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青岛滨海学院教师教案专题二对国家出路的探索(2)戊戌变法需2课时教学目的要求通过学习维新运动的背景、过程、意义和教训,了解资产阶级上层为救亡图存所做的探索和努力,认识到通过自上而下维新不可能使中国真正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为理解无产阶级领导中国革命的必然性做好铺垫。教学重点维新运动的意义及失败的原因。教学难点理解资产阶级都不可能带领中国走向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教案编写日期年月日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提示与补充教学思路:以洋务运动失败而甲午战争后中华民族又遭遇空前危机为切入点,结合俄国、日本变法后日益强大事实,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的出路在哪里?教学热点:从戊戌变法看改革的路径选择。教学方法:问题导学法、案例分析法。教学过程:Ⅰ、导入新课甲午战争的惨败,给所有关心国家命运的人们非常明确地提出来两个问题:谁来救中国?怎样才能救中国。Ⅱ、讲授新课一、康梁为什么要发起维新运动?【此问题可让学生先回答,然后,老师在总结的基础上,逐一写出以下要点,并简要分析。】1、新的危机出现甲午战争的惨败,造成了中国新的民族危机,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所有关心国家命运的人提出来两个问题:谁来救中国?怎样才能救中国?2、新的阶级出现洋务运动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的发展。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青岛滨海学院教师教案切要求挣脱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与束缚,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3、新的事物出现洋务运动中,开办了一些新式学堂,派出了一些留学生,翻译了一些西学书籍,引进来一些新技术、新设备。这都给当时的中国人带来了新的知识和新的视野。小结:在新的历史背景下,作为当时新阶级代表的康梁认识到:要救中国,只能学习外国,开展变法维新。二、康梁是怎样开展维新运动的?1、向皇帝上书康有为认为,皇帝是中国权利的中心,只要皇帝认识到变法的意义,变法就能成功。为此他多次向皇帝上书,最著名的就是1895年的公车上书。【延伸阅读】关于“戊戌变法”的所有“定论”中,“公车上书”都是一个重要情节。随手翻出《中国近代史辞典》(上海辞书82年版)说:“1895年,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派李鸿章赴日本签定《马关条约》,激起全国人民强烈反对。5月2日,康有为联合在北京会试的举人一千三百多人于松筠庵会议,联名上书光绪皇帝。上书虽被都察院拒绝,但在全国广泛流传,是资产阶级改良思潮发展为政治运动的起点,史称公车上书。”对于这样一件教科书中言之凿凿的事情,史学家姜鸣先生的新著《天公不语对枯棋》中断然质疑:“这说法大可怀疑。”蒋先生用自证、它证、反证的方法,论证这件事其实相当可疑。史称“公车上书”的这件事,大多是根据康自己的《公车上书记》一文为本的,但当年5月24日上海出版的《公车上书记》序中说,5月2日那天,公车们“闻局已大定,不复可救,于是群议涣散”。作者又考出翁同龢当日日记,列出了皇上以及都察院全天的工作流水账,证明那天肯定没有出现过一千三百名公车到都察院游行示威并且被拒的事情。再据宫廷档案证明“被拒”之不存在。当时上书反对签定条约的远不止公车们,先是大批现职官员从4月14日就开始接连上奏,4月30日起,都察院每天都有大批举人上书,仅5月2日那天,就接到七省举人的八批公呈,签名者342人;这样转奏到5月8日才结束,上书总量31件,签名者1555人,其中梁启超领衔广东举人80人上书,只是诸多上书中的一件。因此,作者认为,所谓康有为发起的“公车上书”作为“历史事件并不存在,顶多只能称作‘公车集会’或‘公车拟上书’而已。”2、著书立说为宣传变法的必要性,维新派编写、翻译了一批著作。其中,康有为熟读历史,深知要变法必须在伦理道德上站住脚,于是他搬出了孔子。他认为,只要在舆论上抓住了孔子,变法就不会遭到人们的反对,就能顺利进行。因此他外空心思写出《孔子改制考》等书,论证孔子也是主张变法的。足见维新派用青岛滨海学院教师教案心良苦。3、介绍外国变法经验教训康有为向光绪帝送去了介绍日本、俄国等变法的书籍。如果说维新派著书立说是为了宣传变法的必要性的话,介绍外国变法情况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说明变法的可行性和变法可能带来的美好前景。4、办学会维新派创办了强学会、南学会、保国会。组织变法力量,状大变法实力。5、设学堂康有为创办广州万木草堂、梁启超主持长沙时务学堂等,宣传变法思想,培养变法骨干。6、办报纸有梁启超主笔的上海《时务报》等,广造维新舆论。三、康梁开展维新运动遭遇到了那些麻烦?从来的变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康梁的维新活动从一开始就受到了抵制。1、一些守旧人士对维新人士发动舆论攻击。2、中央和地方守旧官员抵制变法措施,不予付诸实施。3、发动政变,终止维新。光绪帝被软禁,维新人士被追捕,出康梁等极少数人逃亡外,其他人或被杀头、或被关押、或被流放。维新运动如同昙花一现,夭折了。【延伸阅读】谭嗣同简介:其父为湖北巡抚谭继洵,5岁读书,15岁学诗,20岁学文。谭嗣同早年得力于母教,钻研儒家典籍,广泛涉猎文史百科,对中国国学有较深造诣。同时其又致力自然科学之探讨,鄙视科举,喜好今文经学。后往来于疆、陇、秦、直、豫、鄂、湘、苏、赣等行省,察视风土,结交名士,有“风景不殊,山河顿异;城郭犹是,人民复非”的感慨。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谭嗣同异常不满,即努力提倡新学,呼号变法,并在家乡组织算学社,集同志讲求钻研,同时在南台书院设立史学、掌故、舆地等新式课程,开湖南全省维新风气之先。1896年2月入京,结交梁启超、翁同和等人。旋奉父命,入赀为江苏候补知府,供职南京。抵南青岛滨海学院教师教案京后,闭户养心读书,成《仁学》2卷。1897年,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等人设立时务学堂,筹办内河轮船、开矿、修筑铁路等新政。1898年,创建南学会、主办《湘报》,积极宣传变法,成为维新运动的激进派。同年4月,得翰林院侍读学士徐致靖推荐,被征入京,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林旭、杨锐等人参与新政,时号“军机四卿”。当宫中后党密谋政变,光绪帝传密诏康有为等设法相救时,即“拔刀以救上自任”。9月18日夜,谭嗣同前往法华寺争取袁世凯支援,杀荣禄、囚慈禧,不料袁世凯向荣禄告密。得知后党已开始追捕维新人士时,谢绝了友人逃亡的建议,并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此后就一直在住处坐等巡捕上门。1898年9月28日,谭嗣同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临刑前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当刽刀手要临刑之际,谭嗣同突然大喊一声吾有一言,当时刽子刀询问在当时对维新派恨之入骨的监斩官刚毅,无奈刚毅不于理会,谭嗣同英勇就义,这句话也成了千古之谜。同时被害的维新人士还有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锐、康广仁,六人并称“戊戌六君子”。【案例分析】谭嗣同在菜市口被杀前,围观的老百姓居然拿大菜梆子往谭嗣同脸上扔。这是为什么?四、为什么维新运动会受到阻挠?1、守旧的惯性使然。2、维新措施损害了一些人的既得利益。【维新措施】A、政治方面:改革行政机构,裁撤詹事府、通政司、光禄寺、鸿胪寺等闲散重叠机构,撤销湖北、广东、云南三省“督抚同城”的巡抚;裁汰冗员,澄清吏治,提倡廉政;鼓励创办报纸,提倡向皇帝上书言事;准许旗人自谋生计,取消他们享有国家供养的特权。——触及了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青岛滨海学院教师教案B、经济方面:保护和奖励农工商业和交通采矿业,中央设立农工商总局与铁路矿务总局,各省设立商务局;提倡开办实业,奖励发明创造;注重农业发展,提倡西法垦殖,建立新式农场;广办邮政,修筑铁路;在上海、汉口等大城市开办商学、商报,设立商会等各类组织;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决算。C、军事方面:裁减旧式绿营兵,改练新式陆军;采用西洋兵制,练洋操,习洋枪等。——触及了一些旧军官和士兵的利益。D、文化教育方面:创设京师大学堂,各省书院改为高等学堂,在各地设立中、小学堂;提倡西学,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经济特科;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派人出国留学;奖励新著,奖励创办报刊,准许自由组织学会。——触及了读书人的利益。改革本身,就是利益的调整。由于改革措施损害了旧势力的利益,理所当然地遭到他们的反对。3、维新派谋划兵变。自然引起旧势力的恐慌,于是先发制人出手镇压。五、维新运动的意义何在?【要点如下,老师在讲课时可根据时间作必要的解释、展开】第一,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第二,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第三,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第四,维新派在改革社会风习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新的主张,做了大量工作。如主张革除吸食鸦片及妇女缠足等恶俗陋习,提出“剪辫易服”的主张,倡导讲文明、重卫生、反跪拜等。其移风易俗、开启社会新风的效用不可低估。六、从维新运动中应吸取哪些教训?维新运动的失败,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企图通过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根本走不通的。要争取国家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七、从维新运动中应吸取哪些教训?维新运动的失败,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企图通过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根本走不通的。要争取国家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青岛滨海学院教师教案Ⅲ、讨论题目1、自从清朝立国就严禁“士人干政”,为什么还会有“公车上书”?促使他们这么做的原动力是什么?2、从闭关锁国到鸦片战争,从洋务运动阻力重重、维新运动遭扼杀到爆发辛亥革命,这种历史进程给了你什么启示?Ⅳ、参考资料1.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1895年5月)2.梁启超:《变法通议》(节选)(1896年)3.严复:《原强》(1895年3月)4.张之洞:《劝学篇》(节选)(1898年4月)青岛滨海学院教师教案专题二对国家出路的探索(2)戊戌变法——研讨课一、活动内容(任选其一)1、自从清朝立国就严禁“士人干政”,为什么还会有“公车上书”?促使他们这么做的原动力是什么?2、从闭关锁国到鸦片战争,从洋务运动阻力重重、维新运动遭扼杀到爆发辛亥革命,这种历史进程给了你什么启示?二、活动目标1、使学生认识到正是民族的空前危机才促使19世纪末的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只有变革制度才能救中国。2、引导学生理解近代中国前进的艰难曲折性和历史必然性。三、活动课时:1学时四、活动步骤:1.组织学生阐述对问题的看法。2.针对学生的表述,进行点评。3.教师总结评价。五、活动效果:1.学生参与度评价(0-10分);2.学生分析问题深度(0-45分)、广度(0-45分)的评价;3.学生情绪评价。六、教学反馈:
本文标题:专题二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780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