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本章通过考察每个时期各个历史阶段统一战线的任务、目标、形式和党的统一战线理论、方针、政策形成发展的过程,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历史发展的规律。第一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1921-1949年)一、革命统一战线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统一战线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之一,它所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概括地说,就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1由中国社会性质所决定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必然要求各革命阶级建立统一战线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了社会的主要矛盾。因此,反帝反封建便成为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可是,要完成这两项任务并非易事,其主要原因是敌人的强大。首先,敌人是多方面的。不仅有经济力量、军事力量和政治组织力量占相对优势的各帝国主义列强,而且有受外国列强支持的国内封建势力,还有一个由内外敌人所培植的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其次,敌人中有复杂的联盟关系。各国列强为着共同的利益,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暂时联合,向革命力量进攻;某一列强和受它支持的一派封建军阀或买办阶级相互勾结,共同对付革命力量;各派军阀也可以随其主子的驱使而采取某些统一行动。所以,无产阶级要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不能孤军作战,必须联合各革命阶级,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进行长期艰苦的斗争,方能取得革命的胜利。2近代中国社会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有可能建立统一战线帝国主义对中华民族的民族压迫和封建、官僚买办阶级对人民大众的阶级压迫,造成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广泛的社会基础,中国革命完全有可能建立统一战线。(1)工人阶级。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身受三大敌人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因而有着强烈的争取民族独立和阶级解放的愿望。而且,他们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公而忘私,富有远见,能在长期的斗争中把一切可以争取的力量团结到自己的周围,成为统一战线中的中坚力量。(2)农民阶级。它们占了全国人口的80%左右,是三大敌人压迫、剥削的主要对象,是革命的主力军,是工人阶级最好的同盟军,是统一战线的主要社会基础。(3)城市小资产阶级。这一阶级包括大多数的知识分子、小商人、手工业者和自由职业者。他们也遭受民族压迫和阶级剥削,经常处于失业和破产的威胁之下,迫切要求改变现状,有革命的愿望。特别是其中的大多数知识分子、青年学生,往往在革命中起着先锋和桥梁的作用,是一股重要的革命力量。(4)民族资产阶级。这是一个复杂的具有两面性的阶级。他们一方面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和束缚,因而具有一定的革命性;另一方面,他们又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具有妥协性。但是,从主要方面看,这一阶级是在内外敌人的排挤和压迫下生存的,是作为他们的对立面而发展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成为无产阶级的盟友。还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国家,在内政外交上同时受各国列强的间接控制,这与受一个宗主国直接控制是不同的。因此,当某一个列强要把中国变成它的独占殖民地时,就不仅侵害了全体中国人民的利益,而且也损害了其他列强的在华利益。在这种特定的历史时期,不但工农、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能参加到民族革命的阵营中来,而且历来是革命对象的封建、买办阶级中的某个集团或阶层,也可能被吸纳到反帝的统一战线中来。3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还决定了工人阶级必定要充当革命统一战线的领导力量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国人民为了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争取民族解放和人民民主,进行了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的英勇斗争,诸如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这些革命斗争对拯救中华民族、推动中国历史向前发展,都起过或大或小的作用。但是它们都程度不同地先后失败了。沉痛的历史教训告诫后人,无论是农民阶级还是民族资产阶级,虽然可以成为革命的主力军和积极的参加者或追随者,但由于其自身的各种弱点,都无法独立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重任。中国工人阶级同各国无产阶级一样,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与最先进的生产方式相联系,富有组织性和纪律性,是中国历史上最进步、最有远大前途的阶级。此外,由于这一阶级成长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身受帝国主义、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的三重压迫,生活极端贫困,这就决定了它革命的坚定性和彻底性。又因为中国近代工业布局不平衡,产业工人的分布相当集中,绝大部分聚集在沿海各省和水陆交通沿线的少数大城市和大型企业中,这就有利于工人阶级的组织和团结,便于形成强大的战斗力。另外,这一阶级大多数出身于破产的农民,与农民阶级有天然的联系,便于发动和组织农民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无产阶级的这些特点,必然使它成为近代中国一个特别能战斗的最革命的阶级,并且能够充当统一战线的领导力量。总之,中国社会的性质,由它所决定的革命任务以及阶级力量的对比状况,是革命统一战线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统一战线(1921-1927年)根据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以及共产国际、列宁的指示,党的三大制定了国共合作的政策。以国民党一大为标志,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从而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国民革命的高潮。但后期,由于国民党的新右派--蒋介石、汪精卫集团先后背叛革命,再加上共产党内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领导,终于导致了统一战线的破裂和大革命的失败。1中共关于国共合作统一战线政策的制定中国的统一战线史,可以追溯到1919年的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统一战线的伟大预演。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当时,年轻的党还不懂得建立统一战线的必要性,以为党的工作只是从事工人运动。促使中共认识到要实行统一战线,与国民党搞合作,有以下三方面的因素:一是共产国际和列宁的指示。列宁在《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中,指出了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里,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首先要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不仅要与农民结成同盟,而且要与资产阶级民主派联合,并在联合中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二是九国华盛顿会议制定了对中国实行门户开放、共同统治的政策。尔后,在各个帝国主义操纵下,中国各派军阀之间频繁地爆发大规模的内战,政局陷入极度混乱之中。这一事实也使党开始认识到,中国革命的首要任务是反帝反封建,而不是反对一般的资本主义。三是二七惨案的发生,严酷的现实告诫全党,工人阶级不能孤军奋战,必须联合各种民主力量,结成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在以上三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下,中共对建立统一战线必要性的认识有了根本的改变。1922年7月,中共在上海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并决定要同国民党搞党外合作。1923年6月,中共在广州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三大正确估计了孙中山的革命立场和国民党改组的可能性,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用党内合作的形式实现国共合作。认为这种合作将有利于加速中国革命步伐,推动革命向前发展。大会还明确规定,在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时,党必须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党关于国共合作的方针、政策就这样确定了下来。2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1922年9月,孙中山冲破各种阻力,在上海召集国民党各省负责人开会,商讨党的改组问题。1923年元旦,发表了《中国国民党宣言》,着重指出三民主义的现行计划和政策,成为国民党改组的前奏。另外,孙中山与苏联政府代表越飞发表了《孙文越飞宣言》,进一步表明他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坚定决心。1924年1月,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通过的《宣言》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在民族主义中突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民权主义中强调民权应为一般平民所共有;民生主义则以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为两大原则。会后不久,孙中山又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号。大会事实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这样,新三民主义就成了国民党一大的政治纲领,它同中共在民主革命阶段政治纲领的若干基本原则是一致的,因而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共同纲领。大会选出了包括李大钊等共产党人在内的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会后,全国大部分地区也都逐步以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为骨干,改组或建立了国民党各级党部。至此,国民党已转变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联盟。国民党一大的成功,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基本形式的各革命阶级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3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破裂然而,随着革命运动的深入发展,统一战线内部却出现了分化和斗争。在国共合作之初,在是否容纳共产党问题上,国民党内部就存在左、中、右三派的分歧。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后,这种分歧便立即分开化了。同年6月和11月,国民党内出现了戴季陶主义、西山会议派,公然反对共产党与三大政策,破坏革命统一战线。更为严重的是,打着革命旗号、实质内藏杀机的蒋介石获取了重大权力。1926年3月2(J日,蒋介石制造了中山舰事件,监禁并软禁共产党人,解除省港罢工委员会工纠队的武装。同年5月,又提出并实行整理党务案。这就日益暴露出新右派要排挤共产党、出卖工农的野心,统一战线隐伏着极大的分裂危机。针对国民党内新老右派的这种反共行径,中共在理论上作了一些必要的反击。1925年12月,毛泽东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强调分清敌友是革命的首要问题,提醒革命人民,要警惕资产阶级右翼可能背叛革命。蔡和森、瞿秋白、邓中夏等共产党领导人也撰文批驳戴季陶等人的反共谬论。这在一定范围内抑制住了右派的反共声浪。毛泽东、周恩来、陈延年等,还主张对蒋介石的阴谋活动予以必要的反击。而党的总书记陈独秀和苏联顾问鲍罗廷等却对蒋的反共行径主张妥协退让,惟恐进行斗争会导致国共关系的破裂。这种妥协、退让的做法,不仅于事无补,反而更壮了右派分子的胆,使事态朝着日益严重的方向发展。北伐战争开始后,蒋介石进驻南昌,先是挑起迁都之争,继而在南昌发表演讲,公开反共。4月初,他勾结帝国主义,纠集地主、买办大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决定用暴力实行所谓的清党,遂于4月12日,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公然背叛革命。4月15日,广州也发生了反革命政变。7月15日,汪精卫控制的武汉国民党也公开宣布分共,叛卖革命。席卷大半个中国的国民革命终于失败,革命的统一战线随之破裂。1925年1月,中共召开的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总结了与国民党合作的历史经验。明确指出无产阶级要争取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强调和农民结成联盟的重要性。当时,中共一些著名活动家对统一战线发表了许多论述。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周恩来在《现实政治斗争中之我们》等著作中,论证了各革命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地位和关系,无产阶级要争取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及坚持独立自主等问题。这些论述为党的统一战线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始基。由于党还处在幼年时期,对于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特别是其妥协性和其右翼叛变革命的可能性缺乏认识和警惕,党的主要领导人又拱手让出党对统一战线和武装力量的领导权,解除了工农革命武装,在强大敌人袭击下,未能组织有效的抵抗,使革命遭受严重损失。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统一战线(1927-1937)1大革命失败后的统一战线工作(1)中共召开八七会议、建立工农民主统一战线。1927年8月7日,中共在汉口召集紧急会议。会议制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以周恩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先后领导了八一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随后退到农村,创建了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起反封建压迫、反国民党统治的工农民主统一战线。(2)团结国民党左派和爱国将领共同奋斗。蒋介石背叛革命、确立一党专政的反动统治后,国民党左派和中共一道,同他们展开了坚决的斗争。1932年12月,宋庆龄等成立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同盟坚持为释放国内政治犯和废除拘禁杀戮而奋斗。当时的政治犯大多数是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这样,同盟就与共产党站在了一起。中共积极团结国民党爱国将领。1931年11月,中共北方特科派出的共产党员与冯玉祥将军取得了联系,大力支持和帮助冯玉祥、吉鸿昌等建立和发展抗日同盟军。1933年5月,察哈
本文标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857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