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中药化学成分提取新技术和新进展
综述中药化学成分提取新技术和新进展中国文化的瑰宝,中药文化博大精深。从古至今,发现和利用中药为人类造福已成为我们的责任。但是中药由于其所含的化学成分大都非常复杂,一味中药可能会含有上百种的化学成分,既有有效成分,又有无效成分和有毒成分。为了提高中药的治疗效果,就要尽最大限度提取有效成分,去除无效成分及有毒成分。化学成分的提取是中药定性,定量分析的起点,也是中药质量控制的关键技术之一。近年来,随着实验自动化和快速分析的要求,要求新的提取技术要具有高效、快捷、方便以及自动化的特点。本文就近年来这些提取技术在中药化学成分提取工艺方面的研究应用现状作一综述。1、半仿生提取技术半仿生提取法简称SBE法,是指从生物药剂学的角度,模仿口服药物及其在胃肠道的转运过程,采用一定PH的酸水和碱水依次连续提取,其目的是提取含指标成分高的活性混合物。它与纯化学观点的“酸碱法”是不等同的。又因为此种提取方法的工艺条件要适合工业化生产的实际,不可能完全与人体条件完成相同,仅“半仿生”而已,故称“半仿生提取法”。这种提取法的特点是可以提取和保留更多的有效成分,能缩短生产周期,降低成本。有研究者@1对氧化苦参碱,苦参碱进行成分提取,结果显示苦参半仿生提取技术与水提取法相比较有明显的优势。结果发现苦参的提取得率:半仿生法》水煎煮法》酸性乙醇回流提取法》温㓎法》水蒸汽蒸馏法。张学兰@2等以小檗碱、总生物碱、干㓎膏量为指标,对黄柏作半仿生提取法和水提取法比较,结果半仿生法优胜。但目前该方法仍沿袭高温煎煮方式,容易影响药物活性,降低疗效。因此有学者建议将提取温度改为近人体温度,并且引进酶催化,更符合辩证施治的中医药理论。2、超临界流体提取法超临界流体系指处于临界温度(Tc)与临界压力(Pc)以上的流体。超临界流体既具有类似气体低黏度、高扩散系数,又具有接近于液体的高密度和良好的溶解能力。这种溶解能力对系统压力与温度变化十分敏感,可以通过调节温度和压力来选择性地提取药材中的成分。C02的临界压力为7.38MPa,临界温度为31.05℃,是最常用的超临界流体。该法与传统方法相比,最大的优点是可以在近常温的条件下进行分离,几乎保留全部有效成分,无有机溶剂残留,产品纯度高,操作简单,节能等。王振中@3等利用超临界CO2萃取法对夏天无中的延胡索乙素进行提取和分离,与传统工艺比较所得的固体物少,有效成分量高,延胡索提取率达89.3%,而酸提离子交换树脂法的为80.2%,醇提法的为64.6%,水提法的为55.2%,时间要更长。@4良等利用超临界萃取技术提取丹参中的活性成分,结果表明一次提取物中的丹参酮2质量分数大于20%,水溶性有效成分的质量分数大于35%,收率是常规提取法的2倍以上。3、微波萃取技术微波是一种波长在1mm—1m(其相对应的频率为300—30万MHz)的电磁波,微波的频率很高,所以在某些场合也称为超高频。微波萃取是利用微波能来提高萃取率的一种最新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它的原理是在微波场中,吸收微波能力的差异使得基体物质的某些区域或萃取体系中的某些组分被选择性加热,从而使得被萃取物质从基体或体系中分离,进入到介电常数较小、微波吸收能力相对差的萃取剂中,微波萃取具有设备简单,适用范围广、萃取效率高、重现性好、节省时间、节省试剂、污染小等特点。段蕊、王蓓@4等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银杏叶黄酮提取参数。结果发现,微波功率在175w时效果最好,大于175w后,提取效果下降。这可能由于起始阶段,在微波的作用下分子震动加快、摩擦增加、有利于有效成分溶出。而当微波强度进一步加强时,其强热效应可对有效成分产生破坏作用。实验还发现,延长㓎提时间,㓎提液中黄酮物质浓度提高并不大。吕丽爽、潘道东@5等应用微波技术,选用芦蒿叶为原料提取黄酮类化合物。通过正交实验,得出最优化提取条件为:功率200W,时间10min,料量比1g:25ml,PH值10,。提取次数为2次,在此条件下,黄酮类化合物得率为2.53%。并且,随着料液比的增大,提取率增大。但到一定程度时,得率有所降低。可能是大量溶剂水吸收了微波导致提取温度降低的缘故。因此微波法最适合料液比为1g:25ml。4、小结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研究者们不断突破创新,发现更多的提取新技术,应用到不同的领域。就中药提取方面而言,这些新的技术主要是针对中药材的有效部位或某些有效成分提取效率高、成分损失少、周期短等优点,这些优点显示出它们在中药有效成分工艺研究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尽可能多得采用新方法、新工艺、新技术,无疑会提高中药制剂的提取水平和质量。参考文献@1惠建国、孙秀梅。苦参半仿生提取法与水提取法的比较(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7.13(3):245-246@2张学兰、张兆旺、徐霞等黄铂SBE法与WE法的成分比较。(中国中药杂志.1991.24(10):600@3王振中、彭国平.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提取夏天无中的延胡索研究(中国中药杂志.2002,27(8),585-586.@4段蕊、王蓓.黄酮类化合物的抗氧作用机制(湖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2-3(5):306-307.@5吕丽爽、潘道东等黄酮类化合物提取工艺研究(食品与机械,2003,(1):21-22.
本文标题:中药化学成分提取新技术和新进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777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