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旅游娱乐 > 芦山旅游宣传画册文字资料
1芦山旅游画册文案备选书名:1、搜索芦山——西蜀再现神秘古城2、姜城芦山——休闲旅游新胜地3、雅安芦山——神秘古城再掀旅游新热潮4、行走芦山——南方丝绸之路重镇再现辉煌5、堪与三星堆媲美,可与古金沙争雄——揭开神秘面纱的四川芦山6、四川芦山——巴蜀民俗文化旅游新热点7、西蜀芦山——历史文化名城风景旅游胜地8、探秘芦山——新桃花源记参考文献:《(清代)芦山县志》《(现代)芦山县志》《历代名人颂芦山》《牦牛道考古研究》芦山示意图:……一、北纬30度线上的神秘古城——四川芦山芦山县位于雅安市东北部,青衣江上游南界,距雅安市30公里,属盆周山区县,幅员面积1166.39平方公里,是四川省旅游西环线和大熊猫旅游专线——小西环线的重要节点。芦山境内有高山、中山、低山、河谷台地,县境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北端最高的大雪峰海拔5364米,南端最低的熊河坝海拔621米,南北两极相差4743米。四季分明,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气候宜人。明显的垂直地带分布和适宜的气候条件孕育了种类繁多的动植物,造就了差异巨大的景观。芦山置县已有2200多年,其历史悠久,文物遗存丰厚,涵盖了我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历史文化,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和“汉代文物之乡”,有着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县境内,古迹遗址尚存不少。县城南街,为汉代遗址和三国蜀汉遗址,古城墙尚存残垣,为姜维于此屯兵时所筑,后世名为姜城。2000年发现汉城门遗址,遗址遗存石刻“东汉石兽辟邪”引起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目前在全国首次发现,有很高的考古研究价值。南街遗存的汉姜侯祠彩绘缤纷,有明代石甲木坊临街屹立,祠内有著名的北宋古建筑姜庆楼。城东金井阁上有姜维墓,墓塚尚存,有清代所立墓碑二具。县城南郊沫东镇一带,有著称于世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川芦山东汉石刻馆”,里面陈列着东汉石刻:樊敏碑、樊敏阙、省内名碑——东汉郡属国都尉“杨君之铭”碑首、东汉石兽、石箱村无名阙,以及著名的“王晖石棺及石刻”等。县博物馆尚收藏有宋代书法家黄庭坚手迹《绿菜赞》碑和不少书法精湛的清代碑刻。今县境内尚存古建筑主要有:青龙寺大殿、平襄楼、广福寺大殿(今迁至佛图山公园)、姜公庙大殿、关帝庙大殿(今迁至佛图山公园)、波惹寺大殿等。其中青龙寺大殿、平襄楼已被列入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名录。建国后芦山县境内出土的历史文物达一千多件,品类繁多、内涵丰富、造型精美,分存2于东汉石刻馆和芦山县博物馆,这些文物对研究巴蜀古史、地方历史都有着较高的价值。同时,从一个边隅小县出土的文物如此丰富,也反映了我们伟大祖国古老而灿烂的文化。如今,县委、政府已经把以县城为中心的汉代文化景区的保护和开发写入了“十一五”规划,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些古老而灿烂的文化见证将得到更好的保护,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同时被写入“十一五”规划中重点开发的景区还有以大川河风景区为主体的休闲度假旅游区和以龙门洞、天门洞、围塔漏斗为主体的地质奇观景区。灵鹫山、大雪峰是省级风景名胜区,其中北部大雪峰是正在开发并距成都最近的一片可供游览观光的冰川、雪山、高山草甸和原始森林等多样景观齐备的景区,也就是大川河风景区。地质奇观景区以世界上最大的地质漏斗——围塔漏斗、全国最集中壮观的五大峡谷群——飞仙峡、大岩峡、铜头峡、金鸡峡、白虎峡和亚洲第一溶洞——龙门洞为主。其中龙门洞景区已发展得比较成熟,每日可接待游客数千人。翡翠之江漂流公司依托奇、峻、秀、幽的五大峡谷推出的漂流项目,让游客体验漂流刺激的同时,充分领略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芦山县拥有丰富的树根、奇石、园林石、大理石等原材料,再加上众多的爱好者和收藏家,使近千米的公路两侧分布着50余家石雕、根雕厂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雕刻艺术长廊。乌木,俗称阴沉木,是古树经过漫长岁月逐渐炭化形成的,其质地坚硬,色泽乌黑华贵、黑里透红、古朴凝重,断面手感柔滑,不腐、不蛀,被誉为与大熊猫、三星堆、金沙遗址相媲美的“四川一绝”。国外友人誉之为“东方神木”,是极其珍贵的自然文化遗产。民间传说,乌木具有祛风湿、促进血液循环、延年益寿等功能,古人视为辟邪、镇宅之宝。乌木艺术品具有空洞美、形态美、抽象美、粗犷美、自然美的特点,具有极高的收藏性、观赏性、实用性,为文人雅士所钟爱,可谓“家有乌木一方,胜过珍宝一箱”。芦山根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选用千年的乌木、红豆杉、老香樟、老楠木、老白木等优质树根,手法恣意奔放,化腐朽为神奇。作品因造型独特、工艺精巧、材质优良,而在根艺界独领风骚。产品畅销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部分产品已远销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地。芦山还有众多特色餐饮——棒棒鸡、绿菜、红珍鱼、八宝鸭、香猪腿、石爬子(鱼)、老腊肉、野生竹笋等,风味独特,是芦山特有的地方风味佳肴。除此之外,还有芦山传统的“九大碗”。“九大碗”是芦山传统的民间筵席,由民间艺人采用传统工艺精心烹制,一席主菜有九种,俗称“九大碗”。二、文化芦山、艺术芦山、美景芦山(一)姜城月夜忆芦山——汉魂芦山置县已有2200多年,其历史悠久,文物遗存丰厚,涵盖了我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历史文化,其中又以汉代文化遗存最为著名,有“汉代文物之乡”的美誉。芦山汉代文化景区是以汉代文化遗存为主体的丰富文化景观集群,是芦山被誉为“汉代文物之乡”的文化载体。景区内有全国存量过半的东汉石刻瑞兽11具,有被誉为“如明月开天,荷花出水”、“干禄无上上品”的樊敏碑汉隶书法以及“诚哉艺术足千秋”、“龙虎龟蛇聚一堂,顿觉风云卷大陆”的王晖石棺,还有祭祀蜀汉大将军姜维的平襄楼和承载芦山千年历史、见证沧海桑田的历史文物展馆——丝茶古道陈列馆和芦山综合性历史博物馆。景区内文物存量丰富,观赏研究价值突出,是了解研究汉代石刻、书法、建筑艺术和西南丝绸之路及茶马古道的珍品。3景区由东汉石刻馆、王晖石棺、汉姜侯祠三部分构成:1、芦山汉刻,叹为观止——东汉石刻馆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雅安市芦山县城南3公里处,距雅安市中心27公里。从成雅高速到雅安,再转雅安-芦山公路可达。该馆是展示中国东汉石雕艺术的专题博物馆,也是芦山县博物馆野外保护专题陈列展出场馆,集中展出了汉代石刻二十余组,有“樊敏碑阙·石刻”、九具东汉大型圆雕石兽、杨君之铭碑首及石刻、无名残阙等。樊敏碑·阙碑高2.53米,为国内现存较完整的汉碑之一。碑文记录樊敏一生事迹,涵义广博,书法精湛,具有很高的学术、艺术价值,北宋以来,众多名人学者备加赞颂。阙高5.1米,宽2.25米,建于东汉建安10年,为汉阙石刻之精品。东汉大型圆雕石兽石兽造型均为跨步前行姿态,昂首、挺胸、曲腰、垂尾;头上有双角、独角、无角之分;肩上有的无翼,有的为双翼;头似狮、似虎、似羊,形态各异,作张口吐舌姿态,威猛凛然,似有举踵欲奔、静中含动的气质和威严凶猛的神秘色彩。东汉城门石兽全国仅此一具,在芦山东汉晚期古城墙遗址右侧发现。石兽无头,有尾弯曲于后腿,背生双翅,右腹部盘一小兽,造型粗犷,浑厚雄健。背有一方孔,为置放立柱支撑建筑物。汉代城门史书有载,而该城门兽为唯一实物。2、诚哉艺术足千秋——王晖石棺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位于雅安市芦山县城南1公里处,距雅安市中心29公里。从成雅高速到雅安,再转雅安-芦山公路可达。王晖石棺构图雄健精巧,造型生动,刻工精湛,内涵丰富,以石刻艺术精品闻名于世。该馆为中式庭院建筑,石棺周边就地造亭,便于游览、观赏。石棺制作于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棺用红砂岩石凿就,为长方匣式,长2.5米,宽0.83米,高1.01米。棺体四壁及棺首共有石刻浮雕5幅。棺首刻“饕餮衔环”画像,巨口衔环,双爪抚环,凶猛至极。棺头制双门,左门紧闭,刻有隶书墓志“故上计史王晖伯昭以建安拾六岁在辛卯九月下旬卒其拾七年六月甲戌葬呜呼哀哉”35字。右门微开,一仙童侍门而立,其身半露,头挽发髻,神情端庄,右手抚门,作欲开状,若有所盼,传为迎接主人之妻逝世后升天团聚。左壁刻一虬,口衔绶带;右壁刻一螭,身部有翅。左、右壁石刻图像气势矫健,似破云穿空,腾跃于天宇。棺后刻玄武图像,为蛇缠龟身,两首相亲,四目相对,情意绵绵。1942年郭沫若看到王晖石棺拓片后,挥笔题写《咏王晖石棺》诗2首,赞曰“诚哉艺术足千秋”,并云“西蜀由来多名工,芦山僻地竟尔雄!”。我国著名美学家、雕塑家王朝闻也曾给予高度评价,誉为“汉魂”、“汉艺精粹”。3、巍峨胜宇祭伯约——姜庆楼国家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位于雅安市芦山县城南街。距雅安市中心30公里。从成雅高速到雅安,再转雅安-芦山公路可达。姜庆楼(平襄楼)始建于北宋,为纪念三国蜀大将军平襄侯姜维而建造,是研究古建筑、三国姜维民俗和芦山庆坛、花灯等傩戏和民间小戏形成史的重要实物。姜庆楼,坐北朝南,为三重檐歇山顶抬梁式木结构斗拱建筑,南北檐面同式,一楼一底,上下层间附腰檐一周,远望俨如三层建筑,通高约14米。底层面阔五间,纵深显五间10米,占地202平方米。上下檐四周施斗拱38朵,五铺作,正背面明间皆施补间铺作二朵。内柱为通柱,直达上层。上层为四架橡屋用二柱,面阔三间,其外腰檐内有平座和扶栏一周,可凭栏远眺。芦山在蜀汉时为汉嘉郡首府,为蜀之边郡。传为姜维屯兵守边御羌、封荫食邑和肝胆归4葬之地,有姜城、姜维墓等诸多遗迹。县民历代崇祀姜维,平襄楼便是地方官员主持祭祀姜维的场所和观赏演出活动的中心。延至清代,楼内成为祭祀姜维的娱神演出——傩戏庆坛的总坛所在,楼名亦逐渐演变为姜庆楼。(二)庆坛花灯话民俗——蜀韵芦山是南方丝绸之路要冲,茶马古道商埠,是古蜀国的边关重镇,又地处青藏高原与成都平原的过渡地带,历史悠久,从汉代至西蜀为郡治所在地440余年,故文化底蕴厚重、特色鲜明。主要有:1、傩戏活化石——芦山庆坛芦山庆坛是一种庆坛法事与演剧艺术相结合的傩戏剧种。由九个程序组成。其中三个程序重在法事,另外六个程序均为有故事情节、有人物形象的“折戏”,其间载歌载舞,插科打诨,娱神娱人,被誉为戏剧活化石。庆坛唱:神歌腔、端公调、花灯调。乐器:锣鼓。代表剧:童子请仙娘、二郎记、倮倮记等。2、戏剧常青树——庐山花灯芦山花灯是四川省三大花灯之一。它起源于北宋,兴于清代,至今仍流传民间的一种歌舞小戏。北宋时芦山花灯就已是“八月彩楼会”中的内容之一,史载“沿门讴俚曲”。“俚曲”便是北宋官绅对花灯的称谓。花灯深受原始戏曲庆坛的影响,二者互相渗透,庆坛师多为花灯艺人。庆坛活动中有“一折坛,一折灯”之说。芦山花灯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它的价值在于它是独特的、唯一的并且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芦山花灯的角色:花鼻子反穿羊皮褂,腰缠红绸带,头带窝成船形的无顶草帽圈,手握蒲扇,戴夹鼻八字胡。幺妹子作村姑打扮,脸施脂粉,鬓贴云片,额角贴太阳膏戴墨镜,头缠青丝帕,簪粉花,系青布满身围腰,握花折扇,执彩绸巾。乐器:还筒筒、二胡、阮、锣鼓等。代表剧:《十二月》、《买锣鼓》、《梁山伯与祝英台》、《路遇》、《让路》等。3、竞技新风尚——七里夺标旧时芦山百姓于每年农历三月三日,在县城七里山七里亭,举行一年一度的祈祷丰稔盛会。亭前插秧标(用青竹竿插于地。在古代,竹成了人们喜爱和崇拜的对象,神话竹、崇敬竹成了巫觋祀神的对象和手段,如庆坛中用竹做的神枪,就具有无边的法力,也含有图腾崇拜、自然崇拜之内容。故夺标中夺竹竿,蕴涵了祈祷丰收之意。),形成八卦六十四门阵势。全场灯烛辉煌,主持傩祭的庆坛师(端公)挥舞法器作法祭祀,祈祷当年丰收。然后擂鼓呐喊,人们竞相跑去争抢排阵竹竿,以得竿多少卜当年运气。先到夺得者和夺得多者为胜。会期人山人海,热闹非常。这一古老的祭祀活动,在芦山当时别具一格,颇有特色。此盛会,清代芦山举人竹全仁赞曰:“秧标插处烛荧荧,谁把冬傩变踏青。岂为蟠桃成戏局,实因祈谷闹山坷。八门排起六花阵,一鼓齐轰七里亭。边地舆情多好古,千年百室应盈宁。”4、中秋祭伯约——八月彩楼八月彩楼会是芦山县节庆与祭祀相结合的一种盛大的民俗活动。起源可追溯至北宋年间。北宋大观三年,当地人为纪念蜀汉名将平襄侯姜维,建造了平襄楼(现存)。《太平寰宇记》载:“土人,祀伯约,有庙名曰平襄。”此后,每年八月十五日(相传是姜维殉难日),在平襄楼由官府主持,设坛庆祭。同时,满城高搭彩楼,歌舞竞胜。明正德
本文标题:芦山旅游宣传画册文字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65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