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农业发展史专题)复习教案
1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史专题复习教案一【命题趋势和理念】二【知识梳理与整合】三【重难点探究】四【高考仿真体验】,如有时间还可将五【古今中外知识链接】首先让我们谈谈高考命题趋势和理念一【命题趋势和理念】随着课改的展开和深入,积极采纳新史观对史学进行研究已成为一种潮流,这对近年来文综高考产生了重要影响,出现了一批以新史观为价值取向的高考试题。着眼于史学新观念来设计题目,已成为近年高考文综命题的一大趋势。所以我们也应该用新史观来指导我们的历史复习近年来的史学范式(新视角,新理念):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唯物史观,其中我们重点应注意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1.文明史观认为: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按纵向可分为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按横向可分为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2.整体史观: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又称全球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考察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这一转变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3.现代化史观认为:现代化进程一般指在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推动下,人类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主要包括经济工业化和机器化、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文化的科学化和大众化等。4.社会史观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主要指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之外的所有问题,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5.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核心的,但同一性质和水平的生产力可能与几种不同的生产关系相适应。(如农业生产力可能导致奴隶制生产关系,也可能导致封建制的生产关系,还有可能导致既包括奴隶制因素、又包括封建制因素的生产关系;同样工业生产力可能导致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也可能导致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还有可能导致既包括社会主义因素、又包括资本主义因素的生产关系。)因此古代经济史我们可以从文明史观等角度的来复习,经济史总的概括为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二【知识梳理与整合】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发展,主要包括:中央政府出台的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农具的变化(农业生产力)、农作物的培植、推广和引进、重要水利工程和大江大河的治理、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等问题一).历代调整经济的政策和措施①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2②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奖励商鞅奖励耕战,限制工商业发展,禁止弃农经商。③秦朝: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统一度量衡、货币、车轨、驰道和邮驿。④唐:轻徭溥赋,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保证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和生产时间。戒奢从简;武则天重视农业,唐玄宗大力发展生产。⑤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⑥清初政府鼓励农耕,康熙实行更名田”,雍正实行“摊丁入亩”和“地丁银”制度。⑦历代封建王朝还大力推广推行奖励垦荒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封建国家还编纂农书,推动农业耕作技术的提高。各封建王朝通过上述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保证了农民占有少量土地,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满是足了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缓和了社会矛盾,为农业发展营造了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封建国家的强盛奠定了基础。二)生产工具1.商周时期使用的农具,绝大部分是木、石和骨、蚌所制,仅极少量青铜农具。2.春秋时期,铁农具开始出现。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我国生产力的显著提高。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牛耕并逐渐推广;中原地区普遍用桔槔来灌溉农田。3.三国时,魏国发明家马钧改进了翻车。4.唐朝时,创制了曲辕犁和筒车。三)水利工程1.春秋时期:楚国芍陂,吴国邗沟。2.战国时期:都江堰、郑国渠。3.秦朝:灵渠。4.隋朝:开通大运河。四)农作物种植和推广1.商周时期,已经种植“五谷”。2.西汉时,西域的葡萄、石榴、苜蓿、胡豆、胡麻、胡瓜、胡桃等陆续移植内地。3.明清时期,棉花种植由江南推向江北。明代由国外引进的高产农作物新品种玉米和甘薯,在清代不断推广种植。清代前期,棉花、蚕桑、茶叶、油料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都扩大了,还建立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五)生产技术和经验1.商周时期,人们已懂得施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2.春秋战国时期,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3.魏晋南北南时期,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的耕作方式推广到西北嘉峪关地区。深耕细作、积粪肥田,传播到南方。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下游地区农牧业的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农书。4.明朝徐光启《农政全书》,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农学体系,介绍了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和工具。六)主要土地制度的演变1.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形成于商,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2.战国时商鞅变法:“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度。3.均田制: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隋朝和唐朝前期沿用。34.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形式:土地国有制,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所有制,农民的土地所有制。5.对土地制度变革和调整的评价:我国古代社会土地制度从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到封建土地私有制的演变,以及封建社会不同土地制度的调整,其实质上体现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七)赋税制度1.贡赋制:夏、商、周时期盛行,这是我国赋税制度的雏形。周王将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诸侯必须向周王交纳一定的财物作为贡赋。2.初税亩:春秋后期从鲁国开始,规定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田亩的实际数目收税。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3.编户制度:西汉开始实行。政府把平民百姓编入政府户籍,秒为编户齐民。编户齐民依据资产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兵役、徭役。编户齐民、编户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完整的赋税制度正式形成。4.租庸调制:隋朝、唐朝前期实行。租是田租,调是户税,庸是指纳绢或布代役。5.两税法:唐朝后期实行。主要是按土地和财产多少,一年分夏、秋两季收税。它改变了过去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6.一条鞭法:明朝后期实行。它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合一,折成银两;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这是我国赋役制度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反映了我国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7.地丁银:清朝雍正帝时实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摊丁入亩”的实施标志着我国人头税的废除,它说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驰。以上我们所整合的知识,与古代农业发展存在着什么内在联系呢?它们是农业发展两因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因素有:农具的改进、水利工程的兴修、土地的开垦、农作物品种种植和推广、生产技术和经验的发展和总结等。生产关系包括土地制度、赋税制度、方针政策等因素。这些影响古代农业发展,是原因也是表现也有影响归纳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政治因素政治局面、政治制度、统治政策生产力因素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科学技术内外交流因素民族融合、中外交流、水陆交通环境因素土地资源、水利工程、人口增长等规律:政治—生产力--环境—科技—交流—劳动者三【重难点探究】4探究一:我国古代主要的生产方式探究二:我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探究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探究一:我国古代主要生产方式——小农经济(1)含义:以家庭为单位,以生产资料个体所有制为基础,完全或主要依靠劳动者自己的劳动,独立经营小规模农业,以满足自身消费需要为主的经济形式。(2)起止时间:产生:春秋战国时期破产: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入侵,小农经济开始逐渐解体(3)产生条件1)铁犁牛耕出现和普及;2)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4)特点:1)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一家一户)2)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3)性质:实际上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5)弱点:①分散性:属于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②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相互之间缺少交往和合作。③落后性: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生产资料有限,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④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特别是王朝政策的影响。(6)评价:小农经济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的出现和逐渐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逐步确立而形成和确立的。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基本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封建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逐步阻碍经济的发展。探究二:我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重农抑商政策是我国古代统治者一直奉行的的经济思想和基本政策包含以农为本与以商为末两层含义。以农为本是把农业当作根本性大事来抓,督促和鼓励农业生产。以商为末是把商业作为农业对立面来看,鄙夷压抑商品经济发展。1.统治者推行原因2.产生发展和表现重农的表现抑商的表现3.实质作用评价4.历代统治者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为何古代商业还会有较高的发展水平?1.统治者推行原因①根源:重农抑商,归根到底是由其经济基础决定。即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其主要部门是农业。农业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兴衰和人民生计。②国情决定: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从古至今这都是客观现实。“民以食为天”,解决这么多人吃的问题就成为国家大计,因此重农就成为必然的选择。③政府财政的需要:古代社会,政府财政收入主要来源还是靠土地税(田租),因此重农抑商可以保证政府的收入。这一点我们从具体例子就可以看出。从两税法开始,政府改了过去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开始以土地税为主。5而到明清,更强调土地税,一条鞭法和地下银制度的实行,把各种杂税平均摊在田亩上,以银两的形式统一征收土地税。④政治统治的需要:“重农抑商”等于说是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这样人们的流动性不强,更加有利于封建统治者的统治。土地税和丁税相结合,封建政府就可以把老百姓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因此这种政策也是维护封建专制集权和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2.产生发展和表现1)产生发展产生于战国时代,最早由李悝在魏国改革中有所体现,随后商鞅第一次明确提出,并大力推行。以后历代统治者将其作为治国典范。汉朝得到强化。当时规定:第一不许商人穿丝绸衣服,不许乘车或骑马;第二不许商人“名田”即购买土地,“犯者以律论”第三不许商人及其子孙做官。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泛滥发展。主要表现为政府设立众多关卡,征收重税,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后来又实行闭关政策,禁止或限制海外贸易。2)重农表现(1)调整土地政策,使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发展生产。(2)调整赋役政策,减轻农民负担和保证农业生产时间。(3)改进推广生产工具,兴修水利,提高农业生产力。(4)引进推广新农作物品种,编写农书,总结生产经验。3)抑商表现(1)隋唐时期对“市”的规模和开市时间都有限制(2)明清时期封建国家设立众多关卡,对商品征收重税,并严格限制工商业规模(3)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禁止或限制海外贸易等3实质作用评价: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质是维护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以保护封建地主阶级的专政和统治。评价注意发展的阶段性。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都起到积极作用。如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使秦经济实力增强,为秦统一奠雄厚物质基础。西汉初期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汉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随农业手工业发展,商业也兴盛起来。明朝中后期,由于生产力发展和商品经济活跃,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而统治者继续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并实行一系列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措施。如清设立众多关卡,对商品征收重税,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实行闭关政策,禁止或限制海外贸易等。这严重障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也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导致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滞后因此,在封建社会的晚期,重农抑商政策对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消极作用。积极意义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维护
本文标题: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农业发展史专题)复习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867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