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园林工程 > 中国建筑文化三大特色(李先逵)
1中国建筑文化三大特色李先逵内容提要创造中国特色建筑理论,探索中国特色现代建筑之路,应当认真研究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精华加以汲取。中国建筑文化有三大基本特色,一是深沉高迈的文化哲理,对建筑名称包含强烈文化意义,从哲学高度理解建筑本质,应用阴阳数理哲学表现艺术美学精神,创造独具一格的礼制建筑;二是重情知礼的人本精神,坚持以人为出发点的设计原则,亲近人的尺度营造空间环境,注重建筑环境的教化功能,强调建筑组群有机整体性,表现了“院落文化”的群体意识;三是“天人合一”的环境观念,人居环境应与自然环境相协调适应,广泛应用风水学说指导建筑选址规划,创造富有地域特色的山水城市,崇尚“中和美”的环境美学观,创造了极富特色的自然式中国园林艺术,把“意境美”的追求作为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最高审美理想。中国建筑师应加深中国建筑文化修养,融入时代精神创造新的建筑理论。关键词:中国建筑文化特色理论创新在当今丰富多采的中国现代建筑创作舞台上,凡严肃的负责的中国建筑师都无不在思考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现代建筑之路。这是一条艰辛的路。它需要把传之欧美的现代建筑文明同源之本土的传统建筑文化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富于个性特色的创新。改革开放以来,随国门打开,当代西方现代建筑各种思潮理论、流派如洪水般涌入,虽然仍需要更深入地熟悉,“食洋”求化,但至今已不觉新鲜了。相反,在“食古”的另一方面,由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对中国文化传统采取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否定传统文化的余波未尽,暗流潜行,尤其在不少中青年建筑师中,崇洋甚于鉴古。在当今的建筑创作中,之所以欧陆风盛行,盲目模仿、抄袭西方现代建筑风格大行其道,原2因固然复杂,但鄙薄中国传统文化,不重视研究自己本土历史建筑文化的思想倾向,却是一大重要原因。此外,在如何学习传统建筑文化精神上也存在模糊的观念,认为传统建筑作为一种古典的形式已经过时,提继承发扬传统的创作不能体现时代精神等等。不少对传统理解的片面性在于只看到外表形式的学习,而没有体味到更实质的学习是在对建筑本质内涵的认识。也就是说,对中国建筑传统的认识应该从建筑文化学的观点,从建筑观的高度,从建筑哲学原理的把握上去加以阐释和理解。从这个角度分析,笔者认为相比西方古典建筑文化而言,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应当有以下这样三大基本特色,需要我们认真加以新的审视,以吸取其合理的营养。一、深沉高迈的文化哲理从艺术本质来看,建筑艺术如同音乐艺术一样,富于抽象的寓意性,以特有的符号语言表达一定的情绪和感受,所以,它们属于一种象征主义艺术,用这样的象征手法来映射人类的思想意识。如西方古典主义建筑中,用罗马式风格表现庄严,用希腊式风格表现公正等等。虽然其中也反映出一定的文化意义,但较之数千年一以贯之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底蕴来,却是失之浅表。由于中国文化哲学的早熟,使之对于传统建筑文化的灌注和培育则比其它建筑体系显得格外的悠久、自觉、深刻、成熟,因而中国传统建筑体系的文化哲理更加突出,更具普遍性。从宫殿、寺庙建筑直至普通民居、小品园林,莫不充满丰富多姿而又深沉高迈的哲学意识,其建筑形态表象背后蕴含着深层次的思维理念、心理结构以及人生观和宇宙观的体验,从而更加深刻地体现着建筑的本质。言其中国建筑文化博大精深,实为历史的验证,绝非夸张之辞。正如英国伟大的哲学家李约瑟博士所指出的,中国建筑精神在于:“皇宫、庙宇等重大建筑自然不在话下,城乡中不论集中的,或是分布于田庄中的住宅也都经常地出现一种对‘宇宙图案’的感觉,以及作为方向、节令、风向和星宿的象征主义。”这的确颇有见地。中国建筑文化哲理的表现是多方面的,举其大要可列陈数端。首先,在对建筑的名称上,就可看出强烈的文化意义。如称建筑群中位3于主体位置、形体高大的建筑为“殿”或“堂”。据《释名》则有:“堂,犹堂堂显貌也,殿,殿鄂也。”这是将形容词名词化,以之命名这种高大壮丽的建筑,可说是形神韵皆备,这名称本身就已含有某种文化意味,其象征意义不言而喻。不似西方建筑,直呼其名为教堂或神庙那样直白。又如“馆”这种建筑类型,据《说文》:“馆,客舍也。”从食、从官,为宾客食宿之处。初始本义,即“客官居所”,如招待所,因而有欢迎、公共用途之义。后加延伸义,则赋予社会学意义,“馆”字便大行其道,用于学馆、公馆、会馆,以至现代的图书馆、旅馆、博物馆等等。这个“馆”字便含有迎接、开朗、活泼、公用的含义,使这类建筑性格特征展露无遗,其文化意蕴也溢于言表。其次,对建筑这一客观对象的定义理解,中西的观念也大异其趣。关于“建筑”的意义,在西方建筑学中,不知凡几,不同学派有不同的说法,诸如“建筑是庇护所”、“建筑是艺术和技术的总和”、“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是空间的艺术”等等。这些说法固然都有一定的真理性,但究其建筑哲学的高度,都不及中国的定义别开生面、独树一帜,令人耳目一新。据可能传至汉代的古籍《黄帝宅经》,其中有一句十分特别的话云:“夫宅者乃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意思是建筑(住宅)是介于天地间阴阳之气交汇聚集之处,是人类社会家庭生活准则的空间存在模式。这句话前半句说的是建筑的自然属性,后半句说的是建筑的社会属性。这是多么全面的大建筑观的定义。这是建筑的哲学定义。这是站在整体辩证的高度,以宏观把握的视野道出了建筑更本质的文化哲理内涵。从现代建筑文化学的观点来看,建筑作为社会文化的最庞大的物化形式和空间载体,既是时代特征的综合反映,又是民族文化品格的集中体现。归结到一点,它最终应是建筑所有者思维观念的哲学表达。建筑的本质,可以说是用独特的“住”的建筑语言,表述营造者的艺术精神和文化哲学观念,以及他们对人生观、宇宙观的把握和理解。应该说,中国建筑文化对于建筑的哲学定义更明确更深刻地揭示了这一点。第三,应用阴阳数理哲学的方法指导中国建筑的营造,以体现中国建筑的艺术精神,从而成为传统建筑文化的象征主义美学原理。被誉为中国哲学之源的三千年前的周易哲学奠定了中国数理哲学的基石。《易·系辞上》:“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4之象。”从中可以看出,“数”与“象”关系之密切。诸如“奇数为阳,偶数为阴”,“天数为阳,地数为阴”等河图洛书中神秘数字的组合所表达的文化哲理都对本身就离不开数字尺度的建筑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建筑本身就是一种“象”。以数取象,以象喻理,以理成境,这些原则都强烈地灌注于建筑营造设计之中,达到和谐有序,情理相融的艺术感染力。如住宅作为“阳宅”采用“阳数设计”,先秦典籍记载建筑等级要求,以横向三、五、七、九开间的奇数展开,高度尺寸也按等级以奇数决定。帝王大朝金銮殿号称“九五之尊”,则取阔九间、深五间为建筑最高规格。唯一例外按偶数设计的是藏书楼,如文津阁、天一阁,取开间六、层数二。则依据《易·河图》“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思想确定设计原则。至于北京城市规划,天坛布局与个体设计其应用数理象征主义手法更是达到极高成就。可以说从总体到细部,从建筑型制到构造作法,莫不表现出一种具有深刻寓意的数理关系,从而成为一种极具特色的古典模数理论。“美在和谐,美在规律”,中国建筑艺术精神理性的浪漫和律动中和美的要义也就蕴含在这里。第四,独特的礼制建筑是中国建筑博大精深文化哲理的最集中体现。如明堂、辟雍、坛庙、宗祠等等,其源起悠远。这种建筑型制具有极为强烈的政治性、思想性和纪念性,集中反映了宗法礼仪、意识形态、哲理观念,不但在使用上包含着重大政治社会内容,而且要求有更高的艺术形式加以表达。没有这样的礼制建筑,甚至“国不将国,君不将君”。因此,这类建筑的哲理精神显得更为鲜明和突出。它不仅把社会伦理人生哲学作为设计主题,而且更将其上升到把宇宙时空的自然哲学观作为重大的设计主题,同时还使这二者相互结合达到极为神圣、至高无上的境界,在地位等级上超越其它任何建筑类型,有的甚至高于帝王的宫殿。使这种建筑类型成为名副其实的哲学建筑,这可以说是中国建筑文化史的一大特色,也是世界建筑史的一大奇观。这类礼制建筑,每一种型制都具有特殊的含义,在传统哲学之母阴阳哲学观指导之下,充分应用象征主义数理设计的方法,创造尽善尽美的艺术形式,追求群体空间有机统一的整体境界,达到社会教化熏陶的目的。这种设计意念,经历代匠师千锤百炼,在设计手法、构图原理、造型模式、艺术表现上,日臻成熟规范,充满了既理性又浪漫5的艺术精神,展现了中华东方文化的无比智慧和独创性风采,同时也展现了建筑的强烈个性和艺术魅力。三千年前周代《礼记》载明堂型制:“明堂之制,周旋以水,水行左旋以象天,内有太室象紫宫,南出明堂象太微,西出总章象玉潢,北出玄堂象营室,东出青阳象天市。”这种喻义天象的艺术构思在世界建筑史上可谓独树一帜。至于“左祖右社”建筑型制,更是作为立国之标志,天下之象征。还有京城四周的日坛、月坛等五坛制度,以及遍及神州的五岳五镇四渎建筑,都是天下不可复二的特殊礼制建筑。在这方面,北京的天坛建筑群尤其是其典型的代表作。天坛以“天”为主题,充分表达中国人的“天园地方”古典自然哲学观,其数理构图比例、群体组合等方面手法和技巧达到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祈年殿作为“时间的建筑”,环丘台作为“空间的建筑”,整个天坛就是一座反映东方宇宙时空观的哲学建筑。这种大手笔使这座建筑成为唯一的天下独步之作,被中外识者赞誉为“完美无暇”的古典建筑精品。二、重情知礼的人本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与西方文化相比,中国传统文化更重视以人为本,一切从人的主体出发,体察人与自然和其它事物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相互的关系,使之成为有机统一的整体。重亲情,讲人伦,知礼仪,劝教化,倡理性,凡事中庸有度,不事张狂,成为其文化特点。即使信奉宗教,也主张相互并存,宽容兼行,少有宗教迷狂,不知节制。因此,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在本质上可以认为是一种人伦文化,人本文化。而中国传统哲学则是一种伦理哲学,人性主义哲学。不象欧洲中世纪封建社会古典文化是神的文化和神的哲学。虽然这种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历史局限性的内容,是为当时的统治阶级服务的。这是不言而喻的。如人伦,在封建时期肯定是封建的人伦关系。但这一原理用于新时期,则应有新时期的人伦关系内容,这也是不言而喻的。中国传统文化哲学重情知礼的人本精神渗透在中国的几千年社会生活之中,建筑作为社会生活的文化容器,必然在各个方面强烈地体现这种精神。不仅是宫殿、寺庙建筑,尤其是居住建筑更是如此。从建筑布局、功能使用、空间环境,6到构造尺度、装饰装修、家具陈设等等莫不浸染着人本主义的精神追求。这种人本精神在设计理念上集中表现在以下诸点。一是以人为出发点的设计原则。在平面布置和功能使用要求的安排上,十分注重使用对象相互关系的决定作用,并成为一条设计基本原则,也就是“人伦之轨模”的设计原则。即是说建筑设计最根本的是要反映人与人之间相互的确定的规范关系。建筑就是人际关系的空间模式。如作为封建统治中心的皇宫,不仅要采用庄严、壮观的构图手法来突出皇权至上的设计主题,更重要的是要遵从礼制名份,尊卑等级,反映封建宗法社会的思想理论基础。北京故宫布局就是这样的范例。在设计构思上故宫分前朝后庭二大部分。外朝属阳,天子公事之用置于前,设三大殿,空间处理宽敞、通达、宏伟。内庭属阴,寝室生活之用,置于后,设二宫,及后妃六宫六寝,空间处理则紧凑、亲密、精细。在一般住宅四合院中人伦关系反映在平面布局上更是十分严格。长辈住上房,哥东弟西,女眷居后院不迈二门,如此等等。其功能关系就是人际关系以及各式人等在其中的活动规律。而现代建筑理论同样强调人的活动分析,主张最大限度地关注人,着眼于人在建筑中的行为方式,要研究建筑心理学、行为学等等。应该说,研究人的心理行为以指导建筑设计,在中国建筑文化尤其是丰富多采的民居建筑中,有许多体现人生亲情和人情味的设计内涵是可资借鉴学习的。二是以人为本的空间环境尺度。中国建筑总的来说均以近人的尺度营造形象、空间和环境,显得亲切平和,以阴柔之美的艺术感染力见长。即或是高大壮丽的宫殿、寺观,尺度虽有扩大,但也有所节制,把握适度。不是以超乎寻常的夸大尺度使人在建筑面前感到渺小得似乎并不存在。不象西方哥特建筑或罗马穹顶教堂建筑那样,尽其无比的
本文标题:中国建筑文化三大特色(李先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669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