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一、(24分)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10分)(1)子曰:“□□□□□,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1分)(2)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柳宗元《小石潭记》)(2分)(3)□□□□□□□,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分)(4)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借用典故来写自己离开家乡之久的诗句是:□□□□□□□,□□□□□□□。(2分)5)把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默写完整。(4分)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4分)(1)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xuānténg()。(2)然后是卖青菜和卖花儿的,讲究把挑子上的货品一样不漏地都唱出来,用一副好嗓子zhāolái()顾客。(3)就是能够想到而不再惊心动魄,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chóngdǎofùzhé()。(4)这个小村大人小孩有个头疼脑热,都来找她miàoshǒuhuíchūn()。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国庆黄金周期间,各大著名旅游景区的游客滔滔不绝....,人满为患。B.骇人听闻....的中小学生杀人案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它警示我们要切实加强对青少年道德和法律的教育。C.“全民健身运动”实施以来,各级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D.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果考生考前吃得太饱或者太油腻,就会延长消化时间,降低复习效率和考试状态。(把“降低复习效率和考试状态”改为“降低复习效率,影响考试状态”)B.我们要引导青少年用美的心灵去感受世界,用美的眼光去看世界。(将“用美的心灵去感受世界”和“用美的眼光去看世界”调换位置)C.你平时没有认真学习,考试时又没有按照要求仔细审题,那怎么可能有好成绩是可想而知的。(将“那怎么”改为“不”).农民工返乡和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广泛引起了全社会的极大关注。(删掉“广泛”)5.仿照下面的句子,在横线上再续写两句话,使之构成排比。(4分)种子,如果害怕埋没,那它永远不能发芽;鲜花,如果害怕凋谢,那它永远不能开放;;。二、(46分)(一)(10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3分)A.曾益.其所不能/至于斟酌损益.B.所以..动心忍性/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C.人恒过.然后能改/过.犹不及D.百里奚举于市./门庭若市.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一开始就列举了一系列由卑微到显贵的历史人物为事实论据,然后分析论证,兼之正反对比,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结论。B.第二段从正反两方面对比论述经受磨炼的好处,从正面讲述磨炼能激发人的斗志,从反面揭示国家灭亡的原因。C.本文重点强调了客观的艰苦环境对造就人才的重要作用,没有谈到主观因素对人才的影响。D.孟子的说理散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形式多样,既给文章平添了气势,又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二)(9分)包拯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节选自《包拯传》)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A...闻者皆惮.之/肆无忌惮.B.不伪辞色..悦人/未尝稍降辞色..C.虽.贵/虽.不能察,必以情D.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臣本布衣..10.用四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11.包拯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官,关于他判案的故事,民间流传的很多,你能举出一两个例子吗?结合选文,你认为包拯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10分)中国人为什么丧失了羞耻感——信仰与耻感文化①大约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部分国人迅速丧失了体验和言说羞耻的能力。他们心中只有博弈的胜负而无义与不义之别。倘若开车闯红灯被摄像头拍到、行贿受贿露出了马脚、论文抄袭受到谴责,那么,很多当事人和旁观者都会将之归结为运气不好。于是,耻感文化不断地丧失自己的精神领地,日益走向衰微。②中国人为什么丧失了羞耻感?耻感文化缘何在这个曾以重视道德著称的国度走向衰落?可以从体制等众多角度考察这个问题,但我只想敞开一个事实:耻感文化的衰落与信仰缺失之间的关系。③中国古代的耻感文化本有其信仰之维。儒家之所以要求人要有羞耻意识,是因为它预设了天道的规范性:“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者,耻也。”这种语境中的羞耻感固然源于人的内省,但内省的原则源于对天和天道的信仰。这种信仰在汉代的董仲舒那里获得了强化,更加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内心生活和行为举止:“灾者,天之谴也;异者,天之威也。谴之而不知,则畏之以威。”人和国家倘若行为不端,必受天地之警告、谴责、惩戒。对于普通中国人来说,对天的敬畏之心是道德感的基础。④正因为虔信天可惩恶扬善,国人才会祈祷和忏悔。在关汉卿的名剧《感天动地窦娥冤》中,窦娥虽发出了“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的质疑和感慨,但仍然相信自己的冤情会感动湛湛青天,故而祈求天降异象,以证明自己的冤屈。后来,青天果然使白练无血、三伏降雪、楚州亢旱数年。显然,窦娥心中的天无时无刻不在对世人的言行进行审判。有冤情者会通过天之裁决为自己申冤,犯过错者也因天命之剑高悬而生出畏惧和悔恨之情。正由于以天道为尺度,国人的内省才有了依据,耻感文化方能生成和延续。⑤信仰之所以会造就耻感文化,是因为它为人设定了终极目标和绝对法则。有了终极目标和绝对法则,人才可能判断自己当下行为的意义,从而对已经发生、正在发生、即将发生的事生成自豪感和羞耻感。没有终极目标和绝对法则的引导和约束,人当下的行动就会缺乏方向和尺度,就无法区别正义和不义,自然会沦落为无耻者。中国当代耻感文化的衰落之所以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是因为90年代的中国开始进入信仰全面式微的阶段:由于复杂的因缘际会和力量博弈,传统的对天的信仰,从西方泊入的共产主义信仰,晚清以来开明知识分子培育的对自由、平等、博爱的信仰,均被冲击、压抑、解构乃至遗忘。随之而来的是精神上“无法无天”的时代,胜者为王的丛林法则开始支配大多数国人。此后,在众多国人参演的漫长生活喜剧中,我们可以看到胜者、败者、羡慕者和嫉恨者,却绝少会发现知耻者和忏悔者。大凡腐败(从行政腐败到医疗腐败、学术腐败、教育腐败)而被揭露,人们的本能反应是:此乃斗争之结果,被揭露者和惩罚者肯定得罪了重要的权力主体。在这种语境中,要求他人忏悔和言说羞耻则成为展示权力的手段,拒绝忏悔和言说羞耻则成为自我保护战的关键环节。于是,几乎所有关于忏悔和耻感的话题都指向他人而非内心,源于内省的羞耻感成为稀缺的体验,耻感文化日益孱弱。⑥公正地说,并非所有中国人都丧失了羞耻感。那些依然有所信仰和敬畏的人,依旧在从高处和远处审视自己,为自己的不义和缺失感到羞耻。遗憾的是,与庞大的无信仰和无耻感的人群相比,他们不但数量少得不成比例,而且处于被遗忘、忽略、抑制的边缘状态,其所造就的耻感文化难以影响更多的人。对于绝大多数国人来说,如何培育感受羞耻的能力仍然是个问题。道德感归根结底源于信仰,信仰指向精神的天空,因此,不重建国人的精神之天,就无法全面重建耻感文化。(选自香港《文汇报》,有删改)12.下列对这篇议论文中心论点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3分).对于普通中国人来说,对天的敬畏之心是道德感的基础。B.信仰之所以会造就耻感文化,是因为它为人设定了终极目标和绝对法则。C.不重建国人的精神之天,就无法全面重建耻感文化。D.信仰和敬畏的缺失,造成许多国人丧失了羞耻感。1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中的“耻感文化”是指,人们的言行举止受终极目标和绝对法则的引导、约束,源于内省的羞耻感、注重廉耻的文化心态。B.文章第一段由列举部分国人迅速丧失了体验和言说羞耻的能力的几种生活常见现象,自然地引出了本文论述的中心。C.作者列举大凡腐败被揭露,人们的一些本能反应的现象,意在强调如何培育当今国人感受羞耻的能力仍是个问题。D.文章第③段分析儒家关于“人要有羞耻意识”文化,阐释了对天的“敬畏之心”是维系我国古代耻感文化的重要因素。14.纵观全文,中国人丧失羞耻感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4分)(四)(17分)看护父亲的孩子[意]亚米契斯一个春雨绵绵的早晨,一个满身泥水的乡下孩子,来到那不勒斯市一家著名的医院门口,递了一封信给看门人,说要找他入院不久的父亲。看门人瞥了一眼信的大致内容,就叫了一个护士领孩子过去。看着病人的样子,孩子哭起来。病人很瘦,头发变白了,胡须变长了,肿胀的脸又青又暗,皮肤像要破裂似的发亮,眼睛变小了,嘴唇变厚了,全然不像父亲平日的模样。呼吸很微弱,只有额头轮廓和眉毛还有点像父亲。孩子叫着:“父亲!父亲!认得我吗?我是西西洛!母亲不能来,叫我来照顾你。请看看我,跟我说句话吧!”病人看了孩子一会儿,又闭上眼睛。“父亲!父亲!你怎么了?我是你的儿子西西洛啊!”正胡乱想着,有人用手轻轻拍他的肩膀,抬头一看,原来是医生。“不要担心,他脸上发丹毒了。虽然病情很厉害,但还有希望。你要细心照顾他!你在这里真是再好不过了。”从此,西西洛就细心照顾起父亲来。病人常常看着西西洛,好像不很清醒,不过注视他的时间慢慢变长了。当西西洛用手帕捂着眼睛哭的时候,病人总是凝视..着他。有一次嘴唇微动,好像要说什么。他昏睡之后清醒一点儿的时候,总是睁开眼睛寻找看护他的人。西西洛自己也很高兴,把母亲、妹妹们的事情以及平时盼父亲回国的情形都说给他听,又用深情的话劝慰病人。到了第五天,病人的病情忽然加重,护士送来的药和食品,只有西西洛喂他才肯吃。下午四点钟西西洛依旧独自流泪,忽然听见屋外有脚步声,还有人说话:“护士小姐!再见!”这使西西洛跳.了起来,激动地抑制住叫喊的冲动。一个胳
本文标题:九年级语文复习试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734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