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汽车理论 > 个性化教学设计的实践与思考
个性化教学设计的实践与思考西湖区教师进修学校李胜建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作为生活在当代中国的教师,我们的学术研究的问题,只能来自(或立足于)中国本土的现实。——钱理群《生命的沉湖》(三联书店)个性化教学设计的要素•教师个性化的教•学生个性化的学•教师个性化的教引领学生个性化的学,学生个性化的学是教师个性化的教的最终归宿••个性化教学的课堂表征•一.文本的独特解读(教学立意)•二.程序的独特设计(教学流程)•三.生命的独特欢愉(教学过程)教师个性化的教一、文本的独特解读(教学立意)1.文本阅读的三种方式理解性阅读(这里是什么)还原性阅读(本来是什么)创造性阅读(可以是什么)教师个性化的教案例1:《湖心亭看雪》一、作者看到了一幅怎样的雪景?1.哪里看雪?2.雪中西湖有什么特点?二、作者为什么要到西湖里看雪?1.看雪的人有几个?2.“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教师个性化的教案例2:《湖心亭看雪》(翠苑中学何滨)一、湖心亭在哪里?从中你读出了什么?——对西湖的一往情深;西湖,是梦中的西湖二、人眼中的景1.听课文录音,思考:从文章哪里可以读出西湖在张岱心目中的地位?2.读这些文字,很容易让你想到哪一首诗?•柳宗元《江雪》比较阅读——张岱的雍容悠闲柳宗元的无奈苦寂3.用文中一个字概括作者对西湖的感情。三、人眼中的人1.有没有懂西湖的人?表现在哪里?2.思考:“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中“强”究竟是“痛快”还是“勉强”?从文章中找出理由。•张岱会选择什么时候游西湖?•张岱登上湖心亭,最希望看到的是什么?四、湖心亭在哪里?教师个性化的教案例3:《唐雎不辱使命》(袁浦中学徐忠华)师:我们再来读《咏荆轲》这首诗,这里有两个故事:荆轲与曹沫。大家一起找到资料五,史料记载,那个时代有五位有名的刺客。大家看看有没有一个是发生在公元前225之后的?生:曹沫。师:曹沫是鲁国的,他劫持的是齐桓公,什么时代?生:哦,是春秋时期的。师:对了,也就是说,五个故事全部发生在我们课文讲的故事之前。那么课文里为什么要说“与臣而将四矣”,应该是“与臣而将六矣”啊?思考一下,作者把荆轲与曹沫这两个伟大刺客放到哪里去了?可以互相讨论。生(很兴奋的):他是把荆轲与曹沫的故事拼接了一下。用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然后在结尾把荆轲换了曹沫,把秦王换了齐桓公。师(出示文字:移花接木):有一种小说的写法,叫做移花接木。这个故事就是应用了这种写法。我们中国人都喜欢故事的结局是(学生:大团圆),对了。这样可以让看故事的人有信心,可以号召大家起来反抗暴君。教师个性化的教2.独特教学立意的特征和策略1)立意深刻追求从现象到抽象,由表及里追求从特殊到一般,由局部到整体追求从孤本到背景,全面观照(横向)追求从阶段到全程,系统观照(纵向)(把文本放在一个更宽更大的背景中去审视、聚焦、组合)立意深刻案例4:《石壕吏》(十三中王平)一.这是一个的吏(不合常规)二.这是一个的家(不合常理)三.这是一个的社会(不合常态)四.这是一个的诗人(不合常清)立意深刻案例5:《我的叔叔于勒》(三墩中学叶烁滢)一、他们对于勒的称呼1.找出文中对于勒的称呼。2.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却有很大的变化,这是为什么?二、他们的家境1.他们的家境如何?2.父母关注的仅仅是金钱吗?三、我们的评价1.在你眼里,菲利普夫妇是的人,为什么?2.如果菲利普夫妇认了于勒,故事又会怎样发展?案例6:《愚公移山》(郭初阳)一.初读课文,感知大意。1.山是怎么样的?2.愚公是怎么样的?3.“移山”,“移”的过程是怎么样的?4.最后的结局又是怎么样的?二.精读课文,分析事理。1.比较《愚公移山》和《夸父逐日》、《精卫填海》有什么异同?2.愚公移山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三.赏读课文,感受愚公。1.探究智叟的反应。▲假如“河曲智叟亡以应”改成“有以应”?他会怎么说?▲假如愚公移走了山后,智叟又会怎么说?2.我看愚公。▲假如愚公早料到帝会“感其诚”或是早与帝达成了协议,你如何重新评价愚公?▲假如结尾是“后三年,愚公死,子孙承其志,世代挖山。时至今日,尚未休矣……”你如何重新评价愚公?3.外国人如何看愚公。▲采访两个外国年轻人。四.生成疑问,确立观点。1.中国人为什么会津津乐道于这个愚公呢?立意深刻案例7:《济南的冬天》(保俶塔实验学校刘新颜)一、初读课文,感知内容的济南的冬天(从哪些事物表现出来)二、品读课文,体验情感我从句子(或词语)体验到了老舍对济南冬天的之情。三、赏读课文,品味语言品一品:从本文看老舍散文语言有怎样的特点(济南冬天特点——老舍语言的特色)教师个性化的教2)角度新颖减少常规思路,增加独立解读减少教参左右,增加个性理解减少单一封闭,增加多元开放减少平面单向,增加立体多向角度新颖案例8:《记承天寺夜游》(袁浦中学徐忠华)片头歌曲《我想去桂林》一、夜游之乐1.东坡为何深夜起行?2.东坡为何独寻张怀民?二、他们乐什么?1.他们看到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什么意思?3.“闲人”是“清闲的人”,是“没什么事做的人”吗?(闲情逸致的人)桂林=课文中的(月色竹柏)=(美景)三、我们怎样找乐?1.我们什么时候能去桂林?2.现代人去得了桂林吗?3.东坡告诉我们怎么才能去桂林?(庭下如积水空明)角度新颖案例9:《谁动了我们的地球》(社会)设计中紧紧围绕课标的两个方面组织教学内容,从教材的四个人类文明发源地入手,揭示自然环境因素对历史进程的影响,之后教师通过收集、提供大量的环境变化实例从正反两方面来说明历史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整节课采用阅读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对大量素材的阅读、甄别、筛选、获取信息来进行分析处理,最后得出结论。这样的设计完全打破了教材的编写思路与内容安排,给学生以全新的思维冲击,也从更宏观的角度去解读课标,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角度新颖案例10:《老王》翠苑中学赵海建一、老王的话1.老王有哪些话?2.老王为什么话少?3.老王跟谁说的话最多?二、老王的心1.老王的“话”里想说什么?三、“我”的心1.老王的“话”“我”明白了吗?2.老王的愿望实现了吗?形式突现去除空洞说教增强实践体验去除局部肢解增强整体感悟弱化结果呈现增强原因分析弱化知识理解增强能力训练形式突现案例11:问题一:某小区有一块长a米,宽m米的长方形绿化带(如图1),为了使小区环境更加优美,开发商将绿化带的宽增加了n米(如图2),你能用代数式表示图2的面积吗?ma图1nma图2•问题二:后来开发商又将这块绿化带的长增加了b米(如图3),你能用代数式表示图3的面积吗?图3•讨论结果:•1.(a+b)(m+n)2.m(a+b)+n(a+b)•3.a(m+n)+b(m+n)4.am+an+bm+bn•结论:•(a+b)(m+n)=am+an+bm+bn形式突现案例12:《演示实验——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科学)提出课题: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猜想假设:师:根据你们的生活经验或你了解的有关知识猜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生: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重力的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接触面的大小有关。设计实验:师:谁能设计一个实验证实我们提出的猜想?生:一时无人响应师:如果我给你一块木块、一只弹簧秤、一块木板、一条棉布、几个砝码,你能利用这些器材设计吗?可以分组讨论。生:设计如下……实验验证:上述实验,由学生分步演示,并得到分步的结论。得出结论:生: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压力的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和接触面积的大小无关。形式突现案例13:《吆喝》谢彬十五中自由朗读,独立思考1。圈出不会读或不理解其意思的字词。2。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介绍吆喝声的?3。围绕北京的吆喝声还介绍了什么?课文的结构是怎样的?4。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写法指导1。这么多的东西,作者为什么介绍得有条不紊?2。这些过渡句有哪些好处?•赏析阅读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一种吆喝的声音?并说说理由。形式突现案例14:《散步》郑桂华•师:如果需要向别人强调散步的人员,会怎么说?•生:我们全家一起散步。•师:如果需要向别人强调散步的人员,会怎么说?•生:“我”和妈妈,妻子,儿子一起去散步。•师:作者怎么写?•生:“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师:这样写,与前面两种相比较,读起来有什么不同的感觉?•生:很庄重,很严肃。•师:对,把一件生活小事当作很重大的事来写,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举轻若重”。形式突现•案例15:《中国石拱桥》宁鸿彬•师:中国石拱桥为什么举这两个例子呢?(这两座桥汇聚着中国石拱桥的共同特点,而且各有各的特点)•师:为什么要举两个例子,举一个例子不更简练吗?(赵州桥代表的是独拱石桥,卢沟桥代表的是联拱石桥,中国石拱桥的两种类型)形式突现•思考:学科定位•社会学科与语文学科的区别•《羚羊木雕》《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二、程序的独特设计1.力求切入点的独特性•集中突破,以点带面:•关键词语重点语句核心问题•比较联系点生活感悟点信息交汇点•逆向思维,溯流而上:•从原因到结果从理性到感性•从一般到特殊从读者到作者程序的独特设计案例16:《桃花源记》(江干区章新其)一、虚幻的梦1.引入桃花意象,明确“桃花源”意义2.阅读“路”的段落,领会“桃花源”梦境这是一个美梦!有无一条通往桃花源的具体道“路”?二、美好的梦1.那是怎样一个美好的桃花源之梦?(桃花源的美好体现在哪些方面?)•——景、人(乐、饱、和)、社会——温饱、精神、环境、人际2.这么美好的、自然的桃花源为什么只能是一个梦境?•(谁“皆叹惋”?第一人称叙述“叹惋”内容。渔人……源中人……)三、理想的梦1.既然桃花源在当时不可能存在,为什么陶渊明要创造这个桃花源?案例17:《羚羊木雕》(翠苑中学何滨)一.矛与盾•这是一场发生在和之间的矛盾冲突。二.得与失•随着羚羊木雕的传递,“我”的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三.进与退•面对这么惨重的损失,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避免吗?程序的独特设计案例18:《蜗牛》(科学)1.要到大自然中捉蜗牛,你认为我们应做哪些准备?1)需要什么工具?2)估计在什么地方能捉到蜗牛?3)捉蜗牛时,应注意什么?2.你是在什么地方捉到蜗牛的?捉到时它是怎样的?为什么是这样的?与你的设想有什么不一样?3.蜗牛的形态有什么特点?1)蜗牛背上有什么?它的硬度如何?像什么东西?2)蜗牛的头上有什么?触角有几对?3)蜗牛的身体是怎样的?4)蜗牛怎样爬行?它一分钟能爬多远?4.怎样饲养蜗牛?1)蜗牛喜欢吃什么?我们怎样喂养它?2)蜗牛喜欢什么样的生活环境?程序的独特设计2.力求程序的立体推进•(1)目标多维•(2)资源丰厚•(3)方法多元程序的独特设计案例19:《傅雷家书》(涌金中学张合飞)一、读懂课文1.我读到了父亲的,他在信中这样说。2.作为旁人,对这两封信,我还有哪些不解?二、读懂家书1.为什么一本家书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叶永烈《我写傅雷画传》、《傅雷家书》初稿主编范用、傅雷简介)三、读懂作者1.我从课文中看到了一个的;我从书中看到了一个的;我从资料中看到了一个的。(E搜索、楼适夷《读家书,想傅雷》)程序的独特设计3.力求程序的简约大气开放板块清晰、步步推进问题优化、统摄整体打开思维、互相提升案例20:《喂——出来》(杭外廖冠)一.现洞二.探洞▲哪些人去探洞?▲他们各有怎样的表现?三.填洞▲在填洞的过程中,相关部门或人们把“洞”当成了什么?为什么?▲“洞”=?四.漏洞▲每组推荐出一个最佳结尾,并分别推荐出A同学负责朗读最佳结尾,B同学负责阐述“为什么这样的结尾最好”。▲作者为何要设置这样一个会“出来”的“洞”?——漏洞,社会的漏洞程序的独特设计案例21:《再塑生命》(袁浦中学单丽娜)•谁再塑了谁的生命?•为什么要再塑她的生命?•沙利文老师怎样再塑她的生命?•再塑后的海伦凯勒的生命有什么变化?•我们的生命需要再塑吗?•——我们人人都有再塑生命的需要!程序的独特设计案例22:《吆喝》(十五中方浩)一、我听到了哪些吆喝?二、我从这些吆喝声中看到了……的北京人。三、萧乾在吆喝什么?三
本文标题:个性化教学设计的实践与思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833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