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旅游娱乐 > 第十章哈密、库车旅游文化
哈密、库车、库尔勒旅游巴里坤湖•于巴里坤县西北18公里处,是一个高原湖泊,海拔1585米,四周山峦起伏,水草丰美,湖中碧波荡漾。独具“迷离蜃市罩山恋”的奇观。每当盛夏,这里湖光山色,分外迷人,牧民们游牧湖畔,毡房座座,牛羊成群,牧歌悠扬,是一处避暑旅游的好地方。??巴里坤湖由四周自然泉水汇流注入而成,东西宽约12公里,南北长约20公里,湖水面积112.15平方公里。湖也是储量丰富的芒硝矿和盐田,湖水中含有水生物卤虫(丰年虫)。??湖泊古称蒲类海,婆悉海,元代称巴尔库勒淖尔,清代的蒙古沙、巴尔库尔对音称巴里坤湖。。•关于巴里坤湖有许多美丽的传说,流传最多的一则传说是:一位汉族姑娘和一位名叫蒲类海的哈萨克青年合力同破坏湖泊的山魔搏斗,姑娘被压在尖山下石化了,哈萨克青年扭住山魔同沉湖底。他们用生命为后人换来安宁幸福的生活。为了纪念他们,人们就把尖山下的数股清泉叫“汉姑泉”,把湖泊称作“蒲类海”。汉姑泉是制作矿泉水的极好原料,现已和港商合资建起矿泉水厂。巴里坤县城中的这座阁楼,相传是为纪念樊梨花征西而建的入夏至秋,巴里坤湖畔聚集了数百座毡房,牧民边放牧劳动耕作、边休憩哈密回王墓简介••中国清代新疆哈密历代回王及其家族的陵园。俗称“回王坟”、“王爷坟”。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西南郊之回城(原回王府所在地)。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哈密维吾尔族达尔罕汗伯克欧拜杜拉归附清朝,翌年擒献准噶尔叛乱首领噶尔丹之子,被清圣祖封为哈密回部“一等札萨克”(即第一世哈密回王)。哈密回王共历9世计231年。在其领地内,回王集政权和教权于一身,对维吾尔族人民实行政教合一的统治。清同治六年(1867),七世回王博锡尔被哈密维吾尔族农民起义军杀死。1868年,清政府追封其为“和硕亲王”,并赐银2万两为其建陵墓,历时20年始成。•此墓为阿拉伯式建筑,拱北下方上圆,高约25米,四隅建半嵌入墙中的邦克楼,墓后右侧邦克楼中空,内有螺旋式阶梯通往墓顶平台,可供游人登临绕行眺望。外部以白底蓝花瓷砖贴面,内壁通体彩绘花卉和几何图案,穹窿顶则覆以苍绿色琉璃砖。整个建筑高大雄伟,色泽素雅,为新疆著名伊斯兰建筑。•其余回王墓多已坍毁,现仅存木结构3层亭式拱北2座,附属清真寺1座。清真寺名为“艾提卡”,坐落在大拱北西侧,相传为四世回王优素福(1740~1766在位)所建。砖木结构,方体平顶。内部由100根木柱支撑密肋式顶棚。墙壁和藻井或彩绘花卉、图案,或以阿拉伯文艺术体书写《古兰经》文。可容纳1800余人礼拜。是哈密地区最大的清真寺和维吾尔族穆斯林举行会礼的场所。伊吾胡杨林•胡杨,又叫梧桐树,因为一棵树上最多可长出五、六种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叶子,所以还叫异叶树,胡杨、红柳、梭梭并成为西北地区的三大天然固沙林木。远看一望无际的胡杨林,会令人心旷神怡,近看棵棵胡杨林千姿百态,美不胜收,有憨态可掬的小飞象、有龟兹舞女、有嗷嗷待哺的小鸟等,每一棵胡杨树上都深深的刻着历史的印记,记录着岁月的痕记,在那里你可以寻找到历史的足迹,还可以捕捉到现代的时光,你可以对着一棵胡杨树展现你无穷无尽的遐想。胡杨极耐寒、耐旱、耐盐碱,这里的土地看上去很细腻,踩上去却像水泥板一样,就是因为盐碱度高的原因。随便捡起的胡杨断肢,无论粗细,都是极硬无半点水分。由于生的艰辛,长的苦难,胡杨磨砺出坚强、刚毅的个性:活着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倒,倒了一千年不朽。•库车县位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西部,阿克苏地区东部,天山中段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东与轮台县交界,南与沙雅县相连,西与新和县、拜城县接壤,北部与和静县毗邻。县城库车镇距乌鲁木齐市公路里程750千米。•全县旅游资源丰富,有文物古迹50多处。库木吐拉千佛洞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它还有默拉纳额什丁墓、可可沙炼铁遗址、龟兹古城遗址、林基路纪念馆、高山湖泊大龙池等。龟兹乐在西域音乐中首屈一指,同石窟艺术一样久负盛名。•中原文化、西域文化以及外来文化在这里不断融合发展,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古迹。库车周围有至少七个千佛洞和四座古城遗址,而且这里地处天山南麓,有着美丽的自然风光,再加上古龟兹国的传统习俗依然保留得较为完整,所以库车是古丝绸之路中一个引人注目的旅游胜地。•到库车可以游玩的景点主要有克孜尔亚山、大小龙池、库木吐拉千佛洞、克孜尔千佛洞、克孜尔尕哈烽燧以及龟兹古城等库车大峡谷•库车大峡谷位于库车县(古称龟兹)城北,是天山南麓群山环抱中的天山神秘大峡谷,集人间峡谷之妙,兼天山奇景之长,蕴万古之灵气,融神、奇、险、雄、古、有幽为一体,景异•库车大峡谷又称克孜利亚大峡谷,位于新疆天山山脉南麓、阿克苏地区库车县(古称龟兹)以北64公里处,北纬42°8′,东经83°5′,大峡谷近似呈南北弧形走向,开口处稍弯向东南,末端微向东北弯曲,由主谷和七条支谷组成,全长5000多米,谷端至谷口处自然落差200米以上,谷底最宽53米,最窄处0.4米,仅容一人低头弯躯侧身通过。•库车大峡谷为一维吾尔族的年轻牧羊人在1999年盛夏放牧时发现的,于2002年元月被评为国家2A级旅游名胜风景区,于2003年入选“中国十大最美峡谷”。大峡谷现已定名的景点达42处,距谷口1.4公里处,高约35米的崖壁上有一处唐代石窟,窟内南、北、西壁上有残存壁画和汉文字。距峡谷700米处另有一峡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先后两次对大峡谷进行考察。•克孜尔千佛洞(维吾尔语:QizilMingÖy),又称克孜尔石窟或赫色尔石窟,中国佛教石窟,1961年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克孜尔千佛洞位于拜城县克孜尔镇东南7千米的河流阶地上,它背依明屋达格山,南临木扎提河和雀尔达格山,其间有渭干河蜿蜒流过,东距库车县城约69千米。这里绿树成荫、环境优雅,是新疆著名的古代文物遗迹的旅游胜地。•克孜尔石窟和敦煌莫高窟同享中国“四大石窟”之美誉,坐落于悬崖峭壁之上,绵延数千公里。其中保存壁画的洞窟有80多个,壁画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它是我国开凿最早、地理位置最西的大型石窟群,大约开凿于公元3世纪,在公元8-9世纪逐渐停建,延续时间之长在世界各国也是绝无仅有的•克孜尔千佛洞的洞窟形制大致有两种:•一种为僧房,是供僧徒居住合作产的场所,多为居室加通道结构,室内有灶炕和简单的生活设施;•另一种为佛殿,是供佛徒礼拜和讲经说法的地方。佛殿又分为窟室高大、窟门洞开、正壁塑立佛的大佛窟和主室作长方形、内设塔柱的中心柱窟,还有部分是窟室较为规则的方形窟。不同形制的洞窟用途不同。这些不同形制和不同用途的洞窟有规则的修建在一起,组合成一个单元。从配列的情况看,每个单元可能就是一座佛寺。可以想见,当年克孜尔千佛洞是龟兹地区一处佛寺栉比、僧徒比肩的地方。•“中国第二敦煌”•克孜尔石窟群现存壁画约10000平方米,有关专家说,这在世界上是仅次于敦煌画的艺术宝库,堪称“中国第二敦煌”。•这里的壁画不仅包括飞天、伎乐天、佛塔、菩萨、罗汉、天龙八部、佛本生故事、佛传故事、经变图画,而且还有大量的民间习俗画:古时的生产和生活场面、西域山水、供养人、飞禽走兽等等。“故事画之冠”•进入有“故事画之冠”的17号洞,这里的四壁、窟顶、甬道、龛楣,到处是色彩艳丽的壁画。其中一幅格外引人注目:只见一峰满载货物的骆驼,昂首而立,眼望远方。驼前两个脚夫头戴尖顶小帽,脚蹬深腰皮靴,身穿对襟无领长衫,满脸须髯面向前方,正振臂欢呼。他们为何如此兴奋?原来在脚夫前面还有一人,只见这人两眼微闭,神态自若,高举着正在熊熊燃烧的双手,指明了骆驼商队前进方向!这就是所谓“萨薄白毡缚臂,苏油灌之,点燃引路”的本生故事。撇开它的宗教色彩,不难看出在当年的丝绸之路上,骆驼商队与佛教僧徒的密切关系。商贾、脚夫需要僧尼为他们祈求平安,僧尼则不仅需要商队的货物与施舍,还往往与庞大的骆驼商队结伴而行,或者西去印度求法,或者东去长安、洛阳传经。•菱格构图•克孜尔石窟壁画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它的菱格构图。在每个菱格中画着不同的佛本生故事、因缘故事、供养故事和千佛故事,这些菱格还含有佛教意义,莲瓣表示莲花,山为须弥山,树为菩提树,皆是佛家吉祥的象征。笔者考察过敦煌千佛洞,在那里,描绘释迦牟尼佛前几世苦难苦行,积善积德的故事(即佛教本生故事的壁画),大多采取连环画的形式,用许多场面展开故事情节。克孜尔石窟则是一图一故事,每幅图都是从一个“本生故事”中选取最典型的一个情节,以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或动物为构图中心,四周辅以其他必要的人物、动物和背景等。•卓越的画师把复杂的故事巧妙描绘在一个菱形画面中。如猕猴王本生故事,是叙述释迦牟尼前世为猕猴王时爱护群猴,最后舍生救猴群的、有着曲折过程的故事。描写这个故事的佛经,16开杂志大小有200多页,这里却把这个长长的故事概括在一个画面里,实在令人叫绝。画面上,只见奔逃的猴群面临深涧,追捕的猎人引箭待发,猕猴王前后脚攀住深涧两岸的树干,以身为桥,引渡群猴。它身上有猴子奔驰,衰竭的体力很快将支持不住,却转面焦急地顾盼稚弱的猴子。这幅画把猕猴王舍生忘死,关心群猴安危的拳拳之情,描绘得活灵活现。乐窟•克孜尔千佛洞中第38号石窟,被称为音乐窟,壁画描绘了龟兹乐队演奏的场景,左右两壁上,有二十个乐师,每人奏着一件乐器。从手势和乐器的音位来看,都居然停止在一个节拍上……从这些壁画上可以想象,当时位于丝绸之路上的这一古国繁荣的景象。我们看到底下这个班排序列,它有阮咸、上边有龟兹琵琶,还有排箫,还有手铃,这些璎珞和钹、长笛都有,可以看到舞者的形象,拿着璎珞准备跳舞,跳舞的人多是体态轻盈的少女,穿紧身薄罗衫,上身半露。她们或立,或蹲,或腾空而起如御风行驶,或脚尖着地如陀螺转动,舞姿优美,柔若无骨。这个地方还有一处舞者已经化好妆了,拿着璎珞回头照铜镜,照一照看看妆化得如何,回眸一瞥那种神态,真是栩栩如生库木吐拉千佛洞•:约5~11世纪佛教石窟寺。开凿在新疆库车县城西北30公里的渭干河谷的东岸,是仅次于克孜尔石窟的古龟兹较大的石窟群。库木吐拉系维吾尔语译音,意为“沙漠中的烽火台”。现有洞窟112个,分为南区,北区,丁谷山峡谷区三部分。库木吐拉千佛洞开凿的时间从两晋,经隋唐,延续到宋代。•北区为主区,有80窟,南区是进入口,分两部分,共32窟。丁谷山峡谷区只有少量石窟。石窟开凿于•公元五世纪,直到七世纪,整个面貌与克孜尔同期石窟接近,有显著的龟兹地方风格。•唐代是龟兹地区佛教的鼎盛时期,所以盛唐时开凿的洞窟较多。库木吐拉石窟壁画的艺术特点,•从时间上它是中原地区佛教艺术的先驱;从空间上看,它正处于丝绸之路北道的要冲,是世界最古老的文化发源地中国、印度、埃及、波斯以及希腊和罗马的文化艺术交流的汇集点。•库木吐拉千佛洞的壁画不仅有西方文化和中原地区文化的影响,同时又有着本地独特的艺术风格。库木吐拉千佛洞窟内和窟外石崖上有大量的僧侣题名、题记以及并行的回鹘文题记、古龟兹文题记。这是研究古龟兹历史文化艺术极其珍贵的资料•库木吐拉石窟早期洞窟形制与克孜尔千佛洞大致相同,主要是中心柱窟与方形窟两种。中心柱窟佛堂平面呈长方形,主室窟顶多为纵券形。正壁中央凿一大龛,左右侧为券形通道口,经行道通入后室或后行道。有的方柱体各壁凿一龛。壁画题材多同于克孜尔石窟,即主室券顶中脊绘天象图,券顶侧壁绘菱形山峦为背景的佛本生故事或因缘故事。森木塞姆千佛洞•森木塞姆千佛洞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中国西北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库车县,是一处晋代至宋代(公元4~10世纪)的佛教石窟群遗址•森木塞姆,是维语“细水漏漏”的意思。顾名思义,这是从石窟前的这股泪泪流出的溪水而得名的。•目前,森木塞姆石窟保存着52个编号的洞窟,其分布范围直径约800米,由于年代久远,窟体破损严重,至今尚保存原窟体一半以上的洞窟约有19个。中区还有面积为150米×100米的地面寺院遗址。1906年德国考察队曾到这里盗掘文物,割取壁画。1928年西北科学考察团进行调查与试掘。•森木塞姆千佛洞主要分布于却勒塔格山口直径约800米范围内的山崖上。石窟大部分已经遭到破坏,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有57座。洞窟分布在马蹄形的山谷里,按地理位置可分为东、南、
本文标题:第十章哈密、库车旅游文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62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