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四章两栖纲(Amphibia)两栖类是一支初次登陆成功的脊椎动物,在脊椎动物进化史上是一次巨大飞跃。但两栖动物还处于水生到陆生的中间地位,它们还保留着水栖动物祖先的原始性状,未能彻底地摆脱“水”的束缚。因此,它们还不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第一节代表动物——黑斑蛙1.外部形态黑斑蛀俗名青蛙,是我国最习见的一种蛙类。体形短、宽。体表光滑,富于粘液。背部黄绿或深绿色,腹面为白色。因后肢上有很多横列的黑色斑纹故名。分部:头、躯干和四肢三部分。颈部不明显(幼体有)。头部:眼一对(有上、下眼睑和第三眼睑半透明瞬膜)鼓膜(园形、为中耳)雄体膜后有声囊,蟾蜍无。外鼻孔(通入口腔的内鼻孔)上下颌(宽大、有齿,蟾蜍无齿)☆蟾蜍在皮肤表面形成疣状突,其中耳后腺最发达(蟾酥)。躯干部:四肢发达,适于跳跃和游泳。后端有泄殖腔孔。前肢短小,具四指,无蹼。雄性前肢第一指有婚瘤。后肢长大,具五趾,有全蹼。2.内部构造(1)皮肤及其衍生物皮肤的构造:表皮(外胚层、上皮组织)角质层(细胞可不断脱落)生发层(细胞不断分生、形成真皮(中胚层、结缔组织)疏松层(下陷的黏液腺、色素细胞)致密层(血管、神经纤维、平滑肌)(2)骨骼系统两栖类的骨骼由于向陆地中活过渡,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较鱼类获得了更大的坚韧性和灵活性。头骨趋于简化,膜性硬骨大量消失,骨片轻而少。其特点大致可归纳如下;A.扁而宽,脑颅狭小。枕骨有一对枕髁(由外枕骨形成)。脊椎动物中仅两栖类和哺乳类具—对枕髁,其余都为—个枕髁。B.眼眶周围的膜性硬骨大多消失。使眼球有较大的度自由,能够向下压入口腔以协助捕食和吞咽。脑颅背侧膜骨只有额骨、顶骨(青蛙愈合为额顶骨)和鳞骨,脑颅腹面膜骨仅余副蝶骨。此外,有鼻骨包被鼻囊。C.颌弓和脑颅的连接为自接型,陆生脊推动物大多属此型。腭方软骨与脑颅愈合,其后端以方骨与下颌的关节骨关节;在其前部外包的膜性硬骨(前颌骨、上颌骨)形成次生上颌,执行上颌功能。D.下颌的麦氏软骨仍然保持,其前端骨化成—对细小的颐骨。其后面覆盖膜性的齿骨和隅骨,执行下颌的功能。舌弓上部的舌颌软骨成为中耳内的耳柱骨。鳃弓大部分退化消失,部分转变为支持喉头的杓状软骨、环状软骨和支持气管的软骨。脊柱与鱼类相比两栖类的脊柱有明显分化现象;由颈椎(1枚寰椎)、躯干椎(7枚)、荐椎(1枚)和尾椎(无尾两栖类为1条尾杆骨)组成。2蛙的椎体类型不同,第1至第7个椎体为前凹型,第8个椎体为双凹型(参差型)。从系统演化看来;中低等种类椎体为双凹型,高等无尾类为三种类型;后凹型(盘舌蟾科动物)前凹型(蟾蜍科等动物)参差型(蛙科等动物)两栖类椎体的前后关节突发达,加强了脊柱的牢固性和灵活性。躯干椎2、3、4有横突与肩带相连,其荐椎横突最发达,与髂骨相连。这都表现了陆生四足类动物的特征。肩带固定前肢,组成主要由几块骨;肩胛骨一对,分为上肩胛骨和肩胛骨,构成部分肩臼。乌喙骨一对,内有上乌喙骨,构成部分肩臼。前乌喙骨一块,在上乌喙骨之上。锁骨一对,外侧与肩胛骨连接,腹面自连。肩臼(肩胛骨与乌喙骨间的凹陷),前肢骨在此处相关节。两栖类出现了胸骨,是陆生四足动物所特有的结构。青蛙的胸骨包括前面的上胸骨和肩胸骨以及后面的中胸骨和剑胸骨。蟾蜍缺少肩胸骨和上胸骨。两栖类无明显的肋骨,故虽有胸骨,但不形成胸廓。青蛙属于固胸型肩带(左、右上乌喙骨在腹中线处相互平行愈合在一起)。蟾蜍属弧胸型肩带(左、右上乌喙骨在腹中线处则彼此重叠)。腰带由髂骨、坐骨和耻骨组成。并借一荐椎与脊柱联结,通过腰带把体重转移到后肢。髋臼为髂、坐、耻三骨相连凹陷处,后肢的股骨与此臼相关节。四肢骨两栖类开始有了适于陆生的五趾型附肢。前肢:依次为肱骨、尺骨和挠骨、腕骨、掌骨、指骨。后肢:依次为股骨、胫骨和腓骨、跗骨、蹠骨、趾骨。但无尾两栖类(包括青蛙)的肢骨有次生性变化:其前臂(挠、尺骨)、小腿(胫、腓骨)均合并为一根;其腕、跗骨也有愈合,并有缺失指骨(第一指骨)和超常数的趾骨(第一趾内侧骈生的姆前趾)。(3)肌肉系统两栖类肌肉系统的的基本特点是:A.原始分节现象已经改变,形成纵行的或斜行的长肌肉群,节制头骨及脊柱运动。腹侧肌肉多成片状并有分层现象,各层肌纤维走向不同。B.出现四肢肌肉,分布于带骨和肢骨四周,运动功能大为复杂。无尾类的后肢肌发达。C.鳃肌退化。少数鳃肌节制咀嚼、舌和喉的运动。(4)消化系统消化道:口咽腔→食道(短)→胃(膨大)→小肠(盘旋)→大肠(粗短)→泄殖腔→泄殖孔消化腺:肝脏(三叶)有胆囊。胰脏(十二指肠处)。口咽腔内部构造包括声囊(雄蛙)底部的共鸣囊,蟾蜍无。舌末端分叉(蟾蜍不分叉),可翻出捕食。内鼻孔上颌两侧,气体入口咽腔。齿上颌齿、犁骨齿(蟾蜍无齿)。喉门咽的腹面,通气管。耳咽管一对,通入中耳,调节内外压力平衡。蛙的眼球参与吞咽动作;其眼球与口咽腔间仅隔一层粘膜,吞咽时眼肌收缩使眼球陷入口咽腔,使食物下咽。口咽腔顶壁有能分泌粘液的颌间腺。其分泌物只能湿润食物,无消化功能。胃在体腔左侧,分为贲门和幽门两部分。小肠起始部为十二指肠,盘旋部为回肠。大肠粗短,通入泄殖腔,以泄殖腔孔对外开口。3肝脏在体腔前端,分左中右三叶,有胆囊。胰脏十二指肠和胃弯的系膜上疏松的实心腺体。肝脏的分泌物借胆总管输入十二指肠内,而胰管也先注入胆总管内,没有入肠的独立管道。(5)呼吸系统呼吸器官两栖类具有多样化的呼吸方式,反映了两栖类开始适应陆地生活,又不完善的过渡情况。幼体阶段和成体阶段分别用鳃呼吸、皮肤呼吸、口咽腔呼吸和肺呼吸。如青蛙在蝌蚪阶段营鳃呼吸。成体主要用肺呼吸,蛙的皮肤也有辅助呼吸的作用。肺呼吸系统组成外鼻孔→内鼻孔→口咽腔→喉→气管→肺肺一对薄壁盲囊,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蟾蜍肺发达)气管内壁具有环状的软骨支撑,使气体通畅。呼吸运动两栖类没有形成胸廓,为一种特殊的咽式呼吸(四步)。A.口底下降,鼻孔张开,空气进入口腔;B.鼻孔关闭,口底上升,喉门打开,空气压入肺内。C.口底上升、下降反复多次,充分进行气体交换D.口底上升,鼻孔张开,气体排出。另外,蛙可以将口和喉门紧闭,靠鼻孔张开和不断颤动口底,使气体出入口咽腔,但不入肺,仅在口咽腔粘膜进行气体交换,即所谓口咽腔呼吸。青蛙静止时,口腔底部不停地起伏颤动,就是在呼吸。青蛙在水下活动或冬眠期间,呼吸主要由皮肤来完成。(6)循环系统两栖类由鱼类的单循环变为为不完善的双循环,体动脉中为混合血液(含氧高和含氧低)。由于肺呼吸导致了双循环的出现,双循环提高了血液循环的压力和速度。两栖动物的循环系统包括血液循环系统和淋巴系统。心脏由静脉窦、心房(两个)、心室和动脉园锥4部分组成。心房左心房接受自肺静脉返回的多氧血;右心房接受自静脉窦来的缺氧血,左右心房的血液共同进人心室。心室肌肉发达,内有肌肉网柱,防止动、静脉血混合。动脉园锥内有螺旋瓣,可使含氧不同的血液分别进入颈总动脉,体动脉和肺皮动脉。静脉窦收集体循环回心的缺氧血液入右心房。另外,在心房与心室有瓣膜,动脉圆锥和心室相接处,围生着三块半月瓣,以防止血液发生逆流。血管包括动脉系统、静脉系统和毛细血管。动脉系统由动脉园锥伸出左右二个动脉总干。每一动脉总干以两个隔膜分隔为三支:颈内动脉(至下颌、舌等)颈总动脉胚胎第Ⅲ对动脉弓颈外动脉(至上颌、脑等)锁骨下动脉(至上肢)体动脉胚胎第Ⅳ对动脉弓背大动脉(至内脏、下肢)肺皮动脉胚胎第Ⅵ对动脉弓肺动脉(至肺)皮动脉(至皮肤)左右两支体动脉汇合成背大动脉,它的分支将血液送往身体后半部。静脉系统低等两栖类还保留着后主静脉,以青蛙为代表的无尾两栖类的静脉系统有两个特点:A.前、后大静脉代替了鱼类的前、后主静脉。4B.腹静脉代替了鱼类的侧腹静脉。生殖腺静脉收集生殖腺静脉血后大静脉肾门静脉收集体后部及后肢的静脉血肝门静脉收搜集内脏的静脉血外颈静脉静脉窦前大静脉无名静脉体前部和前肢的静脉血锁骨下静脉肺静脉左右肺气体交换后淋巴系统是血循环的一个辅助系统,具有运送养料、代谢废物及免疫功能。但两栖类不具淋巴结。淋巴管分布广泛,在身体各组织中。淋巴窦(淋巴腔隙)分布皮下与肌肉间,其连接疏松并有间隙。淋巴心(淋巴心脏)是淋巴管通入静脉的膨大部分,能博动,内有瓣膜,使淋巴液流向静脉而不致倒流。蛙类有两对(前淋巴心位于第三椎骨两横突后方,后淋巴位于尾杆骨尖端两侧)。脾脏体内最大的淋巴器官,位于直肠腹面,兼有造血机能。血循环途径及变化肺静脉肺皮毛细血管肺皮动脉左心房心室动脉总干右心房总颈动脉体动脉静脉窦前后大静脉体各部毛细血管(7)泌尿与生殖系统排泄系统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和泄殖腔组成。肾脏(背肾)在体腔后部脊柱的两侧。输尿管每一肾脏发出一条背肾管,入泄殖腔的背壁。(雌体的背肾管仅作输尿之用;雄性还有输精作用)膀胱泄殖腔腹壁形成的薄壁囊状结构,与输尿管不直接通,而开口于泄殖腔。泄殖腔有泄殖腔孔开口于体外。肾脏具有泌尿、调节体内水分、维持渗透压平衡的作用。肾脏上有橙黄色肾上腺,无导管。☆原肾(全肾):圆口类和一些两栖类幼体的肾,产生于躯体的全长的生肾节,每体节有一肾单位,肾小管一端开口于体腔,另一端汇入肾导管通向体外。☆背肾(次肾):圆口类、鱼类和两栖类成体的肾,由前肾以外生肾节发生,两栖类雄体的背肾管兼有输精作用。生殖系统雄性生殖系统:精巢一对,卵圆形,位于肾脏的腹面。输出管许多,细小,连接背肾管。背肾管(输精尿管)通泄殖腔,蛙没有单独输精管,由输尿兼输精作用。脂肪体一对,黄色佛手状,营养作用。毕达氏器(蟾蜍)退化的卵巢,在生殖腺和脂肪体之间。米氏管退化的输卵管。雌性生殖系统:5卵巢一对,在肾脏腹面,成熟个体充满黑色。输卵管一对,长,外侧为通腹腔的喇叭口。子宫输卵管后端扩大部分,开口于泄殖腔。脂肪体一对,黄色呈佛手状,营养作用。毕达氏器(蟾蜍)在生殖腺和脂肪体之间,为退化的睾丸。(8)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神经系统神经系统与鱼类相似,仅有小的进步性变化。组成端脑(大脑)、间脑、中脑(视叶)、小脑、延脑。端脑大脑半球顶壁出现了零散的神经细胞,称为原脑皮(即原始的大脑皮层),有嗅觉作用。间脑与鱼类相似。中脑视叶发达,构成高级中枢。小脑不发达,与运动方式简单有关。延脑为听觉和呼吸等生命活动的中枢。脑神经10对,与脊神经联合组成周围神经系统。脊神经的对数因种类不同而异,蛙有10对脊神经。由于四肢的出现,肩部和腰部的脊神经集聚成神经丛。感觉器官两栖类的幼体和鱼一样,通过侧线接受外界压力刺激。但在变态中,多数侧线系统消失;成体陆地生活后,嗅觉、味觉、视觉、听觉器官为主要感官。嗅觉器官鼻腔内嗅粘膜上有嗅细胞,神经纤维从嗅穿入端脑,粘膜上有许多腺体,使之处于湿润状态。犁鼻器位于两栖类口腔顶部的结构,由嗅粘膜的一部分变形而成的味觉感受器。视觉器官(眼)适应于陆生生活,具有眼睑、瞬膜和泪腺。其角膜变突、晶状体稍扁平、晶状体与角膜的距离较远,适于看较远的物体。但又出现了晶状体牵引肌,能将晶体前拉聚光,又能看清较近的物体。虹膜上有肌肉能调节瞳孔大小,以控制进光的程度。这些结构使蛙眼的视觉范围较为广阔,既能近视(陆上)又能远视(水中),白天和晚上都能看到物体。听觉器官两栖类出现了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耳柱骨,可以感觉空气中的声波。声波引起鼓膜的振动,经中耳腔(鼓室)内的耳柱骨传入内耳,刺激内耳膜迷路中的感觉细胞,经听神经传到脑中枢,产生听觉。耳柱骨由鱼的舌颌骨演变而来。另有耳咽管将鼓室和口咽腔相通,以平衡鼓膜内外压力。第二节两栖纲的特征一、两栖动物的基本特征1.个体发生经过变态;幼体水生,用鳃呼吸,有侧线,没有成对的附肢。成体由肺代替鳃进行气体交换,侧线消失,出现五趾型附肢。2.皮肤裸露,富有粘液腺,可防止体表干燥并能辅助呼吸。3.成体为二心房、一心室,不完全的双循环;幼体的心脏是一心房、一心室,行单循环。4.脊椎分化为颈椎、躯干椎、荐椎和尾椎,肋骨短或消失,不与胸骨相连,无胸廓。5.多数种类出现中耳,能将声音传入内耳,发生听觉。6.成体的排泄器官是背肾,雄性的背肾管有双重功能。7.卵小,无钙质的卵壳。雄性一般无交接器,多数为体外受精。其生殖方式多数为卵生,少数卵胎生。8.大脑顶部出
本文标题:两栖纲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8119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