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食品饮料 > 中国古代传统造物观之于我的启示
中国古代传统造物观设计思想之于我的启示在当今新材料、新技术不断涌现,新思想、新观念以及国外的各种艺术思潮不断涌入的情况下,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这种局面下,如何认识我国古代传统造物艺术与现代设计之间的关系,对现代设计发展就显得十分重要。众所周知,任何新事物的产生都是建立在传统的基础之上的,中国现代设计艺术也必然以中国传统造型艺术为基础。当然,继承并不意味着拘泥,如果我们的设计只有传统而没有新鲜血液的注入,那么必然导致民族传统艺术发展的停滞,最终只能使我们的时代无设计可言。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深深植根于传统的造物文化中,这种传统的造物文化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我们,左右着现代设计的理念、原则。不论情愿与否,我们都会有意识或无意识的继承着传统造物思想中先进的,超现实的造物思想。下面,本文就传统造物思想的天人合一观、崇尚自然的生态设计观、实用、节俭、惜用观对现代设计的影响进行初步探讨。一、“天人合一”观“天一和人”的设计哲学观是中国传统造物思想的核心之一,自春秋战国以来,先哲们就十分重视造物的天人合一性。《考工记》在第一段就指出“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材美工巧,然而不良,则不时,不得地气也。”《髹饰录·乾集》开篇就提出了“利器如四时,美材如五行,四时行,五行全而百物生焉,四善合,五彩备而工巧成焉”,强调了达到利器、美材要注重天时条件的重要性。宋应星——《天工开物》,四字本身就诠释了著作所具有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性:只有在人的工巧和天然物质条件相协调、适应,相互配合作用下,才能创造出优秀的设计作品。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和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同一”的思想都受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哲学观的影响。在现代建筑创作中,也处处流露出中国“天人合一”的设计哲学观。如1982年落成的北京香山饭店,将中国“天人合一”的传统造物思想融合其中,当然这种融合并不是简单地将北京的四合院、江南古典园林照搬照抄地安置在现代建筑中,而是追求一种神韵,一种精神理念,一个片断,一种元素。北京香山饭店,将苏州园林的许多装饰元素、格调、气质与现代形式融为一体。讲究阴阳开合,崇尚自然、顺应自然,将人、建筑、自然有机的统一在环境中。“天人合一”的设计观在现代标志设计中也体现了一种强大的民族力量。俗话讲,没有传统的民族是一个气短的民族,是一个无根的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一个民族凝聚的强大力量。2008年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会徽的设计不但展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而且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的现代设计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创新。2008年奥运会会徽的设计创意概念是“天、地、人”的概念,外形是上方下圆,意为“天圆地方”,人立于天地之间,寓意着自古以来,人类崇尚自然、返璞归真、遵循天人合一的造物思想。北京奥运会会徽的设计是一个成功的采用中国传统造物思想来创作现代设计的例子,随着中国设计的逐步成熟,这样的例子越来越多,中国设计师将能更加准确地把握和提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将之更高水准地运用到现代设计中,使优秀的现代设计充满了东方文化。“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表明了古代造物设计是以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价值方向,而当代的生态设计理念与其一脉相承。生态设计首先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哲学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研究的基本方向。“它在观察世界、解释和和改造世界时,不是单纯的以人为尺度,也不是单纯以自然为尺度,而是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尺度”。即“依据人——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整体性观察,即从人考察自然,又从自然考察人”。生态设计的整体性设计观,将设计的价值至于“人与自然”关系兼顾的基础之上,以“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为设计出发点的价值方向,遵循了一贯的“天人合一”的传统造物思想。二、适用、节俭、惜物观实用、节俭、惜物是用物传统的核心,是造物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以用为本的思想,归根结底是传统造物的基本理念,指导着造物的原则,即实用是造物的根本目的。如墨子言:“为衣服,适身体和肌肤足矣,非革耳目而观愚民也;为舟车也,锢轻利,可以任重致远”,而无需雕琢刻镂,髹饰文章。北宋欧阳修言:“盖王者之有天下也,顺天地以治人,而取材万物以足用。若政得其道,而取不过度,则天地成,万物茂盛,而民以安乐。”对自然资源的采伐要有节制,力求节俭,要适用即可,不要过度,保持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王安石云:“诚使适用亦不必巧且华,要之以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而已。不适用,非所以为器。”清代李渔说:“一事有一事之需,一物备一物之用”,“凡人制物,务使人人可备,家家可用。”现在所提倡的设计原则“经济、实用、美观”仍以实用为根本。中国传统思想历来重视节俭,直到当代,勤俭节约仍是社会的优良传统。在中国即使生活宽裕了,也有惜物的习惯。俗语谓:“新老大,旧老二,补补丁丁给老三”。在知识大爆炸和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惜物和节俭又有了新的内涵: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有限的地球资源使人类从生态学的世界观重新考虑和规划人类的生活概念、生产概念、能源概念、交通概念、消费概念等,提倡惜物、节约的生活原则,走可持续性发展的设计理念。在未来的发展远景上,联合国倡导着三个基本概念:一、人权;二、可持续发展;三、人类的共同遗产。可持续发展是在当今的条件下对发展本身提出的要求,即是一种着眼于未来的发展,这种发展不是无条件无限制的发展,不仅表现出一种数量方式,更表现出一种质量方式,以质量方式为主,要做到惜物、节俭的设计原则。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巴巴纳克的《为真实世界而设计》一书,提出了未来设计要面临的三个问题:一、强调设计的社会及伦理价值。二、强调设计应该考虑有限的地球资源的使用问题。三、保护地球环境。这给当代设计指明了设计要珍惜资源,要节俭、惜物,走可持续发展个设计之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3R”,即REDUCE、RECYCLE、REUSE,不仅要尽量减少物质和能源的消耗、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而且要使产品及零部件能够方便地分类回收并再生使用。如法国设计师菲利普·斯塔克设计的家具、电器产品、室内等,都自觉从惜物观出发,合理利用材料,减少浪费。他设计的沙巴电视机,其机壳采用可回收利用的高密度纤维材料,采用模压成型技术,是家电设计中的佳作。可持续发展的设计观遵循了传统的实用、惜物、节俭的设计观,并对当代的一些设计现象产生了哲学上的反思,如对“有计划的商品废止制”、“一次性消费商品”的反思。在资源消耗巨大的世界环境中,为资源的争夺战不可避免,新年伊始,阿英之间为了资源就已经频频出现摩擦,我国周边国家为了资源利益也摩擦不断,因此,传统造物和传统用物的惜物与节俭思想就为当代设计的可持续发展观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基础,具有重要意义。在物质产品生产丰裕、造物日益繁盛的今天,提倡这种优良的民族造物、用物、惜物的传统,无疑有益于我们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有益于可持续发展,有益于世界和平.中国传统造物文化是现代艺术设计巨大的艺术之源,从设计的形式到精神内核,都给与我们无穷的启示和帮助。但是国内的产品设计与优秀设计国家之间还存在着很大差距,我们还没有真正走出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道路。当代设计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的设计,无论设计自觉与否,设计的文化取向尤其是民族文化取向是设计成败的关键,对于产品造型,我们一是要在设计上精益求精,更重要的是要对“传统”透彻了解、反思,将具有中国特色的造型语言和美学法则融于设计之中,用独到的文化视角和符合当代审美取向的艺术创新精神去创作。同时中国设计要想与意大利设计、日本设计、法国设计一样,在世界设计大国中打出“中国设计”这个响亮的品牌,就必须更加关注中国传统造物文化,走可持续发展的设计道路,只有这样,我们的产品设计之路才能越走越宽,踏上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道路。
本文标题:中国古代传统造物观之于我的启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648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