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人教版2013年七年级语文上册记叙文指导
1人教版2013年七年级语文上册记叙文指导一、阅读具体过程:理解文章题目—阅读文章—看清文章后面试题—按试题要求回头有重点地再看原文—答题。二、(一)1、概括主要内容对策:(1)六要素归纳法。记叙文一般包含有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六要素。找出文中的六要素,并合理组织它们,这就是主要内容。格式:何时+何地+何人做了何事+结果怎样(2)题目扩展法。有的文章的题目能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对它稍加扩展充实,就得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3)段意合并法。把每段的段意连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如《和时间赛跑》一课运用这个方法就很好。(4)摘录句段法。有的文章中的总起、过渡句、重点段落概括了全文的大意。阅读时可直接引用或稍加整理,便可抓住主要内容。(5)取主舍次法。对写了几件事的文章,先分清事件的主次,然后根据主要的来概括它的主要内容。2、概括文段中的具体事例对策:一般先找出文段中具体事例的相关段落,再根据六要素归纳法概括。格式:何时+何地+何人做了何事+结果怎样(二)1、分析人物形象对策:一是分析典型事例;二是对人物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方法的分析把握形象。2描写角度:①正面描写(直接描写):直接对人物外貌描写(也叫肖像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姿态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对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和内心活动进行的描写)、神态描写(对人的脸部表情描写)。突出或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或××精神品质。②侧面描写(间接描写):通过他人言行衬托人物的某种感情和性格特征。衬托或烘托人物的××性格特点或××精神品质。3、细节描写,也是刻画人物的一种重要方法,对于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环境和场面的细微末节所作的描写。(三)提炼中心、主题格式:本文通过……(主要内容的概括)的叙述,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反映)……之情(四)1、理解字、词的含义第一步:解释这个词的本义、原义。第二步:思考这个词它的本义是在什么情况下(语言环境)使用的,而在短文中是在什么情况下使用的,有什么不同。第三步:通过对比思考这个词在文中的特殊作用、特殊含义、词语具有的感情。2、理解文中特定语境中句子的含义。它包括三层意思:(1)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2)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3)句外意义(言外之意、深层含义或哲理),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3、赏析字、词、句、段的作用对策:(1)找准恰当的角度。常用赏析角度:①动词、形容词等②人物描写③侧面描写④景物描写⑤感官描写⑥修辞手法⑦语言生动或平实⑧句段位置作用⑨写作顺序⑩表达方式(2)作用:主要从内容、思想感情(主旨)、性格、心情、气氛、情态、哲理等赏析。(五)环境描写类型:(1)景物描写(自然环境描写):描写自然景观如天气、季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作用①渲染……气氛,烘托(衬托)人物……心情。②写出景物……特点。③突出(衬托)人物……性格。④借景抒情,抒发……情感。⑤交待时间、地点、背景等。⑥为下文作铺垫⑦推动情节发展(2)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六)修辞手法及作用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1)比喻(是用某一具体、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①比喻由三部分构成:本体、喻体、比喻词。②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2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不出现。③作用:形象生动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2)比拟(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①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②拟人(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作用: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③拟物:A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B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故意地夸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作用:突出xx事物的xx特征。(4)排比(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作用:增强语势、加强语气,强烈抒发……情感(或增强表达效果或强调了xx对象xx特性)。(5)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即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即两个连续或间隔反复。)作用:强调、加强语气,强烈抒发……情感。还可以使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6)设问(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或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即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即自问自答。)作用: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7)反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作用:强调了xx,加强语气,强烈抒发……情感。(8)引用(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为明引和暗引两种。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9)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作用: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10)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借代种类:①特征代事物、②具体代抽象、③部分代全体、④整体代部分。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11)对偶(结构形式相同或相近,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作用: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语句整齐、意韵铿锵,互相映衬,互为补充。(12)互文(互辞):(在古文中,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作用:使文意委婉幽深;使语句经济简练(13)对比(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作用:突出人物的性格或特点。(14)双关(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或音近)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作用: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15)顶真(顶针或联珠):(用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开头,首尾相连两次以上,使邻近接的语句或片断或章节传下接,首尾蝉联)用符号表示就是“ABC,CDE”。作用:不但能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16)通感(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作用:通感的运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它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它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七)句段位置作用(文章句段主要作用必须从结构、内容两个方面来进行做答)(1)开头句段作用:①总领全文;②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③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④开篇点题;(2)中间句段的作用:过渡或承上启下(3)结尾句段的作用:尤其注意主旨(中心)句①结构上照应开头或题目②内容上点明主旨(中心)、深化(升华)主题、画龙点睛、表达(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③总结全文④篇末点题;⑤文章戛然而止,令人深思,给人惊醒(启示)或3留有思考的余地(回味无穷)。(八)(1)表达方式:①记叙:作者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必要的交代和说明。②说明: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或事理的特征和性质。③议论:指作者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看法。④描写:指作者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细致的描绘与刻画。⑤抒情:指作者在作品中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作用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深化文章的中心,增强文章的感染力。(2)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作用:①承上启下②总领全文③总结全文④引发读者思考⑤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⑥点明主旨(中心)、升华(深化)主题、画龙点睛、表达(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3)记叙文中抒情作用:抒发作者真挚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九)题目的含义和作用(1)题目的含义①表层含义(本义):标题的字面含义、在文中的含义,概括内容,点明对象;②深层含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一般结合主旨思考)(2)题目的作用:①充当线索,贯穿全文②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运用……修辞,生动形象、④深化主题⑤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或关联主要情节⑥突出人物性格⑦作者感情的出发点(透露情感主旨)或是全文的“文眼”(提示文章中心)⑧象征意义⑨语带双关⑩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富有诗意,创设氛围)、背景、写作对象)○11具有新颖含蓄、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引人深思(十)1线索(1)线索类型:时间线、地点线、人线、物线、事件线、见闻和感受线、感情变化线、。(2)“怎样找线索:①文章的标题②反复出现的词或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④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⑤“我”的所见所闻所感(3)线索的作用:使文章内容井然有序地组合在一起,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理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十一)记叙顺序:(1)顺叙: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时间先后)。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楚,有头有尾,给人鲜明的印象。(2)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作用: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引人入胜。(3)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作用:①补充、衬托出文章的中心内容(人物或事件)②丰富了情节,更好的突出人物的性格③深化了主题④可使文章结构,避免呆板,使行文起伏多变⑤有时会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⑥为下文作铺垫(十二)记叙文的人称及其作用:1、第一人称①使人感到亲切自然,增加真实性。②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③深化主题④有时起线索作用,贯穿全文。2、第二人称最贴近读者,①便于情感交流,使人感到特别亲切,②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③深化主题但用得不多;3、第三人称,是以“他”叙事。运用第三人称叙事,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束缚,便于叙述和议论(十三)详略与中心有关:突出中心的详写,不能突出中心的略写甚至不写。(十四)1找主旨句:找首段、中间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2文眼:标题是“文眼”,统帅全文(新闻);有时交代首要人物、故事情节,有时交代首要事、物(“物”象征意义);有时还是“线索”。3给文段拟题:(1)、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重复出现的句子。、(2)、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4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①必须用第一人称;②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5文段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1)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个、那些、其他、以上、云云、此;(2)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或前一段,找最近的一句话或前一段。(3)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4)找到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不是适合适。6仿写:看清列出题干几点要求,分析仿写句,琢磨句式特点及表现手法,注意材料中的思想内容,4搜索仿写材料,找准联想触发点,展开联想和想象,按要求仿写,仿写句子与例句一一对应,尽可能使句子写得新颖,有深意。方法:一根据例句,划分结构;二判断词性,找出规律(修辞、保留的内容、字数);三调动积累,遣词造句;四做到生动,内容莫复;7词性分类一、实词:名词(人或事物)、动词(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形容词(人和事物的形状、性质或表示动作、行为的性质状态的)、数词(表示数目和次序的)、量词(计算单位的)、代词(代替、指示作用的).二、虚词:副词(限制、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的)、介词(用在词或词组前面,一起组成“介词结构”,
本文标题:人教版2013年七年级语文上册记叙文指导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529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