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现代诗歌二首》教学资料长春版
爱心用心专心-1-四现代诗歌二首作家与作品1.食指本名郭路生,生于1948年。“文革”中因救出被围打的教师而遭受迫害。1968年到山西插队,1970年进厂当工人,1971年参军,1972年在部队患精神分裂症。1973年复员,曾在北京光电技术研究所工作。1978年重新开始写诗。他在“文革”中开始写诗,《相信未来》曾被江青点名批判。其诗被朋友及插队知青辗转传抄,广泛流行于全国,影响深远。即使在精神病院里他也未停止创作。“好的声望是永远找不开的钞票,坏的名声是永远挣不脱的枷锁。”(《命运》)这种哲学悖论般的诗句对北岛影响很大。我们可以在北岛的《回答》等诗中找到风格类似的句子。食指早期的诗歌有一种对待生活“不抱幻想,也不绝望”的存在主义的精神(虽然他那时未必知道这个名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的那首《疯狗》,可以说是汉语诗歌中绝无仅有的作品。那种对生存本体反思的哲学深度,足以同陀斯妥耶夫斯基的某些作品相提并论。不可否认,他也写了一些平庸之作,但只要我们想一想那是个一句玩笑话就可能坐牢的年代,也就应当给予理解甚至敬意。郭路生在诗歌语言上继承了杜甫、辛弃疾、关汉卿等诗人的伟大传统,在中国新诗发展的路途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他的存在,印证了先哲的一句话:这个世界充满苦难,但你们要努力去寻找幸福。2.舒婷当代女诗人,原名龚佩瑜,祖籍福建泉州,1952年生于福建石码镇,生长在厦门。初中未毕业即到上杭山村“插队落户”。1969年开始写作,其时,她的诗已在知青中流传。1972年底回城后,当过多种临时工:水泥工、挡车工、浆纱工、焊锡工。1979年开始在民间刊物《今天》发表诗作,同年在《诗刊》正式发表作品。1980年《福建文艺》编辑部对她的作品展开近一年讨论,讨论涉及到新诗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1981年进入福建省文联从事专业创作,现为中国作协理事、作协福建分会副主席,两次获全国性诗歌奖。1982年出版诗集《双桅船》和《舒婷、顾城抒情诗选》,1986年出版《会唱歌的鸢尾花》等。这首诗发表于1979年7月,据说成诗却早在1976年4月24日,写于“四五运动”发生后不久。这首诗有着沉重的历史感受,表达了一种希冀光明的痛苦。思考与讨论爱心用心专心-2-一、《相信未来》表现出在动乱年代对充满希望的未来的坚定信念,被评论家称为是一篇“预言性”的诗歌力作。食指的诗反映了一代知青的心灵历程。这首诗的上半部分形象生动、具体,诗意隽永蕴藉。试比较诗的上下两部分在风格上有什么区别。上半部分以形象委婉含蓄地传达出作者乐观向上的情感,给人以无限的遐想。下半部分直抒胸臆,把困惑与痛苦表露无遗。二、从艺术上说,《相信未来》有一种真诚而朴素的力量。“灰烬的余烟”“凝露的枯藤”“凄凉的大地”“摇曳着曙光”“孩子的笔体”……请仔细揣摩这些词语的深刻内涵。这些语汇中有无尽的悲凉与微弱的力量:灰烬的余烟转瞬即逝,凝露的枯藤饱含沧桑,凄凉的大地了无生机。这些词汇中有渺茫却执着的希望:摇曳的曙光闪着希望,孩子的笔体充满幻想。三、《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善于从不为常人注意的平凡事物中发现美。如“老水车”“矿灯”“路基”“驳船”等,这些精心选择、新颖独创的意象,几乎难以在其他赞颂祖国的诗中找出。全诗共有四个意象群,通过它们的递进组合,表达出诗人对祖国的热爱。请找出这些意象,想象它们的形态,并体会它们的象征意义。诗人从不为常人注意的平凡事物中发现美。如“老水车”“矿灯”“路基”“驳船”,这些精心选择、新颖独创的意象,几乎难以在此前赞颂祖国的诗中找出。全诗共有四个意象群,通过它们的递进组合不仅表达了祖国从苦难到新生的发展历程,而且表达了有着从迷惘到深思到沸腾的特殊情感历程的青年一代的共同心声。四、热爱祖国是个古老的话题,从《诗经》发端,《楚辞》登程,在中国历史上涌现出了众多的爱国诗人,他们在诗中抒发的爱国之情总是和忧虑国家的命运相联系的。就这一点来说,舒婷此诗是与传统一脉相承的。但是本诗前后诗意跳跃,大悲大喜,情绪几乎是相反的。请结合写作背景,谈谈你对诗中用这种方式表达感情的理解。全诗共四节。第一节,诗人以深沉悲痛的心情、委婉曲折的笔触,回溯了祖国数百年来贫困、落后的历史。诗人用“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等密集的意象,概括出祖国长期处于贫穷和落后的状态。第二节,写出了人民的痛苦和希望。祖国和人民没有因“贫困”而丧失希望,只是长期以来希望太渺茫,像“飞天”袖间的花朵,美丽诱人,未落地面。第三节,连用一组意象,描绘出处于历史转折时期的祖国形象。新生的祖国已站在“雪白的起跑线上”。第四节,再次强调“我”与祖国唇齿相依、不可分割的关系。“迷惘”“沉思”过的诗人沸腾了,她以发自肺腑的语言倾吐了献身祖国的热望。有关资料爱心用心专心-3-1.并未被埋葬的诗人(1)简短的回顾从某种意义上讲,食指(郭路生)并不是一个被埋葬了的诗人,但他却真的被埋没了许多年。在那个时代,那个红卫兵运动刚刚退潮后的时代,面对一代青年政治热情的高涨与失落,作为歌者,他曾使无数人为之倾倒。他是那个时代的歌手与象征。作为诗人,新诗潮诗歌的第一人,他的确被埋没了许多年。但这不是属于某个人的悲剧,正如许多人那样,生命之光敛于珠宝的体内,它的光芒并没有消失。在生活之路上,每一个与之相遇的人,都会受到他光芒的照熠。食指生于新中国诞生的前夜。1948年,母亲在行军的路上分娩,故取名郭路生。他自幼聪慧好学,良好的家庭教育使他从小就养成了善良、质朴、刻苦读书的好品德。食指青少年时期一直生活于北京。15岁开始诗歌创作。五六十年代的生活与教育,在他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迹,他的身上至今仍保留着那个时代的影子。1966年“文化大革命”兴起,食指正就读于北京五十六中高中部。这场“触及每个人灵魂的大革命”使诗人的心灵开始了真正的觉醒。他站在时代的背景上,唱出了同代人心灵的挽歌《海洋三部曲》与《鱼儿三部曲》。他以哲人的睿智写出了那个时期最重要的诗歌作品——诗歌式的预言《相信未来》。《烟》《酒》《给朋友》《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等诗篇为一代青年上山下乡这一无法选择的必然命运,记录下了最为真挚的情感。当然还有《寒风》《灵魂》《愤怒》《命运》等等折射出时代精神的诗篇。1966—1969年,食指由山西插队转回山东老家务农,而后又到部队参军。这是他最为痛苦的一段心灵历程。理念与现实的尖锐冲突使他一直处于精神崩溃的边缘。1972年,在部队当兵时,因强烈的精神刺激而导致精神分裂。自此,食指陷入了长期的病困中。“文革”后期,因病痛的重压,食指一直处于生命与情感的再度寻求中。1976年“文革”结束,中国一切都出现了转机,食指于1978年写出《疯狗》《热爱生命》等好作品,它们标志着诗人一个新时期的开始。1979年,他的作品《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在《诗刊》上发表。这是他的作品首次公开问世,除了朋友们的祝贺外,并未引起诗歌界的广泛注意。以后的十年中,诗人在治病与疗养中辗转生活,每年都有一两首新作问世。他写得严肃认真,字斟句酌,一丝不苟。而这十年,正是中国诗坛异常活跃的十年。食指不为新潮流所惑,始终坚持自己的创作方式。《落叶与大地的对话》《愿望》《诗人的桂冠》《向青春告爱心用心专心-4-别》《人生舞台》《归宿》……这些凝重而深情的诗作,让我们再次听到了凝结着历史回声的歌唱。1988年,漓江出版社出版了他的诗集《相信未来》。收录了诗作18首。1992年春天,《食指、黑大春现代抒情诗合集》出版,引起了较大反响。北京作协诗歌委员会召开了他的作品讨论会,首都十余家报刊发表了这一消息。一个被埋没了许多年的诗人正逐步得到他应有的荣誉。(2)时代的哀歌——《海洋三部曲》与《鱼儿三部曲》如果我们称食指为“红卫兵诗人”,这无疑是偏狭的,但却是一种有益的提示,因为他的创作正是发轫于那个时期。他的《海洋三部曲》和《鱼儿三部曲》(原称《鱼群三部曲》)是那个时代的一曲激荡人们灵魂的哀歌。《海洋三部曲》第一部分写于1964年,那时食指刚刚15岁。诗句热情而透明,从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天才诗人的影子。1964年诗人初中毕业,学习一直名列前茅的他,因考前沉入文学的追求中,在升高中的考试中落榜,初次尝到了人生的苦恼。于是他在诗中说:“喧响的波浪/深沉的海洋/引我热烈地追/使我殷切地向往/因为我有时惆怅/所以我喜欢大海宽阔的胸膛/……这是因为我能力寻常/所以我渴望大海的巨大力量……”食指在挫折中用诗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勇气。这首题为《波浪与海洋》的短诗竟与两年后一代人的痛苦经历融为了一体,这也许正是命运的有意安排。食指在辍学的一年中,认真地读书写作,并结识了一批有志于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青年,朋友间的交流促进了诗人的成长,而迎接他的便是被称之为“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社会动乱,它使一代青年从空前的政治热情几乎在转瞬之间陷入迷惘。一首题为《昨日的我已不是我》的诗作中有这样的句子:我突然就遇到了这样冷酷无情的霹雳将我寄寓着理想的花园轻蔑地化为灰烬一代青年满怀热情投身的“文化大革命”,几乎在一阵风之中突然改变了模样,一切都如残破的枯叶,谁也无法估测未来的前景。理想的破灭使人们陷入了自省之中。食指正是在这样的时候,从失落与惆怅之中站立了起来,为一代人的灵魂而歌唱。我们在长诗《海洋三部曲》中窥见了诗人的向往、迷茫与并不甘于沉沦的渴求之情。诗人在第二部分《再也掀不起波浪的海》中以幻想与激情沉落后的叙述进入时代与生命的内心,似乎这种遭遇使诗人比他人更清晰,他以基督受难的语调劝诫着人们:“不!朋友,爱心用心专心-5-还是远远地离开/离开这再也掀不起波浪的海/我噙着热泪劝你/去寻求灿烂的未来。”我们可以看到,这时的诗人已经找到了自己的风格与韵律,那有如发自大提琴的沉静而略带哀伤的调子,有如海浪般一次又一次涌现着:开船嘞——失望的风呜咽地呼唤止不住的热泪扑向沙滩把几行新踏的脚印吻舔呜咽的风啊,掀起滔天的浪精神的船啊,划着意志的桨……深情的嘱托,絮絮地诉乘海风随帆船飘零待海风再把它送回岸上也化作令人心碎的桨声——《海洋三部曲》之三《给朋友》如果说《海洋三部曲》第一部分《波浪与海洋》是一位天真少年刚刚进入热血与激情时期对海洋博大精神的向往,那么第二部分《再也掀不起波浪的海》则是红卫兵运动落潮后,一个青年诗人徘徊在退去潮水岸边的歌唱。这声音仿佛是一个独行者的箴言,哀婉、深情、劝诫中渗透着提示与请求。它汇聚了那个时代的声音。《海洋三部曲》的第三部分《给朋友》又分为三小部分,诗人说:“少用眼泪叙说悲欢/多用诗歌赞美勇敢。”在送别的象征场景之中,诗人表现了正面临生活选择的一代青年:“握住桨的手臂是那样弱小/远航者的行装衣着/又是那样朴素单薄。”是的,等待人们的道路并不平坦:这夜,深远的夜空星光暗淡,狂风在命运的海洋里扬起了狼烟。像秋风卷起一片枯叶,命运的海洋啊!你将把这条船带向何方,是地狱呢?还是天堂?那是一个命运未卜的时代,到处都充满悲剧的情调,诗人正是站在这种背景上发出了希望、劝诫与预言的声音。正如布罗茨基评论阿赫玛托娃时所讲的:“至少来说,面对这场遭遇,阿赫玛托娃看上去要比大多数同代人准备充分……用现代的话说,她把它内在化了。她爱心用心专心-6-简单地把它看做一个令人颤栗的民族动乱,它意味着每一个人的灾难都将与日俱增……诗人是天生的民主派,这不仅因为其地位飘忽不定,而且是由于他们总是对整个民族的语言铭记在心,因而注定与悲剧生来与共。”引用这段话形容食指当时的处境是因其有些相近之处,当然对于“文革”的动荡无法用“准备充分”来评论我们的诗人,然而凭着艺术家的洞察力,食指准确无误地表现了那个时代。同年,食指写成了另一首长诗《鱼儿三部曲》(原名为《鱼群三部曲》)。他谈到这首作品时讲:“那是1967年末1968年初的冰封雪冻之际,有一日我去农大附中途经一片农田,旁边有一条沟不叫沟、河不像河的水流,两岸已冻了冰,只有中间一条瘦瘦的流水,一下子触动了我的心灵。因当时红卫兵运动受挫,大家心情都十分不好,这一景象使我想到在见不到阳光的冰层之下,鱼儿(即我们)是怎样地生活。”冷漠的冰层里鱼儿顺水漂去,听不到一声鱼儿痛苦的叹息,既然得不到一点温暖的阳光
本文标题:九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现代诗歌二首》教学资料长春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733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