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其它综合 > 不同程度烧伤病人治疗综合分析
不同程度烧烫伤小儿治疗综合分析外二科焦振东【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程度烧烫伤小儿的综合治疗及愈合。方法:通过对近3年来烧烫伤患儿的治疗及一例特重度烧伤病人综合治疗的经验总结,分析不同程度烧伤病人的治疗方案及愈合。结果:不同程度的烧伤换药是一种治疗技术,不是简单的换药,需要专业人员操作,才会达到理想的临床疗效。【关键词】湿润烧伤膏无菌换药并发症铜绿假单胞菌大肠杆菌瘢痕烧烫伤是常见的损伤,致病源可以为火焰、电、光、热水、热气、热油、热的金属(如:铁水、钢水等)或强酸、强硷等化学物质所造成的损伤。患者从“浴火重生”后得到生存,则在身体上遗留下可憎的印记——疤痕。它影响人们身体的整体形象,甚至造成功能障碍导致劳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部分丧失。使患者的思想、精神、心理上产生严重的负担和巨大的压力。烧烫伤通常分为(Ⅰ°Ⅱ°Ⅲ°)三度1、Ⅰ°致病源从毁损及表皮或角质层。表现为皮肤产生红斑,有剧疼,触之感觉过敏,稍一触碰痛感剧烈。一周内可痊愈。这种烫伤可不留疤痕。2、Ⅱ°致病源毁损及真皮一部分或大部分。创面出现大小不一的水泡,皮肤苍白。如只残留皮肤深部的毛囊和汗腺者。为二度烧烫伤,需30天左右才能痊愈。这种烧烫伤痊愈后可遗留疤痕。3、Ⅲ°致病源全毁或累及深部组织。皮肤呈皮革样,色白或炭化。创面干燥,有树枝状栓塞的静脉网。神经末稍多已破坏,痛疼反而不明显。Ⅲ°烧烫伤愈合后会留有疤痕,萎缩,甚至导致畸型形成,如在关节部位,便可造成功能障碍。如果被强酸、强硷灼伤,创面有继续扩大之趋势。必须用清水彻底洗涤,在清除坏死组织的同时,不要姑息切除过多,可能化学性侵蚀还会继续存在,会破坏更深层的组织。这种灼伤后,易形成增殖样疤痕。这种疤痕可能会奇痒无比,痛疼不适,烦燥不安,令患者非常痛苦。治疗分析:1、Ⅰ度创面因皮肤无破损,不存在感染几率,用湿润烧伤膏涂于创面,厚度1mm,持续灯烤或用烧伤治疗仪吹干。1周左右可完全愈合。2、Ⅱ度烫伤由于小儿的自制力、反应力、协调性、对各种危险的预见性差,致使生活中小儿的烧伤烫伤的发生率较高,占住院烧伤病人的)20%,是不应忽视的易致伤人群[’]。加上小儿皮肤娇嫩,角质层薄,真皮薄,附件少,治疗不当极易使创面加深。若实施及时、正确的治疗,创面愈合速度比成人相对快。尤其小儿对疼痛极为敏感,故在治疗中应采用刺激小、愈合快、瘢痕发生率低的治疗方法。为了寻求治疗小儿深度烧伤创面的最佳方式。我们在不同时期,分别采用烧伤湿性治疗技术和烧伤传统“干燥疗法”,治疗小儿深!度和浅度(皮下脂肪层存活)烧伤创面,其中采用烧伤湿性技术治疗组获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深Ⅱ度小儿烧伤患者30例,烫伤后急诊入院,清创后创面湿润,基底部红白相间,早期经抗感染,创面换药治疗,均未发生感染。如治疗不当,因小儿免疫力低下,容易导致创面感染,2天后渐出现发热,38-39度以上,创面污浊或呈硬痂皮状、痂下有脓性分泌物,创周红肿,创面细菌培养有铜绿假单胞菌感染3例,大肠杆菌感染1例。由基层医师或患者自行治疗后出现创面感染。休克期,早期的液体复苏,可明显减少创面感染几率,补液量参考全国烧伤会议所提出的补液公式,密切观察患儿各项生命体征及尿量,调整补液量及补液速度,给予液体复苏,纠正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注意保暖,维持气道通畅,给氧。抗生素的应用情况基本一致。创面处理:组对于创面污染较轻者,将湿润烧伤膏直接涂在创面上,污染较严重的创面,用新洁尔灭和生理盐水稍做清洗后涂药,涂药厚度为1mm,采用暴露或半暴露疗法,治疗过程中若有溶痂,则清除液化的痂皮,三周后不能愈合者采用削痂植皮,疗效评定标准:止痛效果观察:治疗过程中,患儿安静、不哭或哭声小、换药合作或换药后安静入睡为不痛;若患儿哭闹、躁动、换药不配合为疼痛。瘢痕增生的观察时间为创面愈合后的1个月、2个月、3个月。3.、Ⅲ度创面感染后出现创面加深、腐烂,液化布满脓性分泌物,痂下积脓,大片坏死组织脱落。细菌培养阴沟肠杆菌,表皮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感染。这种损伤可深达真皮下组织层,甚至肌肉,骨骼造成组织的缺损。这时待创面清理后,肉芽组织新鲜、红润、健康。需要进行大块的带蒂血管皮瓣移植,方能覆盖创面。皮瓣成活率高,也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对于Ⅲ度创面用耕耘刀进行耕耘处理,休克期过后,采用切(削)痂植皮(大面积者采用分批分次手术)修复创面。溶痂期为伤后2周,为感染高峰期,多伴痂下积脓,每天换药2-4次,以后每日2次,对于超过1月没有皮岛生长,不能愈合的较大范围的创面进行植皮修复创面,在整个创面处理过程中,坚持“三不损伤原则———不疼痛、不出血、不损伤”和“三不存留原则———不存留坏死组织、不存留分泌物、不存留过多药液”。小结无论以上哪种烧烫伤或灼伤的早期创面,都要预防和控制细菌和微生物的感染,如感染化脓,即使的损伤也会遗留下色素沉着斑或疤痕。如感染进一步恶化出现并发症甚至导致患儿死亡。参考文献[1]曾彪,姚世红145-6745-8治疗新生儿烧伤临床体会。中国烧伤创疡杂志,2010,4:11-14.[2]陈侠英,李云,胡德林等1新生儿烧伤临床治疗体会。中国烧伤创疡杂志,2006,2:81:84
本文标题:不同程度烧伤病人治疗综合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856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