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产业经济学作业(答案)
-1-产业经济学作业(答案)1、如何理解产业的涵义?答:产业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经济活动的集合。具有某种同类属性是产业最基本的特征,也是产业分类的基准。而这一同类属性则随研究问题需要的变化而变化,这就使得产业的范围可大可小,它既可以是国民经济部类,也可以是生产某种特定产品的生产者的集合。2、按照生产要素分类法,产业分为哪几类?你认为河南省应如何处理好发展这几类产业的关系?答:(一)按照生产要素分类法,产业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型。劳动密集型--指在生产过程中,资本、知识的有机构成水平较低,活劳动特别是体力劳动所占的比重较大的产业。如,纺织、制革、服装、食品、零售、餐饮等;资本密集型--指在生产过程中,活劳动、知识的有机构成水平较低,资本有机构成水平较高,产品物化劳动所占的比重较大的产业。如,交通、钢铁、机械等;知识密集型--指在生产过程中,对知识依赖程度较大,即知识含量高、脑力劳动所占比重较大的产业。如,航天、生物、信息、电子计算机等产业。这种分类法的意义在于:一是能比较客观地反映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一般地,知识密集型产业比重越大,说明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重越大,说明该国经济发展水平越低。(二)我省的产业选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综合考虑:1、鼓励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具有较先进适用的技术水平和较大的技术扩散效应,具有较好的持续上升的经济效益,能够充分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发挥促进技术创新机制和消化、推广扩散作用,而且不会因资源枯竭或环境的压力而使之衰亡,可以确保所在区域经济的持续性增长。目前,该产业已成为世界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我省产业发展要出台扶持政策,鼓励各方面资本积极投入该产业发展。2、重点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河南省还应依托较强的资源优势,紧紧抓住中原经济区的政策扶持优势,实现交通、钢铁、煤炭等等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通过聚集经济和乘数效应的作用带动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共同发展,发挥主柱产业的功能。3、要兼顾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我省劳动力资源丰富,在发展知识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同时,要兼顾发展具有吸纳大量劳动力就业能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缓解日益过剩的劳动力对社会造成的巨大压力。3、简述SCP分析框架的主要内容。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由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市场绩效(performance)三部分组成,研究分析产业组织的方法通常称为SCP分析框架。(一)市场结构:是指规定构成市场的卖者(企业)之间、买者(企业或消费者)之间、买者集团与卖者集团之间以及市场上已有的买者和卖者与准备进入市场的潜在的买者和卖者之间等诸关系的因素及其特征。市场结构基本类型有四种:完全竞争市场:集中度低、产品同一性高、无进入退出壁垒;垄断竞争市场:集中度较低、产品有差别、进入退出壁垒低;寡头垄断市场:集中度高、产品基本同质、进入退出壁垒较高;完全垄断市场:市场只有一个卖主、没有替代产品、进入壁垒高。(二)市场行为(P79):企业在市场上为实现其目标而采取的适应市场要求不断调整其行为的行为。主要指寡头垄断市场上的行为。主要包括:价格行为,产品行为,排斥竞争对手行为。-2-1、价格行为(1)定价行为,定价能力用勒纳指数表达。定价方法为成本加价法,而非利润最大化。(原因:内部各方目标多元、外部对手的反应)(2)价格协调行为,为避免两败俱伤而相互妥协,达成默契。如卡特尔:以限制竞争、控制市场、谋求最大利润为目的某一产业内部独立企业间的一种协调方式卡特尔具有不稳定性,原因在于内部各成员间即竞争又联合,但利润最大化总会驱动成员背离契约而行动。2、排斥竞争对手行为(1)掠夺性的降价:实力雄厚企业大幅降价至成本以下,以达到其竞争目的(教训不听话的对手或强制就范,或搞垮对手等),然后再将价格提高;(2)排挤行为:排他性交易、相互购入、搭配销售等;(3)价格压榨:控制了原材料或上游产品供应的企业利用这一优势提高这些原材或上游产品,以达到竞争目的的行为。(三)市场绩效,指在一定的市场结构下,由一定的市场行为所形成的价格、产量、成本、利润、产品质量和品种以及技术进步等方面的最终经济成果。1、资源配置效率:一般用利润率来测量。平均利润率形成是资源配置优化的标志。2、产业的技术进步:发明、革新、普及三个阶段。3、生产的相对效率:产业内企业是否实现了规模经济性以及已有生产能力的利用程度。(四)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的关系:短期内,市场结构从根本上制约市场行为,市场行为又直接决定了市场绩效;长期考察,市场结构也在市场行为的长期作用下发生变化,有时市场绩效的变化也会直接导致市场结构发生变化。所以,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三者之间是双向的因果关系。4、影响市场结构的因素有哪些?答:影响因素有6大因素,即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别化、进入和退出壁垒、市场需求增长率、市场需求价格弹性、短期固定费用和可变费用比例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前3个:(一)市场集中度。1、绝对集中度指标(CR):行业内规模最大的前几位企业的有关数值占整个市场或行业的份额。2、相对集中度指标:洛伦茨曲线与基尼系数。市场集中度低后果:(以我国钢铁产业为例)(1)国际谈判被动、无话语权。连续6年失去话语权,中国的钢铁业损失高达7千亿元人民币。(2)成为竞争对手的打出软肋。(新日铁与铁矿石巨头联手)(3)国内恶性竞争,导致钢铁产能过剩(2011年2月重点企业钢材库存增加至946万吨,明显高于1月末时的757万吨。)(4)行业内部管理困难,易发生倒卖、间谍(力拓间谍案)国家对策:国家发展改革委提出,通过兼并重组来提高集中度,形成东北、华北、华东、中部、西部五大板块,排名前十位的钢铁企业到2020年钢产量占全国产量的比例要争取达到70%以上。2009年,我国钢铁产业CR10提高至43.5%,2010年,我国钢铁产业CR10提高至48.6%。(二)产品差异化:企业设法将自己的产品有别于其他企业的同类产品,以引起买者购买偏好。此处的产品不仅指产品实体本身,产品一般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核心产品:指整体产品提供给购买者的直接利益和效用;形式产品:指产品的物质实体外形,包括产品的品质、特征、造型、商标和包装等;延伸产品:指整体产品提供给顾客的一系列附加利益,包括运送、安装、维修、保证等在消费领域给予消费者的好处。-3-(三)进入和退出壁垒:进入壁垒是新企业在同原有企业竞争中所遇到的不利性障碍因素。如规模经济、必要的资本量、产品差异化、绝对费用、政策法律制度、阻止进入策略行为等。退出壁垒是企业退出某个市场时所遇到的不利性障碍因素。如资产专用性和沉没成本、解雇费用、政策法律的限制。5、进入壁垒的形成原因有哪些?答:形成进入壁垒的原因主要有六个方面,即规模经济、必要资本量、产品差别化、绝对费用、政策法律制约和阴止进入策略行为等。(一)规模经济壁垒:指新企业在某一产业未取得一定的市场份额之前,由于不能充分享受规模的经济性,相对于产业内已有的企业其生产成本必然较高。(二)必要资本量壁垒。必要资本量是指新企业进入市场所必须投入的资本。必要资本量越大,筹资越不容易,新企业进入市场的难度就越大。(三)产品差别化壁垒。在产品差别化明显的企业,原有企业的商标已为人们所熟悉并有了良好信誉,他们的广告宣传和推销只需要维护这种信誉即可,但新企业则需要从头开始。(四)绝对费用壁垒。所谓绝对费用,通常是指与新企业相比,原有企业在以下方面的有利性:一是对原材料的排斥性占有,二是对专利、技术决窍的占有,三是对销售渠道的控制,四是对运输系统的控制,五是对特殊的经营能力和专业人才的占有等。绝对费用壁垒致使新企业在进入市场时的生产成本总是高于原有企业。(五)政策法律制度壁垒。(六)阻止进入策略性为。6、简述库兹涅茨法则的主要内容。答:库兹涅茨(美):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1971年诺奖,库兹涅茨周期(20年一个经济周期),国民生产总值结构及计算方法(“美国的GNP之父”)。分产业考察:农业、工业、服务业。考察指标:产值比重、劳动力比重。主要内容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部门的产值比重和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比重处于不断下降之中。工业部门产值相对比重和劳动力相对比重是趋向上升的,但其上升的速度不一致,劳动力的相对比重显得基本稳定或上升相当缓慢。服务部门的产值相对比重和劳动力相对比重基本上都是上升的。7、简述雁行发展模式的主要内容。答:是由赤松要(1896.8.7-1974.12.20)日本经济学家提出的。雁形产业发展形态说表明,后进国家可以通过进口利用和消化先进国的资本和技术、同时利用低工资优势打回先行国市场。·雁行模式的实质是在“雁阵”中的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动按顺序排队,或先后承接关系,反映同一产业结构升级在不同国家之间发生的前后相继关系。适用于单一产品或产业。东亚传统的雁行格局:以日本为雁头,其次为亚洲四小龙,其后是中国大陆与东盟各国(含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等)。日本先发展某一产业,当技术成熟,产品在日本的竞争力转弱,四小龙自日本移转技术或产业转移,开始发展此一产业。同时,日本产业结构升级到另一个新的层次。同样地,当四小龙在该一产业发展成熟后,这些产品的生产又转移到相对更落后的国家发展。四小龙的产业结构也相应升级,呈现出有先后秩序的发展。东亚雁行格局的新变化:近年来,由于日本经济的黯然衰落,使其在东亚传统“雁行”分工体系中的“领头雁”地位开始发生动摇。日本单独引领东亚经济前行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中日双方将扮演东亚经济发展的“双头雁”角色。8、什么是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标准结构”?作何评价?答:(一)关于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判断标准,目前常见的主要是从以下五个方面另以考察:一是与标准结构的差异、二是对市场需求的适应程度、三是产业间均衡的比例关系、四是对资源的合理使用、五是可持续发展。-4-(二)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标准结构含义:库兹涅茨、钱纳里等人,分别根据样本国家的实证数据,统计归纳出产业结构的“标准发展模式”。这些“标准发展模式”是大多数国家产业结构演进轨迹的综合治理描述,反映了产业结构演进过程的某种规律。(三)可作如下评价:1、是判断一个特定产业结构系统是否合理的重要参考。“标准发展模式”反映了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的某种规律性,合乎逻辑地就可将其作为判断一个特定产业结构系统是否合理的参照系。如果某一产业结构系统在其发展过程中与“标准结构”产生了一定的差距,就可认为该系统偏离了大多数国家发展的共同轨迹,即可认定其违背了产业结构发展规律,其内部的结构是不合理的;反之,如果一个特定系统在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其内部结构恰好与“标准结构”相符,也可自然地认定这一系统符合产业结构发展共同规律,其内部结构是合理的。2、不能盲目迷信“标准结构”。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各产业结构系统在其自身发展过程,由于所处时空环境的差异,各自都有自身发展的独特轨迹(如大国结构与小国结构的差异,工业先行国与工业后发国的差异),因此,这一参照系的参照作用大打折扣。实践中,我们可以把它作为判断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的粗略线索,而不能成为其判断的根据。9、材料题:战后日本产业结构优化的实践对我们有何启示?答:案例分析:日本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及启示主导产业更替顺序:火力发电-石油加工、钢铁、造船-汽车、家电-新材料、生物工程若以1955年作为1,1978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6.23倍;电力增长8.58倍、钢增长10.84倍;电视机增长98.16倍;汽车增长294.92倍。上世纪80年代前:1955年,火力发电(电力不足、原油廉价),带动仪表和自动化、促进石油加工和石化,进而钢铁自动化、石油加工设备扩大、石油加工规模扩大、石油制品成本下降、燃料成本下降、发电成本下降、经济成本下降、国内市场规模扩大、运输业、加大对船舶的需求、促进钢铁的发展、汽车及家电业发展(经济发展后消费升级,1970年人均GDP已达1560美元)。80年代后:全球开始进入信息时代,日本政府把尖端技术为中心的知识密集型产业作为主导立业:微电子、机电工业(一体化)
本文标题:产业经济学作业(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507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