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国教育史1、庠:兼有养老与教育的机构。2、序:军事教育机构的场所。3、夏代:公元前2070——前1600年;商前期:公元前1600—前1300年(迁殷前)商后期:公元前1300——前1046年;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秦朝(公元前221——公园220年)商代学校——古代官学的雏形4、入学年龄:8到15岁5、西周的大学:“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西周天子所设大学有五种:1、辟雍(太学):位置居中。习射练武、举行盛典之所。由三公(太师、太保、太傅)负责。2、成均(南学):学乐之所,由大司乐负责。3、上庠(北学):学书之所,由诏书者负责。4、东序(东学):习舞之所,由乐师负责。5、瞽宗(西学):演礼之所,由礼官负责。6、西周的教育内容:礼乐射御书数教学的主要内容也以礼乐与射御为主在大学以诗书礼乐为重点,在小学以书数为重点以礼乐为核心7、西周学校制度的特点:学术官守:学校唯有国家办理,所有的学校都是官学官师合一:学校的教师都由官吏兼任,官即是师,师即是官政教合一:学校本身就具有政治功能,学校既是施教之所,又是议政之地。学校兼具政治职能。8、古代私学在春秋战国时期兴起,归根到底是生产力的发展私学的兴起,实际上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次空前的启蒙运动9、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是战国时东方的文化教育中心,也是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场所,因其建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而得名。公元前4世纪60年代,齐桓公田午当政时期创立(约在前375—357年间),历时约150年。性质:(1)官家出资举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从主办者和办学目的看,是官学;但在学术和教学活动中,带有私学性质。(2)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议作用的高等学府。特点:(1)学术自由(2)礼贤下士,待遇优厚历史意义:1.促进了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的发展2.显示了中国古代士人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3.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10、墨子的教育思想社会政治观点核心:兼相爱,交相利教育作用:强调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浸染作用教育目的——培养“兼士”或“贤士”11、孟子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基础——“性善论”教育的作用与目的(1)善端发展为道德(2)“明人伦”“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四书”之一12、荀子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基础——“性恶论”教育目的:培养儒者中具有治国之才的“贤能之士”教育内容:注重古代典籍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论教师的地位与作用:核心尊师13、有教无类:任何人我都可以给他教育,不分贵贱、庶鄙等界限,使教育及于平民。“有教无类”的实质,是要求将教育对象从贵族扩大到广大平民,扩大了学校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的来源。14、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教育作用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教育对社会、对国家会起什么作用;另一方面是教育对人的培养起什么作用。这两方面是相互联系的,因为教育对社会、对国家的作用,从根本上说是通过对人的培养来实现的。一、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其一,与政治的关系。孔子政治主张的基本出发点是“为政以德”,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工作,通过教育可以把社会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传播到民众之中,使其对政治产生重大影响。其二,与经济的关系。孔子把人口、财富、教育当成“立国”的三个要素。“先富后教”的提法反映了孔子初步意识到教育是受经济条件制约的,经济发展了教育才有可能发展。其三,与军事的关系。孔子把“足食、足兵、民信”作为立国的基本要素,强调通过教育工作去的民众的信任,使之有坚定的信念和信心,是立国的根本。其四,与行政、法律的关系。孔子认为治理国家不能只靠政令、刑律,主张对百姓要先进行道德教化,教化无效再用刑罚制裁,逐渐造成一种没有犯罪行为的社会局面。二,教育对人的培养的作用第一,人的天赋素质并没有什么差别,不论贫富贵贱,人生来就应该是大体平等的。第二,人的个别差异主要是由于人们的环境习染各不相同之故,是后天作用先天的结果,不全是先天命定的。孔子的主导思想强调“性相近,习相远”,肯定教育的决定作用,认为如果人们不学习、不接受教育,就不能真正形成仁、智、信、直、勇、刚等各种好的道德品质这是他思想中的精华。15、孔子教育史上的贡献(一)首创私学,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文化学术下移。(二)重视教育,充分发挥教育的社会作用和对人才培养的作用。(三)主张培养君子,提出与世袭制相对立的原则——“学而优则仕”。(四)整理典籍,保存古代文化遗产,进行了教材建设——“诗、书、礼、乐、易、春秋”。(五)提出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强调立志有恒、克己内省、改过迁善、身体力行等品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六)创立教学原则,极力主张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七)倡导尊师爱生,提出了作为一个理想教师的基本要求——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爱护学生、无私无隐;讲究教法、循循善诱。16、“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出自《论语。述而》,意思:只有当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时教师才适时的诱导、引发,帮助学生打开知识的门扉,端正思维的方向。17、《大学》“三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把人天生的善性——”明德“发扬光大,这是每个人为学做人的第一步。“亲民”:解释为推己及人,使人们去其“旧污之染”,也臻于善的境界。“止于至善”:每个人在其不同身份时做到尽善尽美;大学教育的终极目标。18《大学》把大学教育的程序概括为八条目,即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中心环节。19、《中庸》关于教育教学过程和步骤“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五个阶段。学、问、思、辨属于知的范畴,行指的是贯彻各种封建道德。朱熹称为“为学之序”20、《学记》——“教育学的雏形”教育作用与教育目的“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21、“豫时孙摩”-——教学中成功与失败的经验豫——就是预防,就在在不良行为和习惯发生、形成之前,教育措施就走到前头,以便禁于未发,消灭在萌芽状态。时——就是及时,善于抓住适当的时机,及时施教。孙——就是顺序,知识有内在的系统,掌握知识必须遵循客观规律,要求教学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摩——就是相互观摩,同学之间取长补短。22、汉代察举制——选士制度汉武帝,察举制度化,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设立常科,即孝廉科;二是确立察举责任制。察举科目大体分为两类:常科(岁举):孝廉、秀才(茂才);特科:贤良方正、明经、童子科等。察举作为古代早期的选士制度,体现了举贤才的宗旨,为学形有成的士人提供了入仕为官的前程,有助于中央集权的官僚政治体制的巩固和发展。,但选拔标准和方式尚不完善。23、鸿都门学——世界上最早的文学艺术专科学校,以诗、赋、书画作为教育内容;代表宦官集团的利益。24、文翁兴学——汉元帝时设立郡国五经百石卒吏,管理地方官学。招生对象是“下县子弟|”郡国设学,县邑设校,乡设庠,聚设序。办学目的:一是培养本郡的属吏,同时向朝廷推荐特别优秀的学生;二是定期举行“乡饮酒”、“乡射”等传统的行礼活动推行道德教化。文翁兴学是汉代最早的官方办学举措,又是汉代地方官学的先导。25、董仲舒的教育思想《春秋繁露》、《对贤良策》文教政策:“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论人性和教育作用:1.人性是人天生的素质(“生之质”)。2.人性之“质”中,有“仁气”和“贪气”3.人性与善4.人性三种“斗筲之性,中民之性,圣人之性”论道德教育:1.德教是立政之本.道德教育核心内容:“三纲五常”.教学内容:“六艺”为主,尤重《春秋》教学方法强勉努力专心致志精思要旨26、魏晋南北朝“五经课试法”:把学校教育和文官考试适用结合起来,把太学生分为两类,刚入学者为门人,满两年试通一经为弟子,规定以诵五经为太学教育的最高目标,偏重古文经学。27、颜之推:《颜氏家训》关于儿童教育的论述:(1)重视儿童早期教育与环境影响;(2)教育内容:语言、道德、立志;(3)严与慈相结合,切忌偏宠。28、选士制度魏文帝曹丕时,开始实行“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个重要官吏选拔制度,又名九品官人法,分为九个等级,作为政府选用官吏的依据。具体做法:品第人物按品授官清定品级“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不利于教育的发展。29、隋文帝时,废除“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二年,“始建进士科”,标志着科举考试制度的形成。隋朝的学校教育制度1.教育管理机构——国子寺2.教育行政长官——国子祭酒《五经正义》的颁布标志着儒家经典的统一,儒家思想居于正统地位,科举考试以儒经为准。《五经正义》成为统一的教材。30、韩愈的教育思想(一)复兴儒学与反对佛老(二)论人性与教育的作用:“性三品说”“性情二分说”教育对人的发展作用:发展中上品人的善性,下品人不能接受教育,只能刑法而制之。(三)论学校教育与措施(四)韩愈的教育思想论教学1、对于学习问题:努力学习、多读博学、积极思考。2、对于教学方法:重视因材施教、注意生动活泼(五)论师道《师说》——韩愈论师道的重要教学论著1、由“人非生而知之者”出发,肯定“学者必有师”;2、“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基本任务;3、以“道”为求师的标准,主张“学无常师”;4、提倡“相师”,确立民主性的师生关系。31、宋代的文教政策(一)重视科举,重用士人科举取士人数增加,“以文抑武”(二)三次兴学1、庆历兴学范仲淹为参知政事,改革朝政。教育上,兴学校,立科举内容主要有:普遍设立地方学校;改革科举考试;创建太学。2、熙宁·元丰兴学王安石主要内容:(1)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2)恢复和发展州县地方学校;(3)恢复和创设武学、律学和医学;(4)改革科举。编撰《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3、崇宁兴学蔡京主要内容:(1)整顿和完善中央官学;(2)增设和复办画学、道学、书学、算学等专科学校;(3)创设提举学事司,普设路学。(4)废止科举,由学校选拔人才。(三)尊孔崇儒,提倡佛道其主观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但导致儒、佛、道三家在斗争中逐渐走向融合,最终孕育出“理学”——儒家思想为主体,糅合佛道思想而成的思想体系。32、书院萌芽于唐,兴盛于宋。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茅山书院宋代书院的特点:1、书院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已经确立;2、书院促进了南宋理学的发展和学术文化的繁荣;3、书院官学化的倾向已经出现。33、宋代的科举制度殿试成为定制。考生都成为“天子门生”。宋代的科举考试分为“制举”、“常贡”和“童子科”三大类。34、朱熹的教育思想关于教育的作用和目的: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变化气质”,发挥“气质之性”中所具有的“善性”,去蔽明善。教育的目的就在于“明人伦”。论“小学”与“大学”教育:小学:8至15岁。任务是培养“圣贤坯璞”。重在“教事”,在实际活动中得到锻炼,增长才干,成为“圣贤坯璞”。教学方法:1.先入为主,尽早施教。2.形象生动,能激发兴趣。3.《童蒙须知》、《训蒙斋规》培养儿童行为习惯。大学:重在“教理”,即探究“事物之所以然”。教学方法:1.重视自学。2.不同学术观点的相互交流。35、鹅湖之会:朱熹陆九渊,为构面的书院讲会奠定。36、元代书院的发展——书院官学化37、东林书院——吧讲会制度成为一种定制。推荐程朱,反对王学讲会制度:每年一大会,每月一小会,各三日,推选一人为主持;讲学内容主要为“四书”。“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38、明代的科举制度洪武十七年(1384年)建立科举定式:1、三年大比;2、四级考试:童试、乡试、会试、殿试童试:又称童生试,是府、州、县学的入学考试,也是科举的预备考试。录取者,称为生员,俗称秀才、相公。乡试:录取者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为解元。乡试中榜称乙榜,也叫乙科。会试:会试中式者为贡士,第一名称会元。殿试:考试内容为时务策一道,字数一千字以上,规定不用八股文。结果分三甲:一甲为赐进士及第,三名;二甲为赐进士出身;三甲为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称
本文标题:中国教育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673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