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国的灾害概况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而其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往往触目惊心。中国坐拥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地理气候条件复杂,地区间差异显著,这在造就了我国许多著名的绮丽壮观景色的同时,也为我国诸多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埋下了隐患。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据统计,我国有70%以上的城市、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除火山爆发外,洪涝、干旱、蝗灾、台风、地震、滑坡泥石流、森林草场火灾等危害严重的自然灾害在我国均发生频繁。复杂多样的自然地理环境使我国历史上便成为灾害多发地区。远到公元前3000年的史前大洪水以及历朝历代频繁的旱涝灾害,近到建国以来的各种灾害如1959-1961年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即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全国总人口净减少1000万人;1976年7月28日的唐山大地震,直接经济损失100亿元以上;1998年夏,长江发生全流域性大洪水,直接经济损失2551亿元;2008年1月10日以来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发生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516.5亿元等等。历次自然灾害的发生都使我国民众的人身和财产安全遭受巨大损失,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进程。而就在刚刚过去的2015年间,经民政部、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核定发布,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全国18620.3万人次受灾,直接经济损失2704.1亿元。据分析,2015年全国灾情主要呈现出以下一些特点:一是灾害发生频次偏少,灾情总体明显偏轻。二是南涝北旱格局显著,受灾地区较为集中。三是地震活动水平不高,西藏新疆受灾较重。四是台风登陆强度大,浙江广东损失严重。五是风雹、低温冷冻和雪灾影响局地。(摘自《民政部国家减灾办发布2015年全国自然灾害基本情况》)整体来看,我国2015年全国灾情总体偏轻,有关防灾减灾和救灾的制度措施取得显著成效。由此,纵观历来在我国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可以发现,发生频繁且造成损失巨大的主要有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森林草原火灾和生物灾害等。因此我们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一、气象灾害。气象灾害是对我国影响最为严重的灾害类型之一,我国几乎每年因气象灾害而遭受的损失比重最大,其中尤以旱涝灾害为代表。(1)旱涝灾害。我国大部分处于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不稳定,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地区间降水差异大。南方纬度低,距海近,气候较为湿热,海洋性气候明显,年降水量大,而北方纬度较高,引起降水的季风经常无法深入推进北方,降水量较南方少,因而在我国极易形成南涝北旱局面。南方长江流域为洪涝灾害多发区,除气候原因外,地形平坦不易排水,水网密布河流众多等也是引发洪涝灾害的因素。北方旱灾严重,夏季降水少,冬季盛行大陆气团寒冷干燥,华北地区是我国范围最广、强度最大、灾情最重的旱灾中心,多年平均旱灾受灾面积可占全国受灾总面积的46.5%,旱灾成灾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50.5%。但除自然条件外,人为因素是导致旱灾的重要因素,华北地区人口稠密,城市密集,经济发达,用水需求量大,又是重要的农商产品生产基地,如小麦、玉米、棉花、花生等,灌溉用水量大,华北地区还是重要的工业基地,钢铁等工业密集且发达,工业用水大,凡此种种,都给华北地区的供水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很多城市为了满足生产生活需要而大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海水倒灌等等一系列负面后果,另一方面,人们的节水意识不强,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问题依旧严峻,更加剧了水资源的减少。严重的干旱,对农业和生态环境构成了严重的威胁。(2)台风。除旱涝灾害外,台风亦是影响我国的几大灾害之一。台风是在副热带洋面形成的一种热带气旋,是一种破坏力很强的天气系统,台风会带来降水,因而对缓解干旱有一定作用,但其产生的大风、暴雨和风暴潮却会造成危害并产生巨大损失,如引起房屋倒塌、山洪暴发等等。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距海近,纬度较低,因而是受台风影响最大的地区,特别是台湾、福建、广东沿海一带。同样,人为因素如全球气候变暖,乱砍滥伐破坏森林植被等也是近年来台风频发的重要原因。(3)沙尘暴。沙尘暴是一种灾害性天气现象,主要发生在沙漠以及临近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每年春季,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都会不同程度的遭受沙尘暴的影响,给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较大的危害和损失。其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我国北方冷空气活跃且势力较强,导致普遍干旱少雨,再加之春季气温回升快,土壤水分蒸发强,土质干燥疏松,这便为沙尘天气的产生提供了沙源。沙尘天气影响范围广,损失严重,尤其对耕地、草原等造成很大破坏,经济损失严重。但更重要的原因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城镇化进程加快,基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北方一些地区毁林毁草开荒,乱采滥挖,草原过度放牧,植被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日益恶化,造成了土地沙化不断扩展。人们大量砍伐树木,开采矿产、能源等自然资源,致使森林草原等植被急剧减少,覆盖面积迅速缩小,使得本就因干旱而疏松的地表沙土在大风的作用下极易形成沙尘暴,导致不良后果。(4)低温冻害(寒潮)。在我国,低温、霜雪冻害几乎年年都有发生,危害极其严重,已渐渐成为我国农业生产的最主要制约因素。建国以来,因低温霜冻灾害,1954年、1957年、1969年、1972年和1976年,黑龙江省粮食平均减产30%以上,吉林省东部地区减产30%左右,辽宁省减产接近20%,而南方比北方受低温冻害影响更为严重,南方主要种植亚热带作物,正常年份不会出现低温天气,因而一旦霜雪冻害来袭,由于没有相应保温措施,农作物会直接受损遭受重创,减产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根据我国南方6省45个站1951~1995年2~4月的月平均气温资料分析该地区春季低温冷害气候特征,发现有7个低温冷害年:1957、1968、1969、1970、1984、1985和1988年,最严重的年份是1968和1988年,严重低温冷害主要发生在3、4月份,南方大部分地区双季早稻播种育秧期低温冷害发生频率高达70%左右,其中1970年仅长江中下游地区损失的稻种就在4亿公斤以上,严重低温冷害最为频繁的地区是江南南部。南方春季低温冷害年际变化有着明显的阶段性和群发性。80年代我国南方春季低温冷害频繁;50年代次之;60、70年代较少;90年代前期几乎没有。以南方为例,从我国的气候层面分析这类冻害的原因,主要在于分析南方地区为什么形成大量降雪?降雪的同时为什么会持续低温?我国是典型的季风气候,降水类型主要是锋面雨。也就是说在这一段时间,锋面长期停留在我国南方地区,同时来自海洋的空气携带了大量的水汽,从而给南方地区带来了丰富的降水(雨雪)。同时冷空气势力强劲,在南方不仅形成降水,还使得气温比常年异常偏低,导致了低温冻害的发生。南方地区正常情况下,冬季的温度应该在0℃以上,是不会大面积、长时间结冰的,对于低温冻害的防治措施有待提高。二、地质灾害。我国地形类型复杂多样,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频繁,造成众多人员伤亡和巨大经济损失,是对我国国民经济构成很大威胁的主要自然灾害。(1)地震。据不完全统计,从有记载到2000年,我国已发生破坏性地震1009次,其中8级以上地震22次,20世纪中国发生6级以上地震650次,其中7-7.9级地震100余次,平均每年一次,震级最大的地震是西藏察隅的8.6级地震。我国地震的总体分布特点是东少西多,青藏、新疆、华北、台湾是四个地震多发区。中国西部地区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活跃、最强烈和最密集的地区,尤其西南地区地震多发的原因是处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我国东部台湾地区正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是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板块之间挤压碰撞形成地震多发区。地震死亡人数与人口密度成正比关系,因而灾情是东重西轻,虽然西部地震频次高、强度大,但人口稀疏,资产密度小,因此灾情小得多,而东部有着占我国城市总数46%的城市,90%以上的人口,又是我国经济发达、资产密集区,灾情更为严重。历史上的唐山、汶川大地震等都对我国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难以衡量的损失,家园遭受重创,灾后地区满目疮痍。但近年来灾情出现了新的变化趋势:因地震死亡人数减少,经济损失却有加重趋势。随着科技进步,我国地震的预测水平在不断提高、建筑物的防震程度在不断提高、人们的防震意识在增强、抗震的应急措施在完善,因而使人员的伤亡减少;但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单位面积上的资产密度加大了,因而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却呈上升趋势。(2)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不是单一发生的,链发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前灾往往是后灾的诱发因素,地震和暴雨就会诱发滑坡和泥石流灾害。从太行山到秦岭,经鄂西、四川、云南到藏东一带滑坡发育密度极大,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二级阶梯,贴别是西南地区是滑坡泥石流的重灾区,而藏、滇又是滑坡泥石流最为严重的地区。西南地区的地质灾害主要是地质、地貌、气候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滑坡和泥石流经常出现叠加现象,我国的叠加区是在第二级阶梯上的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这里是我国平原向山地的过渡区,斜坡较多,又是东南季风与西南季风交互作用的地区,降水多,还是黄土喀斯特分布集中地区,同时人类活动广泛且程度大,因而灾害多发叠加。滑坡表现出常发性,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一般在雨季或春季冰雪融化时多发,尤其是大雨、暴雨、久雨中更多。泥石流多发生在山区,与集中降水的时间规律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规律。我国西南地区地质构造复杂,位于板块交界处,构造运动强烈,多地震,地貌类型多变,多喀斯特地貌,上层岩性相对松软,可蚀性物质分布密集,地势起伏大,山地面积多,山高谷深,斜坡多,降水多且季节变化大,尤其是山区多暴雨、久雨,这些因素都为滑坡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有力的生存条件。同时人为因素的影响亦十分严重,一方面是因人类的过度开发如大量开垦、开矿等使一些坡地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现象加剧,另一方面是泥石流常发区域人口和财产不断增加,使地质灾害日益严重。如前文所说,灾害的发生具有关联性,我国西南地区水源充足,降水丰沛,多暴雨;西南多山地,地形复杂、构造活跃,地表不稳;暴雨使岩体疏松,在重力作用下下滑,极易诱发滑坡和泥石流,且其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因此在同一个地区,暴雨能引发滑坡泥石流,形成灾害链。滑坡泥石流会造成严重后果:摧毁农田,造成人员伤亡;危害铁路、公路和水利、水电工程及矿山等,严重威胁我国民众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因此,我们应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理念,以科学的方法加强监测和预测,注重保护植被,植树造林以减少滑坡、泥石流灾害带来的损失。三、(森林)草原火灾。是指因自然或人为原因,在草原或草山、草地起火燃烧所造成的灾害,火灾除造成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外,主要是烧毁草地,破坏草原生态环境,降低畜牧承载能力,并促使草原退化。我国是森林草原资源大国,但频发的森林草原火灾给我过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损失。造成火灾的原因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自然原因在于这些地区气候干燥,气温高,降水少,树林内可燃物多,如枯树、落叶等。人为原因主要是林区产业结构调整、经济搞活和公共休假天数的增多,进入林区进行施工、采矿等生产活动和旅游观光的人员大量增加,火源成倍增长且管理难度越来越大,森林防火面临新的困难;上坟烧纸等迷信活动、燃放鞭炮有所抬头。另一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由于林区输变电线路老化以及因大风吹断电线或吹倒电杆而引发的森林火灾呈上升趋势,且后果十分严重。(森林)草原火灾火势猛,速度快,火头高,由于草原开阔,河流少,火借风势迅速蔓延;发生火灾时,由于草原风向多变,易形成多岔火头,能见度又小,极易形成火势包围圈,造成人畜伤亡事故;火灾发生后,过火后的牲畜卧盘会形成暗火,有时长达几个月,留有死灰复燃的隐患。简言之,由于全球气候异常,干旱、高温、大风天气影响,加之可燃物积累和火灾的周期性,发生森林大火的危险越来越大。防扑火装备和森林防火的科技含量不高,设施、装备陈旧老化,预防、扑救森林火灾和林火管理的手段很不适应繁重任务的需要,尤其缺乏控制大火的能力和手段,这些因素都很容易导
本文标题:中国的灾害概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695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