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 中国通史阶段划分及阶段特征总结
中国通史阶段划分及阶段特征总结一、中国古代部分1.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初步形成和发展”时期(1)政治: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度)的确立、发展。(2)经济:原始农业出现,形成了南稻北粟的格局,手工业和商业被官府所垄断。(3)思想文化:礼乐制度是维系等级制度的工具,文化教育为官府所控制。2.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转型与文明持续发展”时期(1)政治:中国早期政治制度逐步瓦解。(2)经济:小农经济逐步成为中国古代最近本的经济形态。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是其基本特点之一。延续于整个中国古代历史。(3)思想文化:出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唯一的思想解放运动——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古代思想的基础。3.秦汉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持续发展和繁荣”时期(1)政治: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和巩固。秦朝统一后,建立起专制主义集权制度,西汉解决王国问题,巩固了中央集权。(2)经济:小农经济继续发展,重农抑商政策进一步加强。(3)思想文化:从百家争鸣到思想专制。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春秋战国以来的“百家争鸣”的局面从此不复存在。4.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繁荣”时期(1)政治:中央集权制度完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2)经济:曲辕犁、筒车的出现,我国犁耕技术完善,水利事业发展,海外贸易进一步发展。(3)文化:科技发展,雕版印刷术、火药发明;楷书、草书流行,唐诗更是流芳百世。5.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繁荣”时期(1)政治: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消除藩镇割据;元朝实行行省制度。(2)经济: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市”“坊”界限被打破;纸币出现;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经济部门;景德镇成为瓷都。(3)思想文化:理学产生;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到高峰,活字印刷术发明、火药用于军事、指南针用于航海;文人画、风俗画各领风骚,宋词、元曲丰富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6.明清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发展迟滞”时期(1)政治:中央集权制空前强化。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2)经济:封建小农经济继续发展和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在江南一些地区和行业出现。(3)思想文化:反封建民主启蒙思想开始出现,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传统科学进入总结阶段,出现了一大批总结性科技著作;以《红楼梦》为代表的明清小说,反应了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历史事实;京剧诞生并发展。二、中国近代化三个阶段1、1840年至19世纪60年代,阶级特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初步形成(1)政治:西方国家从鸦片战争开始侵略中国,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帮封建社会,中国主权遭破坏,太平天国运动揭开民主革命序幕。(2)经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掠夺中国农副产品,倾销工业品,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逐渐解体。(3)思想文化: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开始向西方学习,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2、19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阶段特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政治:西方国家扩大对中国侵略,两大社会矛盾开始汇流,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到一起,成为中国革命的敌人,中国在《辛丑条约》签订后,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掀起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农民阶级掀起了反对列强瓜分中国的义和团运动。(2)经济: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地主阶级开展了洋务运动,兴办了一批近代企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开始产生并初步发展。列强侵略由商品输出向资本输出转变。(3)思想文化:地主阶级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维新派提出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的思想,在19世纪末促成了思想解放。3.20世纪初到1919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和发展(1)政治:民主革命成为20世纪初的进步潮流,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后,中国开始出现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一战期间出现短暂的春天。(3)思想文化:三民主义成为资产阶级的革命指导思想,与实业救国思想并存。北洋军阀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激进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掀起了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在新文化运动后期传入中国。4.1919~1927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和国民大革命(1)政治:五四运动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924年与国民党合作,国民大革命开始,但于1927年,蒋介石等人叛变革命,革命转入低潮。北洋军阀政府逐渐被南京国民政府取代。(2)经济上:帝国主义国家一战后卷土重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重新受到压制。(3)思想文化:马克思主义在工农群众中广泛传播,与新三民主义思想同时并存,但新三民主义占主导地位。5.1927-1937年,国共的十年对峙(1)政治:国民党新军阀统治开始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建立根据地与国民政府对峙。围剿与反围剿是国共双方的主要军事斗争形式,反围剿失利后,红军长征,到达扩日前线。日本大举侵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当时的主要矛盾。(2)经济:国民政府推进经济改革,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出现。根据地农民分得土地,农村经济有所发展,出现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成分。(3)思想文化:以报刊为主阵地,进步思想与反动思想在思想战线展开激烈斗争。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指导中国革命。6.1937—1945年,抗日战争(1)政治:日本全面侵华,全民族的扩日战争开始。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进行扩日。1945年扩日战争取得胜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日益壮大起来。(2)经济:战乱使民族资本主义遭受劫难,大批企业内迁。日本在沦陷区进行疯狂掠夺,官僚资本日益膨胀。(3)思想文化:日本在沦陷区进行奴化教育,消磨中国人的反抗意识。毛泽东思想逐渐成熟,成为我党的指导思想。7.1945~1949年,解放战争(1)政治:扩日战争后,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而努力,政治斗争是国共斗争的主要形式。1946年内战爆发后,经过了防御、反攻、决战三个阶段,国民政府的统治被推翻,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2)经济:美国扩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官僚资本压制民主资本主义,使之纷纷破产,革命经济凋敝。(3)思想文化: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丰富并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三、中国现代史三个阶段1.从新中国成立到三大改造完成,主题是“走向社会主义”(1949-1956年过渡时期)(1)政治上。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以《共同纲领》作为新中国的临时宪法,这是一部新民主主义的宪法;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这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这一时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构成了新中国政治制度的基石。(2)经济上。1953年,党公布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在总路线精神的指引下,“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同步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社会主义制度确立。(3)外交上。新中国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建国初期,实行“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新中国不如国际外交舞台。50年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这一原则在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上取得了巨大成功。2.从三大改造完成到文革结束,主题是“社会主义曲折发展”(1956-1978年曲折发展时期)(1)政治上。“左”倾错误不断发展,最终导致了十年“文化大革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遭到严重破坏。(2)经济上。一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中共八大、60年代初期对国民经济的调整等。另一方面,探索过程中出现了失误,如“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20多年间,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3)外交战线捷报频传,中共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4)科技成果丰硕。“两弹一星”研制成功,极大地提高了中共的国际地位和国防实力;袁隆平杂交水稻选育成功。(5)文艺:“双百”方针,在这一方针指导下,新中国文学、艺术、教育事业蓬勃发展。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主题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978年后的改革开放时期)(1)政治上:提倡“依法治国”,实行基层民主选举制度,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一国两制”取得巨大成功,香港和澳门相继回归,两岸关系逐步回暖。(2)经济上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开始了历史性变革;城市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了我国的经济实力;中共十四大确立了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新时期三大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4)外交战线:加强与联合国的合作、致力于促进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5)新时期科技、文化、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本文标题:中国通史阶段划分及阶段特征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720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