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中国区域地质学习心得
中国区域地质学习心得通过中国区域地质这门课的学习,我了解到了中国现代大陆,是由几个主要陆核经过漫长地质时期的发展、演化、拼接和改造后完成的。晚元古代早期以前主要为陆核和陆块发展阶段,晚元古代后期至中生代初期主要为陆缘发展阶段,中生代中后期至新生代主要为陆内发展阶段。中国大陆第一次拼接发生于晚元古代中期,期结果导致塔里木陆块与华北陆块拼接,并于扬子陆块和华夏陆块汇合形成原始中国古陆;第二次拼接发生于晚古生代后期,其结果导致西伯利亚板块南缘与塔里木——华北板块北缘连为一体;第三次拼接发生于中生代早期,其结果导致塔里木——华北板块南缘与华南板块北缘以及华南板块西缘与藏滇板块北缘连为一体;第四次拼接发生于新生代早期,其结果导致印度板块北缘与藏滇板块南缘连为一体,至此,作为统一的中国大陆形成。组成中国大陆的基本构造单元,主要为以陆块为代表的稳定区和以陆缘为代表的活动带。主要稳定区有:1、华北陆块形成于吕梁运动,基底为太古宙和早元古代不同变质程度的各种变质岩系;盖层包括中、晚元古代浅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岩、寒武纪——中奥陶世广海碳酸盐岩和晚石炭世——二叠纪海陆交替相含煤碎屑岩系;中——新生代陆内裂陷盆地型沉积,主要为陆源碎屑岩和各种成因类型的松散堆积。陆块东部中生代岩浆岩发育。2、塔里木陆块形成于晋宁运动,基底为前震旦纪的结晶片岩、片麻岩和浅变质的碎屑岩和碳酸盐岩。盖层由震旦纪的浅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岩和冰碛岩,寒武——奥陶纪的海相碳酸盐岩,志留纪的浅海相碎屑岩以及石炭——二叠纪的碳酸盐岩和碎屑岩组成;中生代主要为陆内裂陷盆地型沉积,大部地区缺失三叠系,下中侏罗统以含煤为特征;新生界大部为巨厚的陆相沉积。3、扬子陆块形成于晋宁运动,经历了四堡和晋宁运动的两次固结,其基底一般为中上元古界,变质较浅,局部有变质较深的晚太古代——早元古代变质岩系。盖层发育,由早震旦世的磨拉石建造和冰碛岩,晚震旦世至志留纪的广海碳酸盐岩和碎屑岩,泥盆纪至中三叠世的海相碳酸盐岩、碎屑岩和海陆交替相含煤岩系组成,川四滇东有大片晚二叠世玄武岩流分布;晚三叠世至中新生代为陆内裂陷盆地型暗色含煤碎屑岩建造、红色碎屑岩建造和含膏盐岩系。主要活动带有:1、天山——兴安活动带由一系列褶皱带和微陆块组成。包括西伯利亚板块南缘的准噶尔——兴安活动带和塔里木——华北板块北缘的天山——赤峰活动带。前者形成阿尔泰——额尔齐斯褶皱系,其北侧为阿尔泰——额尔古纳加里东褶皱带,南侧为额尔齐斯——喜桂图加里东——华力西褶皱带,中部为准噶尔——兴安岭华力西褶皱系,发育沟—弧—盆体系,多处分布有蛇绿岩套和以华力西期为主的花岗岩类;后者东段为温都尔庙——西拉木伦褶皱系,包括南部的加里东褶皱带和南部的华力西褶皱带,西段为伊林哈别尔尕——觉罗格塔褶皱系,包括北部的华力西褶皱带和南部的加里东——华力西褶皱带,两处都发育蛇绿岩套,伴有蓝闪石低温高压变质带。区内中——新生代大部属陆内断陷盆地或走滑盆地型沉积,侏罗纪含煤岩系发育,东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分布有钙碱性火山岩系。2、昆仑——秦岭活动带包括西昆仑、祁连——北秦岭、东昆仑——南秦岭三个褶皱系和柴达木微陆块。西昆仑以华力西褶皱系为主,具有前长城系变质结晶基底,中元古界为类似裂谷、岛弧沉积建造,震旦纪至早奥陶世大部地区沉积缺失,华力西运动使其最后隆起,并伴有广泛的花岗岩浆活动。祁连——北秦岭为具前长城系基底的加里东褶皱系,中元古代,中祁连为类似地台型沉积,北祁连和北秦岭北部为裂陷式优地槽型沉积;晚元古至早古生代为半深海相沉积;加里东期中基性和中酸性火山岩发育,北祁连并出现蛇绿岩带和蓝闪片岩带。东昆仑——南秦岭以华力西——印支褶皱系为主,具有扬子型“双层”基底,震旦纪至晚古生代浅海相沉积发育,分布有以加里东和华力西期为主的酸性岩类和基性岩——超镁铁岩类,沿布尔汉布达山南麓向东至商南、内乡、信阳有低温—高压变质带出现。柴达木微陆块具有华北陆块型基底、塔里木陆块型盖层,中生代发育大型断陷盆地,新生代随青藏高原隆升,盆地中部下部,周边发育断块逆冲。3、川滇青藏活动带由印度板块北缘和华南板块西缘的若干陆块、活动带和结合带组成。自南而北:喜马拉雅(逆冲)板片于雅鲁藏布结合带和陆缘活动带——具前寒武纪变质结晶基底,古生代为海相稳定性沉积,石炭—二叠纪为典型的冈瓦纳相沉积,特提斯期一直处于被动大陆边缘环境,岩浆活动以板内S型花岗岩为主,始新世末,沿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碰撞,出现典型的蛇绿岩套和广布的磨拉石建造。冈底斯——腾冲(陆缘)活动带和班公错——怒江结合带,以及羌中南——唐古拉——保山陆块与澜沧江结合带——前者基底为前寒武纪变质岩系,隆起边缘发育奥陶纪—二叠纪稳定型沉积和中生代盖层褶皱,特提斯期属板块汇聚边缘,钙碱性系列岩浆活动强烈,沿结合带发育蛇绿岩和混杂堆积;后者具前泥盆纪结晶基底,主要为古生代沉积,晚生炭世为典型冈瓦纳相,侏罗纪为海相过渡——活动型沉积,属于被动大陆边缘环境,岩浆活动较弱,于燕山早期褶皱成山。羌北——昌都——思茅微陆块与松潘——甘孜(陆缘)活动带和金沙江结合带——前者具扬子型基底,晚二叠世至三叠纪主要为陆源碎屑复理石岩系;后者为扬子陆块边缘岛弧带,形成于二叠纪至三叠纪,海底中基性火山喷发强烈,并有中酸性岩浆侵入活动,于印支期褶皱成山。4、南华活动带主体为加里东期褶皱系,志留纪末与杨紫陆块拼合形成华南大陆,具有晚生古代至早古生代浅变质岩系基底,卷入有早、中元古代变质块体。晚古生代至中三叠世主要为浅海相沉积盖层,中、新生代滨太平洋陆缘活动强烈,陆内裂(拗)陷盆地发育,伴有大规模的中、酸性火山喷发和花岗岩侵入。活动带包括:赣湘粤桂褶皱系——东北部为诸广加里东褶皱带,中部为湘桂华力西褶皱带,西南部为右江印支褶皱带;华夏褶皱系——西部为武夷—云开褶皱(复式花岗岩)带,东部沿海为中、新生代火山断陷带;海南—钦州华力西褶皱系——为南华裂谷残留海槽,他与琼中裂陷槽于石炭—二叠纪闭合时形成褶皱带。5、台湾活动带属滨太平洋岛弧活动带的组成部分。主要为新生代褶皱系,包括:海岸山脉褶皱带——由中新世奇美火山岩和上新世至更新复理石建造组成,东侧保留有上新世蛇绿混杂岩带;中央山脉褶皱带——包含台湾岛大部和台湾海峡东部,除大南澳有石炭—二叠纪变质岩系和不整合其上的上白垩统以及燕山期至喜马拉雅期基性岩、超镁铁岩和花岗岩外,大部地区为巨厚的第三纪地槽型沉积,西部有大面积第四系分布,该带东部为大南澳隆起带,中部为台西前陆逆冲褶皱带,西部为台澎断陷带。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了解到了区域地质划分的发展简史,了解了中国区域地质的划分格局及划分依据,对自己的地质知识库有了进一步的扩充,对自己的专业知识掌握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班级:资源勘查工程2班学号:2011110101姓名:杜宇龙
本文标题:中国区域地质学习心得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641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