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与安全有关的术语化学品指各种化学元素、由元素组成的单质、化合物及其混合物,无论是天然的或人造的。现有化学品指国家公布的《现有化学品名录》所列的物质。新化学品指国家公布的《现有化学品名录》所未列的物质。危险化学品化学品中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及有腐蚀等特性,会对人员、设施、环境造成伤害或损害,属于爆炸品、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有毒品、放射性物品和腐蚀品的化学品。作业场所指从事化学品生产、操作处置、贮存、运输、废弃等活动的场所。登记注册指从事化学品生产和进口的企业到指定部门对所生产和进口的化学品进行申报,领取危险化学品登记注册证书的过程。危险性鉴别与分类根据化学品本身的特性如燃烧性、毒性、腐蚀性、爆炸性、氧化性、放射性、反应性等,依据国家标准《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GB13690-92)或《危险货物分类与品名编号》(GB6944-86),确定化学品是否为危险化学品并确定出所属危险性类别的过程。安全标签指表述化学品危险特性和安全使用注意事项,粘贴在化学品包装上或挂栓在作业场所(岗位)的特定标签。安全技术说明书国际上称作MSDS(MaterialSafetyDataSheet),是一份关于化学品燃爆、毒性和环境危害以及安全使用、泄露应急处置、主要犁铧参数、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综合性文件。包括化学品及企业标识、成分/组成信息、危险性概述、急救措施、消防措施、泄露应急处理、操作处置与储存、接触控制/个体防护、理化特性、稳定性和反应活性、毒理学资料、生态学资料、废弃处置、运输信息、法规信息、其它信息共十六部分内容。燃点在空气充足的条件下,可燃物质的蒸气与空气混合物与火焰接触而能使燃烧持续5秒钟以上的最低温度,称为燃点,也叫着火点。它代表物质燃烧的难易程度,燃点高不易燃烧。控制可燃气体的温度在燃点以下,是预防火灾的重要措施。自燃点可燃物质在没有外界火源直接作用下,在空气或氧气中因受热或自身发热,热量积蓄使温度上升,所发生的燃烧现象称为自燃。可燃物质不需火源的直接作用就能发生自行燃烧的最低温度称自燃点。自燃点越低,危险性越大。如黄磷只要34℃,所以必须在水中存放。闪燃易燃、可燃气体表面挥发的蒸气与空气形成的混合气与火焰接触时发生的瞬间燃烧,称为闪燃。闪点液体发生闪燃的最低温度称闪点。闪点越低,着火的危险性越大,如苯的闪点是-ll℃,乙醇为1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关于生产场所的火灾危险性分类条件之一就是根据物闪点划分的,甲类危险场所是液体化学品闪点小于28℃液体的生产区;乙类危险场所是≥28℃<60℃液体化学品生产区;丙类危险场所是闪点≥60℃液体化学品生产区。爆炸极限可燃气体、蒸气与空气的混合物,遇到火源后并不是所有的浓度都能发生爆炸,是有一定的浓度范围。爆炸下限:可燃气体、蒸气与空气的混合物遇到火源能发生爆炸的最低浓度是爆炸下限。最高浓度为爆炸上限。如氢气:4~75.6%,乙炔2.5~81%。各种化学物质的闪点、燃点、自燃点、爆炸极限一般化工安全数据手册都可以查列。CAS号CAS是ChemicalAbstractService的缩写。CAS号是美国化学文摘对化学物质登录的检索服务号。该号是检索化学物质有关信息资料最常用的编号。引燃温度是指物质在没有火焰、电火花等火源作用下,在空气或氧气中被加热而引起燃烧的最低温度。从引燃机理可知,自然温度是一个非物理常数,它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如可燃物浓度、压力、反应容器、添加剂等。引燃温度越低,则该物质的燃爆危险性越大。危险特性简要概述物质的燃爆危险性,主要包括:①与空气混合能否形成爆炸性混合物;②遇明火、高热、火花、撞击、摩擦等的反应性;③与其它物质的反应性;④聚合危害性。最高容许浓度(MAC)指工人经常停留的工作地点空气中有害物质在长期、多次有代表性的采样测定中均不应超过的上限浓度,工人长期接触亦不致产生现代检查方法所能发现的任何病理改变,单位为mg/m3或ppm。我国、前苏联及东欧采用最高容许浓度。阈限值(TLV)由美国政府工业卫生专家协会(ACGIH)制订。日本及西、北欧亦采用这一概念。主要内容有三种:a.时间加权平均阈限值(TLV-TWA)是指每日工作8小时或每周工作40小时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在此浓度下反复接触对几乎全部工人都不致产生不良效应,单位为mg/m3或ppm。b.短时接触阈限值(TLV-STEL)是在保证遵守TLV-TWA的情况下,容许工人连续接触15分钟的最大浓度。此浓度在每个工作日中不得超过4次,且两次接触间隔至少60分钟。它是TLV-TWA的一个补充。单位为mg/m3或ppm。c.阈限值的峰值(TLV-C)瞬时亦不得超过的限值。是专门对某些物质如刺激性气体或以急性作用为主的物质规定的。单位为mg/m3或ppm。熔点晶体熔解时的温度称为熔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称为凝固点。一般情况填写常温常压的数值,特殊条件下得到的数值,标出技术条件。沸点在101.3kPa大气压下,物质由液态转变为气态的温度称为沸点。一般填写常温常压的沸点值,若不是在101.3kPa大气压下得到的数据或者该物质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升华),或者在溶解(或沸腾)前就发生分解的,则在数据之后用“()”标出技术条件。相对密度(水=1)在给定的条件下,某一物质的密度与参考物质(水)密度的比值。填写20℃时物质的密度与4℃时水的密度比值。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在给定条件下,某一物质的蒸气密度与参考物质(空气)密度的比值。填写0℃时物质的蒸气与空气密度的比值。饱和蒸气压在一定温度下,于真空容器中纯净液体与蒸气达到平衡量时的压力。用kPa表示,并标明温度。辛醇/水分配系数当一种物质溶解在辛醇/水的混合物中时,该物质在辛醇和水中浓度的比值称为分配系数,通常以10为底的对数形式(LogPow)表示。辛醇/水分配系数是用来预计一种物质在土壤中的吸附性、生物吸收、辛脂性储存和生物富集的重要参数。燃烧热指1摩尔某物质完全燃烧时产生的热量,用kJ/mol表示。临界温度物质处于临界状态时的温度。就是加压后使气体液化时所允许的最高温度,用C表示。临界压力物质处于临界状态的压力。就是在临界温度时使气体液化所需要的最小压力,也就是液体在临界温度时的饱和蒸气压,用Mpa表示。溶解性指在常温常压下该物质在溶剂(以水为主)中的溶解性,分别用混溶、易溶、溶于、微溶表示其溶解程度。急性毒性选用的急性毒性指标为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LD50或LC50),即引起受试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或浓度。LD50或LC50的值越小,毒物的毒性就越大。此值是将动物实验所得的数据经统计处理而得,与其它急性毒性指标相比有更高的重现性。目前各国对毒物进行急性毒性分级多采用该项指标。亚急性和慢性急性主要收录动物经亚急性和慢性染毒后的毒作用表现及组织病理学检查所见。刺激性为毒物对动物眼睛和皮肤的刺激性实验数据。刺激强度分轻度、中度、重度。生殖毒性以动物(尤其是大小鼠)吸入和口服的生殖毒性实验数据为主;均为最低中毒剂量或浓度(TDL0或TCL0)下的数据。致癌性采用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专家小组的评定结论。生态毒性说明该化学品在一定剂量时对环境生态的各种生物造成的危害,并说明造成危害的程度。非生物降解性说明该化学品是否具有非生物降解性。如:光解、水解。生物降解性说明该化学品是否具有生物降解性。危规号是国标GB12268-90制订的危险货物编号(简称危规号)。UN编号UN是UnitedNation的缩写。UN编号是联合国《关于危险货物运输的建议书》对危险货物制订的编号。包装分类根据危险性大小确定的包装级别。本栏目是依据国际《危险货物运输包装类别划分原则(GB/T15098-94)》进行编写的。危险性大的属I类包装;中等危险属Ⅱ类包装;危险性较小的属Ⅲ类包装。每个级别的划分都有相应的判别标准。
本文标题:与安全有关的术语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869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