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专题讲座《小学习作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专题讲座小学习作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王琴玉(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小学语文教研员)习作教学,几人欢喜多人愁。在习作教学这一领域已经登堂入室的老师,语文教学也就成了一件开心而轻松的事情。这样的老师,几乎无一例外是学校里很受学生喜欢的人物,因为跟着这样的老师,语文学习已经成了孩子每天绽放的灿烂笑容。而事实上,校园里更多的是因为习作而焦头烂额,愁眉不展的老师和孩子。习作教学,也自然成了老师们关注的焦点。习作教学的成败与否,是决定师生语文学习幸福指数高低的重要因素。这也是本次培训设置本门课程的主要理由。本主题主要讲四个方面的内容:习作教学的典型问题分析,蕴含于《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策略,对应年段教学目标的典型课例分析,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基本策略。一、习作教学的典型问题分析1.习作教学年段特点模糊因为对于课程标准中关于习作教学的相关要求知之不多,学校关于习作教学的教研活动不多,导致老师凭着自己的经验开展教学工作,低段写话训练起步要求高,难度大,使学生还没入门就产生了畏难情绪。“学词写词——学写句子——写小片段”,是小学低段写话训练的基本序列。很多低段老师基本不教用词写词,学写句子,也不教写片段,就直接进入整篇文章的写作,导致学生无法写,老师不会教。低段教学高段化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基本功不扎实,没有形成的基本的写作能力,等到了中高段以后,无法完成教材中相关的习作任务,所以老师们又从最基本的做起,这样就自然导致了高段习作低段化。2.习作教学模式单一近两年来,本人深入各级各类学校看习作课达50余节,习作教学的基本操作流程为“读提示,确定习作内容——读范文,交流写作方法——学生习作,教师巡查——老师独立批改——学生看看分数”,这一流程是广大教师最常用的最习惯的教学模式,其他模式也有老师在尝试,但是不常用。3.教师自身习作能力欠缺。教师是习作指导者、评价者,同时,大部分教师也习惯成了学生习作的旁观者。很多语文老师从来不亲自写一篇文章,偶尔为学生提供的范文也是网上下载来的。久而久之,老师自身的写作能力逐渐退化,自然指导学生习作的能力也高不到哪里去。这也是习作教学模式单调单一的成因之一。那么针对以上问题,我们的解决策略是什么?我认为首先还是要回到《语文课程标准》中去寻找答案,认真阅读理解中有关习作的要求,才能找到解决的策略。《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已经10年有余,被誉为语文老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宪法”。按照常理,所有的语文老师应该依照此法开展工作。但是,事实上,经过本人多次省级培训的现场调查得知,80%以上的老师基本不知道《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习作教学的要求,这绝对不是一件危言耸听的事情。这个数据也说明,我们的语文老师进行习作教学,基本属于违法操作,是凭着自己的经验,想当然地开展教学。一线教师,比较排斥教学理论,总认为教学理论是天上的东西,而我们教学更需要的是可以拿来就用的行走在地上的实践经验。而大家要记住的一句话是:“没有理论做支撑的教师,永远只能停留在教书匠的层面。”换一句话也可以这么说:“失去了理论的行动,是盲目的,也可能是痛苦的。”那么,为了让我们依法教学,现在一起对照《语文课程标准》来交流有关习作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的问题。二、策略蕴含于《语文课程标准》中1、《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习作教学的总目标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具体明确,文从字顺,是总目标中的关键词,我们不是要培养作家,而是要培养能准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中国人,所以,守住习作教学的底线,就必须扎扎实实从最基础的事情做起。2、《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习作的教学建议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1~4年级从写话、习作入手。是为了降低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写作知识的教学务必精要有用。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通过阅读,我们需要记住几个关键词语: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关注现实、关注生活、真情实感、兴趣、自信心、自主拟题、自我修改等。以上关键词语,告诉我们,习作教学策略的关键要素是习作兴趣、习作信心,习作的来源是学生现实与生活。3、《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习作的教学评价(1)写作评价要根据各学段的目标,综合考察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状况,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如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鼓励。评价要有与年段目标挂钩,要与年段教学要求相对应。不止是评价习作水平如何,也要重视对于写作兴趣和习惯的评价,还有鼓励有创意的表达。(2)重视对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不同学段学生的写作都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评价要重视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不仅要具体考察学生占有什么材料,更要考察他们占有各种材料的方法。要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和促使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重视评价学生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对于一线老师来说,是个比较新鲜话题。我们一般只在乎习作的结果,基本不管习作材料的准备过程,这也是造成习作教学模式单一单调,学生习作艰难的原因之一。(3)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要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内容和方法。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习作评改是教师一个很沉重的负担。为了应对学校检查,教师基本要逐一批阅学生作文,不仅劳命伤财,而且学生不领情,建立形式多样的学生自改、互改模式,是语文老师减轻工作负担,提高评改效率的唯一途径。(4)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提倡为学生建立写作档案。写作档案除了课内外作文外,还应记录写作态度、主要优缺点以及典型案例分析等内容,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写作实际情况和发展过程。对学生作文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根据实际需要,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第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评价。评改方式的多样,必然会带来评价方式的多样。欣赏为主,展示为主,以欣赏和展示增强学生习作的信心。多开展习作交流会,习作展示会,编辑班级习作简报,鼓励学生编辑自己的习作文集,是欣赏和展示的好策略。三、对应年段教学目标的典型课例分析既然策略蕴含于课程标准中,那么对应各年段的习作教学目标,我们该采用怎样的具体教学策略呢?下面我们分学段分别举一个例子来进行目标与策略的对应分析。第一学段课例:《看图编童话故事——学写疑问句和感叹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细致观察,展开丰富的想象,写词写句,编写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2.根据具体的情境,巩固说写疑问句和感叹句。教学重点:根据情境恰当地说写疑问句和感叹句。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分析:一、看图写词语。1.出示图片,学生观察,提出要求,你看到了些什么?2.学生把看到的,想到的词语写下来。3.汇报交流,把学生看到和想到的词语板书在黑板上。4.朗读词语。【设计意图:提供图片就是提供素材,让学生根据图片说词语,是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其一,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想象能力;其二,考查学生词汇积累量;其三,为下一个环节学生观察图片说句子做好铺垫。】二、对照词语,观察图片,写句子。1.出示例句: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生活着一群小猪,它们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2.学生看图,学写句子,提示学生可以借助黑板上的词语写一句话。3.汇报交流所写的句子,点评,好的句子学生进行复述。【设计意图:出示例句,一是给学生做示范,并通过语言提示,为写话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让学生明白可以用到黑板上所出示的词语,尽可能使孩子的表达更丰富一些,二是体现由词语到句子,由画面到文字的思维训练过程。汇报交流环节,重在欣赏,对点分析点评,既激发兴趣,又在点评中指明写话的方式与方向。】三、学习用标点符号“?”“!”写句子。1.出示图片及问题:飞上天的猪小弟说了两句话,一句有“?”,一句有“!”你知道是哪两句话吗?2.学生同桌互相说话,汇报交流,点评。3.出示第二幅图及问题:草地上的猪哥哥们也说了两句话,一句有“?”、一句有“!”猜猜是哪两句话?巩固训练用“?”、“!”说话。4.汇报交流,点评。【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虽然也是写句子,但是目标不一样,不仅要学会合理使用词汇通过文字表现画面,更要求学生能根据画面写出感叹句和问句,当然,更包括透过画面进行合理想象的问句和感叹句,同时,这一环节的设计,将成为这堂课的训练的重点,前面有垫底的句子训练,为这一环节的训练打下了基础,降低了难度,另外,训练学生写好感叹句和问句,也在为下一环节学生在编故事的过程中能巧妙穿插感叹句和问句做二次垫底的工作,因此,前面几个环节的设计,呈循序渐进、梯度上升的态势。】四、讲述小故事。1.同桌之间互相练习创编小故事。2.指名讲述。【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遵循作文教学“先说后写,由说到写”的原则,表达分为两种形式: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口头表达是基础,当口头表达以文字的方式呈现出来时,就成了书面表达。同时,创编故事的过程,也是训练和培养孩子想象能力与思维能力的过程,因此,这一环节,既训练语言,又训练思维。】五、编写小故事。1.给图取个有趣的名字。2.看图编写小故事,再故事中恰当地用上疑问句或感叹句,让你的故事更有趣。3.汇报交流,点评。【设计意图:当学生对画面有了比较完整的印象后,给画面取名字,应该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但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应尽可能尊重学生对图片的个性化理解,允许多元,避免单一。这一环节的重点,应放在指导学生在编故事的过程中合理使用疑问句和感叹句上,在教学上,所采用的手段可分为两种,一是教师的语言提示,二是在点评环节,教师对学生在编写故事的过程中写得好的疑问句、感叹句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这样,既是肯定,又是示范,一举两得。】此课例对应第一学段教学要求采用的策略:1.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可爱的图片充分激趣,诱发想象力)住习作教学的底线,就必须扎扎实实从最基础的事情做起。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在交流中唤醒阅读与生活中的词语积累)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重点训练感叹句和疑问句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第二学段课例:儿童诗、童话故事创作——《两个名字》课堂教学实录授课时间:2011年11月8日授课班级:琼山四小四(3)班授课教师: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王琴玉师:同学们认识我么?生:(看大屏幕)你是王老师。师:真是个善于观察的孩子。师:大家知道老师还有另一个名字是什么吗?(学生低头阅读刚拿到手的作文纸)生:潇潇雨。师:对,你们真会发现。知道老师什么时候叫这个名字吗?生:可能是你小的时候吧。师:我在教室里叫王老师,在网上就叫潇潇雨啦。生:(恍然大悟)原来是网名啊。师:这个世界上不仅王老师有两个名字,还有不少事物也有两个名字呢。不信,你们看看大屏幕。(大屏幕上出现青蛙和蝴蝶的图片。)生全班自由朗读《两个名字》(齐读语速很慢,有点拖腔拖调)指名分节朗读《两个名字》(感情不到位)师生合作读:师读两句、生接读后两句(在老师的引读下,发生了一点变化)两个名字作者:潇潇雨青蛙告诉蝴蝶,我有两个名字。小时候叫蝌蚪,上学了叫青蛙。蝴蝶告诉青蛙,我也有两个名字!小时候叫毛毛虫,长大了叫蝴蝶。青蛙呱呱叫,蝴蝶翩翩舞。去问问还有谁,也有两个名字。师:后面的老师还没有给掌声,说明大家还没读好,我们再一起练习练习好不好?(学生再次自由朗读)师请一生读,生不敢登台。师:大家给他掌声,你就坐着读,大家相信你
本文标题:专题讲座《小学习作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797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