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中小学办学效益分析北京教育学院王玉崑任何学校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培养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劳动后备力量或专门人才,必须投入并耗费一定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如教职员工、校舍、书籍、视听设备等。这些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可以以不同的方式组合,也可以用于不同数量的学生,其相对效率也不同。如果我们把学校所耗费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的货币表现,即所耗费的教育投资叫做“教育成本”;把所实现的教育目标或培养出的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学生,叫做“教育成果”,那么,教育成本和教育成果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当教育的成本一定,那么教育成果越大,效率越高;当教育的成果一定,那么教育成本越小,效率越高。这个效率问题,我们称之为教育的效率,或者称之为办学效益。办学效益就是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所花费的教育成本和所取得的教育成果之间的比率,用公式表示:教育成本教育成果办学效益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政治报告中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当前,资源瓶颈制约经济发展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因此,我国“十一五”期间,中央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作为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大意义,加快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步伐。对于中小学校来说,贯彻落实这一精神,必须努力探索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的有效途径。因此,对学校的办学效益进行分析具有重大的意义。第一节办学效益的涵义一、教育与人力资本投资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有计划、有系统、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传授思想品德和知识技能,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各方面都得到发展的活动。从社会再生产的角度来看,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培养人的劳动能力,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劳动者的劳动能力是体力和智力的总和。作为劳动能力构成要素之一的体力,虽然属于人的肉体的自然能力,但这方面能力的发展,也需要教育给以一定的培养和训练,才能改变其自然形态,使之适合生产劳动的需要。构成劳动能力另一要素的智力,则几乎完全靠教育的培养才能形成。劳动经验要靠教育传递,科学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也必须通过教育才能掌握。这就需要有培养人的劳动能力的教育部门,需要支付劳动力再生产的费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同,对劳动者劳动能力的要求也不同,因而劳动力再生产所需的受教育程度也会有所不同。但是,在任何生产方式下,一定的教育或训练都是劳动力再生产必不可少的手段。在现代化大生产条件下,由于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对人的劳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了。因此,培养和提高人的劳动能力上2升为劳动力再生产的中心问题。教育在劳动力再生产中的作用显得日益重要。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今天,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生产设备的更新,生产工艺的变革,都非常迅速。许多产品,往往不要几年的时间就有新一代产品来代替。劳动者只有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丰富的生产经验,先进的劳动技能,才能在现代化大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①由于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并且在社会再生产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不少经济学家都曾试图论证教育支出是一种生产性投资,而不是消费性支出。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723~1790年)曾指出,人们学到的有用才能是一种固定资本。他说:“学习一种才能,须受教育,须进学校,须做学徒,所费不少。这样费去的资本,好像已经实现并且固定在学习者的身上。这些才能,对于他个人自然是财产的一部分,对于他所属的社会,也是财产的一部分。工人增进的熟练程度,可和便利劳动、节省劳动的机器和工具同样看作是社会上的固定资本。学习的时候,固然要花一笔学费,但这种费用可以得到偿还,赚取利润。”②19世纪末,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1842~1924年)继承了斯密把受过教育的人比作高价机器的见解,并且把教育支出视为一种十分有利可图的投资。他指出:“公共和私人在教育方面的花费是否明智,是无法单独根据其直接结果来衡量的。它将像单纯投资一样有利可图,给人民群众以比通常所能利用的更多良机……一个伟大的产业天才人物的经济价值,足以弥补整个城市的教育费用……高等教育面向公众开放,假如能再产生出一个牛顿或达尔文,莎士比亚或贝多芬,那么在许多年间所有的花费都能得到很好的补偿。”③斯密把教育费用视为“固定资本”的见解和马歇尔把教育费用视为“投资”的观点,可以说是当代西方教育经济学中“人力资本”理论的渊源。1959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家舒尔茨(T.W.Sohltz)在其《人力投资──一个经济观点》一文中首次阐述了他的人力资本理论:全面的资本概念应包括物力资本和人力资本。体现在机器、厂房、设备等物质形式方面的资本为物质资本;体现在劳动者身上,以知识、技能、体力等形式方面的资本是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对人的能力(包括体力和智力)过去投资的现行价值,是通过人力投资形成的。人们用在教育、卫生以及为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而进行的国内迁移方面的直接费用,乃至为了获得高层次教育而放弃的收入,构成了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的主要成分是教育资本,它提高了人们的生产能力,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也是真正解决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为了证实教育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舒尔茨运用美国1929年~1957年的统计资料,计算出各级教育投资的平均收益率为17.3%,教育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为33%。舒尔茨因此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二、教育投资的性质和特点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具有一定熟练程度的劳动后备力量和各种专门人才。因此,从劳动力再生产的角度来考察,教育费用不是消费性支出,而是一种投资。教育投资是投入到教育领域中,用于培养一定熟练程度的劳动后备力量和专门人才,以及提高现有劳动力素质的人力和物力的货币表现。教育投资是为了保证社会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用于劳动力再生产的一种投①《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88页。②《论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其原因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57~258页。③转引自[美]科恩著《教育经济学》王玉昆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9页。3资。教育投资,就其性质而言,无疑是一种生产性投资。因为,对教育的投资同对物质生产部门的投资一样,其最终结果都将导致社会产品总量的增加。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对物质生产部门进行投资的结果直接表现为物质产品数量的增加或质量的提高;对学校教育进行投资的结果则直接表现为达到一定规格和标准的劳动者的数量的增加,确切地说,表现为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前一种投资的结果易于被察觉,因为物质生产部门投资的结果通常是有形的。而后一种投资则很容易被忽视,因为教育投资的结果表现为劳动者劳动能力的增长,它是无形的。在这些劳动者进入物质生产领域之前,他们的劳动能力尚没有表现出来,不能直接表现为物质产品数量的增加或质量的提高。所以,长期以来,教育支出被误认为是非生产性支出或消费支出。如果从教育的基本功能及其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角度来考察,就会发现把教育支出看成是消费支出是完全错误的。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这两种要素不断地被消耗,需要不断地补充。要实现扩大再生产,必须追加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因此,用于培养一定熟练程度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费用,在性质上是与用于生产各种生产资料的费用相同的,即这两种费用都是发展生产力,实现扩大再生产所必需的。既然用于生产各种生产资料的费用是一种生产性投资,那么,毫无疑问,用于培养一定熟练程度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费用也同样是一种生产性投资,是用于劳动力再生产的一种投资。教育投资是对劳动力再生产的一种投资,与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投资相比,具有许多不同的特点:1.间接性物资资料生产部门的投资投入到生产过程之后,经过生产过程,产出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物质产品,可以直接取得经济收益。教育投资则不同,它投入教育部门之后,经过教育过程,产出的只是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或专门人才,并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收益。只有教育部门培养的劳动者进入物质生产部门之后,创造了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使产品的数量增加或质量提高,才能取得经济收益。因此说,教育投资具有间接性的特点,是间接获得经济收益的一种投资。2.条件性劳动者劳动能力的发挥以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为前提。劳动者只有和生产资料相结合,他的劳动才能成为使用价值的源泉,因而才能成为财富的源泉。因此,教育投资要带来经济收益是有条件的。假定教育部门培养的劳动者是合格的劳动者,要使教育投资发挥经济收益还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必须有足够的劳动岗位,使教育部门培养的劳动者都能够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第二,必须保证劳动者的合理分配和使用,以及必要的合理流动。3.长期性教育投资的长期性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说,由于教育投资具有间接性的特点,而且劳动力再生产的周期很长,所以,教育投资见效果的周期也很长,甚至比某些大型水利工程、电力工程基本建设投资见效果的周期还要长一些。尽管在现实中也可以看到教育投资能较快地收到经济效果的事实(如开办某种短期技术培训班),但是,一般说来,培养一定熟练程度的劳动者,特别是培养专门人才的周期是很长的。因此,在年轻时进行教育投资最有效,与老年时再投资相比,所花时间少而获利年限长。其二是说,由教育所形成的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可以长期地、多次地在生产中发挥作用,不断地带来经济收益。中国古代思想家管仲4说:“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树也;一树百获者,人也。”可见,古人就已经看到教育投资可以长期带来经济收益的事实。4.个人性无论教育费用由谁来支付,由教育投资所形成的教育资本存量(即受教育者的知识和技能),在受教育者一生中始终属于他(她)自己所有,既不能出卖,也不能送给他人;如果移居他国,政府也无法将其教育资本充公。三、办学效益的涵义学校办学虽然要花费一定的成本,但是,它可以培养和提高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从而给个人和社会带来巨大的收益。学校办学效益是通过教育投资获得的。与物质生产部门投资相比,教育投资获取效益的过程具有间接性的特点。物资生产部门的投资投入到生产过程之后,经过生产过程,产出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物质产品,可以直接取得经济效益。教育投资则不同,它投入教育部门之后,经过教育过程,产出的只是教育成果──受教育者的知识和技能,或者说是受教育者全面素质的提高,并不能直接获得经济效益。只有教育部门培养的劳动者或专门人才进入物质生产部门之后,创造了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使产品的数量增加或质量提高,才能取得经济效益。因此,根据教育投资在不同阶段上产出,我们把学校办学效益划分为办学的内部效益和外部效益。办学的内部效益指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是指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所花费的教育成本和所取得的教育成果之间的比率。用公式表示:教育成本教育成果学校办学的内部收益=办学的外部效益亦称教育的经济效益,是教育投资通过提高受教育者全面素质,在经济领域内获得的效益,主要表现为受教育者个人收入和社会收入的增量,以及其他间接效益。用公式表示:教育成本教育收益学校办学的外部收益=办学的内部效益与外部效益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办学内部效益是办学外部效益的前提,办学外部效益是办学内部效益在经济领域中的转化形式。在一般情况下,办学的内部效益与外部效益成正比,即办学的内部效益越大,办学的外部效益越高。如果我们能够降低教育成本,或者在教育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增加教育成果,那么,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显然会提高教育投资的收益率。另一方面,办学内部效益转化为外部效益又是有条件的。这是因为,劳动者劳动能力的发挥以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为前提。教育部门培养的劳动者或专门人才只有和生产资料相结合,他的劳动才能成为使用价值的源泉,因而才能成为财富的源泉。因此,假定教育部门培养的劳动者或专门人才是合格的,办学内部效益要全部转化为外部效益还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必须有足够的劳动岗位,使教育部门培养的劳动者都能够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第二,必须有完善的劳动力市场体系,保证劳动者的合理分配和使用。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把办学效益定义为:教育投资在教育领域内和
本文标题:中小学办学效益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746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