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材修订介绍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材修订介绍广安教研网一、教材修订的依据•本书是按照教育部2011年修订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编写的。进一步落实新课标的理念:三维目标、科学探究、STS。•在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第3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继承了上一版教材以及《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教科书物理》的优点,注意综合考虑物理学的学科体系(课标中已经没有“改变学科本位”的说法),学生的认知规律,初中教学的实际(征求各地的意见建议,到学校试教),教材的体系结构更加合理。•加大文字量,增加可读性。•注意解决教学中重难点问题。二、体系结构的变化•机械运动、密度从九年级移到八年级,物态变化移到光学前面。•第一章:把原来第十二章中第三节长度与时间的测量移到第一章第一节、把原来第十二章中第一节、第二节移到第一章的第二、三节。增加了第四节的内容:测量平均速度。(因为课标要求通过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而测量是各种实验的基础。学生了解一些测量的初步知识,掌握一些测量的基本技能,是他们学习物理的必要准备。如先学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在学到后面的温度计、天平、弹簧测力计等仪器时,也有了读数的基础。所以教材就从最基本的测量开始。另外机械运动的概念及其研究方法也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如先学习“速度”的内容,为后面“声速”“光速”的学习做好铺垫。基于这些考虑,教材把“机械运动”安排在第一章来学习。这一章内容是初中物理的基础,打好这个基础对初中物理乃至所有科学的学习都非常重要。•第二章:把原来的一节“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移到第1节中,先讲声音的利用后讲噪声的危害。•第三章:将“物态变化”一章提到光学前,因为光学中的“凸透镜成像规律”是教学中的难点,延后难点的学习。•第四章:把原来光现象中的第6节“看不见的光”移到现在的第5节光的色散中。•第五章: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加入了探索宇宙的历程。•第六章是把原来的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删去第1节后的内容,原来第1节宇宙和微观世界的内容分散到其他章节中了。三、栏目的设置原来的有探究栏目,现在是实验栏目。探究已经渗入各个地方,不用都写上探究的名称。增加了扩展性实验。四、栏目的变化删去了“我还想知道”栏目,增加了“学到了什么栏目”。梳理总结本章知识,给出探究的结论。五、教材具体内容科学之旅有趣、有用的物理怎样学习物理1.善于观察,乐于动手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STS伽利略对摆动的研究(一)本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内结构“科学之旅”相当于全套书的序言。它是教科书的序幕,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同时对教材有导向性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方法。教材从海边拾贝壳的孩子引入课题,比喻学习科学的过程是一个科学探索的过程,充满乐趣和艰辛,这样就给全书定下了科学探究的基调。让学生了解物理课程的性质、内容,学习方法,以及物理学的重要性是本课的一个任务。可是对一个初中生枯燥地讲这些内容,就会使学生失去继续学习的兴趣。所以,教科书只用了一句话一带而过地介绍了物理学的研究内容,接下来就用具体的实验让学生体会学习物理的乐趣。怎样学习物理-----观察、实验增加电学和电磁学问题。图7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图8观察后是否能提出问题。图10电动机的原理直观展现。强调科学·技术·社会的教育物理学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物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有无数事例。教科书精选了一个跟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事实——万有引力与我们生活的关系来说明。引出牛顿的伟大贡献。另外教科书也引导学生思考不恰当地使用科技成果带来的弊端。“绿色节能的太阳能建筑”图片就是为了启发学生从能源的角度思考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通过科学家的探究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是不断发展的。在古代,人们主要是靠不充分的直观的观察、思辨性的猜测、形式逻辑的演绎和简单的推理,直觉地、笼统地去把握物理现象的一般特性。而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所应用的科学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所以教科书选取“伽利略对摆动的研究”的故事展示科学家探究未知世界的过程,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科学探究。这个探究活动所用器材简单,容易理解,也容易模仿。这里并不要求学生学习单摆的知识,只是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了解科学家是如何工作的,了解科学探究的要素和过程。第一章机械运动《课标》要求2.1.1知道机械运动,举例说明机械运动的相对性。2.2.1会根据生活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2.2.2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通过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插图在注重科学性的同时,注重人文性。例如,机械运动的章首图人与鸟“比翼齐飞”在引导学生学习机械运动,启发思考参照系的问题的同时,也会引发学生体会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刚开始学物理的初中学生,缺乏定量研究自然现象的经验,对测量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使学生了解测量的必要性是这部分内容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本章第1节首先给出了两张图,让学生先观察后测量,认识到人的感觉并不总是可靠的,从而引出使用测量工具或仪器进行测量的必要性。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只需要让学生知道有这种精度较高的测量长度的工具,不需要了解如何用它们进行测量。学生必做实验1.用刻度尺测长度、用表测时间原教材是探究如何使用刻度尺,写得很简略,新教材因把此内容放到最前面,所以写得很详尽,包括如何读数,记录。增加了测时间的实验第2节运动的描述位置位置的变化蜗牛爬行的轨迹路程人们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总要选取某一物体作为标准。如果一个物体的位置相对于这个标准发生了变化,就说它是运动的;如果没有变化,就说它是静止的。这个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有进一步的解释。给学生搭好“脚手架”在上面的例子中,如果以旁边的列车为标准,你乘坐的列车就是运动的;如果以地面为标准,你乘坐的列车就是静止的。建立速度的概念让学生自己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接着提出了比较快慢的两种方法,一是“时间相同,比路程”;二是“路程相同,比时间”。最重要的是第三步:如果两个物体运动的路程和运动的时间都不相同,如何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比值定义法是初中物理定义物理概念最常用的方法,如密度、压强、功率、电流强度、比热等重要的概念都是用比值定义法定义的。速度是初中物理接触到的第一个用比值定义法定义的物理概念,因此,让学生经历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思维过程,对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这种定义的思路和方法,是十分有益的。“在物理学中,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采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方法,也就是将物体运动的路程除以所用时间。这样,在比较不同运动物体的快慢时,可以保证时间相同。在物理学中,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velocity)。”速度的计算,规范解题步骤平均速度通过测量平均速度,提高学生实验能力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是落实物理课程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从科学探究的角度看,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之一。实验教学具有多维的课程目标,除了学习知识、训练技能以外,物理实验还应该在发展实验能力、提高科学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章教材除了“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停表测量时间”两个基本测量以外,还安排了“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学生实验。主要作用是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等自主活动来提高实验能力;同时让学生巩固平均速度的概念,练习用停表测量时间。教材选用了较易找到的斜面和较易操作的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和用停表测量时间的方法。学生必做实验7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考虑到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教材增加了一个用传感器测量速度的扩展性实验,供有条件的学校选用。习题联系实际,学习如何读懂时刻表,找出s、t,能利用公式求出各段的平均速度。第二章声现象《课标》要求2.3.1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原课标通过实验探究)2.3.2了解乐音的特性。了解现代技术中声学知识的一些应用。知道噪声的危害和控制的方法。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第2节声音的特性第3节声的利用第4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在学习机械运动的基础上,本章让学生接触声学的初步知识。声现象是自然界中的常见现象,而对声的了解则可以通过有趣的、易操作的探究活动来进行。让学生在探究物理现象的同时,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初步培养他们观察物理现象、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现象的能力,为后续的科学探究活动打下基础。本章第一节探究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第二节探究声音的特征,后两节介绍声在现实生活中的利与弊以及防治噪声的方法,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处理,便于让学生先从整体上认识声现象,再进一步了解声的特征,最后再分析声的利用和危害,让学生较全面地把握关于声的知识。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速•科学世界: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第一节的编排顺序实际上就是按照声从“源”到“接收端”的信息流来编排的,这实际上也是人们分析、处理信息,构建信息系统的流程。在这个流程的各个环节中,教材以科学探究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声的产生、声的传播,以及声速的知识。按照这样的线索处理声的基本问题,便于让学生形成研究问题的正确思路。“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不作为单独的一节,因为生物课已讲了人耳的构造及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课标对此没有要求。•归纳法的本质在于人类认识过程中由观察到概括、由感性到理性、由部分到全体、由个别到一般、由个性到共性的升华。•声音的产生:•例举物体振动发声的例子:如蝈蝈是怎么发声的?•如果让发声的物体不再发声,又该怎样做?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演示:空气能够传声学生体验:固体传声列举生活实例:鱼被吓跑、水中听音乐,液体传声声速•通过听到雷声比看到闪电晚,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从而引出声速。•回声•小资料一些介质中的声速第2节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演示:观察声音的波形。呈现不同乐器发声的波形图,使音色的概念更容易理解。实验演示后得出结论声与信息声音,次声波,超声波声与能量第三章物变态化《课标》要求1.1.1描述固、液和气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列举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不同状态的物质及其应用。1.1.2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1.1.3经历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过程,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点和沸点,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比原课标更具体)1.1.4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了解我国和当地的水资源状况,有关心环境和节约用水的意识。一、温度二、熔化和凝固三、汽化和液化四、升华和凝华教材首先引导学生体验仅仅通过感觉是不能准确判断温度的高低的,从而认识到制定测量工具——温度计的必要性。这样设计教材正是为了向学生展示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要想进行定量科学研究,必须首先确定测量工具。随后教材通过让学生思考自制温度计的测温原理、怎样用自制温度计测量温度等一系列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温度计的原理。学生必做实验4用常见温度计测温度通过动手动脑学物理中测温作图象练习的设计,为熔化凝固实验做准备。在栏目中落实课标要求: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以水例:复习蒸发、液化、凝固、凝华等。体会大自然的美妙和谐。了解我国和当地的水资源状况,有关心环境和节约用水的意识。此实验是学生在初中物理课中接触到的第一个相对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教材明确指出了科学探究的各个要素,帮助学生全面地认识科学探究,并对科学探究各个要素的内容有所了解。教材还根据各个科学探究的不同特点,通过旁批等形式对某个科学探究活动中最突出的要素进行了说明。有的以该要素的特点为主,有的则侧重某些研究方法或思想。材料:海波和蜡可以用其他材料•突出记录实验数据的过程•突出处理数据的过程•学习绘制熔化曲线•学习用数学方法描述物理过程学生必做实验12观察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联系实际在液化部分
本文标题: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材修订介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543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