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疾病防疫教育专题一:禽流感防治一、人感染禽流感的症状有哪些?(1)急性起病,早期表现类似普通流感,主要为发热、流涕、鼻塞、咳嗽、咽痛、头痛、全身不适。有些患者可见眼结膜炎。(2)体温大多持续在39℃以上,热程1~7天,一般为2~3天。(3)部分患者可有恶心、腹痛、腹泻、稀水样便等消化道症状。(4)半数患者有肺部实变体征。血白细胞计数(20~183)×109/L,淋巴细胞大多降低,血小板正常。骨髓穿刺示细胞增生活跃,反应性组织细胞增生伴出血性吞噬现象。部分患者ALT升高,咽拭子细菌培养阴性。(5)半数患者胸部X线摄像显示单侧或双侧肺炎,少数伴胸腔积液。二、预防和控制禽流感有哪三个主要环节?(1)消除传染源:必须做到四早。①早发现:早发现禽流感病禽和病人;②早报告:早向卫生防疫部门报告禽流感病禽和病人③早隔离:病人要至少隔离至热退后两天,病禽要封闭或封锁;④早治疗:要早治疗病人,早杀灭病禽。对病人要进行综合性有效治疗,在病鸡场周围3公里内的病禽要就地杀灭、深埋。(2)切断传播途径①戴口罩:禽流感病人、接触者(如医护人员和饲养人员)必须戴口罩;②换气:病房、养鸡场和居室加强通风换气;③远离易感场所:少去或不去人群密集的场所与养鸡场,去时戴口罩;④消毒:病房和养鸡场的空气消毒(按空气消毒规定进行);病人和病禽的分泌物与排泄物消毒(按消毒规定进行);被病毒污染的物体表面消毒(按消毒规定进行);以上消毒方法与消毒剂基本上与“非典”的消毒相同,禽流感病毒对高温、紫外线和常用消毒剂都敏感。(3)减少易感人群或高危人群:60岁以上老人、儿童、小学生、免疫力低下者、慢性病患者是流感的好发人群,对这些人要注意御寒,加强户外锻炼,增强抵抗力,接种流感疫苗三、如何诊断人是否患了禽流感?禽流感的诊断主要依靠流行病学与临床表现,确诊有赖于病毒分离、病毒抗原与血清抗体检测。流行病学史包括是否到过疫区,或与家禽有密切接触,或与禽流感患者有密切接触史。1周内出现流感样临床表现并出现持续高热(39℃)者应警惕禽流感。病毒分离、病毒抗原与血清抗体检测是诊断禽流感的重要方法。患者甲型流感病毒和H5亚型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直接免疫荧光法阳性,患者呼吸道标本(鼻咽或气管吸出物)酶联免疫法检测阳性者,应列为疑似病例;患者呼吸道标本(咽拭子、鼻咽或气管吸出物、痰或肺组织)分离出流感病毒A(H5N1),或血清微量中和试验检测流感病毒A(H5N1)抗体阳性,或采用流感病毒A(H5N1)特异性血凝素基因反转录PCR检测呼吸道标本阳性均可确诊。专题二:麻疹预防一、麻疹的诊断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及临床表现,典型麻疹诊断不难。麻疹粘膜斑对出疹前早期诊断极有帮助,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及皮疹形态分布特点均有助诊断;麻疹后留下色素沉着及糠麸状脱屑在恢复期有诊断意义。出疹期麻疹需与其他出疹性疾病鉴别,如:①风疹前驱期短,全身症状轻,无粘膜斑,皮疹散在,色稍淡,1~2日即退,无色素沉着及脱屑;②幼儿急疹多见于婴幼儿,突发高热数日,热退时出玫瑰色散在皮疹为其特征;③猩红热,发热咽痛1~2日,全身出猩红色针尖大小皮疹,疹间皮肤也发红,疹退后伴大片脱皮。白细胞数增多,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咽拭子培养可获A组β溶血性链珠菌;④肠道病毒感染,皮疹无特异性,可为斑丘疹、疱疹、瘀点,常伴咽痛、肌痛、腹泻及无菌性脑膜炎;⑤药物皮疹每有近期服药史,皮疹多样,停药后皮疹不再发展而逐渐消退。二、麻疹的预防提高人群免疫力是预防麻疹的关键,故对易感人群实施计划免疫十分重要。如发现麻疹病人,则应采取综合措施防止传播和流行。(一)自动免疫易感者都应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初种年龄不宜小于8个月,因恐来自母体的抗体中和疫苗病毒,使之失效。我国目前定于8个月时初种,4岁时加强一次。国外主张在15个月时初次接种更为保险,并认为在1岁以内接种者,应于1年后加强一次。疫苗应保存在2~10℃暗处,每次皮下注射0.2ml,1次即可。各年龄剂量相同,于麻疹流行季节前一个月接种最好。易感者在接触麻疹病人后2日内,若应急接种麻疹疫苗,仍可防止发病或减轻病情。流行时易感者80%接种了疫苗,可于2周内控制流行。接种疫苗后反应轻微,5~14日后可有低热数日,偶见稀疏淡红皮疹。有发热和急、慢性疾病者,应暂缓自动免疫;有过敏体质、活动性结核、恶性肿瘤、白血病及应用免疫抑制剂或放射治疗和先天性免疫缺陷者,不应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凡8周内接受过输血或血制品及被动免疫制剂,以及4周内接受其他病毒减毒活疫苗者均应推迟接种,以免影响效果。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后血清抗体都有上升,阳性率可达95%~98%,最早于12天血液中即可出现血凝抑制等抗体,1个月时达高峰,抗体效价在1∶16~1∶128。2~6个月后渐降,一般仍维持一定水平。部分接种者4~6年后可全部消失,故复种年龄可在4~6岁时。婴儿主动免疫覆盖率达到90%以上时,可形成无病区。有些国家将麻疹疫苗与风疹疫苗,流行性腮腺炎疫苗同时接种,不影响其免疫效果。(二)被动免疫年幼体弱及患病者如接触麻疹病人,5天内进行被动免疫可免于发病,5~9天内进行则仅能减轻病情。可肌注丙种球蛋白(10%)0.2ml/kg,或胎盘球蛋白0.5~1.0ml/kg,或成人血浆20~30ml。被动免疫力仅能维持3~4周,3周后又接触麻疹患者需再注射。(三)综合预防措施发现麻疹病人应立即作疫情报告,并招待呼吸道隔离至疹后5天,有并发症者延至10天。凡接触患者的易感儿应检疫3周,并根据情况给予自动免疫或被动免疫,接受免疫制剂者,应延长检疫至4周。在麻疹流行期间,应大力宣传患者不出门,医药送上门,易感儿不患门,集体机构加强晨间检查,对可疑者应隔离观察。环境卫生教育一环境与健康的关系尽管过去几十年间人类在健康方面取得了可喜进展,比如成千上万的人能够健康、长寿地生活。但人类还没有任何理由可以沾沾自喜,因为由于环境因素而导致的疾病以死亡至今仍在全球许多地区大量存在。从11月19日在京召开《世界资源报告1998~99》新闻发布会上得到的信息表明:近1/4(23%)的全球疾病与环境因素有关。这些重大的环境问题包括水、室内空气污染、大气污染、环境卫生和传染病。这份关于世界健康与环境的最新报告对这一问题的阐述令人震惊。它说,在当今世界最贫困的地区,估计约有1/5即1.1千万(相当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人口总数)的儿童活不到5岁,而造成这种悲剧的主要原因是感染与环境有关的疾病。比如,因空气污染导致的急性呼吸系统感染每年便会夺去大约400万名儿童的生命。发达国家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对这些国家国民健康的威胁来自于工业污染以及生物威胁。报告提供的资料显示:在欧洲及北美,大约有2亿人仍然暴露于不安全的空气中。而若放到全球范围内考察,这一数字将会被改写为惊人的14亿。二人类环境基本概念1.环境的基本概念在环境科学领域,环境的含义是: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体。按照这一定义,环境包括了已经为人类所认识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理世界的所有事物。它既包括未经人类改造过的众多自然要素,如阳光、空气、陆地、天然水体、天然森林和草原、野生生物等等;也包括经过人类改造过和创造出的事物,如水库、农田、园林、村落、城市、工厂、港口、公路、铁路等等。它既包括这些物理要素,也包括由这些要素构成的系统及其所呈现的状态和相互关系。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环境的概念也在变化。以前人们往往把环境仅仅看作单个物理要素的简单组合,而忽视了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进入七十年代以来,人类对环境的认识发生了一次飞跃,人类开始认识到地球的生命支持系统中的各个组分和各种反应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一个方面有利的行动,可能会给其他方面引起意想不到的损害。2.环境要素和环境质量(1)环境要素构成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各异而又服从总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称为环境要素,也叫环境基质。环境要素分自然环境要素和社会环境要素。目前研究较多的是自然环境要素,故环境要素通常是指自然环境要素,包括水、大气、生物、土壤、岩石、阳光等等。环境要素组成环境结构单元,环境结构单元又组成环境系统,例如由水组成河流、湖泊和海洋等水体,地球上的全部水体又组成水圈(水环境整体);由土壤组成农田、草地和林地等,由岩石组成岩体,全部岩石和土壤构成岩石圈或称土壤-岩石圈;由生物体组成生物群落,全部生物群落构成生物圈。环境要素具有一些非常重要的属性,这些属性决定了各个环境要素间的联系和作用的性质,是人们认识环境、改造环境的基本依据。(2)环境质量所谓环境质量,一般是指,一处具体环境的总体或某些要素,对于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对环境要求的,对环境状况的一种描述。环境质量通常要通过选择一定的指标(环境指标)并对其量化来表达。自然灾害、资源利用、废物排放以及人群的规模和文化状态都会改变或影响一个区域的环境质量。三、室内环境人的代谢产物有400多种,许多都排泄在室内空气中,如二氧化碳、水蒸气、汗臭味(主要成分为丁酸)、体臭味、脚臭味……。这是人对居室产生的污染,如果室内人多,如果有人吸烟,通风又不好,就会使人难受、恶心。室内地毯上、灰尘中有螨虫;浴室、厕所、厨房洗碗池、地毯、冰箱、空调机等,是霉菌、细菌、病毒大量繁殖的场所,可引起气喘、皮疹、过敏、呕吐甚至患传染病。这是微生物、寄生虫对居室的污染。居室中使用空调,由于房间紧闭,人就只能吸斗室内已经呼吸过多次的混浊空气,经空调机多次反复过滤后的室内空气,负离子数目逐渐减少,能影响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空调机的空气过滤器长期不清洁,其中矿物纤维便会成为细菌、病毒、霉菌的载体,吹入室内,也会使空气污染。因此居室中须保持良好的通风、干燥和清洁,卧具、地毯要常常晾晒,使螨虫和霉菌无藏身之处。居室适当的绿化,能改善室内环境,既能给居室增添盎然生机,又让环境雅洁清新,因为绿色植物有净化空气、除尘、杀菌和吸收有害气体的功用,所以这类做法实在应该大力提倡。四、饮水与健康生活离不开水,然而水中有许多有害物质会使人致病。水中有害物质的产生,都与水污染有直接的关系。这些年来,由于农业大量使用氮肥和化学农药,工业排放含氮的“三废”,加之生活污水、工业废渣、矿业开采等,致使河水、地下水中硝酸盐和农药残毒含量升高,受到严重污染,饮水中硝酸盐超过一定含量,人饮用后就会发生中毒现象。在人体内,硝酸盐易转化成亚硝酸盐与增胺合成产生毒害性很强的亚硝胺致癌物,对人体都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严重危害。在人类生活的地区,有的地方地下存在有害金属元素,它们会溶解于水中,人长期饮用有害金属元素的水后就会出现中毒现象。据报道,云南、贵州的偏僻山区有人食欲减退,四肢酸疼乏力,有时一夜之间头发全部脱落,被称为“鬼剃头”。经有关专家调查研究,原来是当地铊元素含量过高,导致铊中毒。河北省泊头市市民由于长期饮用深层高氟水,氟中毒症也较严重,患氟骨症者占病区人口1%以上。无论在农村还是城市,人们常用水缸或水池储存生活饮用水。新鲜水储存一段时间后,细菌的数量会增加很多,会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危害。这是因为即使水加热到沸点时能杀死一部分细菌,但由于水中含有硝酸盐,当水中具备一定数量的细菌时,在水加热过程中,会使水中的硝酸盐还原为毒性强且致癌的亚硝酸盐,它在体内达到一定量后,会降低人体的带氧功能,严重时可造成胸闷,甚至窒息。据医学专家研究分析发现,储存3天的水再烧开后,其亚硝酸盐含量为储存1天水的3.64倍;储存7天的水则为储存1天的9.12倍。通常人们总认为饮用自来水是安全可靠的,实际上随着工业的发展,自来水中的致癌物也在增加,并构成对人体健康的威胁。其中的罪魁祸首是三卤甲烷,包括三氯甲烷、二氯溴甲烷、二溴氯甲烷和三溴甲烷4种有机氯化物。在对白鼠、家鼠和狗进行的实验中,己证实三氯甲烷确能引发肝癌或肾癌,其他3种氯化物也有一定的致癌性。目前,已证实自来水中大约有20种以上致癌或致畸性的化合物。此外,装在保温瓶较长时间的温水、经过多次反复煮沸的残留水、在炉灶上沸腾了一夜或更长时间后经冷却的温吞水,开水在锅炉中隔夜重煮或未重煮的冷开
本文标题:专题健康教育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784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