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国现代文学(1917——1949)我虽然不曾在这个时代走过但是,我依然感受到了她的苦难和荣光李鸿林文学的主张一般和历史一样,当代人不写当代史评价的观点与主张受到当代政治的影响,会产生种种的位移而导致不能科学实事求是的进行讨论和评价。在特定的时间段出现什么事件、有什么人、有什么文学现象与流派。对于那些过去的文学事件和人物及作品,贬低与抬高都不符合文学的本性,科学公正符合时代的发展历程,不应具有当代功利及不利于中华民族和社会时代的东西,更不可该有抹黑的评价观点,以达到某些不可告人的私利。文学是社会的公众的,不是个人的。如果要是个人的,那就不会拿出来,既然要拿出来,那就是要试图给人看,试图影响人,因此既然是拿出来的东西,就不能说这是个人的私人品鉴,文学从来都是小众的观点,那是有钱有闲阶级和精英分子的论调——上智与下愚不移。文学从来都是有目的的,她不会像某些提倡纯文学的人说的是向内延展探究,是单纯的心灵剖析展示,是个人世界的外在显露,是小众的。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是属于上层建筑和精神文化领域,不是可以随人信手涂鸦的,她是社会的,是用来影响人和世界的,否则,也不会有人如此费心费力来为她做各种各样的解说。对于评价的代差和色差,必须看是什么样的内核,在引导和试图影响,不能看得他说的很热闹,实质上很要命。“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兴”:孔安国注:“兴,引譬连类。”朱熹注:“感发意志。”就是说诗是用比兴的方法抒发感情,使读者感情激动,从而影响读者的意志;“观”:郑玄注:“观风俗之盛衰。”朱熹注:“考见得失”,就是说诗歌是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因此通过诗歌可以帮助读者认识风俗的盛衰的政治的得失;“群”:孔安国注:“群居相切磋。”朱熹注:“和而不流。”就是说诗可以帮助人沟通感情,互相切磋砥砺,提高修养;“怨”:孔安国注:“怨刺上政。”变是说诗可以批评指责执政者为政之失,抒发对苛政的怨情。传统的文学观念、文学社会责任、时代使命感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引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追赶世界的脚步人类社会发展,停摆和前进:从集体的人(氏族公社)到王和奴隶,原始公有制(氏族公社)私有制奴隶制(城邦国家)。从罗马王城到罗马教廷,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人文人权爱有平等民主博爱,资产阶级站到世界的高点。中国作为世界存在的一个部分,当世界前进了,你却没有同步,那个结果自然就是被甩和追赶。明朝的辉煌和没落,清朝的自大和衰亡,不能与生产力同步发展的生产关系必然要受到生产力的冲击和调整,不能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也会被不断前进的意识形态冲击。最后也必然会赶上新的发展,文学属于社会文化意识形态领域,是时代和世界的必然产物,因之也必须要和世界同步。第一节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起点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大清帝国以失败结束了战争,从此大清帝国进入了风雨飘摇的多事之秋,几乎半个世纪过去,1898年,中国的历史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生死存亡已经实实在在放在了东方大帝国的所有人的面前。在民族存亡的大背景上,中国的有识之士从多年来的准备,从国家上层开始进行一场挽救国家民族危亡的运动。中国文学和这个时代同步开始了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的现代化努力。社会现实: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等,在帝国主义炮舰政策下的变化鸦片战争、清日战争后,一盘散沙、东亚病夫、昏睡的狮子促发事件:胶州湾事件,马关条约,加速了中国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进程戊戌变法:百日维新文学是时代的产物1895年4月,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发动在北京应试的一千三百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痛陈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5月2日,由康有为、梁启超二人带领,十八省举人与数千市民集“都察院”门前请代奏。上书被清政府拒绝,但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影响,史称“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康有为等人以“变法图强”为号召,在北京、上海等地发行报纸,宣传维新思想。严复、谭嗣同等人也在其他地方宣传维新思想。之后,光绪帝起用康有为等实行变法,史称“戊戌变法”(百日维新)。从1840年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开始,中国就开始陷入不断被迫签订丧权辱国割地赔款的各种不平等条约屈辱中,直到20世纪四十年代,帝国主义列强强迫中国签订了1100多个不平等条约,通过这些条约掠去的战争赔款和其它款项达白银1000亿两。丧失约35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相当于北京、天津、吉林、辽宁、山东、山西、河北、河南、江苏、上海、浙江、安徽、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重庆、陕西、宁夏等23个省(市、区)总面积之和。引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追赶世界的脚步“中国现代文学”以1917年1月《新青年》第2卷第5号发表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为开端,在这个意义上,“现代文学”是一个时间节点概念。“现代文学”同时还是一个揭示这一时期文学的“现代”性质的概念,从性质思想理念创作手法文本样式等诸方面与传统意义上的古代文学不同的现代化。这样的“文学的现代化”,不仅仅是一个时间上的节点,还是与本世纪中国所发生的“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教育、思想、文化的全面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相适应,相映照并且是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促进“思想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方面,文学更是发挥了特殊的作用“文学的现代化”意味着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历史性变革与改造,同时,作为民族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现代文学也与传统文学存在着深刻的血肉联系。“文学现代化”所发生的最深刻并具有根本意义的变革是文学语言与形式的变革,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美学观念与品格的变革。◆知识分子要求变革社会,这就必然要触动文化,带来文化机制的变化,从而影响到文学。其影响表现在:◇法律对从事文学活动者和报刊繁荣的基本保障◇现代出版事业得到发展◇现代社会分工使自由的文学撰稿队伍出现◆以上影响引起了文学接受机制的变化:◇自由论述取代朝廷策论◇小说由听变成阅读◇文学接受队伍扩大——推动了文学自身的变革(一)中国现代文学具有现代性(modernism)的文学“所谓‘现代文学’,既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新文学的概念及使用情况。“文学的现代化”,是与本世纪中国所发生的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教育、思想、文化的全面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相适应,是其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在促进“思想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方面,文学更是发挥了特殊的作用。“文学的现代化”意味着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历史性变革与改造。“文学的现代化”所发生的最深刻并具有根本意义的变革是文学语言与形式的变革,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美学观念与品格的变革。中国现代文学的性质(二)中国现代文学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学。1、中国现代文学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文学无产阶级并不是一开始就把现代文学置于自己的领导之下,而是随着时间的发展,经历了从思想上指导到工作上帮助,再到组织上的统帅这一逐步加强的过程。(1)从思想上指导,中共在1921年诞生,但新文学一开始就接受着无产阶级思想的影响,陈独秀、李大钊等在新文化运动中努力宣传共产主义思想,影响着文学的发展。(2)从工作上帮助。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在重视工农运动的同时,一些从事宣传工作和青年运动的党员如邓中夏、瞿秋白、蒋光赤等开始关注新文学的发展,并在苏联文学的影响下,提出共产党人对新文学的要求,开始提倡革命文学。(3)组织上的统帅。从第二个十年开始,中国共产党开始从组织上领导现代文学的发展。1928年起,提倡“革命文学”,1930年,成立“左联”。到1942年,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后,无产阶级彻底实现了组织上的领导。2、中国现代文学是人民大众的文学从现代文学的整个发展过程而言,不论是服务对象、描写对象、文艺队伍的组成,还是文艺思潮的演变,都可以说,中国现代文学是人民大众的文学。(1)服务对象:中国现代文学不是为贵族、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服务的,而是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包括小资产阶级、工人、农民、士兵、知识分子服务的。(2)描写对象:小资产阶级、工人、农民、士兵、知识分子都是其描写对象。(3)文艺队伍的组成:在第一个十年,主要是由具有先进思想(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组成,如鲁迅、胡适、徐志摩等人。第二个十年以后,来自下层的知识分子增加了,如萧军、叶紫、赵树理等人。(4)文艺思潮的演变:人的文学,“为人生派”、“为艺术派”、革命文学、抗战文学,解放区文学等。第二节文学观念的变革◆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期(晚清开始)的观念变革,首先归功于梁启超。◆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出于启蒙主义宣传的目的,很快注意到西方文学格局的不同,开始为小说和戏剧争取正统的文学地位。梁启超(1873年~1929年),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汉族,广东新会人,清光绪举人。青年时期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是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事败后出逃,在海外推动君主立宪。辛亥革命之后一度入袁世凯政府,担任司法总长,之后对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严词抨击,并一度加入段祺瑞政府。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小说与“新民”关系:“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他的文学观念服从于“新民”,有意或无意的夸大了它在整个社会文化中的地位。◆中国文学发展到清代,以诗文为正统,体现出以古人约束今人的特点。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就是要打破这种格局。诗界革命:黄遵宪—“我手写我口”文界革命:裘廷梁—“崇白话而废文言”小说界革命:梁启超-“新民自新小说始”戏剧观念的更新:重视其开启民智作用◆文体观念革命背后有着相应的“言文合一”的语言观念变革的意愿诉求。◆真正体现出现代意义上的文学观的,是王国维,他最早提出“纯文学”概念及超功利文学观。境界论。◆在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期提出现代性文学观念的,还有鲁迅、周作人。第三节文学创作实绩在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期(1898—1917),各类文体的成绩不均。在文学史上,对现代化具有实际意义的是政论散文和小说。一、散文◆梁启超是本时期最重要的散文家。他创造了一种新文体-“报章体”。◆本时期重要的还有革命派散文,如章太炎、邹容、陈天华、秋瑾等人的创作。◆辛亥革命后的散文家有章士钊。二、话剧◆“戏剧改良”走了两条不同的探索道路:◆一是旧剧改良,将时代政治热情与外来的审美要素注入京剧,对程式讲究的戏曲进行改良;◆一是文明戏——在话剧中渗透戏曲因素的表演。三、小说◆本时期小说的发展道路则是曲折的、多元素的,形式上是逐渐改良,内容是严肃与游戏并存。(一)清末小说◇梁启超、蔡元培等人的政治小说◇李伯元、吴沃尧等人的谴责小说(二)民初小说◇民初小说的主流是鸳鸯蝴蝶派,最有影响的是被誉为“五虎将”的徐枕亚、李涵秋、包天笑、周瘦鹃、张恨水。◇民初言情小说的代表作是徐枕亚的《玉梨魂》(1913)。◆总之,晚清文学曾一度繁荣,也曾充满了革新的朝气,但因为这种革新缺乏强大的社会基础,并且维新派人士只是把文学作为自己的宣传工具,不重视文学艺术自身的特性,在政治热情消退之后,文学又向着旧的封建传统回转。中国需要一个更加彻底的文学革命运动。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中国现代文学,以五四文学革命为标志全面步入文学现代化历程。发生于1917年的文学革命,既是清末民初文学现代化的历史准备必然,也是外来文学思潮影响的结果(域外小说的大量翻译)。◆五四文学革命的直接动力和背景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本质上是一次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新文化运
本文标题:中国现代文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689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