑜明知故问;假惺惺说;狡黠地说;心中暗喜,嘴上却说。诸葛亮胸有成竹地说②思考: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似乎已陷入他的圈套,让周瑜计划得逞了,真的是这样吗?诸葛亮在与周瑜对话时心理活动怎样?他为什么答应周瑜如此难办到的任务?默读1~2节,思考这些问题。【点拨】诸葛亮其实已识破了周瑜的计划,但他以国家大计为重,为水战胜利考虑,不顾个人恩怨,答应三天造十万枝箭。分组分角色,指名一生读旁白,朗读第1、2节,体会人物内心活动。(四)小结:这一段的语言交锋,句句紧扣,刻画出两个人鲜明的性格特点。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表现了他心胸狭窄,凶狠狡诈。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五)再次整体感知:再自由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同学们刚才根据课题提出的问题,看一看,你已经读懂了什么?【学生交流】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当时曹操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孙、刘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作战。周瑜是因为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才用“十天造十万支箭”这件事来为难他,但诸葛亮却答应三天后交箭。诸葛亮利用大雾天气向曹操借箭……周瑜想害诸葛亮,而诸葛亮更是立下军令状,那么事情又是怎么发展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六)作业1、本课没掌握的词语写一写。2、课后阅读课文,了解《三国演义》的一些故事。板书设计课题五年级下册19课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继续学习边默读边思考理解课文内容。2、能够有语气地朗读课文。3、了解“草船借箭”的故事梗概,以及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从而体会诸葛亮是个足智多谋、才智超群的人。4、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精神。教学重点了解“草船借箭”的故事梗概,以及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教学难点了解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从而体会诸葛亮是个足智多谋、才智超群的人。教具准备资料导学过程二次备课(一)温故而知新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文章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充分展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文章分了四段。并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知道了“草船借箭”的起因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用10天造十万枝箭的命令来设计暗算诸葛亮,而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三天就造十万枝箭。(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读议、探究、感悟第二段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①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大意,知道草船借箭的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是(周瑜长叹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起因和结果截然不同,是诸葛亮的什么(板书:神机妙算)使周瑜自叹不如的。②问题:“神机妙算”什么意思?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哪些方面?(课件出示)下面请同学们读课文,请同学们运用“读、画、思、议、悟”的五字学习法,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研读课文,读后交流。【学生活动】质疑问难,教师巡视释疑解惑帮助学生疏通文意。【点拨】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从第一自然段中,我们可以知道,诸葛亮已经知道了周瑜的险恶用心,但他不动声色,并想出只要“三天”就可交箭,而且还遂了周瑜的心愿立下军令状。因为他算准了鲁肃是东吴的一员大将,他为人忠实、守信,正因为诸葛亮知道鲁肃的为人,所以才料到他不会把此事告诉周瑜。三天后有大雾,他已成竹在胸了。我从课文第三自然段中知道周瑜进一步陷害诸葛亮,也知道了前面周瑜说的“军中缺箭”是假话,从这一段更能知道周瑜的险恶用心。③问题:周瑜步步紧逼,想置诸葛亮于死地而后快,但周瑜算到了诸葛亮的主意了吗?从哪些地方可看出来?【师生活动】讨论交流,合作探究【点拨】周瑜没有算到诸葛亮的主意,从周瑜与鲁肃的对话中可以看出来。小结:诸葛亮的确很了不起,不仅算到了周瑜忌贤妒能而且也算到了鲁肃忠厚老实,讲义气。2、读议、探究、感悟第三段①问题:那么在草船借箭过程中他又神机妙算到了什么?【学生活动】请大家用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吧,读后交流。出示投影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②问题:诸葛亮为什么要这样安排?通过诸葛亮笑着说的话,想一想他当时已充分估计到哪几种情况?【学生活动】听录音,感悟文中描述情境,探究交流。【点拨】两面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③问题:听到擂鼓呐喊声,曹操究竟敢不敢派兵。诸葛亮借到了吗?请同学们随着镜头去感受一下,当年草船借箭的情景。(播放“草船借箭”画面)【学生活动】刚才同学们看了草船借箭的情形,再回头看课文8—9自然段,自由读课文,想:你们又学懂了什么?发现了什么?读后分组讨论,诸葛亮为什么算得这样准?【点拨】曹操生性多疑,再加上天气的原因,只叫弓琴手射箭而不派兵进攻,正中诸葛亮的下怀,这也是他事先算到的,诸葛亮方方面面考虑得那么周密、那么成熟、那么滴水不漏,安排巧妙,真是神机妙算。④问题:什么时候曹操才知道上当了?投影显示:“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点拨】诸葛亮也早已算准了借箭的地理位置。小结:诸葛亮学知渊博,熟知天文地理,所以算到了第三天四更有大雾,算到了回来时顺风顺水;他又善于分析人物个性,所以算到了周瑜忌贤妒能,算到了鲁肃忠厚、讲义气,算到了曹操生性多疑,不敢出兵,只会射箭,所以说他神机妙算。⑤请同学们自己组织语言,要求用四个字来概括诸葛亮的才干。(足智多谋智慧超群精明能干知识渊博神机妙算)3、读议、探究、感悟第四段①问题:事情的结果怎样?【师生活动】齐读文章最后一自然段,讨论交流,合作探究②出示投影: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问题:文末一句与开头一句是什么关系?【师生活动】讨论交流(三)小结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①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利用有雾的天气,其借箭的妙计才能实施。②利用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大雾满天,曹操看不清虚实,不敢轻易出兵,只得放箭。③考虑周全,安排巧妙,诸葛亮用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四)总结反思,拓展延伸诸葛亮神机妙算挫败了周瑜的险恶用心,那么周瑜到底哪些方面不如诸葛亮呢?(提到箭,周瑜想到的是“造”而诸葛亮想到的是“借”,两人的差距在于创造思维,作为学生,我们应该求新求异,创造性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文中已知,周瑜阴险狡诈,诸葛亮宽宏大量,鲁肃忠厚老实,曹操生性多疑,请同学们用心揣摩各人心理,自由分组分角色朗读课文。板书设计前因经过后果造箭借箭交箭大雾取箭擂鼓呐喊曹操中计箭满回营妒忌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长叹教学反思课题五年级下册18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2.初步理解课文内容,3.理解《完璧归赵》这个小故事,了解蔺相如的特点。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理解《完璧归赵》这个小故事,了解蔺相如的特点。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复述《完璧归赵》这个小故事。教具准备《完璧归赵》教学挂图及课件导学过程二次备课一、启发谈话1.题解。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3.提示学习课文的要求。(学习方法)①写人物的文章,要抓住人物特点。②课文是由三个独立完整的故事结构而成,写的是两个人物间发生的事,学习时还应抓线索以理解三个故事是怎么联系在一起的。二、指导分段1.通读全文,考虑分段要求。2.讨论分段。重点研究二、三两段间过渡段的归属,要从内容和逻辑关系上理解。三、讲读第一大段1.轻声朗读,读后说出小标题,写谁。2.理出故事的情节(起因,经过、结果)。3.讨论:从三层内容的叙述看出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4、形成的板书:5.小结。①这个故事为什么叫“完璧归赵”?蔺相如为什么能完璧归赵?②挖掘蔺相如的思想品质。③设疑。这个故事与下文有什么联系,与全文有什么关系。(围绕线索考虑)④归纳学法(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抓人物特点)。四、用学习第一大段的方法学习第二大段,考虑怎样理清情节,抓人物特点五、作业继续阅读二、三两段,并思考学习第一大段结束时的设疑问题。板书设计18将相和完璧归赵抓人物特点蔺相如勇敢机智忠贞爱国抓线索、联系课题五年级下册18课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能抓住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2.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3.正确
本文标题:五语下第19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495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