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中国农机化的发展现状与对策。
中国农机化的发展现状与对策摘要:农机化是指通过运用先进的农业机械装备来发展农业,从而不断改善农业的生产经营条件和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过程。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生产系统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期国民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在现在的国情看来,由于国家土地种植面积的逐渐缩小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对于农业生产力与粮食产量的要求也在逐步的提升。另外随着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对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在不断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只有实现了农业生产系统的机械化,才能够更好的满足各项需求,才能够提升农业的综合竞争力,实现农民效益的增收。所以农业机械化对于农业生产也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对策前言:h我国是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农业大国,农业在保障农产品供给、保证食品安全以及保持社会稳定等诸多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农业机械化经过多年的努力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生产结构不合理、生产规模小、技术落后等特点。要想改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劳动的生产效率,降低农产品的生产成本,还得不断的改进与发展,全面实现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没有农机化,是不可能实现农业现代化,更不可能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因此,必须加快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速度,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建设步伐。一、中国农机化发展现状分析及存在问题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为世界22%的人口提供基本充足的食品。农业的快速稳步的发展离不开农业机械化。中国农机化经过多年的努力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一)、取得的成就1.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稳步提高新中国成立,全国农业机械化装备总动力有8101万千瓦,农用拖拉机有117台,一些大型农业机械如联合收割机、农用载重汽车基本是没有的。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农业机械拥有量增长了上千倍,有的品种甚至数万倍。[1]截至2003年底,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6亿kW以上。农用拖拉机保有量达1494万台,拖拉机配套农机具2292万部,联合收获机械36万台。2.农田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农田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机械耕地、播种、收获水平分别达到46.8%、26.7%、19%;2004年小麦机收比1995年提高了47%。[2]3.农机服务领域不断拓展农业机构服务领域由原来的农田作业,逐步向产前和产后延伸,向其他领域扩展。一大批设施农业设备、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畜牧业机械、林业机械、植保机械、运输机械、农田基本建设机械等迅速增长。4.农机作业向市场化、社会化服务发展中国农户种植规模小,家家户户购买农业机械不经济,也没有必要,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显得尤为重要。以1996年开始的全国性跨区机收小麦为标志,中国的农机作业向市场化、社会化服务发展。1996年以来,中国有关部门大力配合,利用从南到北小麦收获的时间差,组织开展了联合收割机跨区机收小麦作业,使联合收割机使用时间从平均每年7~10天增加到一个多月,提高了联合收割机的利用率,即满足了农民的机械化收割要求,也提高了购机者效益,促进了小麦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和联合收割机保有量的增加。5.国际间的农机技术交流与合作得到加强近年来,国际上不少大型农机企业看准中国巨大的农机市场,与中国有关部门和企业合作,在中国开拓事业,取得了双赢的佳绩。国内一些大型企业,不断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加大技术改造和升级换代力度,推进了国产农业机械化产品质量的提高。为鼓励大型农业机械的进口,国家还制定了优惠进口税收政策。在中国举办类似于今天的展览会,也是农机界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形式,我们积极支持这类活动在中国开展。[1](二)、存在的问题1.农机化发展速度与新农村建设不相适应农业机械的作用在于农民的购买、使用和取得效益,但是有许多地区存在农民买不起、用不好、和效益差的问题,影响和制约了农机的数量和水平的提高。2.地区之间农业机械化水平严重不平衡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过程体现了与中国农村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相适应的有别于经济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的特点,这就是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平衡性。由于我国地理条件与气候条件的差异,存在着土地相对稀缺与农村劳动力过剩,且农村人均投入水平较低、存在着地域间的差别等因素决定了中国农业机械化的过程在全国不同区域、不同生产条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等条件下,将体现出不同区域的发展特点。我国一些经济较发达区域,农业生产水平较高,农民收入增长较快,农民对农业机械的购买数量较多,农业机械化发展速度相对较快;而相对于我国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来说,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速度慢,农机拥有量少,农业生产水平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3.农业机械装备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一是部分农业机械老化严重,更新换代乏力。二是运输机械多,农田作业机械少。三是动力机械中小型机械多,大中型机械少。四是农机作业配套机具少,配套比率低。五是低档次机具多,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新型机具少,高性能机具少。[1]4.农机门类品种上存在明显缺陷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在不同作物、不同生产环节上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是水田机械化水平太低。我国有0.25亿hm2水田,稻谷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40%,但是由于缺乏适用的水田机械,水稻生产仍主要靠手工作业,机械播种、插秧只占种植面积的2.2%,机械收获占2.5%,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机播水平的1/10和机收水平的约1/5,严重地制约了水稻生产的进一步发展。近几年,我国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下降,南方一些地区出现的土地抛荒现象与水稻机械化严重滞后具有直接联系。在农田作业各主要环节上,收获机械化是水平较低需求最大的一类。此外,玉米收获机械化在少数地区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棉花机械收获仍属空白,具有节水、节肥、节种等性能的机具也不同程度地存在数量不足、水平不高的问题,影响了节本增效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由于农机门类品种和适用性上的缺陷,使农机产品存在过剩与短缺并存的现象,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全面发展和农机效率与效益的提高。[3]5.农机非专业技术人员过多,知识断层与老化问题严重随着社会的发展,个基层推广单位不断新增工作人员,但是新增人员基本都是非专业的,他们不懂农机及推广方面的知识,而且单位又没有经费培训他们。其次,由于知识的不断更新和新型农具的不断出现,单位在职的技术人员也是束手无策,难以应付,知识老化严重的制约新农具的推广。6.农机合作服务组织不够健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是本着以人为本、以效益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来发展农机化,加强农机服务组织化、市场化,坚持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扶持农机协会和农机合作服务组织的发展。大力发展农机连锁经营,完善农机营销网络,加快推进农机服务社会化和产业化进程,打造农机社会化服务品牌。二、国外发达国家农机化发展的现状和特点1.发展适合本国农业生产特点的农业技术装备世界各国在本国农业机械化的进程中,都是从本国农业生产实际需要出发,根据农业生产规模、经济实力、农艺制度、农业资源等现状,发展适合本国农业生产特点的农业技术装备。2.高度重视开发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农业装备面对人口增加、需求增长、资源减少、环境恶化等诸多问题,已经引起全人类对如何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建立健康的生态环境的严重关切,并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持续满足目前和世世代代的需要,能较好保护现有资源和环境,技术上适当,经济上有活力,而且社会能够接受的农业”这一可持续农业的基本概念,作为先进农业技术载体的农业装备,世界各国在近半个世纪,特别是近30年来,越来越重视开发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农业装备。如发展高效、低量、低毒农药和防扩散污染技术和施药机械,化肥有效施用可控缓释肥技术与装备,精少量播种技术及机械,节水灌溉技术所需的喷、微灌设备,低污染动力机械,节省能源、减少对土壤破坏的联合作业机械,发展保护性耕作技术所需的少、免耕作业机械以及延长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的技术及成套设备等。一些国家随着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已开始出现高度机械化的生态农业农场,以确保农业实现优质、高产、高效益的持续发展。3.高度重视农业装备产品质量、提高市场竞争力农业机械的季节性使用和工况环境的多变性、用户的多种需求要求农业装备必须不断提高产品质量的可靠性和标准化、通用化、系列化水平。因此,国外发达国家的农业装备生产厂商都把提高产品质量、可靠性技术作为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的重要内容。4.发展高生产率的农业机械为了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必须提高作业机组的生产率。所以,大功率拖拉机逐年增加,作业机械的工作幅宽也相应加大,机组速度普遍提高。此外,拖拉机的配套农具大大增加,作业项目齐全,拖拉机的利用率较高,如美国纽约荷兰大功率拖拉机与割晒机、收集机,法国库恩免耕播种机。5.发展联合作业机械所谓联合作业,就是用1台机械,在1次行程内,同时完成两种或数种作业项目。如耕粑联合作业机能1次完成耕地整地作业;整播;联合作业机能1次完成整地、播种、施肥和施农药作业。这样既可提高劳动生产率、抢农时、降低成本,又可减少机器的类型和在田间的运作次数,避免压实土壤。6.发展多用途机械为了提高机械的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将一台机器通过简单的改装就能进行多种作业,是当前农业机械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如美国因生产一些谷物联合收获机,备有5到6种适应收获不同作物(小麦、玉米、水稻、大豆等)的收割台,只要出驾驶员一人操作,便可在短时间内完成收割台的更换工作。三、中国发展农机化的对策与解决措施随着农业机械化的不断发展,到2010年我国耕种收割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5%以上,总体已进入中级阶段,小部分条件好的地区还率先进入了高级阶段。但受到地理条件的复杂及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等因素的影响,还必须从政策、投入和科技等多方面进行创新和引导,克服系列制约因素,完善各项措施,创造一个能使农业和农机化得到进一步发展的优良环境,以促进全国各地区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1.因地制宜,注重农业机械化区域化发展我国地域复杂,种作物品种繁多,各种作物不同环节的机械化条件差异很大。因此,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要注意非均衡发展问题,要根据社会需求和发展条件,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将紧紧围绕各地区优化农产品布局和特色农业而发展。注重发挥各地区农业机械化比较优势,构建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和优势突出的发展格局,与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和优质化发展相结合,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区域,促进农业机械化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2.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农村机耕道路是大中型农机得到广泛应用的基本条件,排灌沟渠的合理布置是消除农村水田的关键,将农村机耕道路、排灌沟渠、农机场库棚、中小型农村机电排灌设施纳入相关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并提升为政府行政行为,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同时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引导农民在广大农村全面建立标准农田结构,为农机化全面推行奠定最坚实的基础条件。3.充分利用当前农村土地流转机制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转移到了城市,各级职能部门应充分利用机会做好各项工作,使那些已具有稳定的工资性收入不想再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能够将手中的土地及时的转移到种田能手手中,既不至于抛荒现有土地,又可让种田能手们获得土地规模经营的效益,同时还可加快推进农村土地集约、规模化进程,为促进农业机械化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环境。4.加大财政对农业机械科研开发的投入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决定因素,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农机工业技术创新体系,坚持自主开发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的发展道路。支持科研院所,依托农机制造重点企业,带动行业发展。抓紧建设多功能、高质量、高效节能等重点农机产品开发企业技术中心,以及公益性的农机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凝聚优秀研发人才,加快急需的关键性农机和重大共性技术研发,集中力量攻克困扰产业发展的工艺材料、基础部件、关键作业装置等技术瓶颈,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成果。支持高等院校加强农机工程学科建设,强化农机工程基础教育
本文标题:中国农机化的发展现状与对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6389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