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中国区划之自然行政农业城市经济地理分区.
中国的地理区域划分中国国土辽阔,区域差异显著,为了因地制宜利用自然资源,合理布局生产力,有效实施区域管理,从不同视角对中国国土进行区域划分。凝炼各区基本地理特征,找出不同区域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展望各个区域的发展方向。区划方案既是区域地理研究的成果表达,也是认识区域地理格局、指导协调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基础。中国的地理区域划分第一节中国自然区划第二节中国行政区划第三节中国农业区划与农村经济区划第四节中国城市经济区划分第五节中国经济区划第六节中国地理分区第一节中国自然区划一、基本理论二、历史演进三、综合区划四、区划思考ppt3一、自然地理区划的理论与方法1.区划与划区2、地域分异规律景观地域分异的规律性是指整个景观或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按确定方向发生有规律的空间分异的现象。太阳辐射能和地球内能是形成地域分异的两种基本因素,它们在空间上或时间上的影响都是不平衡的。两者在地球表层自然界中的特殊表现,决定了地域分异最基本、最普遍的规律性,即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纬度地带性(简称地带性)的基本成因是,太阳光线在地球表面具有不同的入射角所引起太阳辐射沿纬度方向呈不均匀的分布。地带性的表现是地球表层许多自然地理现象和过程由赤道向两极呈有规律的递变。2、地域分异规律景观地域分异的规律性是指整个景观或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按确定方向发生有规律的空间分异的现象。地球内能作用产生的地表形态和大地构造的区域性差异,也直接或间接地导致水热条件和其他成分在区域上发生一定的分异,也有一定的规律性。从地域分异的规模或尺度来看,地域的空间结构可分为大、中、小各级的空间尺度,或分为全球性、全大陆性、区域性、地方性和局地性的各种结构层次。外能太阳辐射内能岩浆活动地带性-显域性非地带性-隐域性外能内能综合作用自然地带性水热组合规律自然地带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高度地带性地质地貌分异水平地带性三维地带性驱动力人类作用力?•地域分异理论图解3、中国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一)纬度地带性规律中国自然景观和地域分异规律是指,在中国这一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其自然地理综合体及其组成成分沿地理坐标确定的方向,从高级单位分化成低级单位的形成过程,或各最终结果中所表现出的空间组合规律。中国自然景观的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以东部湿润区最为明显。自北而南依次出现下列自然景观地带:3、中国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寒温带针叶林漂灰土景观地带•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暗棕壤景观地带•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棕壤景观地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黄壤景观地带①北亚热带是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黄棕壤景观地带②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黄壤景观地带③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赤红壤景观地带•热带雨林、季雨林砖红壤景观地带①热带常绿阔叶雨林②热带季雨林(二)干湿度地带性规律中国自然景观的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决定于东西方向上水分条件的差异,呈与经线斜交、近东西更替的分布图式。主要出现在温带与暖温带的广大地区。•温带森林草原、草甸草原黑土景观地带•暖温带森林草原褐土景观地带•典型草原栗钙土景观地带•荒漠草原棕钙土景观地带•荒漠漠土景观地带我国自然景观的水平地域分异结构图式是由湿润环境下的海洋性地带谱和干旱环境下的大陆性地带谱构成的。青藏高原景观分布具有垂直与水平的复合形式。(三)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中国山地自然景观类型多。山地垂直带谱,一方面受山地所在水平地带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受山岭本身的高度、走向、坡向、坡度等影响。同一水平地带中的山地,其垂直带结构相近似,可列入同一类型。自然景观垂直带谱也可分为东南湿润海洋型与西北干旱内陆型,两者之间为一些过渡类型。(三)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1)山地自然景观垂直带谱的特点,取决于山地所处的纬度(水平)地带的位置。一般以其所在的纬度(水平)地带为山地垂直带谱的基带。(2)东部湿润山地自然景观垂直带谱的结构,从南向北由繁变简、层次减少,垂直带的分布高度有由高而低的趋势。(3)从东部湿润区到西部干旱区,随干旱程度加大,自然景观分布带的高度逐渐升高,带谱的结构趋于简化。山地垂直带谱变化规律(四)三维自然地带性•三维地带性是发生在高原区域的特殊水热组合地带规律。典型代表区域是青藏高原。•青藏高原的垂直自然带划归为季风性和大陆性两大带谱系统:季风性带谱系统以山地森林和高山草甸为主体大陆性带谱系统以草原和荒漠各分带占优势。•高原边缘的垂直带与毗邻的水平地带有联系,在内部其基带或优势垂直带在高原面上联结、展布,反映出自然地带的水平分异,反过来又制约着垂直自然带的特点。•纬向地带性表现为温度自南而北递减、垂直自然分带界线的海拔高程也沿同一方向降低。在更大程度上反映出海拔高度和地势结构等因素的作用,与一般的纬向地带分异明显有别。•形成从东南温暖湿润向西北寒冷干旱的变化:山地森林一高山草甸一高山/山地草原一高山/山地荒漠与我国温带相应的自然地带比较,水份状况相似,有温度偏低的特色。4、自然区划的基本原则•途径:自上而下的划分自下而上的合并5、自然区划途径与方法•方法:部门叠置法地理相关法主导标志法聚类分析法遥感分析法二、自然区划的历史演进1、“九州”区划—公元前五世纪《禹贡》《禹贡》一开头就说“禹别九州,随山睿川,任土作贡”,是说夏禹在治水过程中,将全国的土地划分为九州,再根据九州土壤的肥力等级开制定赋税。这说明当时对各州土壤的了解,是在制定赋税的要求下产生的。《禹贡》中所载的九州为: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九州”的名词,见于《左传·襄公四年》:“虞人之箴曰:茫茫禹迹,画为九州”。《禹贡》中全面记载了当时全国九州的土壤及其分布情况,是我国最早的土壤地理。2、建国以来的自然区划(一)罗开富方案《中国自然区划草案》(1954年)。该方案明确提出以自然综合体或景观作为区划对象,以植物与土壤作为景观的标志即区划标志。在标志不确定处,则选用气候界线或地形界线加以补充。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当时已经有了对于水分与热量配合关系的考虑,并将其视作为农业服务方向的体现。该方案把全国分为7个基本区,即东北区、华北区、华中区、华南区、康滇区、青藏区和内蒙古新疆区;其下又分23个副区。图7-2中国自然地理区划草案(罗开富,1954)(二)黄秉维方案1958年发表,1959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该方案运用地带性规律,首次在全国划分出三大自然区,6个热量带,18个地区和亚地区,28个地带,88个(一度为90个)自然省,并拟进一步划分自然州和自然县,堪称我国自然区划史上规模空前宏大、等级单位最完备和内容最丰富的方案。这个方案为农业服务的目的非常明确,区划原则、等级单位系统的设置以及省以上单位的分区标志、划界指标等都充分表达了为农业服务的宗旨。区划工作者也对此方案提出过不少商榷性意见,如继承中国和亚洲的自然区划传统不够,自然省以上各级单位根据活动积温及干燥度等值线划界的准确性不足,省级区划分有忽视非地带性区域特征的倾向,“地区”未能充分反映非地带性规律等。基本评价:•基础雄厚而扎实•理论与内容体系完整•目的明确,为农业生产服务图7-3中国综合自然区划(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1965)(三)任美锷、杨纫章方案和任美锷、包浩生方案任-杨方案于1961年发表,划分全国为8个自然区、23个自然地区、65个自然省,未划分自然州。这个方案把大兴安岭南段划入内蒙古区,把辽河平原划入华北区,把横断山脉北段划入青藏区,以及把柴达木盆地划入西北区,而同时又将其周边山地划入青藏区等,曾在地理学界引起热烈的讨论。方案中等级系统与更高级单位的联系问题,把地带与地区等同问题,也有不少学者进行评论。1988年发表的任—包方案或多或少继承了任—杨方案的特点,此方案仅两级,包括8个区、30个亚区。最显著的变化是将柴达木盆地与阿尔金山、祁连山、东昆仑山北翼全部划入西北区,从而使西北区南界相当接近1978年“综合大学方案”和历次“冯绳武方案”。华南区北界比所有其他区划方案偏南,而西南区北界偏南,也是这个方案的特点。(四)赵松乔方案1983年发表的赵松乔方案,当时曾引起强烈的反响。该方案在其等级单位系统中与《中国自然区划概要》同时把三大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原区)作为一级区推出,并得到大多数学者认同。自然区之下,又分出7个自然地区和33个自然区。图7-5赵松乔中国自然区划方案(赵松乔1983)(五)席承藩方案1980年完成,1984年以《中国自然区划概要》正式出版。这是一个包括区域、温度带和区三级单位的为农业服务的自然区划方案。三大区域为东部季风区域、西北干旱区域和青藏高寒区域,与赵松乔方案互为借鉴。温度带共分为14个,其中大部分是与纬度位置相关的温度带,但在青藏高寒区域内划出的高原寒带、高原亚寒带和高原温带,则显然与纬度没有密切关系,而更多受海拔影响的温度带。温度带下共划分出44个区。ppt4三、中国综合自然区划•1959年,黄秉维主持,中科院地理所完成•国家攻关项目1.基本观点•区划对象:中国地表自然界•区划目的:为农林牧水利事业服务(农业)•区划原则:高级单位遵循地带性原则•(气候-土壤-生物一致性)•低级单位遵循非地带性原则•方法与途径:主导标志和部门叠置;•自上而下划分•区划体系:多级序ppt4四、中国综合自然区划的思考1、三类区域划分问题第一,中国海洋国土的划分第二,热量带的划分第三,降水带动态变化划分2.两条最重要的自然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素称“中国南方与北方的自然分野”。中国自然区划中,把此线作为亚热带的北界。它是全国最为重要的一条地理界线。在气候上此线以南,最冷月均温高于0℃,土壤与河流基本上不冻结,作物全年可以生长,有常绿阔叶树。此线以北则相反,最冷月均温低于0℃,土壤与河流有冻结现象,作物不能全年生长,基本上没有常绿阔叶树。◆400mm等降水线现在用以划分全国东南湿润地区和西北干旱地区的分界线。此线大致沿东北大兴安岭西侧、东南侧经燕山、太行山、吕梁山、黄土高原北部向西南到青藏高原东南部。此线是中国主要农区与主要牧区、森林与草原的分野。此线以西,反映水分状况的干燥度大于1.25,大部为内流区,大部分地区都比较干旱,为主要牧业区。此线以东,干燥度小于1.25,大部为外流区,降水丰富,为我国主要的农业区。3、自然区划的发展特点◇单一自然要素区划——综合自然区划——生态区划◇历史自然综合体——生物综合——人地生态系统◇静态自然区划——发生自然区划——动态自然区划◇定性区划——定性与定量区划——定量与定性区划◇科学区划——科学与应用区划——基于科学的应用区划需求,人类影响条件下的自然区划——生态功能ppt4第二节中国行政区划行政区划是国家为了对其所管辖的地区进行有效和方便的管理而进行的多级行政区的划分。一、原则二、演变三、现状四、改革ppt3一、行政区划分原则行政区是依据政治、经济、民族、人口、地理、历史及国防等多种因素,并便于国家分组管理而划分的分级管理系统。因此,在进行行政区域的划分时,应综合考虑:政治原则、经济原则、民族原则、历史原则和自然原则等。二、中国行政区划的演变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殷商时代就有了行政区划的萌芽,历经了各朝代的政区划分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行政区划的性质和作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了配合社会改革,恢复和发展经济,团结各族人民,巩固政权,对原有行政区划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三、我国行政区划的现状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第四部宪法第30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行政区划划分如下:(1)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2)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3)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分为区、县。自治州分为县、自治县、市。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都是民族自治地方。”第31条又规定:“国家在必要的时候设立特别行政区”。(一)1982年行政区划三、我国行政区划的现状根据宪法及有关法律、法则的规定,我国基本上实行省—县—乡三级制的行政区划体制。省与县之间的“地区”,县与乡之间的“区”属上级政府的派出机关,不作为一级政权机构。但在少数民族地区设有
本文标题:中国区划之自然行政农业城市经济地理分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644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