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五年级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12课时)
55第五单元单元教材分析本组教材以“中国古典名著”为专题,安排了4篇课文以及“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课外书屋”等项教学内容。4篇课文有根据司马迁《史记》中著名篇章《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的《将相和》;有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有根据《水浒传》第二十三回选编的《景阳冈》;还有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的《猴王出世》。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阅读名著对于增益智慧,提升素养,特别是语文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编写本组教材的意图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这也是本组教学的重点。单元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36个生字,会写23个生字,正确书写“召集、商议”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感受名著中的人物形象,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复述或表演,让名著中的人物走上舞台。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从小培养学生爱国情感。2.学习缩写。单元训练重难点重点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感受名著中的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名著中的人物形象,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创造一个交流学习古典名著的平台。单元课时安排《将相和》3课时《草船借箭》2课时《景阳岗》2课时《猴王出世》1课时《口语交际习作四》3课时《回顾拓展四》1课时课题18、将相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2.通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过程与方法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教学重点深入品析人物言行,感受蔺相如和廉颇忠于国家、顾全大局的高尚品质。56教学难点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2.通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过程与方法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揭题质疑出示课题。理解:“和”就是“和好”。2.质疑激趣。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将”和“相”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他们为什么和好?学生根据预习情况回答。二、初读感知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2.简单介绍历史背景。3.快速浏览全文,把“将”、“相”的名字用________画下来。“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1.学生默读课文。2.想一想,这篇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一下。三、理清层次1.这三件事情分别用了哪几个自然段来叙述的?2.交流。第一段(1~10)自然段,写蔺相如出使秦国,机智勇敢,保护国宝,立了大功。第二段(11~15)自然段,写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不畏强暴,维护国威,又立新功。第三段(16~18)自然段,写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1.根据提纲给课文分段,说一说每段的主要意思。2.班内交流。五、作业布置1、抄写生字词。2.熟读课文。教学反思57第二课时课时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巩固本课生字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三、过程与方法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的联系。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复习导入1.听写生字词。2.默读课文。小组内互相订正。二、深入研读1.你觉得廉颇和蔺相如由和转向不和的原因是什么?课文中哪里开始写到了不和。“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1)(廉颇内心的不满……)(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2.这样下去,廉颇和蔺相如迟早有一天会闹僵,到那时,赵国可能将国将不国了。你现在的任务是劝服正在气头上的,什么也听不进去的廉颇。为了劝好,老师建议大家读读全文,看看蔺相如是不是真的靠一张嘴,没什么能耐?1.学生在课文中读一读,找一找2.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从廉颇的话中能读懂些什么?三、学生自主研读课文出示学习提示:1.学习任务:一边读一边感悟,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2.学习建议:建议大家先划出重点句子或重点词揣摩人物特点,并感情朗读,然后采用摆事实或讲道理的方法,来说服廉颇。3.友情提醒:你可以直接从蔺相如的语言、动作来体会蔺相如的特点;也可以从赵王和秦王的表现跟蔺相如作对比,从而体会蔺相如的特点。1.学生说说自学提示要求。2.根据自学提示进行自学。58四、感悟体会1.说说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2.说说蔺相如的身上你看到了哪些优秀品质?有勇有谋舍身救主不畏权势1.同学们放声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和段落。2.学生交流。五、深情朗读。自由朗读课文,注意不同人物的不同客气。五、布置作业1.抄写生字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教学反思第三课时课时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能够通顺、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复述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3.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复述引入指名学生复述课文。学生评价二、角色体验1.廉颇猛然醒悟到自己的错误。于是有了动人的负荆请罪这一幕。2.引导学生看插图,书上只说:“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廉颇负荆请罪一直被后人传为美谈,我想他们当时一定说了许多感人的话。3.学生写作,交流。4.想象说话:如果当时围观的百姓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他们会说些什么?这件事传到赵王或秦王的耳朵里,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廉颇的属下或蔺相如的属下看到大将军廉颇负荆请罪,又有何感想?今天的你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回想起生活中和他人相处的点点滴滴,又想说什么?5、同学们,一位功勋卓著,叱咤风云的老将军,他能够脱下战袍,露着脊背,赤着脚,背上荆条,跪在相府门前认错,这需要何等的1.读一读书上描述负荆请罪的句子。2.让学生替作家把他们当时说的话还原出来。3.请你任意选择一个角色说一说。自由准备--同桌互说---指名说的故事。59胸襟和气魄啊!所以,有句俗语叫: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能插荆。三、总结提升,课后延伸1.请同学谈谈学了这篇课文后的收获。2.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去阅读有关的书籍,了解一下后来秦国灭了六国,赵国也包括在内。那么赵国后来怎么也逃脱不了被灭亡的命运呢?学生举手发言,发表自己的看法。四、布置作业把这篇课文用自己的话简短的概括出来。课后反思课题19、草船借箭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学习本课‚妒、督、鲁‛等ll个生字,以及妒忌、商议、推却、探听等8个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并会用“推却、轻易”造句。二、过程与方法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够比较准确的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通读课文,了解本课的情节,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2.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教学重点了解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教学难点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学习本课‚妒、督、鲁‛等ll个生字,以及妒忌、商议、推却、探听等8个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并会用“推却、轻易”造句。二、过程与方法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及过程。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比较准确的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通读课文,了解本课的情节,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介绍名著,了解大势1.教师介绍名著《三国演义》的故事梗概。2.师生合作介绍‚草船借箭前的三国形势,以及周瑜妒要加害诸葛亮的表现。学生说自己在电视上或资料中知道的有关知60识。二、揭示课题,激发兴趣1.出示课题:草船借箭2.什么叫草船?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3.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梳理问题:谁草船借箭?为什么要草船借箭?怎么样草船借箭的?最后借到了箭没有?学生根据预习情况对以上问题讨论交流。三、初读课文,理清脉络1.这些问题实际上要我们回答什么?请用陈述句表达。草船借箭的原因、经过、结果。2、给文章分段:一(l、2节)、二(3--5节)、三(6-9节)、四(10)这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并说说主要内容。独立分段后,同桌交流,再班内订正。四、自读第2至第5自然段,指导感情朗读。1.找出这几段的特点。(以对话形式出现,且无提示语。)2.根据人物对话内容,揣摩人物思想状况、性格特点,自加提示语。3.分角色朗读。在朗读中注意读出语气,探究人物特点。(通过感情朗读,感受人物形象。)1.学生自己找出后,小组交流。2.要求学生自行组合进行分角色朗读。五、读第6至第9自然段,了解借箭经过。1、先说经过。出示示意图(图略)2.分析保证借箭成功的因素。(1)雾的作用。(冬季,雾在四更最浓。)(2)船的作用。(草人——雾中似人;相连——空隙较小,易于受箭,正反都可受箭。)(3)曹操多疑之心。(不仅不轻易出动,令弓弩手射箭,不调六千名弓弩手,使箭更多。)(4)士兵作用。(擂露呐喊,虚造声势,引敌射箭。)(5)水的作用。(冬季刮西北风,使船回去时“顺风顺水”。这时文章第二次提“冬季”;等到曹军发觉时,船已飞一样驶出二十多里。)1.要求自己读书,自己画图,说明理由(也就是因果关系。)2.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发表意见,教师综合整理。六、本课小结:天时、地利、人和等各方面的因素,诸葛亮都考虑到了,基于这些周全的考虑,诸葛亮作出了巧妙的安排,这就叫——“神机妙算”。而周瑜都没想到,当他知道这一切时,一定是——“自叹不如”。61四、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2.抄写生字词,选文中的4个成语造句。教学反思第二课时课时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进一步巩固该课生字词。二、过程与方法了解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够比较准确的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2.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快速阅读,找出关键的词语。通过上节课的研究学习,你认为课文中的哪个词语最有研究价值?(神机妙算)同学们各抒己见,并说说理由,最后教师补充确定。二、精读课文,理解神机妙算。1.要求学生划出能表现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2.讨论交流。知天文:因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在三天前就已料到的。懂地理:读句子,体会诸葛亮的考虑周密,算准借箭的地理位臵,以及他的巧妙安排。识人心:识曹操----多疑识鲁肃----忠厚1.学生自由读文,并划出相关语句。2.学生自由读,在读中体会诸葛亮早在三天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3.学生联系当时的实际发言,教师和其他同学补充或提出异议。三、进一步体会人物的特征。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的非凡才干。而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课文第二自然段是一段诸葛亮和周瑜的精彩对白,师生对话,体会从他们的对话中你还可以看出诸葛亮和周瑜分别是个怎样的人。试着读一读,与其他同学交流。62四、总结全文1.草船借箭的成功使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宽宏大度、谦虚礼让的大将风度。使得气量狭窄
本文标题:五年级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12课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498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