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大连盼达汉语学校中国古人怎样学语文刘颂浩(本文收入张英主编《中国语言文化讲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严格地说,语文学习,或者语文教育,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语言,一是文字(和文学)。这两方面都有很多东西可讲,我们今天只讲语言。容易理解,古人在开始接受学校教育之前,已经学会了说话,所以,学校教育主要是阅读和写作方面的学习和训练。这一点,古今中外都是一致的。选择这个题目,主要有三个原因。一、能从学习方法上给我们以启发。对于大家来说,汉语是第二语言或者外语。对于中国古人来说,汉语则是他们的母语。当然,现代中国人的母语也是汉语!不管是哪种汉语学习,都需要了解汉语的特点,并且根据这些特点采用相应的学习方法。古人学语文的经验可以帮助我们认识汉语的特点,古人采用的一些学习方法也有学习的价值。二、能加深我们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古代流行的语文教材,都含有相当多的文化内容。语文教材中的文化思想,是要传授给儿童的,因此,最能代表中国的传统思想。通过对古代语文教材的介绍,大家可以从一个侧面加深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三、能学到一些有用的语言知识。在下面的介绍中,我们会选择一些在古代语文教材中出现、并且在现代汉语中还经常使用的成语、俗语等进行说明。在进入正题之前,需要首先解释一个词“蒙”。“蒙”意思是“蒙昧”,即“没有文化、不懂事理”(没有接受教育的孩子正是如此)。因此,古人把“教给初学的人最基本的知识”称为“启蒙”。相应地,孩子们需要学习的知识就是“蒙学”,接受启蒙教育的孩子就是“蒙童”,他们的老师就是“蒙师”。在现代汉语口语中,“蒙师”常常说成“启蒙老师”。一个人,特别是取得了一定成就的人,提到自己的启蒙老师时,往往会特别感动。一、概述传统的语文教育包括三个阶段:一、启蒙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目的是“识字”。不言而喻,字在汉语阅读中的地位至关重要。认识多少汉字,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如果一个人大连盼达汉语学校说“我不识字”,就等于说“我没有文化”。识字教育之外,启蒙阶段还要对儿童进行初步的思想教育。二、读写基础训练阶段。三、进一步的阅读训练和作文训练。我们今天主要介绍启蒙阶段的一些情况。教学需要课本,古人也不例外。现在保存完整的最早的蒙学课本是春秋时期管仲的《弟子职》和西汉时期的《急就篇》。梁武帝大同(535-543)期间,周兴嗣编成了《千字文》,这本书一直使用到清朝末年,流行了将近1400年,影响巨大。到了宋朝,出现了《三字经》和《百家姓》。这两本书和《千字文》一起,形成了一套识字教材,一般称为“三、百、千”。宋朝还产生了重要的初步阅读教材,诗歌读本《千家诗》以及故事书《书言故事》和《日记故事》,另外还有一些历史知识教材。作文训练的基本方法和教材也在宋朝产生。宋朝以后的蒙学,出现了一些新的课本,但基本格局没有很大的变化。汉语的特点对蒙学书籍的编写有很大影响。汉语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词的形状不会变化。讲述过去的事情也好,现在和将来的事情也好,动词的形状都一样;单数也好,复数也好,名词的形状都一样。此外,汉字是方块字,不同的字大小相同。也就是说,不管笔画多还是少,结构复杂还是简单,不同的字占用的空间都一样。对于古代汉语来说,另外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词以单音节为主,一个词一个音节。这些特点,使得在古代汉语里,很容易对偶押韵,很容易造成整齐的句子。“对偶”是说两个句子,或者句子的两个部分,结构一样,相应的词的词性也一样。比如“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以及“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等等。“押韵”是说句子的最后一个字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以便让句子听起来富有节奏,音韵优美。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岸”和“还”押韵。下面会看到,对偶押韵、句式整齐等特点,也非常明显地体现在蒙学书籍当中。二、识字课本识字课本有两类:一类是比较纯粹的阅读基础训练,需要学习的时间比较长。代表课文是《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人家,或者希望参加科举考试的人,一般会选择这类大连盼达汉语学校课本。另一类课本注重实用性,课文内容跟日常生活关系密切,需要学习的时间较短。为了实用目的而读书的人,一般选择这类课本。《三字经》的作者一般认为是南宋王应麟,通行的版本全书共1248字。主要内容包括:学习的重要性、伦理知识、基本名物、历史知识以及一些历史上勤学苦读的故事。特点是三字一句,两句一韵,容易背诵,非常适合儿童的特点。举例来说,《三字经》中有这样的话: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狗能在夜间替人看守家门,鸡能在早晨啼叫报时。人如果不用心学习,怎么能够称得上是一个人?蚕能够吐丝,蜂可以酿蜜,它们都有自己的价值。人要是不知道学习,就会连这些小动物也不如。)这样的话语很容易就让孩子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确实很有教育意义。再比如: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春夏秋冬,叫做“四时”。四时循环往复,无穷无尽。南北西东,叫做“四方”。四方各有所指,都和中央相对。)对孩子来说,这些都是应该知道的基本生活常识。《三字经》的开头几句话,差不多每个中国人都知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人刚生下来的时候,本性都是好的。虽然如此,但成长过程和学习环境却可能有很大差别。如果不进行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教育孩子的方法,最重要的是让他们能够专心一致。)《三字经》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非常大,后来的中国人很喜欢模仿《三字经》。本文的作者在为这次讲座写介绍时,就模仿《三字经》写了这样几句:大连盼达汉语学校星期三,晚七点;听讲座,到勺园。静下心,看古人;怎么样,学语文。不过,上边第二行写得很差,完全失去了《三字经》的韵味。在为外国人学汉语而编写的课文中,也有人模仿《三字经》。比如《初级汉语课文·阅读理解》中第十六课是“中国地理三字经”,有一段是这样写的:讲地势,东西异;西部高,东部低。东半部,多平原;西半部,多高山。还有人认为,如果用现代的“《三字经》”来教外国人学汉语,他们一定会学得更快更好。比如:一二三,三二一;来中国,坐飞机;干什么,学汉语。这样的说法你相信吗?《百家姓》是宋朝出现的另一本识字课本,共收有中国古代常见姓氏约500个。这本书的最开始几句是: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朱秦尤许,何吕施张。孔曹严华,金魏陶姜。“赵”在中国不算大姓,姓赵的人也没有姓张、李、王、刘的多。但因为当时的皇姓“赵”,所以《百家姓》的作者把“赵”放在第一位。金庸小说《天龙八部》当中写了一个人,他很喜欢自己的师妹,但师妹最后嫁给了别人。他又生气又伤心,连自己姓什么都忘了。没有姓、没有名怎么行?他倒有办法,一会儿说自己是“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一会儿说自己是“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他的名字的简称是“赵钱孙”。从内容上看,《千字文》和《三字经》很接近。相比而言,《千字文》的难度要高一些。比如,《千字文》的第一句谈论的是“天文”,对于孩子来说,不容易理解。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大连盼达汉语学校(天是黑色的,地是黄色的,辽阔宇宙无边无际。太阳有正有斜,月亮有圆有缺,无数星辰布满太空。)总的来说,“三、百、千”这一套蒙学书籍,全都使用韵语,易学易记。它们的总字数在2000个左右,适合初步识字的要求。每本书内容不多,可以很快学完。书中有一定的知识内容,但儿童能够接受。特别有意思的是《百家姓》这本书。它全是一些字的组合,没有任何意义。那么,这本书为什么同样广受欢迎呢?我的看法是,《百家姓》的成功说明,在学习认字的时候,语音的重要性可能超过意义。对于孩子来说,念和谐押韵的句子本身就是一种乐趣。比如有这样一首儿歌“玲珑塔”:玲珑塔,塔玲珑,玲珑宝塔十三层。塔前有座庙,庙内有老僧。老僧当方丈,徒弟有六名。一个叫青头愣,一个叫愣头青,一个是僧僧点,一个是点点僧,一个是奔葫芦把,一个是把葫芦奔。青头愣会打磬,愣头青会捧笙,僧僧点会吹管,点点僧会撞钟,奔葫芦把会说法,把葫芦奔会念经。除了语音和谐带来的乐趣之外,能把这样长的儿歌念下来,并且发音正确,对于训练儿童的语音能力、记忆能力、语感也都有好处。对于成人来说,可能已经过了做这些“语言游戏”的时候。但是,我想,《百家姓》还是能给我们启发的。当我们谈到语言学习要有趣味性时,需要认识到,趣味性可能有多种形式,内容有意思只是其中之一。当你觉得你用的课本内容没有意思时,也许在别的方面它还不错。三、思想教育课本大连盼达汉语学校经过“三、百、千”的训练,儿童大概认识了2000个左右的汉字。要想真正进行阅读,只知道这些汉字是不够的。所以,还要继续识字。中国古人在这个时候的做法是将识字教育和思想教育、知识教育结合起来。下面介绍一些重要的思想、知识教育课本。《弟子职》相传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管仲所写。主要内容是对学生的要求,基本上是四言。书中提到的要求当中,有这样一些:早晨要早起,给老师打好洗脸水,打扫干净教室。老师有事离开教室,学生要站立起来。要替老师把饭菜摆好,老师吃完后,要送上漱口水。老师吃完,学生才能吃。吃饭时,要依长幼排列座位。要替老师铺床等。这本书的目的是要把儿童培养成“小大人”。《弟子规》是清朝李毓秀所编。该书三字一句,也是对儿童的要求。具体内容则非常详尽,大到立身处世、孝敬父母,小到睡觉起床、走路转弯等。比如: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长者如果站着,幼童千万不能坐下。只有长者坐下之后,并且发话让幼童坐下,此时才可以坐下。在长辈面前说话,声音要低,但如果低到听不见,那也不合适。)惟德学,惟才艺,不如人,当自励。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在道德、学问、才能以及技艺方面,如果不如别人,就要自己鼓励自己。在衣服、饮食等方面,如果不如别人,就没有必要感到伤心。)专门教育女孩子的课本,也有很多,比如《女论语》、《改良女儿经》等等。下面是《改良女儿经》中的几句:公婆言,莫记恨。丈夫说,莫使性。(公公或者婆婆教训自己,不能记恨在心。丈夫指责自己,不能乱发脾气。)夫无嗣,劝娶妾。继宗祀,最为切。大连盼达汉语学校(丈夫没有儿子,就要劝他再娶一个小妾。继承宗族香火,这是最为重要的事。)《增广贤文》成书于明朝,在清朝流行甚广,有“读了《增广》会说话”的说法。收录了古代一些名人贤士的言论,也有不少日常生活经验总结。其中有不少句子一直流传到现在,比如: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知心朋友难得)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友情比钱财更重要)远水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邻人对我们非常重要)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与高人谈话收获巨大)月过十五光明少,人到中年万事休。(如果想做什么事,应该趁年轻时早点开始。)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时间无价)四、学习方法中国古人的学习方法相对来说非常简单,有人曾经概括为“读、背、打”。“读”是跟着老师朗读,“背”是蒙童自己背诵,“打”是说如果没有背会,老师就对蒙童进行体罚。体罚一般非常严重,而且经常是打蒙童的手心。因为手心处的伤痕没有办法隐藏,这等于老师向家长通报,说孩子上学不用心。在现代,体罚早已被废止,可以不去管它。“朗读”和“背诵”则一直是中国人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很多人还用这些方法来学习外语。问题是:这些方法好不好?对方法进行评价是很难的事情。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法不说,每种方法也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因此,这里的关键是要理解中国古人为什么要强调背诵。我的看法是,对于古代的蒙童来说,背诵确实是好方法。因为,第一、“三、百、千”之类的蒙学教材,文字优美,内容丰富,把这样的教材牢记在心,对今后的学习大有好处。第二,儿童记忆能力强,背诵起来并非难事。那么,背诵对现代人学外语也同样有用吗
本文标题:中国古人怎样学语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864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