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3、中国地表结构:(1)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展布;西高东低阶梯状层层下降的地势对河流的影响最显著。我国著名的江河大都发源于第一、二级地形阶梯上,自西向东奔流,沟通了东西之间的交通,加强了沿海与内陆的联系。一二阶梯分界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横断山;二三阶梯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在地势呈阶梯状急剧下降的地段,河流下切,坡大流急,峡谷栉比,水力资源丰富,适于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梯级开发。由于我国雨带略呈东西向自南向北推进,基本上与干流相平行,因而当雨带移至或停滞于某一流域时,往往上、中、下游同时大量降水,各河段之间缺乏调节能力,水量迅速增加形成洪峰,雨带过境后全流域则同时减少流量,增加了河川径流年内分配的集中程度,使我国季风区域的河流更明显地反映了大陆性河流水文动态的特点。(2)山地高原为主体的地表结构:南北向:自北而南主要有贺兰山、六盘山以及著名的横断山。东西向:北列天山和阴山;中列昆仑山、秦岭、淮阳山;南列喜马拉雅山和南岭。北西向山:阿尔泰山、祁连山、喀喇昆仑山、可可西里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北东向:西列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武陵山、雪峰山等;东列北起长白山,经千山、鲁中低山丘陵到武夷山;外列分布在大陆外侧的台湾岛上,玉山海拔3952m,是我国东部的最高峰。4、中国的特殊地貌类型:丹霞地貌,红层地貌,黄土地貌(塬、梁、峁)火山地貌,喀斯特地貌1、气候基本特征(1)季风气候明显:冬夏盛行风向有显著的变化,随季风的进退,降水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2)大陆性气候强,影响的范围广:冬夏两季的平均气温与同纬度其他国家或地区有较大差异,冬季气温低于同纬度地区,夏季气温高于同纬度地区,气温年较差大。(3)气候类型多样:不仅地处温带、亚热带、热带各种气候带,而且由于地形崎岖,往往在不同范围内形成不同尺度的气候差异。(4)水热同期:利于农牧业生产,但气候的稳定性差,旱涝、低温、冻害、台风、冰雹等气候灾害发生的频率高,影响范围广,防灾减灾的任务繁重。一、季风特征1、世界上著名的季风气候区按中国所处的纬度位置,大致在北纬30°以北为西风带,北纬30°以南为副热带高压带和东北信风带,由于行星风系的季节性位移,在东、西风气流交界处(北纬25°~35°)基本气流的季节变化最为明显,冬季受西风气流支配,夏季则受东风气流制约。行星风系的这种季节性位移配合因海陆冷热源作用所引起的季节性风系的变化,使我国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季风气候区。2、影响我国的夏季风有三个源地第一支源于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在阿拉伯海一带形成一支低空急流,经过印度半岛影响我国西南及华南地区;第二支源于澳大利亚北部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后与第一支气流及北半球的东北信风会合成赤道辐合带;第三支气流源于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即为主要影响中国东部地区的东南季风和南季风。它与从北方来的冷空气相遇后形成一条大雨带,通常以这条大雨带表示夏季风的活动。3、行星风系季节性位移与海陆冷热源作用所引起的季节性风系变化相配合(高空)4、冬夏盛行风向极地大陆冷高压及其伴随的极锋或冷锋是冬季天气的控制系统,盛行偏北风。大陆上的冷高压一般于9月份形成,冬季风1月最盛。夏季时,中国大陆大部分地区为热带、副热带海洋气团和热带大陆气团所控制。地面为印度热低压盘踞,与海洋上的高压系统相配合,使得夏季对流层低层盛行西南季风、南季风和东南季风。5、青藏高原不仅强烈影响高空气流的运行,而且导致高原季风生成,使我国季风呈现出复杂现象。3、800mm年等降水量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1月份0℃等温线、亚热带与暖温带及青藏高原区的分界线):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秦岭—淮河一线。400mm年等降水量线(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分界线):大兴安岭西侧—张家口—兰州—拉萨—喜马拉雅山东部一线。200mm年等降水量线(半干旱区与干旱区分界线):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夏季时,中国大陆大部分地区为热带、副热带海洋气团和热带大陆气团所控制。4、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1)从东、南两个方向向西北内陆减少,等雨量线走向大致为东北—西南向(2)山地降水多于平原,迎风坡降水多于背风坡(3)在发生降水的气旋锋面通过和停滞的地方,降水也有所增多,这也是促使南岭山地、闽浙西部山地、长白山地降水增多的一个原因7、气候评价(1)亚热带光、热、水条件优越(2)温带光、热、水组合优越(3)种植制度具有多样性(4)山区气候条件复杂,具有山区立体农业的分层布局(5)冬季气温偏低(6)旱涝灾害频繁发生8、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1)土地辽阔,类型多样,有利于农、林、牧、副、渔生产的发展。(2)山地多,平地少。山地一般高差大、坡陡土薄,适宜性单一,宜耕性差,农业发展受限;是中国主要的林牧业生产基地。(3)土地资源丰富,人均占有量少,后备耕地资源不足,无效土地资源多。(4)部分地区土地资源质量不高,土地退化现象严重。中国山地多,平地少,干旱区与高寒区面积大,无效土地资源比重大;水土资源不匹配,旱涝灾害频繁;土地退化严重;退化草地占北方天然草地资源的28%。(5)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能力的地区差别显著。东南部湿润、半湿润季风区、西北部干旱、半干旱内陆区、西南部青藏高原区(6)人口不断增长,土地资源日益短缺11、水资源的特点及评价:(1)水资源总量较丰富,但人均、地均拥有水量少(我国平均年径流总量居世界第6位,但是人均不到世界平均值的1/4)。(2)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旱涝灾害频繁(我国水资源的地区分布很不均匀,南北相差悬殊,水资源年际年内变化很大。径流量逐年变化存在明显的丰、平、枯水年交替出现及连续数年为丰水段或枯水段的现象,使我国不断发生旱涝及连旱连涝现象,加重了水资源调节利用的困难。)(3)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矿产资源分布不匹配a.水资源与人口组合特点:北方片人多水少,南方人少水多,北方仅为南方片人均量的1/3。b.水资源与耕地组合特点:北方片地多水少,南方地少水多,水量不足是华北耕地生产能力提高的主要制约因素。c.水资源与矿产资源组合特点:北方矿多水少,南方矿少水多,如果按照探明的45种主要矿产资源的潜在价值计算,华北地区约占全国的41.2%,而水资源仅占4.7%;江南地区水资源占全国的42.6%,而矿产资源仅占全国的10.2%。12、中国矿藏资源的基本特征:(1)种类多、资源总量丰富(目前发现的矿藏有162种,已探明储量的矿产149种)(2)成矿时空跨度大(3)矿床类型多样,矿石类型齐全(在矿床种类上,中国不仅拥有世界上主要矿产的重要矿床类型,而且有些矿床类型惟中国独有,带有明显中国地质特色。)(4)富矿少、贫矿多,共生矿床多,选矿难度大(5)矿产资源分布不均,地域组合多样15、中国风景旅游资源特点:(1)类型多,分布广(2)地方特色鲜明,分布集中(3)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结合互相映衬(4)风景奇特,历史悠久,观赏内容丰富(5)地方特色鲜明,分布集中6、我国海岸的类型及其分布:(一)基岩海岸我国基岩海岸分布较广,特别是辽宁、山东、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广西等省(二)平原海岸(1)三角洲海岸长江三角洲、黄河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的海岸(2)淤泥质海岸主要分布在渤海的辽东湾、渤海湾和莱州湾以及长江三角洲以北的苏北平原。(3)砂砾质海岸台湾的西岸辽宁、河北、山东、福建、广东、海南和广西(三)生物海岸分布在我国南方热带、亚热带地区8.海洋空间资源利用:海洋空间可以为人类的生存活动提供广阔的空间。滩涂开发、海水制盐、养殖、建设海港,发展海上交通、通讯、贸易、旅游、采矿等已得到广泛的实施。1.围海造田2.石油平台3.海上城市、海上机场、海上桥梁、跨海索道4.海底电缆5.海底隧道6.海底仓库7.人工鱼礁4、南水北调东中线基本概况:东线解决淮河下游、沂沭河下游、海河流域东部、胶东半岛及天津用水问题。从扬州江都抽水站引长江水,沿京杭大运河输水到天津,优点:利用现有的京杭大运河进行改造,可以大大减少干渠工程量,工期短;缺点:多级扬水需要大量的能耗,运营费高,在长江下游感潮河段取水,水质条件较差,路线偏东,走势低,存在沿线水污染问题。中线解决海河平原、京津用水及黄河下游补水。从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引汉江水,经湖北、河南、河北到北京天津。优点:全程自流,运行费较低,水源地水质好;缺点:需要修建大量的输水干管,工程造价较高。11、城市发展特点:(1).在城市等级规模结构上人口向大城市集中明显(2)以交通为指向,向主要水陆交通沿线发展(3)在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发达地区,正在形成城市群(4)空间分布不均衡,偏集于东部沿海地带12、当前水利存在的问题:(1)防洪能力普遍偏低(2)城市缺水,水污染日益严重(3)洪涝灾害频繁(4)谁能资源开发利用率低(5)水土流失依然严重(6)内河航道通航能力低(7)工程设计标准偏低1、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相比,其布局显示出独特性:(1)智力资源指向性。(2)工业基础指向性。(3)投资环境尤其是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指向性。(4)集聚性。1、中国自然灾害的基本特征(1)自然致灾因子种类多,发生频繁(2)灾情严重(我国主要:干旱、洪涝、台风、风暴潮、地震、病虫害)(3)自然灾害地域差异大:东部:类型多、强度大、频度高。中部:处在东西过渡带上,自然致灾因子类型、强度、频度均居于中等水平。西部:本区地域辽阔,高寒、干燥面积大,山地、高原、沙漠分布范围广、生态系统脆弱,自然致灾因子多种多样,人口集中分布在河谷和绿洲地区。第七章景观与规划1、中国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一)纬度地带性规律以东部湿润区最为明显。自北而南依次出现下列自然景观地带:寒温带针叶林漂灰土景观地带、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暗棕壤景观地带、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棕壤景观地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黄壤景观地带(①北亚热带是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黄棕壤景观地带②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黄壤景观地带③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赤红壤景观地带)、热带雨林、季雨林砖红壤景观地带①热带常绿阔叶雨林②热带季雨林(二)干湿度地带性规律决定于东西方向上水分条件的差异,呈与经线斜交、近东西更替的分布图式。主要出现在温带与暖温带的广大地区。1、温带森林草原、草甸草原黑土景观地带2、暖温带森林草原褐土景观地带3、典型草原栗钙土景观地带4、荒漠草原棕钙土景观地带5、荒漠漠土景观地带5、经济区的影响因素:(1)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2)人口和劳动力(3)技术因素(4)交通运输(5)生产关系6、经济区划的原则:(1)经济原则1.国家经济体系和地区优势相结合2.地区经济专门化方向和综合效益相结合3.经济区划与行政管理相结合4.国内劳动地域分工和国际化分工相结合5.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和发展规划相结合(2)生态原则:为保证区域经济能持续稳定地发展,必须坚持社会经济效益和环境生态效益相结合的原则,促使地区经济和生态环境都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3)社会原则:坚持经济增长和社会协调发展相结合的原则。中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在经济区划中要把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结合起来,注意增强不发达地区的资源开发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1东北区地表结构:略呈半环状的三带,外带是黑龙江、乌苏里江、兴凯湖、图们江和鸭绿江等流域低地;紧接着是山地、丘陵;山地、丘陵地以内则是广阔的平原。中生代燕山运动,奠定了本区的地形轮廓。2、东北区自然景观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温带湿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漫长,地表积雪时间长。深厚的季节冻土与多年冻土广泛分布,草甸化与沼泽化现象显著。夏季气温较高,降水集中,对植物的生长有利。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及草甸草原是东北自然景观的主要表现。3、东北资源优势(一)农业资源丰富、质量良好(1)有辽阔富饶的土地资源,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2)是我国森林主要分布地区。(3)东北草甸草原区,是我国温带天然草场中产草量最高的草地(4)本区内陆水较宽,南临黄海、渤海,利于发展淡水渔业和海洋渔业。(二)水资源比较丰富,本区有比较丰富的水资源,地下水资源较丰富,本区水资源分布的特点是东丰西歉,北多南少,总量属中等,人均占
本文标题:中国地理打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870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