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旅游娱乐 > 第十一章旅游景点的翻译
第十一章旅游景点的翻译【译论专题】文化差异与旅游翻译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祖先为我们留下不可胜数的文化遗迹;中国又是一个幅员辽阔,自然风光优美的国度,有着令人叹为观止的风景名胜。这些名胜古迹每年都吸引大批的外国游客来中国旅游观光。随着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和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大,外国游客的数量也在急剧增长。根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超过其他国家,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第四大客源输出国,届时,将有1.37亿人次来中国参观、访问和游览。为此,2000年,我国首次提出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宏伟战略目标---到2020年,我国要实现从“亚洲旅游大国”到“世界旅游强国”的历史性跨越。由此可见,旅游业的确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旅游资料翻译就是向海外宣传和推介旅游景观,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旅游业,尤其是入境旅游的发展,因为外国朋友往往是阅读、观看或聆听了准确、生动、形象的旅游景点介绍后,才心向往之,产生亲临景区一睹为快的旅游冲动,进而导致旅游行为的发生的。恰当的翻译有助于树立我国的对外形象,开拓国际旅游市场,而蹩脚的译文有可能让读者或听者产生疑惑、误解甚至反感情绪,不仅达不到预期的对外宣传,吸引游客的效果,还会影响我国的旅游事业。因此,对旅游材料翻译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本文拟从文化信息处理的角度来探讨旅游资料汉译英的原则和方法。一.旅游宣传资料中的文化因素旅游是集多种学科于一身的边缘科学,涉及面既广又杂,“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从天文地理到风土人情,甚至文化娱乐、吃穿用住,真可谓无所不包,无所不有。因此,旅游资料也涉及多种知识,多种体裁”。旅游实用文种类很多,包括与旅游有关的书信、广告、旅游日程安排及旅游条件书、旅游景点介绍、通知、电讯、有关合同、讲话等。本文所说的旅游宣传资料特指其中的旅游景点介绍,而旅游宣传资料的翻译是指以国外普通旅游者为对象,介绍中国旅游资源的各种资料的翻译,不包括为到中国旅行的各方面的专家翻译的各种专著。从类型上来说,旅游宣传资料包括图书、画册、导游图、明信片、幻灯片、电视录象片、电影记录片等,旅游者主要是通过阅读、观看或听取这些介绍资料来获得信息的,其中的图书类还包括导游词的汇编,如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的《走遍中国---中国导游词精选(综合版)》。无论属于何种类型,旅游资料中都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因为旅游和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提到旅游就必然要涉及旅游文化和文化旅游。1984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人文地理学》对“旅游文化”的界定是:旅游与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而旅游本身就是一种大规模的文化交流,从原始文化到现代文化都可以成为吸引游客的因素。游客不仅吸取游览地的文化,同时也把所在国的文化带到游览地,使地区间的文化差别日益缩小。绘画、雕刻、工艺作品是游人乐于观赏的项目。戏剧、舞蹈、音乐、电影又是安排旅游者夜晚生活的节目。诗词、散文、游记、神话、传说、故事有可将旅游景物描绘得栩栩如生。实际上,旅游自古就同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最灿烂的历史时期。作为中国文化瑰宝的唐诗,其中很多诗篇就是诗人在云游名山大川,纵览风景名胜中写就的。大多数名胜古迹都与华夏五千年文明和文化传统息息相关,如长城、兵马俑、丝绸之路、紫禁城等等。作为介绍这些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旅游宣传资料,不可避免的渗透着浓郁的民族气息,包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旅游文化》和《旅游文化纵览》两本书中,作者将旅游文化大致划分为以下类别:山水文化、聚落文化、园林文化、建筑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诗词文赋文化、书画雕塑文化、戏曲舞蹈文化、工艺美术文化、花鸟虫鱼文化等。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与文化紧密相连,旅游不仅是生态旅游,也是文化旅游,越是民族的东西,越是世界的。外国游客徜徉与山水名胜之中,不仅需要得到感官上的满足和享受,使身心极度放松,更重要的是想了解奇观异景中蕴涵的独特文化信息,感受异国他乡的历史文化,得到知识的丰富和精神的升华。因此,旅游资料翻译的目的就是要吸引游客,传播中国文化,“激发他们参观景点的兴趣,增强其参观乐趣,同时增加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了解”。二.文化因素导致的翻译障碍文化是旅游的核心,是旅游业蓬勃发展的源头和潜能。然而恰恰是旅游资料中蕴涵的文化因素给旅游翻译带很大的困难,因为汉英两种语言的差异和中西文化的差异必然要反映到旅游资料的翻译中。本文主要从两方面讨论文化差异带来的翻译障碍,第一类是由文化空缺和文化冲突造成的词汇空缺和词汇冲突给翻译带来的困难。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条件、宗教信仰、社会习俗,使两种语言的词汇出现非对应和非重合的现象,他们之间没有语义共鸣,有的只是语义空缺或语义错位,也就是文化空缺产生的词汇空缺以及文化冲突导致的词汇冲突,而这些词汇往往都是王德春教授所说的“国俗语义词”,也称作“文化负载词”(culture-loadedorculture-boundwords)。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形成了语言的特殊性,象“阴阳”、“八卦”、“五行”、“气功”、“太极拳”等词汇,严格来说,在英语中找不到对应的词,象饺子、粽子、元宵等食品也没有相应的词来翻译,如果勉强将“饺子”翻译成“dumpling”,不仅后者意思要宽泛得多,而且更重要的是失去了逢年过节一家人围坐一起包饺子、拉家常,其乐融融的场面的联想。“粽子”可以解释成“apyramid-shapeddumplingmadeofglutinousricewrappedinbambooorreedleaves(eatenduringtheDragonBoatFestival),但是,外国朋友如果不知道屈原这位伟大的楚国诗人,不知道龙舟节的来历,不知道为什么要在那天吃粽子,粽子的内涵意义仍然没有传递过去。“元宵”也可译做“ariceglueball”or“sweetdumplingsmadeofglutinousriceflour(fortheLanternFestival)”,如果缺乏一定的背景知识,译文读者也体会不到元宵的象征意义,更无法欣赏“元宵元宵圆元宵,宵圆宵圆宵宵圆”这幅对联的绝妙之处。因此,许多专家主张以音译加注的方式来保留这类词汇的特殊文化联想意义,随着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外国朋友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不断深入,这些词汇不需要加注解释也能被理解和接受,如“饺子”(jiaozi)、“气功”(qigong)、“阴阳”(yinyang)、观音(guanyin)和风水(fengshui)等词的翻译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另一种现象就是汉语中的某些词汇即使能在英语中找到指称意义相同的词,其联想意义或隐含意义也不同。就拿动植物的联想意义为例,北京外国语大学的陈德彰教授专门以调查表的形式,分别向以中文和英文为母语的人发出问卷,分析结果表明,在中英两种文化中,有些动物代表类似的形象,如狐狸;有的代表完全不同的形象,如狗和龙;有的不同很微妙,如猪。柳树、红豆、松、竹、梅、兰、菊等植物的联想意义也是“表同质异”。此外,颜色词在两个文化中也有不同的联想意义,这一点众多学者均有论述。因此,译者在翻译时要克服的不仅有语言障碍,而且有文化障碍,正如王佐良先生所说的“译者处理的是两种文字,面对的却是两大片文化。”第二类翻译障碍是由语篇层面上的行文和修辞的差异引起的。汉英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心理、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念,反映在语言中就是谋篇布局、修辞方法等行文习惯的差异。汉民族主张“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强调客观融入主观,喜欢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书画、建筑、诗歌都讲究神似重于形似,简隽空灵的风格,反映在语言上就有了汉语行文辞藻华丽,情感横溢,讲究声律对仗,音韵和美的特点。此外,“受‘中庸’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国人美学观念中特别强调平衡美,除了极为频繁地使用对仗这一修辞格,还大量使用四字词组,特别是前后两部分有并列关系的四字词组”,如天造地设、天涯海角、四通八达、德高望重等。在这些方面,西方民族则迥然不同,西方哲学强调分析型抽象理性思维,在主观和客观的物象关系上,更多的注重摹仿和再现,体现了“天人各一”的思想。“这种趋势反映在语言表达形式上,就出现了英语重形式、重写实、重理性的特点,形成了其句式构架严整、表达思维缜密、行文注重逻辑理性、用词强调简洁自然、描述突出直观可感的风格”。这些行文和修辞差异,也不可避免的表现在汉、英旅游文体中。在行文用字,篇章布局,文体修辞等方面各有讲究,美学标准和文体风格可谓大相径庭。请看下面的例子:中华大地,江河纵横;华夏文化,源远流长……轻快的龙舟如银河流星,瑰丽的彩船似海市蜃楼,两岸那金碧辉煌的彩楼连成一片水晶宫,是仙境?是梦境?仰视彩鸽割飞,低眸漂灯留霓,焰火怒放,火树银花,灯舞回旋,千姿百态,气垫船腾起一江春潮,射击手点破满天彩球,跳伞健儿绽空中花蕾,抢鸭勇士谱水上凯歌……啊,××城是不夜城,龙舟会是群英会。这是某市举办国际龙舟会时彩色精印的宣传材料的中的一段话,开头就用了四个四字词组,为下文作铺垫,接下来对龙舟竞赛的场面描写语言优美,辞藻华丽,采用了排比,对称等修辞手法,节奏铿锵,音韵和谐。中国读者看了之后,一定会被原文渲染的热烈气氛所感染,被龙舟会的场面所感动。但是,如果将这段文字“忠实”地翻译成英文会是什么效果呢?ThedivinelandofChinahasitsriversflowingacross;thebrilliantcultureofChinahasitsrootstracingbacklong…Thelight-somedragon-boatsappearontheriverasthoughthestarstwinkleinthemilkyway.Therichlydecoratedpleasureboatslooklikeasceneofmirage.Thesplendantawningsingreenandgoldchainintoapalaceofcrystal.Isthisafairy-landorameredream?Lookingabove,youcanseethebeautifuldovesflyingabout.Lookingbelow,youcanseethesailinglampsglittering.Crackingarethefirecrackers,whichpresentyouapictureoffierytreesandsilverflowers.Circlingarethelantern-dancers,whopresentyouavariationofexquisitemanner.Overtherethemotorboatsareshootingtotheirtargets;thuscolorfulbeadswhirlaround.Besidesthebirds’chirping,thepottedlandscape’scharm,theexhibitionofartsandpainting,allclaimastrongappealtoyou.Therefore,weshouldsay:XXisacityofnonight;itsDragon-BoatFestivalagatheringofheroes.段连城先生特意请一位美国新闻工作者看了这篇译文并坦率写出她的评语,结果是“她说:FULLOFHYPERBOLE(充满了极度夸张),不仅不知所云,而且令人发笑。”(段连城)汉英文体修辞、中西审美差异由此可见一斑。(文军)在对当前旅游翻译的一项调查中也指出,受事者(主要来自英语国家)不喜欢这种过度的宣传。如果旅游宣传材料通篇充斥这样的语言,旅游者会觉得太累赘,不自然,过于夸张可笑,而且根本不可信。相比之下,“英语旅游文献一般都简明实用,语言直观通达,具有一种朴实自然之美,不象汉语那样追求四言八句,讲究工整对仗、言词华美。”(贾文波)下面这段描写大海暮霭景色
本文标题:第十一章旅游景点的翻译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62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