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中国传统史学教学辅导二
中国传统史学教学辅导二:中国传统史学的特质与优良传统㈠中国传统史学的特质中国传统史学的特质主要表现为:历代统治者皆重视史书的编撰,史官建置沿革自成体系,官修史书是传统史籍的主流,私人编撰史籍之风绵延不绝;史学家辈出,史籍体裁多样,史料内容丰富,在世界上首屈一指;史学理论先进。㈠历代统治者重视史学总结前代的统治经验教训,以古鉴今,加强文化思想控制,改善、巩固自己的统治,是史籍编撰的主旨。中国历代统治者重视史学,首先表现在重视史书的编撰,其次表现在重视史学家对于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这是由于史书的性质所决定的。史书的基本内容是对历史事件或历史过程所作的全面记载以及撰史者对之评判、解释、说明,其目的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巩固当时王朝的统治服务。在我国历史上,从奴隶社会开始,统治者就非常重视史学,朝廷中设立了史官,专掌记载历史,当时史官的地位很高。进入封建社会,特别是秦汉大一统封建王朝建立之后,由于巩固统治的需要,统治者加强了对文化思想的统治。销毁或者篡改史书记载,打击与本朝政见不合的撰史者和文人,对史书的编撰权严加控制,其措施即禁止私撰史书,开创并逐步完善官修史书制度。官修史书制度从东汉朝廷编撰本朝史《东观汉纪》开始,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官修与私修的并行,至隋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禁止私撰史书。唐代政府设立史馆,负责编修前代史和本朝国史,并由重臣或宰相监修,正式确立了史馆修史的制度,政府对史籍编撰工作的控制大为加强,从此官修史书成为我国古代史书的主体。该制度对中国传统史学的发展,史籍数量迅速增加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官修史书的有关内容取舍必须符合统治者的需要,对历史人物及事件的评价也必须体现统治者的意图,史书的编撰实际就是当时实施统治的重要内容,因此,其思想性受到了很大局限。特别是有的王朝对撰史者及有关文士的打击镇压,如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清代的“文字狱”等及编纂《四库全书》时对不利于请代统治史籍的禁毁,从另一方面证明了统治者对史学严密控制的消极性。㈡私撰史籍之风绵延不绝中国的西周时期是“学在官府”,不许办私学,因此史籍编撰只能是官府承担,不准私撰史籍。春秋时期,孔子收徒讲学,开创私学,又整理鲁国的史书,编撰成《春秋》一书,开私撰史籍之始。至战国、西汉、魏晋南北朝以及唐、宋、明、清各代,私撰史籍逐渐形成一种社会风气,虽然也有东汉、隋、清等时期对私人修史的限制,但是总的来看,私撰史籍并没有被人为杜绝,仅仅是遭遇挫折后的曲折发展而已。而在较长的历史时期之内,私撰史籍层出不穷,私人撰史风气甚盛,著名史学家参与其事者司空见惯。中国传统史学的名著及在史书体裁、内容记载方面有开创之功的史书,几乎全是私撰的。例如开创编年体史书体裁的《春秋》、《左传》,开创纪传体史书体裁的《史记》、《汉书》,开创典章制度史的《通典》,以及纪事本末体、纲目体、学案体、方志学以及史学评论等史书体裁的史籍,还有《资治通鉴》、《三国志》、《后汉书》、《南史》、《北史》、《新五代史》等正史和编年体名著,都是私撰史书。这些史书的编撰者孔子、司马迁、班固、陈寿、范晔、杜佑、刘知几、司马光、袁枢、黄宗羲、章学诚,都是对我国传统史学做出巨大贡献的著名史学家。私撰史籍与官修史书相较,具有突出的特点,如选择史料比较全面,受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影响较小,对历史上的事件和人物的评价比较中肯,史料的可信度较高等等,总的来说,中国传统史学的精华部分,多半保留在私撰史籍之中。㈢史籍体裁多样,史料内容丰富中国传统史籍体裁的多样,在世界各国可谓独树一帜。这些史籍体裁的基本分类有:纪传体、编年体,这是最基本最主要的史籍体裁;还有典志体(又称为政书)、纪事本末体、杂史、学案体、史评和史论、地理书、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辑佚、目录等。下面择其要者略作介绍。1、编年体⑴编年体的创立。在奴隶社会,人们的活动范围较狭,又为书写条件所限制,所以史书不出于记事和记言两种基本形式,当封建社会逐渐代替奴隶社会的时候,人们的活动性质和范围都大为扩展复杂,书写条件也较为便利了,于是记事和记言两种史书的内容互相渗透、互相结合,因而产生了正式体裁的史书。这种体裁按照时间顺序叙事为原则,但不是机械的按照年时月日只作简略的记事,而是以年和月为纲,既记事,又记言,更可以追叙往事,附叙后事,并有当事人或后人对某一事件或人物所作的评论,因而对于史事有比较完整的叙述。这种按照年时月日时间顺序编排史事的史书体裁,称为编年体。它的萌芽形式是标时记事,这种记事方法在甲骨文中已经使用。西周时期的铜器铭文,有的不标时间,有的标有日月,有的年月日俱全,而且将记时部分完整地放在记事文字之前,与《春秋》的记时方法相似。根据《史记》对周代王室与各诸侯国世系纪年的记载情况来看,从西周末年开始,基本已经有了连续不断的按年记事的历史记载,如晋史《乘》、郑史《志》、楚史《梼杌》、鲁史《春秋》等,都是史官按年代顺序记载的各诸侯国的历史。史官按年代顺序记载史事形成的档案材料,加以整理编订,就成为早期的编年体史书。我国现存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孔子整理编订而成的鲁国历史《春秋》。《左传》是继《春秋》之后的又一部春秋时期的编年史,相传为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秋明编撰,记事时间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年),与《春秋》相同,下至晋国韩、赵、魏三家灭智氏(前453年)。不仅记载了鲁国的史事,还较详细地记载了同时期其它诸侯国的史事。从《左传》的编纂方法来看,这时编年体已经完善。编年体是先秦史籍体裁的的主流。⑵编年体的发展。西汉时司马迁撰《史记》,创立纪传体通史,东汉班固的《汉书》创纪传体断代史,打破了先秦时期编年体独盛史坛的局面,从此编年、纪传二体并行于世。东汉末年,荀悦用编年体撰成《汉纪》,记西汉一代历史,体例严整,文字简练,开创了编年体的断代史。从两汉到南北朝时期的各朝国史,大都兼有二体。南朝梁阮孝绪的《七录》,在国史类就录有编年、纪传二体史书。《隋书·经籍志》将《七录》的国史类分为“正史”与“古史”两类,正史类著录纪传体史书,古史类著录编年体史书,扬纪传而抑编年。至唐代刘知几的《史通·古今正史篇》中,虽然将纪传与编年二体并叙,但是扬纪传而抑编年的倾向已很明显。从此之后,“正史”的地位被纪传体垄断,居于各史籍体裁之首,编年体屈居次位。从汉至唐,编年体的地位变化,一方面是因为纪传体的创立和迅速发展,同时也因为该时期编年体史籍相对贫乏,没有形成延续该段历史的史籍名著,所以该时期是编年体的中衰时期。编年体的飞跃发展,源之于北宋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这一编年体巨著的撰成,使编年史的编撰出现了一个高潮。自宋代以来,代有续作,使编年体也形成了一个从上古传说时代直到清代世代相传的庞大的史书体系。⑶编年体发展过程中的分支:起居注,实录,纲目。①起居注。起居注是我国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皇帝的编年言行录。该制度由来已久,“起居注”的称谓开始于汉代,据《隋书·经籍志》所载“汉武帝有《禁中起居注》,后汉明德马后撰《明帝起居注》。然则汉时起居,似在宫中,为女史之职”。南北朝时期,开始设置专职史官修撰起居注,起居注开始发展成重要的史书体裁之一。《隋书·经籍志》所著录的起居注有44部,可惜皆已忘佚。唐宋时期,政府非常重视起居注的编撰,修撰制度逐渐完善。唐宋两代所修起居注留存至今的,只有唐初温大雅所撰的《大唐创业起居注》三卷和南宋周密修撰的《乾淳起居注》一卷,其它皆亡佚。《大唐创业起居注》较真实地记载了唐高祖李渊从太原起兵灭隋建立唐王朝的过程,与新旧《唐书》及《资治通鉴》的记载多有不同,可见起居注的史料价值确实值得重视。从元代至清代,虽然也有史官主修起居注,但是政府对其重视已远不如唐宋时期。②实录。实录是以皇帝为中心,记载一个皇帝统治时期的史事的编年体史料长编。“实录”一词最早见于西汉末年扬雄的《法言·重黎》,当时其称司马迁的史学著作为“实录”最初是指符合实际的记载。最早用“实录”作为书名,见于东晋末年和刘宋时期的的敦煌人刘昞所撰的《敦煌实录》二十卷,该书已佚,体例、内容都不得而知,刘知几《史通·杂述》将其视同地志性质的郡书,与唐宋时期的编年体“实录”不同。真正意义上的“实录”开始于南朝梁代,据《隋书·经籍志》史部类史类著录,周兴嗣撰《梁皇帝实录》三卷,记载梁武帝事,谢吴撰《梁皇帝实录》五卷,记梁元帝事,上述两书皆亡佚。唐代设馆修史,修撰每个皇帝的“实录”。“实录”的材料来源主要是“起居注”、“时政记”、“日历”和各部门报送史馆的档案材料,较为丰富。宋承唐制,并且设立了起居院、日历所、实录院等专门机构,分别负责修撰“起居注”、“时政记”、“日历”和“实录”,政府的重视程度和所修“实录”的数量都超过了唐代。唐宋以后,历代都为每个皇帝修纂“实录”,使“实录”体成为史书的一个重要部类。“实录”的卷帙庞大,包罗宏富。由于都是官修,又是当代人编纂当代事,忌讳很多,致使一些史实失真,或者被删削。但是由于其所载多是第一手资料,内容极为丰富,所以史料价值很高,是历代修史的重要依据。唐宋以后的“实录”,只有明清两代的各朝实录至今保存完好,“唐实录”仅存韩愈所修的《顺宗实录》五卷,“宋实录”仅存《太宗实录》二十卷残本。③纲目。纲目体是南宋朱熹编撰《资治通鉴纲目》一书创立的。《资治通鉴纲目》是《通鉴》的简编本,它仿效《春秋》与《左传》,创立“纲”与“目”,根据史事发生的时间顺序编排内容时,每叙一事,首先标列提要,用大字书写,顶格编排,叫做“纲”;然后叙述具体内容,用小字分注,低格编排,叫做“目”,“目”是对“纲”的具体叙述,这种体裁称为纲目体。这种体裁是一种简化了的编年体,简明扼要,便于初学,利于普及,为不少史家编撰通俗史书所效法。自纲目体创立之后,该体史书从上古直到清末,通贯古今,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史书体系。由于朱熹仿效《春秋》笔法,借以宣扬封建正统观念和伦理名教,使纲目体史书倍受封建统治阶级的推崇和重视,获得了迅速发展,同时也使该类史书的史料价值受到严重的影响。2、纪传体⑴纪传体的创立与体例纪传体创始于司马迁的《史记》。在司马迁之前,先秦史籍在编纂方法上已出现了若干体例,司马迁综合各种体例,集于一书,创造了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史书《史记》。该书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个部分。“本纪”是帝王的传记,按年月顺序,记载帝王的政绩言行,兼及当代的重大事件,属于编年体。“表”是大事记,用表格形式,按时间顺序,提纲挈领地谱列史事。“书”是各种典章制度的专史,记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天文、地理等各方面的制度沿革或发展情况。“世家”是重要诸侯的传记。“列传”主要是人物传记,也有少数列传记载的是我国少数民族的历史以及当时与我国有交往的国家的历史。列传记事有单传(即一人一传)、合传(即二人以上的各自传记编在同一篇列传里)、附传(即一人的传记后面附载他人事迹或传记,前者与后者有主次之分,被附载者称为附传)、类传(即同类人物的各自传记编在同一篇列传中,标以与其类相应的传名)。此外,在每篇本纪、书、世家、列传的最后,都有一段评论文字,发表史家对本篇记述的历史人物与事件的意见,借以表达作者的政治观点和史学思想。这种史书体裁以纪、传为主体,表、书为辅助,既各有分工,又互相配合,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后人称为纪传体。《史记》记载从传说人物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约三千年的历史,是一部纪传体的通史。东汉时班固编纂《汉书》,沿袭《史记》体例,但改“书”为“志”,将“世家”并入“列传”,分为纪、表、志、传四个部分,记载西汉一代历史,创立纪传体断代史。纪传体发展很快,被统治者定为“正史”。此后历代史学家仿效该体例撰著了大量史书,其中多数为官修,形成一个贯通古今的庞大的纪传体史籍体系。⑵纪传体的长处与缺点纪传体的创制,是我国史书编撰方法上的突出成就,成为后世封建史学史书体例的主流。这种史书体例以帝王为中心记载一代历史,适应了封建社会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有利于巩固和加强君主的独尊地位,同时又纪录了丰富的史事,这是其显著长处。因此,自其创制之后,就为历代统治阶级所推崇,成为后世史家修撰官定正史的唯一模式。纪传体的缺点,就是将一件史实,割裂成许多碎片,分载
本文标题:中国传统史学教学辅导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851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