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豫南文化之乡土信阳——以信阳地区富有地理特色的文化习俗为例课堂结构饮茶习俗皮影戏城乡庙会饮食习俗信阳方言浉河区罗山县光山县新县商城县固始县潢川县淮滨县平桥区息县印象信阳——茶神节据史载,茶神陆羽天性嗜茶。时适盛唐,一日路过祁门,饥渴难忍,随香客步入紫阳洞。采嫩茶而食,清香鲜美。见神龛上供有茶仙子安石像,案上香烟袅袅。他立即礼拜,愿结茶缘。陆羽下榻紫阳洞,被这里的山光水色,泉甘茶香所迷恋。白天赏茶、采茶、晚间谈诗品茶,探讨茶事,著名立说,学识大进。他为了考察淮南茶区,复东出舒州、南下黄州(湖北省东部),北上寿州,再回紫阳洞,写出淮南茶初考草稿,其茶经八之出。陆羽走后,山民为了纪念他对淮南茶的贡献,在紫阳洞中,也增设了他的神位。定清明节为敬茶神节。民俗至今保留有:“清明采新茶,试新火”的雅事。紫阳洞胜景,现属固始祁门茶场,盛产紫阳洞毫尖,已列为名茶。印象信阳——饮茶习俗信阳是名茶之乡,盛产白毫细嫩、汤色碧绿的上乘“信阳毛尖”。信阳人爱喝茶、会喝茶,茶喝得可谓尽心尽意而又家常至极。信阳饮茶的最大特点是普及,见客先上茶,这是信阳人一般的家庭礼俗。不倒茶,主人便觉无法显示热情,愧对来客;不饮茶,客人又会手足无措言语不畅。当然他们也会征求你的意见,如果身体不适或者其他原因暂时不能喝茶的,他们也会尊重你的意见,给你来上一杯沁甜可口的白开水。在信阳,不倒茶意味着逐客,客人阻止倒茶或续茶,则表示片刻即走。往往是一杯热茶捧着,氤氤氲氲中,亲朋好友的叙谈才亲密无间,气氛融洽。茶成了好客的信阳人交友的重要仪式和内容,客人来了请喝茶,客人走了要送茶,对遥远的友人,信阳人还喜欢寄一包新茗送情谊。茶,在信阳友情的锦缎上,犹如织锦的金梭,往返穿行,运载着缕缕情丝和绵绵厚义。信阳毛尖产地来源的域区界定:北纬31°23′—32°24′,东经113°45′—115°55′。具体包括:浉河区、平桥区、罗山县、光山县、新县、商城县、如下:固始县、潢川县管辖的128个产茶乡镇。信阳茶树生长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这里年平均气温为15.1℃,有效积温达4864℃,太阳有效辐射量为43.74千卡/cm2,光照适宜,雨量充沛,多集中在茶季,山区的土壤,多为黄、黑砂壤土,深厚疏松,腐殖质含量较多,肥力较高,PH值在4—6.5之间。历来茶农多选择在海拔300至800米的高山区种茶。太阳迟来早去,光照不强,日夜温差较大,年平均气温较低,很有利于氨基酸、咖啡碱等含氮化合物的合成与积累,这正是炒制优质绿茶所不能缺少的。现有茶农95万余人,茶业从业人员超过100万人。茶叶已成为信阳山区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是富民强市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信阳毛尖不仅走俏国内,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远销日本、美国、德国、马来西亚、新加坡、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共信阳市委、信阳市人民政府重视完成信阳茶博园、茶示范园、南湾盛典天下茶道旅游项目和茗阳天下茶博馆等建设工作。力争把信阳打造成全国最大的有机茶、绿色食品茶产销地,全国最大的绿茶生产基地和江北茶区主要的茶文化旅游休闲城市,实现由茶资源大市向茶产业强市的跨越,进而把信阳打造成中国茶都。印象信阳——皮影戏皮影戏,又称“灯影戏”、“提影戏”、“挑皮影”或“影戏”等等,河南皮影戏以罗山皮影戏为代表。罗山皮影始于宋,《罗山县志》记载,罗山皮影源自河北滦州,从明嘉靖年间(公元1552年至1566年)开始在罗山县繁衍生长,距今有百五十多年的历史了。罗山皮影的影人用牛皮制作,工序复杂,制作精美,影人美轮美奂,栩栩如生。生、旦、净、丑行当齐全。各色影人基本脸谱化,每个小人在影幕上一出场,孩子们都基本能判断其善恶忠奸。影人的颈部、双手用铁丝插上竹竿,就可以随意行走、做出各种动作,特别是持刀剑战斗。上世纪80年代以前,当地还有做成小皮影人给孩子做玩具的风俗。可见其在民间的魅力。罗山人把皮影戏的演出班子叫“一担箱”,班子并没有特别取名,而是以领班师傅的名字来区别。每个班子一般由8个人组成,全箱(道具)为120套剪影,一块长6尺、宽3尺的白布作影幕。表演时,师傅用第一人称、不同的嗓音、唱腔来扮演不同的角色,最多时,一个师傅双手要挑七八个影人,演七八个角色,铺排演绎大场面。乐手在幕后既伴奏又配音还要伴唱。伴奏乐器主要是胡琴、唢呐、锣鼓。罗山皮影用本地方言道白、对话,唱腔特色鲜明,曲调简单而优美。近年来,艺人们更是大胆吸收流行歌曲,有时候,影幕上一身古装的小影人突然来上几句“妹妹你坐船头,哥哥岸上走”,让人忍俊不禁。对传统保持和弘扬,对其他艺术大胆借鉴、创新,也许正是罗山皮影能历久不衰的原因。鼎盛时期,罗山县有60多个皮影戏班子,300多名艺人足迹遍及豫南大地、大别山桐柏山沿线。2006年,罗山皮影被确定为河南省第一批民间文化遗产抢救项目。2008年,罗山皮影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印象信阳——城乡庙会灵山庙会:灵山庙会举办地位于罗山县涩港镇同心村灵山寺。每年农历三月初一至三月初六,为灵山传统古庙会节。庙会期间,数以万计的信男善女千里迢迢到灵山来登山朝拜,观光旅游。灵山庙会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它起源于唐代,盛于明代。唐明皇之女建宁公主来灵山出家为尼后,扩建灵山寺。由于每年农历三月三来灵山朝圣的香客越来越多,久而久之,更形成了三月初三庙会,并流传至今。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为答谢灵山寺僧人护驾之恩,率文武百官于农历三月初三到灵山来降香还愿。北宋大文家苏东坡也为灵山庙会留下了“灵山会未散,八部犹兴辉”的诗句。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宗教政策的落实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宗教文化游已成为我国旅游业的一大主题。灵山庙会的规格越来越高,形式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特色更加突出。现在的灵山庙会,是一个集“登山朝圣、旅游观光、民俗风情、民间艺术”于一体的民间传统节日,在豫南及湖北一带颇具影响。灵山庙会每年定期举办,前来游人每年达20万人次。形成:灵山,形成于中生代白垩纪(1.5一0.7亿年前),为花岗岩基。这里山体连绵,层峦叠障,沟豁纵横。灵山气候灵山属北温带暖湿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步,年平均气温15℃左右,1月份平均气温1.7℃,7月份平均气温27℃。年均降雨量1149.7毫米,年均无霜期227天,平均地温17.6℃,相对湿度71%,冬天严寒,夏无酷暑。乘车路线:信阳汽车站——东双河——灵山镇——灵山风景区罗山汽车站——周党镇——灵山镇——灵山风景另:京珠高速在灵山镇设有一出口,同时在灵山5公里处设有另一出口。印象信阳——饮食习俗信阳主食类型分为两种:淮河以南米为主,每日早晚为稀食,中午为干米饭;淮河以北面食占一半(其中又以麦面为多,杂粮面极少),早晚为面粥或红薯、玉米等杂粮粥;午时除米饭外,有时以馍为主,亦有捞面、蒸面等。稀饭用米,或在米中掺以红薯、红豆、豇豆之类熬煮而成。面食除馍外,有面条、包子、面饼、水饺、油条、麻花等,还有本地独特的高桩馍、油酥火烧、潢川贡面、三股酥油条等。面条吃法除常见的用菜下面外,还有清水面条、捞面条、热干面条、蒸面条等。包子的馅常用菜、肉、豆等,均蒸食。面饼的品种有锅饼、蒸饼、烧饼、馅饼等,多是贴锅烙制,油条、麻花家常炸食者不多。此外,还有一些节日食品,如腊八粥、汤圆、粽子、糍粑等。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居民由以米面为主的主食型结构,逐步向主、副食品结构发展,高营养食品有所增加。信阳菜肴:豫南人“会吃”,对菜肴甚为讲究,家庭主妇大都是熟饭能手,男子擅烹饪的也比比皆是。菜味不咸不淡,稍喜麻辣。日常做菜,以炒、焖为主,其次是炖、煮。待客时,蒸、煎、炸、爆、熘、拌、卤样样皆有。油、盐、酱、醋、味精、五香粉、麻辣粉、辣椒粉是制菜的基本调料。菜肴熟食居多,生拌常在夏季和酒席上出现。商城、新县由于山高水寡,水质偏酸、缺碘,熟制菜肴用猪油,尤其是农忙季节,劳动强度大,一日不吃猪肉就感到力乏心慌,故有“吃块肥肉才能把庄稼种”之说。带有臭味的筒鲜鱼和风干熏制的羊肉、鸭蛋干、臭豆腐卷、臭豆腐渣等,被视为佳味。特色小吃有热干面、胡辣汤、罗山大肠汤、烤黑鱼等,过年的腊肉一直可吃到次年农历七月十五以后。热干面锅贴藕粉鸡蛋灌饼石凉粉糍粑“杀年猪,做米酒,打糍粑,腌腊肉!”打糍粑是信阳地区流行的年俗,糍粑为信阳传统名吃,糍粑可烤,可煮,可煎,可炸。做法:年前,家家户户打糍粑,亲戚邻居都来帮忙。在打糍粑之前先糯米淘净浸泡两三天后,放入木质蒸笼大火蒸熟。将蒸熟的糯米拿出来放到“地窝子”里,“地窝子”是用红石头做的,有80厘米见方,中间掏成半圆,男人们用枣木棒不停地捣地窝子里的糯米,糯米太黏捣着费劲,往往是一群男人,一边转圈捣一边唱号子歌。等到糯米全变成面团没有米粒而且很黏时,就打好了。刚打好的糍粑,冒着热气、闻着清香、摸着柔软、看着洁白、吃着滑嫩。将整团的糍粑都拿起来放在一张大门板上,平整成大约5厘米高的样子,等糍粑慢慢变冷变硬后,用刀切成块,用瓦缸或桶装新鲜的冷水浸泡。春节时可以将糍粑油炸、火烤、打汤等,来招呼客人或自己食用。信阳炖菜信阳一市竟占据了河南三成的水源!信阳城坐拥一个12倍于杭州西湖、2.5倍于武汉东湖的“南湾湖”——水质确是国家第一类——全国仅次于“农夫山泉”的浙江千岛湖。除了有全国十大名茶“信阳毛尖”外,还为信阳炖菜提供了绝好的水和料!!信阳炖菜与川菜相比,微辣而不麻,似香辣范畴;与湘菜的辣味相比,咸香而不含烟熏;与鄂菜相比,胡椒的用量轻于武汉;与徽菜相比,芡汁稍小于安徽;与开封老豫菜相比,口味稍嫌偏重,偏辣。信阳炖菜的最大优势就是它的选料!!著名原料有南湾鱼、固始鸡、潢川鸭、潢川甲鱼、豫南黑毛猪肉、河鱼、板栗、蒋集萝卜……都是绝好原料!加之选用“炖”这一手法,更是精妙之极!人称:稍微一加工就出味。加之信阳位于豫南,故曰“南炖”!它没有固定的“名菜”,只要适合,都可搭配,像:板鸭炖冬瓜、板栗焖仔鸡、牛腩炖粉皮……鱼头酒的来历据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周全德考证,流行全国的鱼头酒就起源于信阳一带。信阳人摆宴最讲究客人“酒要喝好”,有“怪酒不怪菜”之说,若不喝醉几个客人就觉得不尽人意,为此想方设法敬酒,更多的是行酒令。旧时的文人士绅常行雅令,现在流行通令,最通用的是划拳。此外,主人的辈份低的要给客人、长辈敬酒。为让客人多喝酒,上整鱼时将鱼头对着首位的客人,此人必须喝鱼头酒,鱼尾所指的人则要陪喝鱼尾酒。鱼头酒不下肚,喝鱼头酒者不在鱼身上动筷,他人不得先行动筷吃鱼。鱼头酒一般为2一3杯,鱼尾酒1一2杯,近年又有“头三尾四背五腹六”之说,意在劝客人多喝几杯。南湾鱼印象信阳——信阳方言信阳方言形成:信阳地区现居民大多为江西南昌、九江人及闽、粤、赣交界处的客家人后裔,清朝初期的信阳地区的主体方言应为赣语和客家话,之后的几百年间,虽然行政上属于河南,但地理位置已经远超出中原,与安徽、湖北邻近,最近仅有数十里之隔,且交通密切,故原方言不断被同化,逐渐形成了以江淮官话、西南官话、中原官话及大量赣语词汇和客家词汇相结合的方言。信阳方言词汇:嗯--你粤拼/ng/信阳中南部通用,客家词汇)雪--说(xue罗山,shu'ei光山)搞么司--干嘛,干什么的意思(信阳地区西部通用)日头--太阳照——可以,行的意思不照--不行、能力不够的意思好闲儿——好吃的招木须--就是怕自己惹别人说或惹人烦里头--里面坐倒--坐下泥巴狗子--泥鳅没(叠)die--没有的意思1(信阳地区西部通用)信阳方言特点:信阳方言的特点之一是“h”、“f”音不分,譬如“黄飞鸿”,信阳话读作“房非冯,房非红,房黑红(heng)”。再者信阳话“l”与“n”音不分,譬如“奶奶”信阳很多地方读作“lai,lai”,“脑袋”读作“老袋”等等。信阳话大多没有卷舌音,以固始县最为特殊,完全没有卷舌音和翘舌音,与信阳其它各县区差异明显。“zh”、“ch”、“sh”与“z”、“c”、“s”读音完全没有区别,譬如说“十二”信阳话读作“石爱”,“吃饭”读作“ci饭”,“执照”读作“zi灶”...注:信阳以东大部分地区方言都有江淮官话典型的翘舌音,但处于信
本文标题:豫南旅游文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67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