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机械/模具设计 > 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生态困境及其解决的建议
姓名;刘相来学号:123328第1页共7页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生态困境及其解决的建议摘要: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对环境保护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但依然而面临着严峻的生态困境。各种类型的自然灾害、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频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所面临的环境危机也日益凸显;环境保护的政策与治理虽有改进,但进展缓慢,中国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的前景不容乐观。为此,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关键词:生态环境,生态困境,现状分析,解决对策中国一直在致力于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完成中华民族的复兴,但是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必须有着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作为基础,并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实现现代化的重要理论依据,不然现代化目标将会因生态环境的恶化幻灭。中国是个正在发展的发展中国家,同样也会遇到西方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面临许多问题,如过快人口增长、严重的环境污染等。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中国作为一个还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必将面对原本在发达国家的社会中才出现的社会问题,其中生态困境就是个典型问题。因此,环境保护对发展中国家的挑战更为复杂、广泛,也更为艰巨。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对环境保护的呼声越来越大,学术界对环境保护的研究逐渐深入和拓展。随着对环境保护不断深入的研究,环境问题研究已步入反思和创新的阶段,中国特色理论观点和学科模式已经初步形成。在不断增加环境保护思想储备时,环保实践也蓬勃发展。自第二次全国环保会议通过将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以来,也奠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环境保护的重要地位。之后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公众的环保意识也在开始觉醒。生态环境包括气候、土壤、植被、水力资源等因素,它们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经济系统运行的基础。生态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生态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乃至健康和生存的影响问题。对中国目前环境状况的一般评论可简化为以下表述:自然条件不利;人为破坏失控;水土流失和污染并存;局部改善但总体恶化;环境保护落后于环境破坏。因此,环境质量继续恶化,并导致了我国历史上最严重的、大规模的生态破坏。第2页共7页中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主要表现为:(一)水土流失严重,建国初期,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16万平方公里。据1992年卫星遥感测算,中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7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8.7%。中国水土流失特别严重的地区(从北到南)主要有:西辽河上游,黄土高原地区,嘉陵江中上游,金沙江下游,横断山脉地区,以及部分南方山地丘陵区。(二)水资源贫乏,水质污染严重我国是全球13个贫水国家之一,全国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m3,居世界第4位,河川年径流总量为27000亿m3,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径流量为2600m3,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居世界第88位。全国570个城市中,缺水城市达300个,严重缺水的达50个,日缺水量达1600万m3;同时全国农业缺水约300亿m3,我国尚有7000多万人、5500万牲畜需要解决饮水问题。我国水源涵养功能退化严重,黄河上游1990~1996年来水量比此前34a平均流量减少了22.7%。水源涵养功能的退化也直接导致洪水蓄调功能的下降,1998年,长江洪水灾害造成下游的直接经济损失就高达1345亿元。到21世纪中期,全国总的用水量将从过去的5000亿m3增加到8000亿m3左右,占我国可利用水资源总量的28%以上。按国际上经验,一个国家用水量超过其水资源可利用量的20%,就很可能发生水危机。而且我国水资源量地区分布严重不协调,东南水量占全国总水量的82.2%,西北水量仅占17.7%。此外,水污染也是我国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之一,水污染同时加剧了我国水资源的短缺。目前,我国水污染非常突出。全国7大水系近一半的监测河段污染严重,86%的城市河段水质超标。据对15个省市29条河流的监测,有2800km河段鱼类基本绝迹。淮河流域191条支流中,80%的水呈黑绿色,一半以上的河段完全丧失使用价值,仅黄河流域4级水污染河段12000km,占干支流的60%以上。华北地区因长期超采地下水形成约3~5万km2的漏斗区。据初步统计,建国以来我国累计丧失滨海湿地面积约219万hm2,占滨海湿地总面积的50%。江河断流、湖泊萎缩现象加剧。(三)沙漠化迅速发展,中国是世界上沙漠化受害最深的国家之一。北方地区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已超过149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5.5%。80年代,沙漠化土地以年均增长210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近25年共丧失土地3.9万平方公里。目前约有5900万亩农田,7400万亩草场,2000多公里铁路以及许多城镇、工矿、乡村受到沙漠化威胁。第3页共7页(四)草原退化加剧,70年代,草场面积退化率为15%,80年代中期已达30%以上。全国草原退化面积达10亿亩,目前仍以每年2000多万亩退化速度在扩大。由于草原退化,牧畜过载,牧草产量持续下降。(五)森林资源锐减,中国许多主要林区,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昔日郁郁葱葱的林海已一去不复返。全国森林采伐量和消耗量远远超过林木生长量。若按目前的消耗水平,绝大多数国营森工企业将面临无成熟林可(六)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影响粮食安全我国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令人担忧。由于毒效大、残留高的农药污染与农膜污染、化肥污染和污水灌溉问题,农业生态破坏严重,农业灾害趋于频繁。据不完全统计,2001年全国共发生农业环境污染事故1998起,污染农田和水面135万hm2,直接损失上亿元。目前我国化肥使用量达4124万t,平均施用量高达400kg/hm2以上,远远超出发达国家225kg/hm2的安全上限。我国污水灌溉主要集中在中东部地区,中东部地区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地占污灌面积的20%。全国畜禽养殖污染物的产生量是工业固体废弃物的2倍多,农业面源污染成为我国的污染大户。(七)生物物种加速灭绝,据估计,中国的植物物种中约15-20%处于濒危状态,仅高等植物中濒危植物就高达4000-5000种。近30多年来的资料表明,高鼻羚羊、白鳍豚、野象、熊猫、东北虎等珍贵野生动物分布区显著缩小,种群数量锐减。属于中国特有的物种和国家规定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有312个种和种类,正式列入国家濒危植物名录的第一批植物有354种。(八)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积缩小。多年来,由于过分开采地下水,在北方地区形成8个总面积达1.5万平方公里的超产区,导致华北地区地下水位每年平均下降12厘米。1949年以来,中国湖泊减少了500多个,面积缩小约1.86万平方公里,占现有面积的26.3%,湖泊蓄水量减少513亿立方米,其中淡水量减少340亿立方米。水体污染明显加重。据1987年典型城市监测调查,有42%的城市饮用水源地受到严重污染;63%的城市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在调查的532条河流中,有82%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国约有7亿人口饮用大肠杆菌超标水,约有1.7亿人饮用受有机物污染的水。(九)我国大气环境面临的形势仍然非常严峻。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现在,全国二氧化硫年排放量高达1857万吨,烟尘1159万吨,工业粉尘1175万吨,大气污染仍然十分严重。全国大多数城市的大气环境质量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全国47个重点城市中,约第4页共7页70%以上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达不到国家规定的二级标准;参加环境统计的338个城市中,137个城市空气环境质量超过国家三级标准,占统计城市的40%,属于严重污染型城市。酸雨区污染日益突出。酸雨区由80年代的西南局部地区发展到现在的西南、华南、华中和华东4个大面积的酸雨区,酸雨覆盖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30%以上,我国已成为继欧洲、北美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重酸雨区。常德市酸雨污染也非常严重,1996年酸雨频率达100%,逢雨必酸。通过采取建立城市大气环境保护圈。关闭城郑砖瓦厂、拆除污染严重的小型锅炉等措施,大气中烟尘和二氧化硫的污染有所减轻,酸雨频率有所下降,但目前仍高达41.6%。现状分析:一,粗放式的经济增长使环境付出高昂的代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但经济增长方式过于粗放,主要依靠能源和资源的大量消耗来支撑经济的快速增长。为了GDP的增长,中国成为世界上单位GDP能耗最高的国家之一。过高的资源和能源消耗使得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恶化。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仅为33%,比发达国家落后20年,相差约10个百分点。据统计,2003年,我国每万元GDP能耗是日本的8倍、美国的2.3倍、欧盟的4.5倍、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2004年,我国创造了世界GDP总量的4.4%的同时,消耗的原油、原煤、电力、钢材、铝和水泥分别是世界总消耗量的7.4%、31%、10%、27%、25%和40%。二,法律法规不完善、监督机制不健全。一方面,国内现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多是反映传统的发展方式与环境保护的经验。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环境保护重要性的日渐突出,现行的法律法规也很难以适应今后一段时期内的要求,亟待完善相应法律法规。另一方面,不健全综合决策机制。当今国内追求发展速度的欲望常常远大于保护环境的制约,与环保出现冲突时,常常会选择经济增长。由于还在使用传统的环境污染程度评价制度,排污收费制度远低于污染损失的真实成本,往往小于企业治理环境污染的付出,这就使得企业不愿意在污染治理中过多投入,也致使污染无法抑制,继续扩散蔓延。解决对策:一是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第5页共7页传统的生产方式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为基本特征,这种生产方式极大的破坏了自然生态的平衡,超出了自然的承载能力。应该改变这种生产方式,从单纯追求GDP的增长转变成追求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的协调发展。循环经济是以“减量化(reduce)、废弃物再资源化利用(reuse)和资源循环利用(recycle)”的“3R”为原则,按照自然生态系统构建的物质闭环流动的经济形态,把传统的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项流动经济转向“资源-产品-资源再生”的物质反复循环经济。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建议:①科学制订循环经济发展规划;②不断加强技术改造,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加快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和循环利用的先进技术开发、应用和推广;③以加快企业战略和产品结构调整为主线,带动循环经济在不同层面良好运行,促进全社会的物质闭环流动二是完善法律体系,强化执法力度加强立法和执法,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法制轨道,要尽快完善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法规体系,做到有法可依,切实加强对水、土地、森林、草原和矿产等重要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同时,我们必须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对有法不依,造成重大生态环境破坏的案件,要严肃查处。首先,法律要配套并保持内容、结构、层次上的合理性、一致性;其次,立法要反映并服务于现实;再次,明确法律主体的权利义务,注重程序,便于操作;三是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知识经济当今世界国际上的竞争不再是传统的自然资源的竞争,而是技术和知识的竞争。由于知识和信息具有非消耗性、非稀缺性、非竞争性和可再生性、可分享性和无限增值性等特征,可以降低自然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知识已和信息成为现代经济条件下的新资源,发达国家都在依靠这种潜力无限、能量巨大、无污染而又可再生的资源发展自己的经济,传统的自然资源战略已不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为了保护环境,遵循生态经济规律,优化产业结构的思路应该是:在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资源的同时,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跟踪治理,大搞生态农业和城市生态工业,积极发展“生态产业群”及为其服务的第三产业,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产业基础。要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现在世界上环保工业正在迅猛发展,我国要适应世界发展的潮流,加快环保产业的发展,使我们能够更快地实现防治污染的目标。同时,我们自己也要大力开展环保技术的研究和创新,提高防治污染的技术水平。四是加强公众教育,引导公众参与我们必须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教
本文标题: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生态困境及其解决的建议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691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