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面瘫病(面神经炎)中医护理方案(试行)一、常见证候要点(一)风寒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二)风热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三)风痰阻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伴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腻。(四)气虚血瘀证: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搐,舌淡紫,苔薄白。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口眼歪斜1.观察患者口眼歪斜的程度和方向。2.指导患者面肌运动,包括:抬眉训练、闭眼训练、耸鼻训练、示齿训练、努嘴训练、鼓腮训练等。3.遵医嘱红外线照射患侧面部。4.遵医嘱面部中药湿敷。5.遵医嘱面部中药熏洗。6.遵医嘱穴位按摩,取患侧太阳、承浆、阳白、鱼腰、承泣、四白、地仓、颊车、印堂、翳风、迎香等穴。(二)眼睑闭合不全1.观察患侧眼睑闭合的程度。2.眼部护理:注意眼部卫生,擦拭时尽量闭眼,由上眼睑内侧向外下侧轻轻擦拭。3.在睡觉或外出时应佩戴眼罩或有色眼镜,避免强光刺激眼球。遵医嘱给予营养、润滑、抗感染眼药水滴眼或眼膏涂眼,以保护角膜及预防眼部感染。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患侧太阳、阳白、鱼腰、承泣、四白、印堂等穴。5.遵医嘱穴位注射,取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三)颜面麻木1.遵医嘱患侧面部中药湿敷。2.指导患者面肌运动,包括:抬眉训练、闭眼训练、耸鼻训练、示齿训练、努嘴训练、鼓腮训练等。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患侧太阳、承浆、阳白、鱼腰、承泣、四白、地仓、颊车、印堂、翳风、迎香等穴。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面颊、肝、口、眼、皮质下等穴。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患处颊车、地仓、太阳、翳风等穴。6.遵医嘱面部中药熏洗。(四)面部抽搐1.注意观察面肌痉挛患者抽搐发生的时间、性质、程度等情况。2.遵医嘱艾灸,风寒袭络证者取翳风、四白、颊车等穴。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患侧颊车、地仓、迎香、四白等穴。4.遵医嘱面部中药熏洗。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一)药物治疗1.内服中药(详见附录1)。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二)特色技术1.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2.穴位注射(详见附录2)。3.穴位贴敷(详见附录2)。4.艾灸(详见附录2)。5.中药熏洗(详见附录2)。6.中药湿敷(详见附录2)。7.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8.红外线照射:照射面部时,应用纱布遮盖双眼,开启红外线后3~5分钟,询问患者的温热感是否适宜。照射过程中询问局部有无灼痛感,及时调整距离,防止灼伤,治疗结束时,将照射部位的汗液擦干,观察局部皮肤有无异常,于室内休息15分钟后方可外出。四、健康指导(一)生活起居1.病室避免对流风,慎避外邪,注意面部和耳后保暖,热水洗脸,外出佩戴口罩。2.保持口腔清洁,餐后漱口,遵医嘱予清热解毒类中药汤剂口腔护理,预防感染。(二)饮食指导1.风寒袭络证:宜食辛温祛风散寒的食品,如大豆、葱白、生姜等。忌食凉性食物及生冷瓜果等食品。2.风热袭络证:宜食疏风清热的食品,如丝瓜、冬瓜、黄瓜、赤小豆等。忌辛辣燥热的食品。3.风痰阻络证:宜食通阳泄浊的食品,如海参、海蜇、荸荠、白萝卜、百合、桃仁、蘑菇、柚子等。忌食肥甘厚味的食品。4.气虚血瘀证:宜食益气活血的食品,如桃仁等。忌食辛香行窜、滋腻补血的食品。(三)情志调理1.面瘫患者易致紧张或悲观情绪。关心尊重患者,疏导其紧张情绪,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共同帮助患者正视疾病。2.指导患者倾听舒心的音乐或喜悦的相声,抒发情感,排解悲观情绪,达到调理气血阴阳的作用。3.鼓励病友间相互交流治疗体会,提高认知,调摄情志,增强信心。(四)康复指导1.抬眉训练:抬眉动作的完成主要依靠枕额肌额腹的运动。嘱患者上提健侧与患侧的眉目,有助于抬眉运动功能的恢复。用力抬眉,呈惊恐状。每次抬眉10~20次,每日2~3次。2.闭眼训练:闭眼的功能主要依靠眼轮匝肌的运动收缩完成。训练闭眼时,嘱患者开始时轻轻地闭眼,两眼同时闭合10~20次,如不能完全闭合眼睑,露白时可用食指的指腹沿着眶下缘轻轻的按摩1次,然后再用力闭眼10次,有助于眼睑闭合功能的恢复。3.耸鼻训练:耸鼻运动主要靠提上唇肌及压鼻肌的运动收缩来完成。耸鼻训练可促进压鼻肌、提上唇肌的运动功能恢复。4.示齿训练:示齿动作主要靠颧大、小肌、提口角肌及笑肌的收缩来完成。嘱患者口角向两侧同时运动,避免只向一侧用力练成一种习惯性的口角偏斜运动。5.努嘴训练:努嘴主要靠口轮匝肌收缩来完成。进行努嘴训练时,用力收缩口唇并向前努嘴,努嘴时要用力。口轮匝肌恢复后,患者能够鼓腮,刷牙漏水或进食流口水的症状随之消失。训练努嘴时同时训练了提上唇肌、下唇方肌及颏肌的运动功能。6.鼓腮训练:鼓腮训练有助于口轮匝肌及颊肌运动功能的恢复。鼓腮漏气时,用手上下捏住患侧口轮匝肌进行鼓腮训练。患者能够进行鼓腮运动,说明口轮匝肌及颊肌的运动功能可恢复正常,刷牙漏水、流口水及食滞症状消失。此方法有助于防治上唇方肌挛缩。五、护理难点眼睑闭合不全导致暴露性结膜炎解决思路:1.保护眼睛:闭眼、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睡眠,减少用眼。2.外出时戴墨镜,睡觉时可眼罩或盖纱布块等保护措施。3.遵医嘱给患者患侧眼睛滴眼药水或涂药膏,既可以起到润滑、消炎、营养眼睛的作用,又可以预防眼睛感染。六、护理效果评价附:面瘫病(面神经炎)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混合痔中医护理方案(试行)一、常见证候要点(一)风伤肠络证:大便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血色鲜红,大便秘结或有肛门瘙痒。舌质红,苔薄黄。(二)湿热下注证:便血色鲜,量较多,肛内肿物外脱,可自行回纳,肛门灼热,重坠不适。舌质红、苔黄腻。(三)气滞血瘀证:肛内肿物脱出,甚或嵌顿,肛管紧缩,坠胀疼痛,甚则内有血栓形成,肛缘水肿,触痛明显。舌质暗紫,苔白。(四)脾虚气陷证:肛门松弛,似有便意,内痔脱出不能自行回纳,需用手法回纳。便血色鲜或淡,伴头晕、气短、面色少华、神疲自汗、纳少、便溏等。舌淡,苔薄白。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便血1.观察出血的色、质、量及伴随症状。若出现面色苍白、脉搏加快、血压下降、头晕、心慌等,及时报告医师,协助处理。2.指导患者卧床休息,改变体位时宜缓慢,避免剧烈活动。3.保持肛门及会阴部清洁。4.遵医嘱给予中药熏洗。(二)疼痛1.观察疼痛部位、性质、强度、伴随症状和持续时间。2.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3.指导患者采用放松疗法,如缓慢呼吸、全身肌肉放松、听舒缓的音乐。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足三里、承山等穴。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肛门、直肠、神门等穴。6.遵医嘱中药熏洗。(三)肿物脱出1.观察脱出物的大小、颜色,脱出的痔核表面有无糜烂、分泌物、坏死。2.急性发作期宜采取侧卧位休息。3.出现痔核轻微脱出时,指导患者手指涂抹润滑油,轻轻将其回纳,回纳后平卧休息20分钟;如发生嵌顿或突发血栓外痔,及时报告医生,协助处理。4.遵医嘱中药熏洗。5.遵医嘱中药外敷。(四)便秘1.观察排便的频次。2.遵医嘱中药保留灌肠。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天枢、胃俞、足三里、中脘、支沟等穴。4.遵医嘱艾灸:取气海、三阴交、足三里等穴。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直肠、大肠、脾、胃、皮质下等穴。6.遵医嘱刮痧:刮背脊部膀胱经腰骶段,大肠俞刮至出痧;刮督脉腰阳关至长强至潮红或至出痧;刮肚脐两侧天枢、大横穴至出痧。(五)肛周潮湿瘙痒1.指导患者穿宽松清洁内衣,如有污染及时更换。2.指导患者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勿抓挠瘙痒部位。3.遵医嘱中药熏洗。4.遵医嘱中药外敷。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一)药物治疗1.内服中药(详见附录1)。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二)特色技术1.艾灸(详见附录2)。2.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3.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4.中药保留灌肠(详见附录2)。5.中药熏洗(详见附录2)。6.中药外敷(详见附录2)。7.刮痧(详见附录2)。(三)围手术期护理1.术后排尿困难者,遵医嘱艾灸,取关元、气海、中极等穴;或遵医嘱穴位按摩,取中极、气海、三阴交、足三里、阴陵泉等穴。2.首次排便后,遵医嘱中药熏洗及中药外敷。四、健康指导(一)生活起居1.保持肛门及会阴部清洁,指导患者每日便后及每晚温水清洗。2.避免肛门局部刺激,便纸宜柔软,不穿紧身裤和粗糙内裤。3.指导患者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便秘时指导患者绕脐周顺时针按摩腹部,每日3次,每次20~30圈。4.指导患者避免增加腹压,避免用力排便、咳嗽、久站、久蹲等。5.指导患者进行提肛运动。运动方法:深吸气时收缩并提肛门,呼气时将肛门缓慢放松,一收一放为1次;每日晨起及睡前各做1遍,每遍做20~30次。(二)饮食指导1.风伤肠络证:宜食清热凉血的食品,如绿豆、苦瓜、芹菜、马蹄等。2.湿热下注证:宜食清热利湿的食品,如菜花、赤小豆、绿豆、薏苡仁、小米等。3.气滞血瘀证:宜食理气活血的食品,如山楂、木耳、桃仁、番茄、黑米等。4.脾虚气陷证:宜食益气养血的食品,如茯苓、山药、薏苡仁、鸡肉等。5.便血者,进软食、多饮水,多食蔬菜水果及补血之品,忌粗糙、坚硬食品。6.忌食辛辣刺激肥甘的食品,术后初期避免进食产气食品。(三)情志调理1.指导患者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烦躁、恐惧等不良情绪。2.多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及时予以心理疏导。五、护理难点患者对健康生活方式的依从性差解决思路:1.多种形式向患者宣传良好的生活方式,如发放健康教育手册等。2.根据患者情况进行个性化的健康教育,对吸烟喝酒的患者,使其充分认识到烟酒的危害性,帮助其制定详细的计划,树立戒烟、戒酒的决心和信心;对喜食辛辣油腻饮食的患者可指导其逐步养成合理饮食的习惯。3.对患者进行电话回访,给予针对性干预。六、护理效果评价附:混合痔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护理方案(试行)一、常见证候要点(一)湿瘀阻滞证:大便溏烂不爽或粘液便,或见便下鲜红或暗红血液,或腹痛腹胀,或腹部不适,脘闷纳少。舌质偏暗或有瘀点、瘀斑,苔白厚或腻。(二)肠道湿热证:腹胀腹痛,大便溏泻,或粘液便,泻下不爽而秽臭,或有便血,或大便秘结,兼口渴喜饮,小便黄,肛门灼热坠胀,舌质偏红,舌苔黄腻。(三)气滞血瘀证:脘腹胀闷疼痛,或有刺痛,便秘、便血或大便溏烂,或有痞块,时消时聚,舌质偏暗或有瘀斑。(四)脾虚夹瘀证:见腹痛隐作,大便溏薄,便血色淡,神倦乏力,面色萎黄,纳呆,或畏寒、四肢欠温,舌质淡胖而暗,或有瘀斑、瘀点。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腹痛1.密切观察腹痛的部位、性质、发作时间及诱发因素,腹部剧烈疼痛时,注意观察患者神志、血压、心率变化。2.疼痛发作时,宜卧床休息。3.遵医嘱穴位贴敷,取中脘、天枢、胃俞、关元等穴。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大肠、脾、胃、神门、交感、腹、内分泌等穴。5.遵医嘱穴位注射,取天枢、三阴交、足三里等穴。6.遵医嘱艾灸,取关元、天枢、大肠俞等穴。7.遵医嘱穴位按摩,取足三里、大肠俞、天枢等穴。8.遵医嘱红外线照射,取神阙、天枢、关元、气海等穴。(二)泄泻1.观察大便的频率、次数、颜色、性状等,观察是否有脱水及电解质紊乱发生,并及时报告医师。2.保持肛门及会阴部的清洁,便后用软纸擦拭,用温水清洗。3.遵医嘱艾灸(回旋灸)腹部,取神阙、中脘、天枢、关元、气海等穴。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小肠、大肠、胃、脾等穴。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天枢、神阙、关元等穴。6.遵医嘱穴位按摩,取足三里、大肠俞、天枢等穴。(三)便秘1.餐后1~2小时可顺时针按摩腹部促进肠蠕动。2.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天枢、上巨虚、大肠俞等穴。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大肠、直肠、脾、皮质下、便秘点等穴。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一)药物治疗1.内服中药(详见附录1)。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二)特色技术1.穴位贴敷(详见附录2)。2.穴位注射(详见附录2)。3.艾灸(详见附录2),回旋灸:以神阙为中心,上、下、左、右旁开1~1.5寸,时间5~10分钟。4.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5.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6.红外线照射:运用红外线在相应穴位进行照射,探头距离患者皮肤30cm,每次照射30分钟。
本文标题:中医护理方案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841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