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旅游娱乐 > 金华乡村旅游开发模式与对策研究
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金华乡村旅游开发模式与对策研究姓名:徐永坚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政府管理指导教师:周志山20080524金华乡村旅游开发模式与对策研究作者:徐永坚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师范大学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贾跃千.周永广.吴文静.JIAYue-qian.ZHOUYong-guang.WUWen-jing基于盈利模式与开发模式相匹配的乡村旅游开发研究——以黄山市乡村旅游国家示范区为例-旅游论坛2009,2(2)在对以往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基于内生发展的视角,结合黄山乡村旅游国家示范区的开发案例,根据各乡村资源禀赋及开发现状,将其主导盈利模式归纳为4种类型,以此与反映旅游社区成长能力属性的内生式发展、公司化、土地产权流转3类开发模式相匹配,建立起一个盈利模式与开发模式相匹配的理论框架,旨在从更根本的环节解决乡村旅游开发中门票经济、旅游飞地和公地悲剧三大核心问题,为今后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选用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2.期刊论文陆邦柱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及对策研究-中国科技博览2008,(23)近年来,乡村旅游在我国蓬勃发展,目前我国乡村旅游的年接待游客人数已经达到3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400亿元,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新的增长点.文章就乡村旅游开发模式进行了探讨,并提出相应对策.3.学位论文白炜荣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比较研究——以云南省红河州为例2007论文从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历程和乡村旅游研究综述分析出发,总结了乡村旅游开发的基础理论;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典型实例进行了深入剖析,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了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根据国内外乡村旅游开发的实践和经验,对红河州乡村旅游开发进行了实证研究。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研究背景与论文选题。主要回顾国外内乡村旅游发展历程,总结国内外关于乡村旅游研究的成果,分析国内外乡村旅游的典型地区,提出论文的研究依据与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乡村旅游开发基础理论。重点归纳了与乡村旅游密切相关的生态旅游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旅游扶贫理论、体验经济理论、区位理论与发展理论,进而梳理了乡村旅游的概念以及乡村旅游开发理念、程序、动力、条件和模式形成因素。第三部分,为典型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比较。主要分析了学者们关于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观点,提出了乡村旅游的五种开发模式,总结乡村旅游开发的实践与经验。第四部分,为红河州乡村旅游开发实证研究。重点研究红河州乡村旅游开发的条件、开发思路与原则、开发理念与战略、管理措施与政策、品牌建设与营销、发展趋势与展望。第五部分,为研究结论与应用展望。重点归纳总结论文的主要观点,分析总结论文有待后续研究的问题。4.期刊论文王瑞花.张兵.尹弘.WANGRui-hua.ZHANGBing.YINHong国外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初探-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5,17(2)乡村以其旖旎的田园风光、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新鲜的蔬菜瓜果和原滋原味的乡村生活而受到都市居民的亲睐.乡村旅游以乡村性为最大的卖点而蓬勃发展.国外乡村旅游历史悠久而成熟,为该项旅游在中国的开展提供了许多成功的典范和经验.介绍了国外乡村旅游两种主要的开发模式:休闲观光型和务农参与型及其代表性国家.5.期刊论文石培基.张胜武乡村旅游开发模式述评-开发研究2007,(4)在回顾了国内外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研究之后,本文从不同的角度,并借鉴国际乡村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对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进行了系统的总结.6.学位论文李风琴基于新农村建设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研究——以崇阳乡村旅游为例2008乡村旅游在我国发展的非常迅速,国家旅游局对其发展更是非常重视。先后推出“98华夏城乡游”和“99生态旅游年”。其中,1998年国家旅游局推出的乡村旅游线路跨20个省,1万多个村。2004年,推出“中国百姓生活游”的旅游主题,其目的就是通过旅游者走进百姓生活,百姓参与旅游活动,城乡游客带动乡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乡村旅游作为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维护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国外,乡村旅游被作为对农村收入下降的一种有效补充,被认为是阻止农业衰退和增加农村收入的有效手段。在乡村旅旅游挽救农村经济衰败的同时,2006年,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做好‘三农’战略部署”的政策号召,国家旅游局又将该年的旅游主题确定为“2006中国乡村游——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这一举措无疑再次使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更为紧密结合。因此基于新农村建设的乡村旅游开发,在我国农村未来发展中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基于新农村建设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进行了相关研究,其中,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有:(1)将慢动(4-M)和乐活(LOHAS)的生活方式,人民生活品质(LifeQuality)和人民福祉的提高以及相应的基尼系数的降低等这些理念给融入到此选题上,并在具体的实际案例运用中,项目设置上得以体现。(2)将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完整地结合起来并提出它的开发模式。(3)针对崇阳百泉省级地质公园的资源禀赋情况,在功能区划的指导下,兼顾区域平衡,选取十村,对这十村进行分析,具体提出并应用此开发模式。整个论文共分为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两大部分,共包括五个章节。其中,前二章主要是理论研究部分;第三章主要是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的结合切入点分析;第四章选取崇阳百泉省级地质公园中的十村进行实例研究;第五章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对研究不足提出了未来展望。具体如下:第一章为导论,这个部分包括三个方面,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立题依据、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思路和意义。在这个部分,研究的意义中,从旅游者对当今社会一种生活方式乐活和慢动的生活方式的追求,从衡量城乡发展差距的衡量指标基尼系数,以及权衡人民生活品质和人民福祉等方面寻求切入点把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进行交集对接。第二章为理论研究综述,对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归纳、分类和总结,了解国外研究方向和思路、研究新成果或突破;把握住国内研究现状的不足,研究方法、趋势、新领域和困难。此部分从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和两者互动三个方面来进行研究综述。中国特色国情下的新农村建设从国内新农村建设的关注度和政策解读两大方面来阐述。其中,政策解读由新农村建设的任务、意义和“新”字解读三部分内容组成。乡村旅游从国内和国外两个大方面,概念界定,特征和一般理论三个小方面内容来阐述。第三章基于乡村旅游的新农村建设开发模式,在这一部分主要阐述新农村建设的九大模式,这九大模式的划分主要从资源和业态的角度来划分,针对资源的实际提出不同的开发模式。乡村旅游的二大类观光型和参与型以及六小类开发模式,并且针对这些开发模式以国内外最新的案例进行举例分析。除此,在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的交集基础上,以资源和区位为依据,得出了3大类基于新农村建设的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及对策,并且给出了示范村选择的因素。第四章案例实证分析,选题案例主要是湖北崇阳百泉省级地质公园。在这个部分根据不同的资源禀赋情况和区域平衡的条件,选取十村,以“一村一景一品”为目标,打造十个不同功能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在这个部分,此十个新农村建设的开发模式从实例上与前一部分的理论进行了对接。第五章结论与展望,总结本文的研究成果,分析创新与不足,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7.期刊论文韩宾娜.王金伟.HanBinna.WangJinwei东北三省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基于城——乡极变模型-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31(3)作为一种重要的休闲旅游方式和学术研究领域,乡村旅游已初见端倪.但乡村旅游概念界定依然模糊不清.通过比较聚类,文章从目的地、旅游客体、旅游主体和旅游动机等4个维度对乡村旅游进行了定义.然后结合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城市与乡村的互动关系和旅游流的运动规律,提出了城--乡极变模型,以诠释乡村旅游发展的内部机理和空间路径.东北三省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乡村旅游发展迅速,其可以参考城--乡极变模型,应用城市依托模式、景区依托模式、乡村依托模式和复合模式开发乡村旅游产品.8.学位论文查芳云南“城——乡对”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实证研究2004本文以昆明市为中心,在其周末休闲度假高频出游区的近、中、远程范围以内,对云南大城市(昆明)、中等城市(玉溪)、小城镇(新平)郊区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开发进行实证研究。从旅游市场需求和旅游产品供给两方面,对不同背景下的三个“城——乡对”乡村旅游目的地开发进行实证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 1、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尝试性地界定了乡村旅游概念: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性的乡村景观为旅游吸引物的文化回归旅游活动。文中“城——乡对”乡村旅游目的地是指:位于乡村的乡村旅游目的地的产品供给,围绕城市这个乡村旅游主要客源市场需求而展开,城市与乡村尤其是其郊区乡村就结成一对关系紧密的对子,即“城——乡对”,它们形成双向市场关系。 2、对大、中等、小城市(镇)郊区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开发进行了研究,并从旅游地类型、开发条件、发展特征和产品供给特色等方面对云南“城——乡对”乡村旅游开发进行了比较分析。从市场模式来看,团结乡的旅游产品供给与核心客源市场(昆明市)之间形成一个双向市场模式;黄草坝的旅游产品供给与两个层次客源市场(玉溪市、昆明市)之间形成两个双向市场模式;古州野林的旅游产品供给与三个层次客源市场(玉溪市、新平县城、昆明市)之间形成三个双向市场模式。 3、论文最后得出几点结论:城市是目前乡村旅游的主要客源市场;乡村旅游产品要突出乡村性;景区与“农家乐”等形式的乡村旅游之间不是竞争关系,而是优势互补;城市的市场辐射力与城市的大小有关;乡村旅游产品的供给层次与距离大城市的远近有关。并对乡村旅游开发中的城市化问题、生态保护问题、乡村旅游与城市旅游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探讨。9.期刊论文王伟.王建喜.张祖富.李倩苏州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比较研究-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20(12)以苏州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为例,通过选取常熟蒋巷村、(用)直古镇、太仓艳阳农庄和旺山农家乐四种不同形态的乡村旅游区为研究对象,采取实地考察和访谈的方法,分析总结了各自开发模式的运营特征、优势劣势和适用范围,为其它地区乡村旅游开发提供借鉴.10.期刊论文范志萍山西省乡村旅游的SWOT分析与开发模式初探-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0)目前,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正悄悄兴起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本文采用SWOT分析法(优势、劣势、机会、威胁)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山西省乡村旅游的现状,并对山西省发展乡村旅游的模式进行了探讨.本文链接:授权使用:上海海事大学(wflshyxy),授权号:b7cf343d-b4ef-4fa0-93ed-9e0f0141d498下载时间:2010年10月14日
本文标题:金华乡村旅游开发模式与对策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696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