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一、伊朗、伊斯兰文明运动1.伊朗的前身是波斯自从前600年开始希腊人首先出现了“波斯”。这个名来自于波斯的一个地区帕斯Pars。到1935年欧洲人一直使用波斯来称呼这个地堺和位于这一地区的国家。而波斯人则开始称呼自己的国家为“伊朗”意为“雅利安人的家园”。1935年波斯国王礼萨·汗宣布国际上该国应被称作“伊朗”。波斯一词在这之后还有人使用。在中文裏“波斯”被用于描述1935年之前的伊朗或该民族从古就有的事物如波斯语和波斯地毯。现代政治、经济等事物则用“伊朗”一词。埃兰和米底亚时期(前2700年-前553年)阿契美尼德王朝(前553年-前334年)希腊化时期(前330年-前141年/前129年)阿尔沙克王朝(前247年-226年)萨珊王朝(224年-651年)伊斯兰哈里发时期(632年-1258年)大旭烈兀国的统治(1220年-1357年)帖木尔帝国、土库曼白羊王朝、土库曼黑羊王朝萨非王朝(1501年-1736年)欧洲人的“大博弈”(1722年-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及之后(1914年-1935年)2.伊斯兰教的世俗化运动世俗化被定义为社会从非常认同宗教观念和宗教组织到不那么认同宗教观念和宗教组织的过程。表现为政府、法律、社会组织和日常生活远离宗教观念的过程。Secularizationorsecularisationisthetransformationofasocietyfromcloseidentificationwithreligiousvaluesandinstitutionstowardnonreligious(orirreligious)valuesandsecularinstitutions.所以出现了第一个问题:宗教实体(基督教,伊斯兰)不能世俗化,世俗化的是社会实体。所以不如问:为什么基督教国家/社会可以世俗化,而伊斯兰国家/社会却不能?然后就有了第二个问题:很多伊斯兰社会已经挺世俗化的了。看wikipedia词条IslamandSecularism里面的:5.4Secularistmovements5.4.1Turkey5.4.2Iran5.4.3Tunisia5.4.4Egypt5.4.5Syria5.4.6Pakistan5.4.7Lebanon里面挑一个呗?总得来说,突厥人一般更世俗化一点。什叶比逊尼要世俗化一点。马来西亚和印尼也执行伊斯兰法(ShariaLaw),但社会整体并不靠近世人对“伊斯兰神权国家”的想象。我再说说第三个问题,这个问题可能不是你的原意,但很多知乎上的关于伊斯兰的回答似乎都有这个倾向:很多人认为伊斯兰存在的诸多问题是内生于宗教经典,因此不可能被社会机构演变解决的。他们的方法是引用古兰经里面的经文,说卡菲勒都得下火狱之类的。这个方法最严重的问题是,在指责伊斯兰派系犯了原教旨主义的错误时,反对者同样使用原教旨主义的(并且是同样脱离语境,常常断章取义的)方式反对伊斯兰。反对原教旨主义的方法应该是用更自由的概念阐述经文,并且(跟现在天主教教皇做的那样)选择性的忽略“落后”的经文,改良宗教机构并使它更符合现代生活。这种本质主义的主张“伊斯兰有如下内生的性质,全是我从古兰经读到的”实在是扛着红旗反红旗啊。当然我得先说明,以上观点不代表我认为现在的伊斯兰没有问题。我觉得现在的瓦哈比派,和受瓦哈比派资助的恐怖组织,移民到欧洲的极端分子,非极端分子却同情恐怖分子的穆斯林,非恐怖分子同情者却支持对异教徒实行伊斯兰法的穆斯林,支持石刑和荣誉谋杀的穆斯林,认为自己所在国家要实行伊斯兰神权的穆斯林,温和派但还是觉得异教徒得下火狱的穆斯林....他们在伊斯兰世界的基数太大,扩张太快,声音太响亮,以至于你会认为所有穆斯林都是这样,或者这一切都源自伊斯兰内生的某种性质。我认为这种观点是不准确的,butthenagain,这种观点的流行也来自于伊斯兰自由派的衰落、畏惧和不发声。某种程度上,现在的舆论也是恰如其分。3.双元政治体制伊朗整个政治体制的基础是意识形态和世俗国家治理两部分,分别体现了伊斯兰教和民众两个方面的意志,总体看以前者为主,是神学对世俗做了一定妥协后的产物(作为中国人其实比较好理解这个大致的思路,党和政府嘛)。看图比较直观:1.最左边的伊斯兰教部分象征着宗教的力量,负责意识形态。严格来说什叶派教士们并非一个组织严密的机构。其中低级的比如毛拉,乌莱玛,高级的比如霍贾特伊斯兰,阿亚图拉。后者可以创制,可以判例教法。不同级别之间的教士并不是梵蒂冈那种严格的等级统属,而更类似大学的学术圈:讲师可以向副教授,教授学习。但未必就要听教授的。他们依靠研究宗教和发表见解来提升自己。可以说,教士们在《古兰经》的基础上归纳社会道德准则,为立法提供思想基础并监督。2.右边的总统、议会由民众直接选举,负责国家治理。议会是伊朗与中国另一个有趣的相似之处。伊朗议会一方面要管立法,和中国的人大类似。另一方面伊朗也有少数群体,比如基督徒、犹太人、拜火教徒等。议会又兼顾政治协商,专门为他们保留了部分议席。总统一职更像是总理,是政府首脑,需要对最高领袖负责。至于真正的“总统”,则是国家利益委员会。总统的选举过程和大多数国家差不多,最大的区别在于候选人要被宪法监护委员会筛选一遍。这也是外国对伊朗选举指责最多的一点。认同在人类心里中有重要作用。当今社会忽视了人类作为感性动物存在的一面。二、也门、叙利亚问题1.内战产生:阿拉伯之春,阿拉伯世界的一次革命浪潮。自2010年12月突尼斯一些城镇爆发民主运动以来,阿拉伯世界一些国家民众纷纷走上街头,要求推翻本国的专制政体的行动,并乐观地把“一个新中东即将诞生”预见为这个运动的前景,认为这个“阿拉伯之春”属于“谙熟互联网、要求和世界其它大部分地区一样享有基本民主权利的年轻一代”。2.也门起义同样在突尼斯和埃及之后,在2011年1月到2月,位于阿拉伯半岛南端的也门也爆发了示威抗议活动,要求总统萨利赫下台,此后也门局势一直动荡不安,抗议示威游行不断,4月23日,迫于国内反政府示威的压力,也门总统萨利赫同意接受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的调停方案,将在30日内辞去总统职务。但后来,萨利赫本人拒绝签署该协议,反对派也拒绝了由政府高官作为代表签署协议的提议,于是导致协议被毁。2011年6月3日,也门总统府内一座清真寺遭到炮击,造成总统萨利赫和议会发言人受伤,随后萨利赫被送到沙特进行疗伤;9月4日,数十万名民众在首都萨那的变革广场和第六十大街进行了大型的示威游行,以及包括塔伊兹、荷台达、哈贾、伊卜、阿姆朗等省份都发生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要求萨利赫立即下台,成为也门发生的规模最大的抗议活动。9月23日,萨利赫回国,25日发表电视讲话说:“我拒绝权力,并将在未来数天内放弃权力。”11月19日,萨利赫在视察共和国卫队时表示他辞职后将把权力移交给军方。2011年11月23日晚,萨利赫在沙特签署协议,将权利和平移交给副总统,也门长达33年之久的“萨利赫时代”就此落下了帷幕。现在的也门是三方混战,政府武装、反政府武装和基地组织。3.叙利亚危机是政府武装(信仰伊斯兰教什叶派的伊朗、信仰东正教的俄罗斯以及中国(倾向/联合国对美“制裁叙利亚”的反对票/对“不干涉他国内政”的质疑))与反政府武装(信仰伊斯兰教逊尼派的沙特阿拉伯和美国)的斗争。2011年3月6日,叙利亚安全部队在德拉市逮捕了15名儿童,这些儿童因在墙壁上书写反对政府的言辞而被捕,受到残酷虐待。消息不胫而走,3月15日,大马士革、阿勒颇、哈塞克、德拉市以及哈马等城市的街头爆发了大规模反政府示威活动,报道称有数千人被捕;四月十八日,约10万示威者在霍姆斯广场静坐,要求巴沙尔下台。下半年的叙利亚被困在动荡不安的状态下,国际社会的干预逐渐增多,包括全国委员会、革命委员会和自由叙利亚军等等许多组织的叙利亚反对派逐渐形成。2012年5月25日,叙利亚中部霍姆斯省的胡拉镇发生了震惊世界、惨绝人寰的屠杀案,其中包括49名儿童,现场惨烈。反对派指责这是政府军所为,政府军则予以否认。6月6日,多个地区再次爆发暴力冲突,造成至少129人死亡。稍微有些趋缓的叙利亚局势再一次走向内战的边缘,外部呼声不断。叙利亚会不会成为“阿拉伯之春”运动中又一块倒下的骨牌,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观察和等待。从2011年3月到2012年5月,在叙利亚动荡中的遇难人数已经超过了15000人。三、乌克兰问题1.历史渊源西乌克兰共和国隶属于哈布斯堡王朝,后形成奥匈帝国,信仰天主教。·所谓奥匈帝国奥匈帝国又名双元帝国(DualeMonarchy)、二元帝国,正式名称是[帝国议会所代表的王国和皇室领地以及匈牙利圣史蒂芬王冠领地]。奥匈帝国是欧洲传统强国(俄、英、奥、法、普、西)之一、也是当时世界八大列强(英、法、德、美、俄、奥、意、日)之一。奥匈帝国是地跨中欧、东欧、南欧的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国土面积之辽阔、在当时欧洲排名第三,仅次于俄罗斯和奥斯曼帝国;总人口数量之众多、稍逊于俄罗斯和德意志,位于欧洲第三;机械仪器制造业之繁荣、和钢铁军火工业之雄厚,排位世界第四,仅次于德国、英国和美国之后;其资源总储备之广泛、和动员总兵力之庞大,亦是欧洲第四,只少于俄罗斯、德国和法国;而农产品种类之繁多、和原油产量之丰富则是超越拥有精致农业的法国和以粮食出口为导向的俄罗斯,位居全欧之冠;最后,斯柯达兵工厂生产的重炮武器的工艺之先进更是遥遥领先其余列强,雄踞世界第一。·奥匈帝国的形成诞生与发展东法兰克王国经过一系列扩张,于公元962年改称神圣罗马帝国,该帝国是一个联邦性质的帝国,最初是由拥有实权的皇帝进行统治。其疆域鼎盛之时,包括了今德国、奥地利、捷克、丹麦南部,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意大利北部和中部,以及法国东北部和中部的一些领土。在德语中,奥地利意为“东部边区”,起初只是一个模糊的地理概念,泛指帝国巴伐利亚、斯提里亚东部的边疆领土。1156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在位期间,对帝国内部的大国进行了拆解,其中对巴伐利亚的拆解使用了小特权方案,奥地利由边区提升为公国,正式建国。1282年起,哈布斯堡王朝开始统治奥地利,并在不久后被选举成为帝国皇帝,其后二百年,奥地利逐步吞并了斯提里亚,蒂罗尔等地,使国土面积增加了三倍,成为神圣罗马帝国境内首屈一指的大邦国。被瓜分前夕的勃艮第扩张与崛起1454年,奥地利公爵艾伯特和利奥波德签定协议,将国家一分为二,交由他们的子孙分别掌管,北部是统治上奥地利地区的奥地利公国,南部则是斯提里亚公国,君主同时兼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453年,英法结束了百年战争,法国开始着手国家的统一,大举进攻西欧的大国勃艮第。勃艮第公国名义上属于法兰西王国,但在百年战争时期获得了实质上的独立。1477年,被称为“大胆的查理”的勃艮第公爵死于乱军之中,奥地利的马克西米连一世趁机迎娶了查理的女儿,并于1479年在吉内加特战役击败法军。法国仅收回了法语区约27%的土地,整个低地、法国东北部以及中部的一些领土则由奥地利获得。对勃艮第的瓜分使奥地利的领土扩大了一倍有余,一举跻身欧洲列强行列。1490年,上奥地利统治者绝嗣,奥地利和斯提里亚合并,再次由一位公爵统治。联姻而来的帝国卡斯蒂利亚的公主伊莎贝拉与阿拉贡王子斐迪南的婚礼,使两个国家逐步融合,成为了一个新的国家——西班牙,他们的子嗣却是欧洲历史上著名的疯女胡安娜。1496年,马克西米连一世通过巧妙的在婚姻安排,以当时英俊著称,后来被称为腓力一世的奥地利王子将其迎娶。他们的子嗣同时获得了西班牙、荷兰、奥地利诸国的继承权。1521年,斐迪南一世迎娶波希米亚公主安妮,1522年,斐迪南的妹妹玛利亚嫁予匈牙利兼波希米亚国王拉约什二世,这两段婚姻为日后奥地利吞并波希米亚和匈牙利埋下伏线。查理五世时期的哈布斯堡欧洲领土争霸时期15世纪末,日益强大的法国发现自身领土被哈布斯堡的家族领土所包围,于是在1494年发动意大利战争,先后夺取了米兰、萨伏依等地,但对那不勒斯王国的侵略却被挫败,此后两个世纪,那不勒斯王国一直受哈布斯堡统治。1513年,哈布斯堡转入反攻,夺取米兰。1525年,
本文标题:中国与世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618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