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虚证:指人体的正气不足,脏腑功能衰退所表现的证候。2实证:指邪气过剩,脏腑功能亢盛所表现出来的证候。3正治:逆其疾病证候性质而至的一种常规治疗法则,又称“逆治”4反治: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又称“从治”。5扶正:即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邪能力。6祛邪:即祛除病邪,减轻或消除邪气的毒害作用,使邪去正安。7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疾病,由于病情的发展和病机的变化,以及邪正消长的差异,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治疗上应根据具体情况,运用不同的治法加以治疗。8异病同治:指不同的疾病,在其病情发展过程中会出现相同的病机变化或同一性质的证候,可以采用相同的治法治疗。9配伍:根据不同的病情和临床辩证,有选择的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组合在一起应用叫~。10相须:两种性能,功效相同或近似的药物合用,以增强疗效的一种配伍方法叫~11相使: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辅药可以提高主药功效的配伍方法叫~12相恶:一种药物能破坏另一种药物的功效,使其作用减弱甚至消失的一种配伍称~13相畏: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使其毒副作用减轻或消失的配伍方法称~14相杀:一种药物能够消除另一种药物毒副作用的配伍~15相反:两种药物配伍应用后,产生毒性反应或毒副作用,即~16君药:方剂中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其药力居方中之道,是方剂中必须具有的药物。17臣药:意义有二。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二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其药力次于君药。18佐药:意义有三。一是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的兼证,二是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和烈性,三是反佐药,即根据病情需要,用于君药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反作用的药物。19使药:一是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直达病所的药物,二是调和药即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20经络: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21四气: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22五味:指药物具有辛甘酸苦咸五种味道。23.元气:又名原气.真气,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24.宗气:积于胸中之气,属后天之气的范畴。宗气在胸中集聚之处,称为气海,又名为膻中。25营气:行于麦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26卫气:行于脉外而具有防御作用的气。(功能:防御外邪.温养全身.调控腠理)27津液: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功能:滋润濡养.化生血液.调节机体阴阳平衡.排泄代谢产物。)28.体质:指人类个体,禀受于先天,调养于后天,在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中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等综合方面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人体个性特征。29.六淫: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30.疠气:即疫疠之气,是一类具有强烈感染性的外邪。31.七情: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是人对外界事物和现象的七种不同情志反应(精神状态)一般情况下属于正常情志活动,不会治病。32.四诊合参:是指诊察疾病时,将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资料全面结合分析,为准确判断病症提供依据。33.四诊:是指中医诊查和收集疾病有关资料的基本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法。34.得神:又称有神,多见于神志清醒、表情自然、言语清晰、反应灵敏、精神充沛、面色明润含蓄等,提示正气充盛,脏腑功能未衰或病情较轻,预后良好。35.少神:又称神气不足,多见精神不振,动作迟缓,少气懒言,思维迟钝,面色少华,双目晦滞,目色乏神等。提示正气已伤,脏腑功能不足,多见于虚证。36.失神:又称无神,多见于神志昏迷,或烦躁狂乱,或精神萎靡;目镜呆滞或晦暗无光,反应迟钝,呼吸气微,甚至目闭口开、手撒尿遗,或搓空理线、循衣摸床等。提示正气大伤,脏腑功能虚衰,病情严重,预后较差。37.假神:是指垂危病人出现的暂时性的某些症状“好转”的假象,如原本精神萎靡,面色晦暗,声低气弱,懒言少食,突然精神转佳,两颊色红如妆,语声清凉,喋喋多言,思食索食等。提示病情恶化,脏腑精气将绝,预后不良。38.恶风:病人遇风觉冷,避之可缓者。39.恶寒:病人自觉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而不能缓解者40.畏寒:病人自觉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而能缓解者。41.寒证:感觉寒邪,或阳虚阴盛,表现为机体机能活动抑制或衰减的证候。42.热证:感觉热邪,或阳盛阴伤,表现为机体机能活动亢进的证候。43.体质分类:阴阳平和体质、偏阳体质、偏阴体质。44.气滞:指气机郁滞而流通不畅的病理状态。45.气逆:指气的上升过度,或下降不及,而致脏腑之气逆上的病理状态。46.气陷:指在气盛的情况下,以气的的上升不及和升举无力为主要特征的病理状态。47.气闭:指气出入障碍,气不能外达,闭郁结聚于内,而出现气机突然闭厥的病理状态。48.气脱:指气不内守,大量向外逸脱,从而导致全身性严重气虚不足,出现功能突然衰竭的病例状态。(一)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奇恒之府:脑、髓、骨、脉、胆、女子胞(二)望舌(舌诊)·望舌注意事项:光线充足;自然伸舌;顺序:舌尖——舌中——舌根——两侧;舌苔——舌质。·正常舌像:舌淡红、苔薄白·舌的特征部位与相应脏腑关系:舌尖主心肺,舌中主脾胃,舌根主肾,舍边主肝胆。·望舌的临床意义:(1)判断正气盛衰;(2)辨病位深浅;(3)区别病邪性质;(4)推断病势进退;(5)判断病情预后。·望舌色:淡白舌:主虚证、寒证红舌:主热证绛舌:主热盛、主淤青紫舌:主气血不畅·望舌苔:苔质:厚薄、腐腻、润燥苔色:白苔:多主表证、寒证黄苔:多主里证、热证灰、黑苔:主里证、寒证之重证(三)问寒热:恶寒发热——表寒证但寒不热——里寒证但热不寒——里热证寒热往来——半表半里证(四)养生防治原则: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治病求本、调整阴阳、扶正祛邪、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五)五味是指药物具有酸、苦、甘、辛、咸五种滋味。·辛——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甘——甘能补、能缓、能和,即有补益、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和中的作用。·酸——酸能收、能涩,即有收敛固涩作用。·苦——苦能泄、能燥,具有通泄燥湿等作用。·咸——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和泻下通便作用。·淡——淡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作用。(六)虚证包括:血虚证,气虚证,阴虚证,阳虚证(七)中药的性能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中毒药性(八)毫针针法:①指切进针法②夹持进针法③提捏进针法④舒张进针法半寸:0.5指1.5cm一寸:25mm(九)常用针灸法:艾炷法、艾条法、温针灸(十)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经脉分为正经和奇经两类。络脉有别络、浮络、孙络(十一)奇经八脉:督、任、冲、带、阴骄、阴维、阳维一源三歧:督、任、冲(十二)表里相合: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阴肺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阴心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十三)经络的作用:1生理作用①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②运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③调节功能平衡④感应传导作用2阐释病理3指导诊断4治疗预防(十四)中药中毒原因:剂量过大,服用太久,炮制不当,配伍失误,制剂不妥,外用失控,误食误用(十五)晕针临床表现:患者在针刺过程中突然发生的晕厥现象,出现精神疲惫,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多汗,心慌,四肢发冷,血压下降,脉象沉细或神志昏迷,仆倒在地,唇甲青紫,二便失禁,脉微细欲绝。原因:患者体质微弱,精神紧张,或疲劳,饥饿,大汗,大泻,大出血之后或体位不当或医者在针刺时手法过重,而致针刺时或留针过程中发生此现象。处理预防: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使患者平卧,注意保暖,轻者仰卧片刻,给饮用温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正常。重者在上述处理基础上,可刺人中,内关,足三里,关元,气海等穴,即可恢复正常。若仍不省人事,呼吸细微,脉细弱者,可考虑配合其他治病或采用急救措施。
本文标题:中医完整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590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