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概论发展简史1.早期(孕育)阶段——殷商至隋唐3500多年前,殷墟甲骨文记有“瘤”的病名——中医最早记载肿瘤的文献《周礼》记载与治疗肿瘤相关一类疾病有关的专科医生——疡医治疗中最早使用“有毒药物”,主张内治与外治相结合《黄帝内经》——对肿瘤类疾病较系统的认识,奠定中医肿瘤学形成和发展的基础。《难经·五十五难》论述“积”与“聚”的区别,提出五脏积的病名、症状、病理等。“积”是固定的,由五脏精气之所生;“聚”是活动的《中藏经》认为肿瘤的发病不单是因为营卫之气的壅塞而引起,更重要的是由脏腑“蓄毒”所生。对于肿瘤的本病和兼证的辨证论治规范成熟于《伤寒杂病论》《针灸甲乙经》载有大量针灸方法治疗肿瘤疾病;《诸病源候论》论及肿瘤类疾病病因证候,详细和准确记载了很多肿瘤类疾病的病因、病理和症状等。2.学科理论形成阶段——宋元时期宋·东轩居士《卫济宝书》第一次使用“癌”字并论述“癌”的证治,把癌列为“痈疽”五发之一。金元时代,四大学术流派的形成促进了肿瘤学术的进步。3.专业学术成熟阶段——明清温补派代表张景岳《类经》《景岳全书》较为全面地总结了前人关于肿瘤类疾病的病因病机,对积聚的辨证认识又深入了一步,将治疗积聚癥瘕的药物归纳为攻、消、散、补四大类。陈实功在《外科正宗》中强调治疗肿瘤不仅仅治疗表面的病灶,要内外治疗并重,外科的治疗应以调理脾胃为要,善用以毒攻毒法。4.中医肿瘤学发展时期——近代吴师机《理瀹骈文》采用外治法治疗各种肿瘤性疾病王清任用化瘀与补虚法相结合治疗肿瘤积块肿瘤的中医命名一、以患者的症状特点命名的病名1、失荣、失营(恶性淋巴瘤、鼻咽癌等)2、噎膈(首见于《内经》,相当于食管癌、胃底贲门癌)3.反胃——“朝食暮吐,暮食朝吐”4、肺积、息贲(相当于肺癌或肺癌淋巴管转移)二、以患者的体征命名的病名1、臌胀——腹胀大,皮色苍黄,脉络暴露,四肢瘦削为特征(相当于腹腔积液)2、翻花疮(相当于皮肤癌。癌性溃疡、黑色素细胞瘤)三、以病因病机命名的病名1、恶核、痰核(恶核出自《肘后备急方》相当于软组织良性肿瘤、淋巴结核、淋巴结炎症等非肿瘤病变)2、癥瘕(主要是指腹部的恶性肿瘤)3、积聚(包括腹部胃、肠、肝及脾等良性肿和恶性肿瘤等)4、脏毒、锁肛痔(直肠癌、直肠息肉等)四.以病灶局部的形状特征命名的病名1、茧唇2、舌菌(舌癌)3、口菌、牙蕈4、喉菌、喉疳、喉岩、单松果症、双松果症(咽部的乳头状瘤、纤维瘤、血管瘤之类)5、耳菌、耳挺、耳蕈、黑疔、耳痔(外耳道的肿瘤)6、阴蕈、阴茄、阴痔、阴菌、阴中息肉(相当于子宫、宫颈、阴道及外阴部恶性肿瘤)五、以病灶的质地命名的病名1、瘿瘤(相当于甲状腺良性、恶性肿瘤)2、乳岩(相当于乳腺癌、乳腺湿疹样癌)3、石瘕4、石疽(类似于淋巴瘤和淋巴结转移瘤)5、筋瘤、血瘤、肉瘤、气瘤、骨瘤(类似于下肢静脉曲张、血管瘤、纤维瘤、脂肪瘤、骨肿瘤、软骨肿瘤等)6、骨疽、附骨疽、多骨疽、朽骨疽(类似于骨肉瘤、骨母细胞瘤、软骨母细胞瘤、骨转移瘤等良性、恶性骨肿瘤,骨结核、骨髓炎等)六、其他1、控脑砂、鼻渊、鼻庤、脑漏、鼻息(相当于鼻咽部癌)2、伏梁——指生长于胃肠之外的上腹部结块性疾病,如胰腺癌、肠系膜淋巴瘤或腹壁转移癌等3、肠覃——指生长于肠外形如菌状的肿瘤。类似妇科的卵巢肿瘤4、肾岩翻花、翻花下疳(类似于阴茎癌5、肿瘤(红丝瘤)(相当于小儿血管瘤)肿瘤病因学一、内伤病因1、正气亏虚正气:指人体的生理功能,相对于病邪而言则是指抗病和康复能力。由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生理活动的综合作用而产生。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2、情志失调二、外源病因1、外邪因素(包括病毒感染因素;烟草、油烟污染致癌因素;环境致癌因素;职业致癌因素)2、饮食营养因素饮食失宜;饮食不洁;饮食偏嗜肿瘤的病机——“痰、瘀、毒、虚”四字1、痰凝湿聚痰湿:指机体失其正常运化而停积于体内的病理产物。2.气滞血瘀3、毒邪内蕴包括外来之毒与内生毒邪4、正气亏虚肿瘤的发病除各种病因外,正气、个体体质、精神状态、社会境遇、自然环境等均是导致发病的原因。肿瘤的中医四诊1、望诊:主要内容是神、色、形、态、皮肤、排泄物和分泌物,以推断体内的变化2、舌诊3、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4、问诊问寒热、疼痛、汗、头身、胸胁脘腹、饮食、二便、睡眠、妇女等5、切诊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治则与治法是阻止肿瘤疾病发展并使其好转或痊愈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和具体治疗方法治则:指治疗疾病以阻止其发展并使之好转或痊愈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想指导下指定的反映中医治疗学的规律和特色的理论知识,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治法:指在一定的治则指导下,针对具体疾病与证候所制定的治疗大法或治疗方法。肿瘤的常用治则:治病求本、治未病(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标本缓急(急则治本,缓则治标,标本兼治)、扶正祛邪、三因制宜(因时因地因人制宜)、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相结合、调整阴阳(损其有余,补其不足)、早治防变常用治法1、扶正类治法:健脾法、养血法、补肾法、养阴法2、祛邪类治法:化痰祛湿法、活血化瘀法、清热解毒法、以毒攻毒法、软坚散结法肝癌概念:又称原发性肝癌,指原发于肝细胞或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早期症状隐匿,表现为一般的消化道症状,如上腹部不适、腹胀、纳呆、乏力,时有腹痛、胁痛等;晚期则以腹部肿块、持续性疼痛、腹胀、纳差、黄疸、腹水、消瘦等为主要表现。以40—49岁多见,男女之比(3~5):1,我国的情况是沿海高于内地,东南东北高于西南西北和华北,沿海江河海口和岛屿高于沿海其他地区。发病与乙肝、病毒感染、黄曲霉素、水源污染、农药、亚硝胺、饮酒等多因素协同作用有关。在我国,乙肝和丙肝病毒感染是最直接的原因。多为肝细胞肝癌,其余为胆管细胞癌和混合型肝癌。归属于“臌胀、黄疸、积聚、癥瘕、暴症”等中医的“肝瘿线”“朱砂掌”“红丝赤缕”对肝癌的早期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病因病机:外感时邪、酒食不节、情志郁怒、正气亏虚诊断要点:1、临床表现:早期可无任何症状和体征,或仅出现肝病所致的表现,如胁痛、纳呆、消瘦等,多数患者有情志不畅,烦躁易怒,口苦咽干,疲倦纳呆等肝失疏泄、肝盛脾虚的症状。当出现临床表现时已多是中晚期了,晚期以肝区疼痛为主,可伴有腹胀、纳差、呃逆、发热、腹泻、消瘦、呕血、便血、皮下瘀斑等。肝大,质地坚硬,伴或不伴结节,压痛明显、腹水、黄疸、脾肿大为肝癌的常见体征。2、细胞学和病理学诊断3、影像学和免疫学检查发现占位性病变和甲胎蛋白阳性是诊断的最重要条件。标准:1)AFP=400ug/L,占位性病变或伴有肝癌的症状体征者2)AFP在20~400,肝实质性占位,伴有肝癌的症状体征,能排除继发性肝癌、肝血管瘤等良性占位病变者3)AFP阴性,肝实质性占位,有明确肝癌症状体征,能排除继发性肝癌、肝血管瘤或其他占位病变者4)AFP阴性,未发现占位病变,有肝癌症状体征,首先排除其他癌症后考虑本证的可能。辨证论治:1、辨证要点:辨标本;辨腹胀;辨血瘀与出血;辨舌脉2、临床分型:1)肝热血瘀型:上腹肿块质硬如石,疼痛拒按,或胸胁掣痛不适,烦热口干,或烦躁口苦喜饮,大便干结,尿黄或短赤,甚则肌肤甲错,舌质红或暗红,舌尖有瘀点瘀斑,舌苔白厚或黄,脉弦数或弦滑有力。清肝解毒,祛瘀消癥龙胆泻肝汤合下瘀血汤去当归、木通、车前子加蚤休、半枝莲2)肝盛脾虚型上腹肿块胀顶不适,消瘦乏力,倦怠短气,腹胀纳少,进食后胀甚,眠差转侧,口干,大便溏薄,尿黄短,甚则出现腹水、黄疸、下肢浮肿。舌质胖,舌苔白,脉弦细。健脾益气,泄肝消癥六君子汤合茵陈蒿汤加干蟾皮、蚤休、半枝莲3)肝肾阴虚型鼓胀肢肿,蛙蝮青筋,四肢柴瘦,唇红口燥,短气喘促,纳呆畏食,烦躁不眠,小便短少,上下血溢,甚则神昏摸床,舌质红绛,舌光无苔。脉细数无力或脉如雀啄滋阴柔肝,凉血软坚一贯煎加减急症与兼证:血证;肝性脑病;黄疸;腹水中医治疗特色:健脾益气治肝癌;中药介入治肝癌;针灸与中药外敷治疗肝癌疼痛乳腺癌1,乳腺癌是我国女性最常见的癌症之一2,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提出情志所伤为主要病因,与肝脾心三脏关系最为密切,“忧思伤肝,思虑伤脾,积想在心,所愿不得志,致经络痞涩,聚结成核。”并对其临床特点做了形象而详尽的描述:“初如豆大,渐若棋子,半年一年,二载三载,不痛不痒,渐渐而大,始生疼痛,痛则无解,日后肿如堆粟,或如覆碗,色紫气秽,渐渐溃烂,深者如岩穴,凸者如泛莲,疼痛连心,出血则臭,其时五脏俱衰,四大不救,名曰乳岩。”3,病因病机:一,正虚邪犯;二,情志内伤;三,饮食失宜;四,冲任失调。中医认为,“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任之脉起于气街(胞内),与胃经相连,循经上入乳房,隶属于肝肾,其功能与经孕产乳有关。4,临床表现:早期多无明显自觉症状,常常是无意中发现患乳内有单发的小肿块,坚硬如石,凹凸不平,与周围分界不清,不红,不热,不痛。5,影像摄片:乳房钼靶摄片可见块影,呈分叶状,密度高,边缘呈毛刺状,常见细小密集的钙化影,有时可见增粗的血管影。6,目前用于临床的激素受体有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检查(PR),此检查主要用于制定乳腺癌术后辅助治疗方案及预后。7,临床分型:1,肝郁气滞型主证:乳房结块,皮色不变,两胁胀痛,或经前乳房作胀,经来不畅,郁闷寡言,心烦易怒,口苦咽干,舌苔薄白或微黄,或舌边瘀点,脉弦或弦滑。治法:疏肝理气,化痰散结。方药:逍遥散加减。2,冲任失调型主证:乳房内肿块,质地硬韧,粘连,表面不光滑,五心烦热,午后潮热,盗汗,口干,腰膝酸软,兼有月经不调,舌质红,苔少有裂纹,脉细或细数无力。治法:调理冲任,滋阴软坚。方药:知柏地黄丸加减。3热毒蕴结型。4气血两虚型。胃癌胃癌是指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其发病部位包括贲门、胃体、幽门,其中好发于胃窦部。中医病名:胃反,反胃,翻胃,噎膈,积聚,伏梁,胃脘痛。病因病机: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失调,正气不足。气滞血瘀,痰湿内阻,是本病的主要病理特点。诊断要点:1。临床表现:先有胃脘痛,吞算,嘈杂,食欲不振;然后出现脘腹痞胀加剧,进食后尤甚,饮食不下,停积于胃脘,终至上逆而呕,呕吐特点为朝食暮吐,呕吐完谷,或伴痰涎血丝,重者可呕血,便血,胃痛渐增,上腹抠及包块,日渐消瘦,面色萎黄,倦怠乏力;末期脘腹肿大,震摇腹部,闻漉漉水声。2。影像学检查:X线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是诊断胃癌的重要手段之一。胃镜检查对胃癌的诊断有很重要的意义。可以发现早期胃癌,鉴别恶性溃疡。B超可以观察胃癌发生的部位、生长方式、浸润深度。3.。病理检查:胃镜下不同部位定点活检,手术中冰冻切片,转移的浅表淋巴结活检4.。肿瘤标志物检测:CEA,CA199等鉴别诊断:胃溃疡,胃息肉,胃平滑肌瘤,原发胃恶性淋巴瘤辨证论治:辨标本虚实、辨缓急。肝胃不和型:胃脘胀满或疼痛,串及两胁,嗳气陈腐或呃逆,纳少或呕吐反胃,舌红苔薄黄,脉弦。治法:疏肝和胃,降逆止痛:柴胡疏肝散合旋覆代赭汤加减。痰湿结聚型:脘腹满痛,食欲不振,腹部作胀,吞咽困难,泛吐黏痰,呕吐宿食,大便溏薄,苔白腻,脉弦滑。治法:理气化痰,软坚散结:导痰汤加减。气滞血瘀型:胃脘刺痛拒按,痛有定处,或可抠及肿块,腹满不欲食,呕吐宿食,或如赤豆汁,或见黑便如柏油状,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苔薄白,脉细涩。治法:活血化瘀,理气止痛,膈下逐瘀汤加减。脾肾两虚型:胃脘隐痛,喜温喜按,朝食暮吐,呕吐完谷,泛吐清水,面色萎黄,大便溏薄,神疲肢冷,舌质淡,舌边齿印,苔薄白,脉沉缓或细弱。治法:温中散寒,健脾暖胃:理中丸合六君子汤加减。鼻咽癌鼻咽癌是原发于鼻咽粘膜被覆上皮的恶性肿瘤。早期症状,鼻塞,涕血,耳鸣或头痛,晚期常有颈淋巴结肿大及脏器转移。中医病名:控脑砂,失荣病因病机:热毒犯肺、肝胆火毒、痰湿内阻、正气虚弱诊断要点:1.临床表现:涕血或鼻衄、鼻塞、耳鸣、听力减退及头痛等。往往在短期内直接侵犯颅内或者出现颈部转移,甚至远处转移。2.鼻咽镜检查:鼻咽镜检查是诊断鼻咽癌重要的常用方法。在鼻咽腔顶部或侧壁课间局部增生性结节或局部充血、糜烂以至溃疡、出血、粗糙等,可取活检。3.实验室检查:EB病毒血清学检查。
本文标题:中医肿瘤学复习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842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