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中医四诊—切诊主讲人:余春芳切诊是中医四诊之一。包括脉诊和按诊,是医者运用手和指端的感觉,对病人体表某些部位进行触摸按压的检查方法。检查内容,如脉象的变化,胸腹的痞块,皮肤的肿胀,手足的温凉,疼痛的部位等。把所得材料与其它三诊互相参照,从而作出诊断。特别是切脉,是临床上不可缺少的基本方法。脉诊是以手指按切病人动脉以了解病情的内在变化也称切脉或诊脉。脉为血府,贯通周身,五脏六腑的气血都要通过血脉周流全身,当机体受到内外因素刺激时,必然影响到气血的周流,随之脉搏发生变化,医者可以通过了解脉位的深浅,搏动的快慢、强弱(有力无力)、节律(齐否)、脉的形态(大小)及血流的流利度等不同表现而测知脏腑、气血的盛衰和邪正消长的情况以及疾病的表里、虚实、寒热。如病变在肌表时呈现浮脉;病变在脏腑时,呈现沉脉;阴证病候时阳气不足,血行缓慢,呈现迟脉;阳证病候时血流加速,呈现数脉等。脉诊是中医辩证的一个重要依据,前人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是中医独特的诊法。但在临诊中也有脉证不符的特殊情况,如阳证反见阴脉,阴证反见阳脉,因此把脉诊作为唯一的诊断方法是非常片面的,必须强调四诊合参,才能了解疾病全貌,作出正确的诊断。脉诊1、脉诊的原理(1)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宗气和心气的作用下,心脏一缩一张地搏动,把血液排入脉管而形成脉搏。脉搏是心功能的具体表现,因此脉搏的跳动与心脏搏动的频率、节律基本一致。血液由心脏排入脉管,则脉管扩张,血管依靠自身的弹性收缩、压迫血液向前运行,脉管的这种一舒一缩功能,既是气血周流、循行不息的重要条件,也是产生脉搏的重要因素。心阴心阳的协调:心阴心阳的协调是维持脉搏正常的基本条件。(2)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3)脉象的形成不仅与心、脉、气血有关,同时与脏腑的整体功能活动亦有密切关系。2、切脉的部位一般取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关前腕侧为寸、关后肘侧为尺。右手偏旺于气,左手偏旺于血。取寸口脉的道理:(1)寸口部为“脉之大会”,脉气流注肺而总2会聚于寸口,故全身各脏腑生理功能的盛衰,营卫气血的盈亏,均可从寸口部的脉象上反映出来。(2)寸口部脉气最明显,是手太阴肺经“经穴”及“腧穴”所在处,为经气流注和经气渐旺,以达到最旺盛的反应点,其脉象变化最有代表性。(3)可反映宗气的盛衰。(4)寸口处为桡动脉,桡骨茎突处,其行径较固定,解剖位置较浅表,毗邻组织较分明,方便易行,脉搏强弱易于分辨。3、切脉的方法切脉的时间以清晨未起床、未进食为最佳。诊脉时应保持诊室安静,让病人在安静的环境中休息片刻,减少各种因素的干扰。切脉时让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伸出手臂置于心脏同一水平,手掌向上,前臂放平,以使血流通顺。切成人脉,以三指定位,先用中指按在高骨(桡骨茎突)部位的桡动脉定关,继续以食指在关前(远心端)定寸,然后用无名指在关后(近心端)定尺三指应呈弓形斜按在同一水平,以指腹按触脉体。三指的疏密应以病人的高矮适当调整,如患者身体较高,医生三指排列可松一些,而病人身体较矮,则三指排列可紧一些,同时要三指排列整齐,否则影响脉形的准确性。小儿寸口部位狭小,不能容纳三指,可用一指(拇指)定关法,而不细分三部。三岁以下的小儿,可用望指纹代替切脉。切脉时运用三种指力,开始轻度用力,在皮肤为浮取,名为举;然后中等度用力,在肌肉为中取,名为寻;再重度用力,在筋骨为沉取,名为按。总按:三指同时用大小相等的指力诊脉的方法,总体辨别寸关尺各部脉象的形态,脉位、脉力等。单诊:一个手指诊察一部脉象的方法,了解寸、关、尺、脉象的位、次、形、势等变化。根据临床需要,可用举、寻、按或相反的顺序反复触按,也可分部以一指直按的方法体会。4、切脉的注意事项①医者诊脉时要保持呼吸调匀,清心宁神,以自己的呼吸计算病人的脉搏至数。每次诊脉每手不少于1分钟,两手以3分钟左右为宜,一般不应少于50次脉跳的时间。另一方面,患者在诊脉时平息,有利于医生思想集中、专注指下,以仔细辨别脉象,即所谓“持脉有道、虚静为保”。诊疗最好不要参入问诊,以避免医生分散精力,避免患者由于情绪波动而引起脉象变化。②注意内外因素对脉象的影响:如小儿脉较成人脉软而数,妇女脉较男子脉细弱而略数,胖人脉较瘦人脉沉。夏天脉较洪大,冬天脉较沉小。剧烈运动后脉洪数,酒后脉数,精神刺激和某些药物也可引起脉象的暂时变化。③有些人因桡动脉解剖位置的差异,脉不见于寸口部而于拇指腕3侧处,称为反关脉,从尺部斜向手背,称为斜飞脉。5、正常脉象健康人的脉象称为常脉。一般是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强不弱,不快不慢,均匀和缓,节律整齐,又称为平脉或缓脉。平脉至数清楚,一息(即一呼一吸)之间四至五次;相当于72~80次,节律、强弱一致。脉象受体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生理的或暂时的变化,也属正常。如年龄越小,脉跳越快,婴儿脉急数,每分钟120~140次,五、六岁儿童常为一息六至,每分钟90~110次,青壮年体强,脉多有力,年老人体弱,脉来较弱,成年人女性较成年男性脉细弱而略快,瘦人脉较浮,胖人脉多沉,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长途步行,饮酒饱餐,情绪激动,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则脉较弱。6、常脉象与临床意义在祖国医学有关脉学的专著中所记载的病脉有28种,然而根据脉位、脉率、脉力、脉形、脉流的流利度及节律等划分的脉象往往是混合构成,有些病脉是两个以上单一脉复合组成的脉。现将临床常见的16种脉象及其临床意义分述如下:(1)浮脉脉搏呈现部位浅。轻取即得,重按反觉稍减。此脉多属外感表证,表明病位在表,浮紧为表寒,浮数为表热,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常见于伤风、感冒及多种传染病的初期。但也有久病体虚或阴虚阳无所依,浮阳外越而呈现浮而无力的虚脉。相类脉:革脉:浮而搏指,中空外坚,如按鼓皮。散脉:浮取散漫,中侯似无,浮而无根之脉。芤脉:浮大中空,如按葱管。(2)沉脉(附伏脉)脉搏显现部位深。轻取不显,重按始得。此脉主里证,沉而有力为里实,沉而无力为里虚,沉迟为里寒,沉数为里热,沉涩为气滞血瘀,常见于水肿、腹痛,久病及多种虚弱性疾病。伏脉:比沉脉显现部位更深,重按推筋着骨始得。为邪气内闭或剧烈疼痛或厥证。(3)迟脉脉搏次数少,一息不足四至(每分钟脉搏少于60次),主寒证,迟而有力为冷积(阳虚阴盛),迟而无力为虚寒证,常见于心气虚弱等病证。(4)数脉(附疾脉)脉搏次数多,一息六至以上(每分钟脉搏多140-160次)。主热证,浮数为表热,沉数为里热,洪数为实热,细数为虚热,弦数多为肝火旺,常见于热性病或甲状腺机能亢进,数而无力也可见于气虚证。疾脉:一息七、八至,脉来急疾,脉率比数脉更快,多属阳气极4盛,阴气欲竭,或元气将脱的重证。(5)滑脉脉来流利圆滑,如盘滚珠,多属邪盛,痰食内滞。气血充盛的正常人有时可见此脉,妇女妊娠时多见此脉,病脉则多见于痰饮、食滞、瘀血、实热,如各种炎症,消化不良,实证闭经、恶性肿瘤等。相类脉:动脉、见于关部、滑数有力。(6)涩脉脉来涩滞不畅,如刀刮竹,多属精亏、血少、气滞、血瘀,常见于贫血、失血、产后及血瘀等疾患。(7)弦脉脉挺直而长,如按弓弦,有劲有弹力,脉管的硬度大。主气郁,肝胆病证及痛证。常见于外感少阳证,肝病,胆病,高血压病,动脉硬化及各种疼痛病证。(8)紧脉脉来绷急,应指有力,如绳索绞转,脉的张力大,脉跳有力。主寒证,痛证及宿食。见于外感风寒、剧痛等。(9)缓脉一息四至,不快不慢,不强不弱,脉来和缓,脉的硬度、张力适中,是有胃气的正常脉象,见于健康人。病脉则见于气机为湿所困之湿证,或病后复元。(10)洪脉(附大脉)脉形洪大,脉来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脉形宽,波动大。主热证,阳热亢盛。常见于高热病人。大脉:脉形大而无来盛去衰之势,多是病势进展之象,所谓大则病进(大而有力),也主正虚(大而无力)。长脉:首尾端直,超过本位。(11)细脉(小脉)脉形细如线,脉形窄,波动小。主虚证(气虚血少)。常见于诸虚劳损,慢性病患者。小脉也即细脉,主病与细脉同。濡脉:浮细无力而软,见于崩中漏下、失精、泄泻、自汗喘息。弱脉:沉细无力而软,属阳气虚衰,气血俱虚。微脉:极细极软,按之欲绝,若有若无,气血大虚,阳气衰微。短脉:首尾俱短,显于关部,寸尺多不显,气虚或气郁。(12)促脉脉来急数,时而一止,止无定数,即脉搏快有不规则的间歇。为阳盛热实,或气血痰食停滞,见于气血痰食瘀滞,肿痛,诸实热证。脉细促而无力,多为虚脱之象。5(13)结脉脉来缓慢,时见一止,止无定数,即脉搏慢而不规则的间歇,为阴盛寒积或气血瘀滞,见于气滞血瘀,痰结食积,症积、疝痛等。结而无力为气血虚衰,见于虚劳久病及各类心脏病所致的心律不齐。(14)代脉脉来歇止,止有定数,不能自还,良久复动,即有规律的间歇,脉搏动到一定至数歇止一次,歇止时间较长,为脏气衰微之征象,可见于心律失常的二联律,三联律等。(15)虚脉举之无力,按之空豁,应指松软,见于虚证,多为气血两虚。(16)实脉充实有力,其势来去皆盛,应指愊愊,见于实证,亦见于常人。7、脉象的生理变异脉象受年龄、性别、形体、生活起居、职业和精神情志等因素的影响,机体为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而进行自身调节,因而可以出现各种生理变异。个体因素影响:性别、年龄、体质、脉位变异。外部因素影响:情志、劳逸、饮食、季节、昼夜、地理环境。8、相兼脉与主病引起疾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疾病的表现和变化是错综复杂的,因此临床常见的脉象,常是反映疾病多个方面的相兼脉。相兼脉又称复合脉,是两种或两种以上单一脉象的综合表现。只要不是完全相反的两种或几种单一脉,都可能同时出现而成为相兼脉,如浮紧、浮数、沉迟、沉细数等,其临床意义一般是组成相兼脉的各单一脉主病的总合,如浮紧脉主表寒证;浮数脉主表热证、沉迟脉主里寒证;沉细数脉主里虚热证等等。触诊触诊是医生用于对病人肌肤、四肢、胸腹等病变部位进行触摸按压,分辨其温、凉、润、燥、软、硬、肿胀、包块及病人对按压的反应,如疼痛、喜按、柜按等,以推断疾病的部位和性质。(一)皮肤触诊辨别温凉润燥及肿胀等。皮肤的温凉,一般可以反映体温的高低,但需注意热邪内闭时胸腹灼热而四肢额部不甚热,甚至皮肤欠温,皮肤的润燥,可以反映有汗、无汁和津液是否耗伤,如皮肤湿润,多属津液未伤,皮肤干燥而皱缩,是伤津脱液,气阴大伤,久病皮肤十分干燥,触之刺手,称为肌肤甲错,为阴血不足瘀血内结。皮肤按之凹陷成坑,不能即起的是水肿,皮肤臃肿,按之应手而起者,为气肿,虚胖。6(二)四肢触诊四肢欠温是阳虚的一种表现,四肢厥冷,是亡阳或热邪内闭,身发热而指尖独冷,可能是亡阳虚脱或热闭痉厥的先兆,手足心热是阴虚发热的一种表现,此外,四肢触诊还应注意检查四肢的瘫痪或强直。(三)胸部触诊诊虚里,可辨疾病的轻重。虚里的跳动(即心尖搏动),在胸部左乳下第四、五肋间,内藏心脏,为诸脉之本。凡按之应手,动而不紧,不缓不急,是宗气积于胸中,为无病之征。其动微而不显的,为宗气内虚。若动而应衣,为宗气外泄之象。若动甚仅是一时性的,不久即复原,则多见于惊恐或大醉后。正常情况下胖人跳动较弱,瘦人跳动较强,不表示病态。按心下,即按胸骨以下的部分的软硬压痛与否,心下按之硬而痛的,是结胸,属实;按之濡软而不痛的,多是痞证,属虚。(四)腹部触诊辨病变的部位、腹痛及症瘕积聚的性质。病变在脘腹(中上腹)属胃、在两胁下(左右侧腹)属肝胆,在脐周围属胃或大小肠,在小腹属肝、膀胱或肾。按压后疼痛减轻的(喜按),多属虚痛,按压后疼痛加剧的(拒按),多属实痛、热痛。腹部有块物,按之软,甚至能散的,称之为瘕或聚,多属气滞,部位固定,按之较坚,不能消失的称为瘕积,多属瘀血、痰、水等实邪结聚而成。(五)按俞穴脏腑病变可以在相应的体表穴位出现反应,通过在经络俞穴上进行触诊,发现结节、条索状物、痛点或反应过敏点,可以作为某些疾病的辅助诊断。如肝炎病人在期门和肝俞穴有压痛;胆囊疾病的患者在胆俞穴有压痛,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患者在足三里穴有压痛,急性阑尾炎的患者在阑尾穴(足三里下一寸)有明显压痛等等。切诊是中医四诊之一,运用切诊时,要把四诊有机地结合起来,切不可偏废。脉诊、舌诊虽是中医诊断的特殊方法,但不应把它神秘化,必须四
本文标题:中医四诊—切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586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