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中国古代史高三二轮复习阶段特征
阶段特征中国古代通史概述一、中国古代文明形成和初步发展——先秦、秦汉(一)先秦(公元前221年之前):总述:先秦时期是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国家产生和完善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原始社会(公元前2070年之前):经济:生产力低下。农业:原始农业发达:由采集、狩猎到种植(刀耕火种、水稻、粟)、畜牧(狗、猪、鸡、水牛);土地为氏族公社所有(土地公有)。手工业:养蚕缫丝、原始陶器。政治:禅让制,部落中较为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文化:“图画文字”;彩陶画《鹳鱼石斧图》;原始歌舞。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070年—前771年):中华文明的兴起,出现早期的国家制度经济:农业:以石器锄耕为主,出现少量的青铜农具;先民学会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绿肥、治虫灭害;农作物种类增多;实行土地国有集体耕作的井田制。手工业:西周青铜器制造技术高超,青铜器精美;商代出现原始瓷器、织机(多种丝织品);西周生产斜纹提花织物。商业:工商业由政府统一管理,“工商食官”制;商朝出现职业商人;政府鼓励商业的发展。政治:夏商:早期国家的形成(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体制);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王权带有神秘色彩,地方上有初步的分封制;西周:分封制、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世卿世禄制,礼乐制。文化:夏有历法《夏小正》,殷商有“殷历”;商朝出现甲骨文,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商周时期的金文(钟鼎文)。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前221年):社会大动荡、大分裂、大变革的时期经济:农业:出现铁犁牛耕;井田制遭到破坏,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态;精耕细作使农业得到发展(战国的都江堰、垄作法,耕作制度一年一熟为主)。手工业:冶铁、制陶、纺织业的发展;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并存发展。商业:官府垄断商业的局面被打破,私营商业的出现;商业兴盛,城市发展,出现实力雄厚的大商人,商人地位提高;重农抑商政策的出现。政治: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宗法制走向瓦解;诸侯间的争霸和兼并战争使中国由分裂割据走向统一;诸侯国纷纷变法(养士制、军功爵制),中央集权制萌芽(县制),封建制度逐步确立。文化:学术: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奠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文学:出现现实主义(《诗经》)和浪漫主义(楚辞《离骚》)文学;艺术:帛画《人物龙凤图》、《人物御龙图》,出现专业艺人“优伶”;科技:司南、《石氏星表》(二)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封建社会初步发展,出现大一统局面。总述: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初步发展的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奠定中华文明的世界领先地位。经济:农业:铁犁牛耕技术逐渐普及,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进一步发展(汉代的耦犁、耧车、代田法、漕渠、白渠、龙首渠);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黄河流域是经济的中心。手工业:冶铁技术进步(高炉炼铁、炒钢技术、水排);丝织技术成熟,(种类繁多,长安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丝绸远销欧洲(开通海陆丝绸之路),获得“丝国”称号;东汉烧制成熟青瓷。商业: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车轨,有利于经济交流,但秦的暴政不利于经济发展。西汉初年休养生息的政策有利于经济恢复和发展;汉武帝时期推行抑商政策(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等),政府加强对商业的管理(长安出现东、西两市)。政治:秦朝统一,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实行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实行军功爵制。汉初,中央汉承秦制,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时期,中央建立“中外朝”制,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地方颁布“推恩令”,设刺史监督,加强中央集权;实行察举制。文化:治国思想:秦采用法家思想治国,“焚书坑儒”;西汉用道家黄老之学治国;汉武帝时期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官方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学:由楚辞发展到汉赋(《子虚赋》、《上林赋》、《二京赋》)。艺术:a.绘画:门类丰富,有帛画、壁画、木刻画等;b.书法:小篆、隶书。科技:造纸术、《伤寒杂病论》、《九章算术》、《氾胜之书》、地动仪。二、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一)魏晋(220年—581年):国家分裂,民族大融合经济:农业:a.北方经济在破坏与恢复中交替发展;b.江南经济得到开发;c.出现翻车,耕耙耱(耕耙)技术。d.土地制度:北魏实行均田制(土地国有制),限制土地兼并,促进经济发展。手工业:南北朝灌钢法;北朝烧制出白瓷。政治:a.国家长期处于分裂状态,战争不断,政权更替频繁;b.九品中正制维护士族(门阀)的政治特权;c.三省制的出现。d.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推动北方民族大融合和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政策:1.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2.均田制;3.三长制;4.租调制;5.移风易俗: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6.加速封建化: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恢复汉族礼乐制度;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官定九品、修订律令)。)文化:思想:佛道盛行,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三教相互渗透。文学:出现《搜神记》等志怪小说;艺术:a.书法:进入自觉阶段,代表人物有王羲之(《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王献之、钟繇。b.绘画: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的理论(《洛神赋图》、《女史箴图》)。科技: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领先世界。(二)隋唐时期:(581—907年):封建社会空前繁荣。经济:农业:a.唐朝时发明曲辕犁、筒车;b.继续推行均田制。手工业:a.制瓷业技术进步,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b.唐朝丝织技术高超,以轻盈精湛著称,吸收波斯织法和图案风格;c.朝廷赋税户调的布、绢、锦,出自民间手工业。商业:a.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商品流通;b.长安、洛阳等城市商业繁荣,出现邸店、柜坊、飞钱。c.农村集市贸易发展;d.广州成为外贸港口,设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唐末以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政治:a.国家统一局面再次出现;b.三省六部制的形成并完善,加强皇权,提高行政效率;c.科举制:隋朝创立,唐朝完善,为历代沿用;d.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节度使制度),严重削弱中央集权。文化:思想:儒佛道“三教合一”。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文学:唐诗繁荣(李白、杜甫、白居易);唐朝出现短篇小说传奇。艺术:书法:风格多样,楷书(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行书(颜真卿)、草书(张旭、怀素)。绘画:展子虔《游春图》、阎立本《步辇图》、吴道子《送子天王图》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吸收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敦煌莫高窟壁画盛极一时。科技:隋唐之际,出现雕版印刷术;唐末,火药用于军事。(三)宋元时期:(960—1368年):封建经济继续发展,中央集权强化。经济:农业:a.“苏湖熟,天下足”反映我国经济重心完成南移。b.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c.江南形成稻麦轮作制(一年两孰或一年三熟)。手工业:a.宋代出现五大名窑,景德镇成为瓷都;b.元朝出现成熟的青花瓷;c.宋代丝织业发达,织锦吸收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d.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改变纺织品比例。e.城乡所需的日常用品主要出自民营手工业。商业:a.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主要财源;b.打破市、坊限制并出现早市、夜市,草市更加普遍,出现四大商业名镇(佛山、汉口、景德、朱仙),交易不受官府直接监视;c.城市经济功能增强(宋代汴梁、元大都、泉州),商品种类增多,出现“瓦舍(表演场所)”;d.四川地区出现世界最早纸币交子;e.对外贸易发展。(海外贸易的税收成为南宋国库的重要财源;元朝政府设多个市舶司加强管理对外贸易。)政治:a.分裂割据和若干民族政权并立走向统一;b.宋朝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地方:军政财;中央:二府三司),基本解决地方割据问题,但造成“三冗两积”;c.元朝中央一省两院,地方首推行省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文化:思想:宋明理学的出现,促进儒学的成熟,成为官方哲学。(程朱理学,陆九渊心学);文学:宋词、元曲、话本的出现;艺术:书法丰富,追求个性(北宋·苏轼、元·赵孟頫);绘画:宫廷画院活跃,文人画(元·王冕《墨梅图》)、山水画的发展,最大亮点是风俗画(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元杂剧标志古代戏曲的成熟。科技:宋代: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广泛使用和西传。元代:郭守敬制成简仪,编制《授时历》;王祯《农书》。三、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经济:农业:a.农耕经济高度繁荣,江南是经济重心;b.出现风力水车;c.明清时期土地兼并严重,明朝政府丈量土地(鱼鳞图册),按照人丁和田亩多寡收税。手工业:a.明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b.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c.南方丝织业进入鼎盛时期,苏州、杭州、南京是丝织业中心,缎是清朝丝织品的代表,出现花楼机;d.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手工业本部门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并缓慢发展。商业:a.农产品商品化(棉花、茶叶、甘蔗、染料),工商业市镇发展,城镇商业繁荣;b.白银广泛使用,出现“票号”;c.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徽商、晋商等商帮);d.对外贸易:朝贡贸易;明清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大量外销。清朝只开广州一处(十三行)对外通商,出口商品较少,但仍处出超地位。政策: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厉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和对外贸易的发展,中国逐渐落后世界潮流。政治:a.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多民族国家巩固,吏治腐败,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社会走向没落;b.明朝明太祖废宰相,权分六部,明成祖设内阁;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布政司、按察司、都指挥使司);文化专制:八股取士c.清初实行议政王大臣会议,削弱君权;康熙帝时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和南书房三足鼎立,加强君权;雍正帝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加强到顶峰。文化:思想:a.理学发展到新阶段——王阳明心学(致良知,知行合一);b.出现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批判封建理学,否定君主专制,并主张个性自由,提倡“经世致用”、“工商皆本”,发展了儒家思想,但未推动社会变革。文学:小说成为文学主流,四大名著等作品体现反封建的思想性和迎合市民生活的需要。艺术:书法(明·文征明的行书)追求个性;绘画:文人画(徐渭《牡丹蕉石图》、郑板桥《墨兰图》)成就突出,表现个性,追求神韵意趣。戏曲:明朝的昆曲,清朝京剧的形成和发展(同光十三绝)。科技:a.徐光启《农政全书》、李时珍《本草纲目》、珠算应用得到普及并外传。B.近代自然科学明显落后于西方,传教士(利玛窦、汤若望)带来先进科技文化,开始西学东渐的进程。
本文标题:中国古代史高三二轮复习阶段特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649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