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国绘画中的城市陈辉(兰州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2011级城市规划系学号11610121)【摘要】:我们都知道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主要组成部分,城市也是伴随着人类文明发展起来的。而如今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我国大多数人口都生活在城市,使城市成为一个集合各种因素,集合各种问题的复合体。而艺术家们使用手中的画笔将自己所熟悉的城市特点以及自己对城市认识变成一幅幅艺术作品,我们现在对艺术家描绘城市时所用到的手法,关注的问题进行探讨,这对于我们研究城市的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关键字】:绘画、城市文明、城市发展我国的传统绘画滋生于我国的农耕文明,但是我国绘画的成熟又依赖于我国城市文化的发展,并成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和城市文化的表征。虽然古代的许多画家出生于农村,但他们只有进入了城市以后,才获得了相应的社会环境和物质条件,形成了以城市冠名的各种流派,并借助于城市的收藏和传媒流传至今,形成了中国绘画的文脉。说起绘画中的城市,首先我想谈的是北宋画家张择端,提到他我们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清明上河图》(见图1),这幅画描绘的是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作者以汴河为典型环境,描绘出当时各色各样人物活动和建筑、工具等人世风物,有极大的历史价值。作者以周密的观察力为基础,对北宋汴梁城的城门和大街,对门外汴河上的繁华景象,作了忠实而详尽的描写。画面上有市街上的各种商业活动、手工业活动、河上的漕运活动、各类人的游览活动等。通过这幅画,我们了解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张择端虽然是宫廷画师,但他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不追求时尚,不迎合文人墨客脱离实际、玩弄笔墨,不作赏心悦目的作品讨好达官贵人,而是选择了一条艰辛的现实主义绘画道路。他凭借过人的胆识,高超的绘画技巧,通过深远的立意与构思,以清明为主题,舍弃汴京繁华地段,而采纳“虹桥”等中下层农民活动的地方,不去渲染贵族的富丽堂皇,而将劳动者置于主人公地位,刻画日常生活与真实景象,从而造就了这幅超越时代表现力极强的现实主义巨作。九百年来,其艺术感染力毫不减退,而且声誉日隆。它记录了汴河往日的英姿与风采,再现了历史,使我们领略到这昔日的辉煌,追思当时汴京内外美丽动人的景象。它是我国最早以绘画反映城市生活的典范,除艺术价值外,更对我国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通过学习《中国城市建设史》知道,北宋东京城是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上的转折点。北宋东京(见图2)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上出现了一些改建变化比如,扩大城市用地,在旧城之外,加筑罗城(外城)、新扩建部分相当于原来城市用地的4倍;改善旧城的拥挤现象,展宽道路,改善交通条件;疏浚运河,便于城市供应,便利交通;制定许多防火、改善公共卫生的具体措施,沿街划定植树地带,增加城市绿地等等。这个改建计划很杰出,主要力量没有放在宫室修建上,也没有受旧的城市规划制度的束缚,主要是为了适应城市生产和生活方式发展提出的要求,和以往的都城规划大不相同。说完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下面我想谈的是法籍华裔画家李自力。虽然我是在写中国绘画中的城市,但是李自力先生画中的上海却有另一番风味。首先我想从2010年举办的第十二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说起,当时李自力主题为《画出我印象走进你世界》油画展在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展出。画展分“上海魅力”和“欧洲风情”两大板块,集中展览了李自力近几年的绘画精品。展出的新作极具视觉冲击力,既展现出画家对人生情感和社会人文的感悟,也表达了画家对当今人类审美精神的体验和赞美。这也恰好与2010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图1《清明上河图》局部图2北宋东京城平面推想图好”的主题相契合。通过了解知道李自力先生出生于上海,是后印象主义当代派的开创者和领军人物,他自1989年旅居法国,长期从事印象主义流派的研究与发展。这次油画展李自成先生用后印象主义当代派的油画表现手法描绘了中国上海的人文景观,透过他的作品(见图3,图4),可以体会到他对中国的眷顾和对故乡上海的赞美。他将自己的情感和对上海的认识全部融于作品之中,我们也能体会到上海这座美丽城市的文化魅力。通过一位古代画家和一位现代画家描绘的城市,我发现这些艺术家对城市的感知能力特别强,他们勇于用手中的画笔来将城市的记忆记录下来,而这些记忆是反映这个城市当时人们生活情景和建设状况的真实写照,比如说李自力的作品《弄堂寻梦》,见图5,作者就是对当时上海市绘画中的产生于何时,空间形式如何。”那么,城市的共性到底是什么?不管是哪一种城市其基本的共同特点都在于它们是人摆脱自然束缚而建立起的属于人类自己的生存环境。村落与城市的区别就在于城市比村落更远离自然。城市比村落带图4李自力作品《红白渡黄浦江》图3李自力作品《红火的年代》图5李自力作品《弄堂寻梦》弄堂文化的刻画,从画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上海弄堂的尺度大小以及一些生活元素。我认为他的这幅作品中所蕴含的城市精神也使印象主义当代派绘画获得了艺术史上的独特地位。通过古人和现代人所描绘的城市,我发现不管是哪个时代哪种类型的城市,都具有相同的本性。法国历史学家费尔南德·布罗时代说:“城市永远是城市,不论他位于何处,产生于论它位于何处,产生于何时,空间形式如何。”有更多的人造的属性。在这个人造的生存空间里,人的生活是以世俗性为特征的。因为首先当大量人口远离了生产生存必需的物质资料而聚居时,必定造成城市对服务业的依赖,这使得城市生活的基本方向就是获得各种服务。回过头来,我发现研究绘画中的城市非常有意思,这对于我们认知城市非常有帮助,正如我们课程中的写生一样,就是让我们通过手中的笔和纸,将这个城市的生活情景,城市特征等记录下来。再回到艺术家的作品中,我认为这些作品则令人倍感亲切。因为他们捕捉到的不仅仅是自己亲眼所见的一个瞬间的印象,也是社会发展中代表着未来走向的一个历史性瞬间的印象。【参考文献】[1]丹青·水墨·都市古今城市题材中国画百图扫描(节选),《艺术界》2003.02期,刘曦林[2]城市山水画与我的创作,杨颖娇,延边大学,2008[3]绘画中的城市,黎小傑,中央美术学院,2009[4]《国宝在线-清明上河》,郑名川,吴言主编,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5[5]李人毅,用中国画表现城市题材的新收获,《美术》,2006.4
本文标题:中国绘画中的城市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707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