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中国古代史(上)整理
中国古代史(上)考点一、填空题1.仰韶文化典型遗址有半坡遗址等,约相当于母系氏族公社发展阶段,从事以农业(种植业)为主的多种经济活动,最有特色的手工业是制陶业(彩陶)。2.商代的文字主要是甲骨文,又称契文(不辞)。3.周代宗法制度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4.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是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技术的推广。5.汉高祖时期帮助刘邦制定朝仪的是叔孙通;汉文帝时期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是贾谊(写了《治安策》);汉景帝时期提出“削藩”的是晁错。6.东汉章帝于建初四年主持了白虎观会议讨论五经异同,讨论结果由班固撰成《白虎通义》。7.为保障世家豪族的利益,东吴政权推行复客制和世袭领兵制度。8.“前四史”中有两部成于魏晋南北朝,一部是由晋代陈寿撰写的《三国志》,另一部是范晔撰写的《后汉书》。9.前秦是由氐族所建立的北方政权,在苻坚当政时任用汉人王猛进行改革,为其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10.母系氏族社会的婚姻形式是对偶婚,随着父系氏族社会的确立,婚姻形式转变为一夫一妻制。11.学界一般认为夏代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开端,禹传启家天下,破坏了传统的禅让制,开始了王位世袭制度。12.周武王伐商,决战于牧野。灭商后建立西周,定都镐京。13.孟子在政治上主张仁政,在人性论上提出性善论。14.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颁布“使黔首自实田”,这说明土地私有制得到国家的正式确认。。15.公元前208年,项羽率领起义兵解救赵军,打败秦军主力,这场战争史称巨鹿之战。16.北魏孝文帝时,把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北魏末年六镇起义的首领是匈奴人破六韩拔陵。17.玄学经典“三玄”是指老子、庄子、《周易》。玄学最为早的代表人物是曹魏正始间的何晏与王弼。18.在我国古代文化遗存中,相当于母系氏族社会阶段的有河南裴李岗-磁山文化,相当于父系氏族社会的有山东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19.“汤武革命”是指中国古代史上两次改朝换代,分别是商汤灭夏、武王伐纣。20.战国时期法家思想集大成者是韩非子,其主要思想是法、术、势三者并重。21.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定都咸阳。22.西汉初建,朝内将相多数出身于社会底层,后称此布衣将相之局。23.西汉守卫皇宫和京师的南军和北军,分别由中尉和卫巍统领。24.东汉末年,原是道教的主要流派有太平道和五斗米道。25.赤壁之战后逐渐形成的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形式,知道吴蜀之间的夷陵之战后,才完全建立。26.东晋不断有大族发起以光复故土为目的的军事行动,其中以初期祖逖和中期桓温领导的北伐最为有名。27.北魏太和间推行封建化改革时,在实行均田制时,还推行三长制和新租调至。28.我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分别是世界上粟作农业和稻作农业的起源。29.传说记载商民族以燕子(玄鸟)为其图腾,其始祖是契。到商王盘庚时期将都城迁到了殷,即今天的安阳(河南)。30.春秋时期,齐桓公为号令诸侯,在管仲的扶持下,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做了中原霸主。31.汉初成秦旧制,选官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按军功爵位的高低,二是选自郎官(任字/资选)。32.王莽托古改制时,意在冻结土地和奴婢买卖的政策称为王田、私属制。33.刘秀在统一过程中曾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和囚徒,显著缓和了社会矛盾。34.东晋实际是由门阀氏族掌控政权,王氏、庾氏、桓氏和谢氏几家先后轮流执政。35.南朝萧齐时,朝廷推行“检籍”,触发了唐寓之领导的起义。36.北魏“太和改制”前期实际由冯太后主持。37.我国古人(早期智人)阶段的人类化石,一般以丁村人/北京人为代表,新人(晚期智人)阶段则以山顶洞人为代表。38.西周在今天曲阜建都的诸侯国是鲁,在商丘建国的是宋,在临淄建都的是齐。39.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了初税亩,规定无论是公田还是私田,一律按田亩收税;公元前543年,郑国作丘赋等,即按百姓的居住单位“丘”来征收军赋。40.为解除匈奴人的威胁,秦始皇派蒙恬率大军征讨,一举收复河南地(内蒙古河套地区),秦朝在该地设三十四县,重设九原郡。41.汉武帝时把全国划分为13个检查区域,并设刺史检查地方官吏。42.绿林军发动起义后,一支南下江陵,称下江兵,另一支由王匡、王凤率领北去南阳,称新市兵,另有陈牧等人响应,称平林兵。43.东汉沿袭西汉的任官制度,实行察举制、征辟制、和任子制度。44.王莽当政时为托古改制的需要,曾为《左氏春秋》、《毛诗》、《逸礼》、《古文尚书》、《周官经》等古文经立博士。45.曹操选拔人才实行唯才是举的方针;曹丕接受大臣陈群的建议,选拔人才实行九品中正制。46.西晋永嘉五年(311年)匈奴人刘聪攻陷洛阳,俘虏晋怀帝司炽。围攻长安灭亡西晋的是刘曜。47.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的著名人物有东晋的葛洪、刘宋的陆修静、齐梁的陶弘景和北魏的寇谦之。48.我国古代传说中的部落群有华夏、东夷和苗蛮三大集团。49.考古发掘的商代前期的都城是亳,后期的都城是殷50.荀子在政治上主张隆礼重法,在人性论上提出性恶论。51.汉武帝时,全国设立十三个检查区,称十三州部。主官刺史的职责范围称六条问事。后又于三辅、三河及弘农七郡设司隶校尉,职能与刺史相当。52.《新语》——陆贾,《新论》——桓谭,《论衡》——王充,《春秋繁露》——董仲舒,《说文解字》——许慎。53.东汉两次党锢之祸分别发生在汉桓帝和汉灵帝时期。54.记载东汉田庄经济的基本史料是《四民月令》。55.董卓之乱后,各地军阀割据。势力最大的是袁绍,据有翼、并、青三州;而曹操势力发展最快,拥有兖、豫二州。56.西晋土地制度实行占田制。57.十六国时期,鲜卑慕容氏建立的前燕政权和氐族苻氏在关中建立的前秦政权,对各自地区的发展和稳定皆有贡献。58.宋文帝刘义隆即位后,恢复生产,减轻剥削,南方社会出现东晋以来少有的安定,史家称为元嘉之治。59.商王朝的极盛阶段是商王武丁在位时期。60.秦代三公九卿制度的“三公”分别是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61.董仲舒在天人关系上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在伦理规范上提出三纲五常,其代表作是《春秋繁露》。62.王莽末年农民起义运动中,刘秀与当地豪强李通等组成私人武装于河南南阳起兵,他所统帅的舂陵军后来成为绿林军的主力之一。63.东汉在京师外围部署两支军队,一支为雍营,一支为阴营。64.曹操统一北方的决定性战役是公元200年发动的官渡之战65.魏晋南北朝南方规模最大的人民起义军是东晋末年孙思和卢循领导的起义。66.公元383年,爆发了著名的淝水之战(统帅北府兵的大将是刘牢之),从而进一步确立了北方分裂的局面。67.春秋战国时期提出”绝圣弃智“观点的是老子;”五德终始说“的创立者是邹衍。68.三国中屯田成就最大的是曹魏,为统一北方打下坚实的基础。69.公元280年,晋将王濬率军东下至建业,孙吴灭亡,全国统一。70.梁武帝后期,因招降纳叛而导致了侯景之乱。71.北朝后期,宇文泰改革鲜卑族旧时兵制,创立了府兵制。其子宇文邕(周武帝)在位时,继续推行改革,北周终于统一了北方。72.西周时期,被国人流放到外地的国君是周厉王。73.东汉末年,张角发动农民起义所利用的宗教是太平道。74.周代奴隶制法典为《吕刑》。75.传说中黄炎集团与蚩尤集团的部落大战发生在涿鹿。76.在上周青铜器中,鼎是属于炊煮器。77.东汉时期把国有土地租给流民耕种的办法叫假民公田。78.”太康之治“出现在西晋。79.夏建国不久,消灭有扈氏的战争是甘之战。80.春秋时期长期做中原霸主的是晋国。81.汉元帝时,与中原政权和亲的匈奴首领是呼韩邪单于。82.战国时,导致魏国霸业衰落的关键战役是马陵之战。83.商民族的发祥地,一般认为是河南。84.东汉前期,率军大举反击北匈奴并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将领是窦宪。85.东汉中期,占据西域匈奴故地并迅速强盛起来的北方少数民族是鲜卑族。二、判断正误1.提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主张的是法家。×不是法家,是墨家。墨家主张尚贤,选拔贤能之人来管理国家。2.曹操首创屯田,三国中只有曹魏实行了屯田。×吴国也实行了屯田制。3.韩非子主张既“隆礼”又“重法”,二者相辅相成。ד隆礼重法”是荀子的思想主张。三、名词解释1.牧野之战牧野之战又称“武王伐纣”,是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及同盟军在商朝统治中心朝歌郊外的牧野,与商朝军队进行的决战。商朝军队的人数虽然比对手多,但都是临时凑起来的乌合之众。其中很多人对商纣王的倒行逆施十分痛恨,便在阵前倒戈,带领着周武王的军队冲向商都朝歌。牧野之战仅经过一个早晨就以商朝军队的迅速溃败而结束。随后,纣王在鹿台上自焚而死。牧野之战标志着商王朝的覆灭。第二天周王朝建立。2.中朝与外朝汉武帝时期,为了削弱相权,划分了中朝与外朝。中朝是以尚书这样一个固定机构为主,加上侍中等皇帝的亲信之臣,直接秉承皇帝旨意,在宫中组成的一个军政决策集团。外朝是以丞相为首的公卿大臣,只负责执行和处理一般的行政事务,一定程度上架空了外朝的决策权力。外朝的人员组成无大变化,只是丞相权利被削弱,其权利逐渐转归中朝尚书。中外朝的形成,是皇权得到强化。3.约法三章刘邦入咸阳之后,听从部下的建议,与关中百姓“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者抵罪。”接管秦的户籍、地图、和档案文书,让秦的一些地方官留任原职,并废除所有秦法,封存秦的珍宝府库,退军灞上。此举得到关中人民的欢迎和支持,与项羽入咸阳杀秦王子婴,焚阿房宫形成对比,刘邦自此大获民心。4.度田东汉刘秀想对私有土地设限,抑制豪门大族土地兼并和奴役人口的数量,并掌握确实的名籍和垦田数量,以增加赋税收入。建武十五年(39),刘秀下令“度田”,由“州郡检核垦田顷亩及户口年纪”,普查天下土地占有和人口户籍状况。但是遭到了豪强地主的强烈反抗,此举还加重了农民负担,引起了社会不满,度田不了了之。这反映了东汉王朝在日益强大的豪强势力面前,从一开始就处于软弱无力的境地,这也是刘秀不得不大倡“柔道”的原因。5.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吏选拔与任用的制度。延康元年(220),曹丕即位后接受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制定了该法。到西晋时逐渐完善,主要内容有①设置中正;②确定资品;③划分官品;④按品授官。九品中正制是曹操选举政策的制度化,它是对汉代察举征辟制的继承和发展,使东汉以来在野的名士月旦变成了在朝的中正品第,从而将选举权收归中央,体现了皇权对大族势力控制,但后期成为了维护门阀士族政治权利的主要工具。6.井田制井田制是我国奴隶社会基层土地占有与耕作制度的主要形式。它是由原始社会末期的村舍制度演化而来,早在夏商周时代就已产生,西周时是其最完备的形态。所谓“井田”是指将方里九百亩土地,划为九块,每块一百亩为一“田”,八家共耕中间的一百亩公田,每家都有一百亩私田,这种土地的划分使用方式,其形犹如“井”字。井田制名义上为国家公有,实则贵族土地所有制。西周后期随着土地私有现象的日益普遍,各诸侯国为刺激生产积极性、扩大剥削量,先后进行税制改革,这些改革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至战国商鞅变法时,井田制从法律上被正式废除,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代之而起。7.李悝战国初期法家的始祖,战国名相。公元前445年,魏文侯即位任用李悝为相,主持在经济、政治、法律等领域的变法(揭开了战国变法运动的序幕)。他主张①“尽地力之教”,②推行“平籴法”国家实施宏观调控,③颁布《法经》,以法治国,④推行“食有劳而禄有功”的任官制度。他的变法使魏国在战国初期首先强大起来,成为最早称王中原的国家,直接否定周王的共主地位,“自是以后,天下争于战国”。此外,他的变法还为其他国家提供给了借鉴,使法家理论在新型国家体制的简历中得到丰富和贯彻。8.党锢之祸东汉后期,清议盛行,对时政有很大影响。由于宦官专权垄断了仕途,严重侵夺了士人的上进之路,大批太学生和儒生们上进无门,就与官僚士大夫结合,在朝野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官僚士大夫反对宦官专权的社会政治力量,他们被宦官集团成为党人。他们以清流自命,视宦官人物为浊流,对宦官进行猛烈地抨击,其手段是上奏书,揭露宦官罪恶,或利用职权直接惩治贪桩枉法的宦官及其党羽,兴起清议之风。太学生们推崇李膺,陈蕃,王畅等人为其领袖和楷模。桓帝
本文标题:中国古代史(上)整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649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