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考试知识点汇总
1导论一、“文化”的界定1、关于“文化”的定义【法】路易·多洛《个体文化与大众文化》【美】克虏伯,克勒克《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评论》又名《文化概念和定义的评论》1871——1951“所谓文化,无论是中国的或世界的、东方的或西方的,都只能是个概括的、复杂的统一体,决不是铁板一块,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东西。”——周谷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2、“文化”的由来与内涵“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传·贲卦·象传》“人文化成”——“以文教化”即以人伦秩序教化世人,使之自觉按规范行动。Culture——耕种、居住、练习、注意等耕种——栽培、种植——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和品德的教养3、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广义文化: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狭义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文化的结构●物态文化层: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制度文化层: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规范自身行为和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行为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尤其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它是一种以礼俗、民俗、风俗形态出现的见之于动作的行为模式。“首先是社会的、集体的,它不是个人有意无意的创作。即使有的原来是个人或少数人创立和发起的,但是它们也必须经过集体的同意和反复履行,才能成为民俗。其次,跟集体性密切相关,这种现象的存在,不是个性的,而是类型的或模式的。再次,它们在时间上是传承的,在空间上是播布的。”——钟敬文●心态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茵蕴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宗教情绪、民族性格等。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社会意识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态●社会心理:指人们日常的精神状态和道德面貌。是尚未经过理论加工和艺术升化的流行的大众心态。●社会意识形态:指经过系统加工的社会意识。它往往是文化专家对社会心理这一中介进行理论的归纳、逻辑整理、艺术完善,并以物化形态(如著作、艺术作品)固定下来,播之四海,传之后世。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二、了解中国文化的必要性“即关于科学家之人文修养之一问题。科学家终是一个人,而且人的涵义,并非科学家三字之涵义所能尽。因此每一科学家决不能忽略了他的人文修养。西方科学家,同时亦需在西方社会做一人,则同时不能不有西方社会中之一套人文修养。所以西方一科学家,往往同时亦信仰宗教,此项事实,看似冲突,而实不冲突,因西方人在人文修养之立场上,不能不信宗教。信宗教之外,尚有一项,厥为奉法律。信宗教、奉法律,乃是西方社会人文修养之两大项目也……若使将来中国之新科学家,对于中国传统之人文修养有缺陷,不能达到此种境界,则将使中国社会专以功利与实用之见解来重视科学,此实有失科学之精神,而科学之在中国,将终不得其满意之发展。”——钱穆《中国文化与精神》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自己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马恩选集》第四卷第一讲中国文化的生态环境“民族的宗教、民族的政治制度、民族的伦理、民族的法制、民族的风俗,以及民族的科学、艺术和技能,都具有民族的标识。”——黑格尔《历史哲学》“各地文化精神之不同,究其根源,最先还是由于自然环境有分别,而影响其生活方式,再由生活方式影响到文化精神。”——钱穆《中国文化导论》一、中国文化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1、疆域辽阔,腹里纵深,为民族的生存、发展与创造提供了回旋和施展的舞台【美】迈克尔·哈特《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秦始皇18位“他用武力统一了中国。中国人口实际上并不比欧洲多很多,两者的差别在于,欧洲总是分裂成许多小国,而中国则是一个统一的大国。使西方人对庞大的中国一直有恐惧心理。”·☆加强了文化交流,激活了民族文化的创造力“从地理的角度观察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应特别注意与北方边地草原人群的地缘关系,那里藏着中国历史命运的重要秘密。”狁、北狄、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女真、党项、蒙古鲶鱼效应、狼医生、激活机制☆“征服者被征服”☆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回旋舞台2、地形复杂,气候多样,为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多元特点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①地形、地貌②气候☆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强☆气候复杂多样寒带、温带、热带“历史的真正舞台所以便是温带,当然是北温带,因为地球在那里形成了一个大陆。正如希腊人所说,有着一个广阔的胸膛。”——黑格尔《历史哲学》3、半封闭的大陆性地理环境“对东亚文明的一个决定性影响是其相对独立于人类其他伟大文明以外。由于距离遥远以及难以逾越的高山沙漠阻隔,东亚发展了独立的文化类型,其大部分一直保留到今天。”——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水性使人通,山性使人塞;水势使人合,山势使人离。”——黑格尔《历史哲学》“海也者,能发人进取之雄心者也。陆居者以怀土之故,而种种之系累生焉。”——梁启超“试一观海,忽觉超然万累之表,而行为思想,皆得无限自由。彼航海者,其所求固在利也。然求利之始,却不得不先置利害于度外,以性命财产为孤注,冒万险而一掷之。故久于海上者,能使其精神日以勇猛,日以高尚。故古来濒海之民所以比于陆居者活气较胜,进取较锐。”——梁启超《地理与文明之关系》①4、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连续性中国文化以五千年的传统从未中断为世界所罕见。☆东亚大陆疆域辽阔、腹地纵深,为中国文化的滋生、繁衍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有一个潜在的回旋舞台,从而使中国文化赢得了补偿、复壮、再生、发展的条件。☆大海、沙漠、高山等自然屏障,为板块状的东亚大陆提供了一种隔2绝机制。中国文化由此获得了独立发生发展的环境,并减缓了异域力量的致命袭击。中国文化因地理环境提供的隔绝机制,在古代能够长期保持一以贯之的发展系统,成为世界历史上罕见的连续性文化的范例。②多样性滋生中国文化的东亚大陆腹里纵深,地形及气候条件复杂多样,南北气温冬季相差几近摄氏50°,东部沿海与西部内陆年降水量相差数干毫米。大江大河因山系走势所决定,多为东西横贯。歧异的气候类型,繁复的山川形势,为中国文化的多样发展提供了自然基础。总之,丰富多样的地理环境养育了百态千姿的地域文化。③使中国人长期形成“世界中心”的意识☆自认占据世界主体,并处于地理上的中心地位“中国者,天下之中也。”☆并非单指地理位置上的,还尤其指文化上的中心地位“或曰,孰为中国?曰:王政之所加,七赋之所养,中于天地者为中国。”——【汉】扬雄《法言·问道》“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霑余润。”——乾隆“天朝富有四海,岂需尔小国些微货物哉。”——嘉庆二、中国文化根植的经济土壤1、农业经济“农业是整个古代世界决定性的生产部门”——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2、农业型自然经济3、中国农业文明的特征①重农抑商、农本商末皇帝亲耕左祖——太庙(劳动人民文化宫)右社——社稷坛(中山公园)②民族心理的务实精神“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玄思实用——经验“重实际而黜玄想”“天道远,人道迩。”——《左传》“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君子敏于行,讷于言”——《论语》“把不是什么说成是什么,或把是什么说成不是什么,便是假的;把是什么说成是什么,把不是什么说成不是什么,便是真的。”——亚里士多德③安居乐业”、“安土乐天”的生活情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地力而食。”④节日礼俗春节(年节)☆禾熟说——“年,谷熟也。”“五谷皆熟,为有年也。”☆神话说中秋节⑤、国防观念亦是防守性的“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由它的精神所决定。它的精神本性是由该民族的境况造成的,而它的境况归根到底是受生产状况和它的生产关系所制约的。”-——普列汉诺夫☆神话《嫦娥奔月》☆月亮崇拜☆庆贺丰收的农事节日“中国是一个小农经济的大国,个体农民的意识渗透到每一个阶层。小农意识的一般特点是目光短浅,事必躬亲才放心。”“中国现实社会存在的问题,以小农思想最为患。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在一定意义上这不能不说是占了小农经济的便宜,然而占了便宜的同时也吃了小农经济意识的大亏。实用主义思想占主流,许多人急功近利,做事无原则、无信仰。”——任继愈三、中国文化依托的社会结构1、宗法社会“族”指全体有血缘关系的人,并无主从之别。“宗”则指在亲族中奉一人为主。“宗者,尊也。为先祖主者,宗人之所尊也。”——《白虎通议》●宗法:指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尊崇共同的祖先,维系亲情。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规定继承秩序以及不同地位的宗族成员各自不同的权力和义务的法则。“在传统的中国,简直可以说除了家族以外,就没有社会生活。”——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2、、宗法社会对中国文化的影响①对血缘关系的高度重视纵向——辈横向——严格区分父系、母系、长幼等uncle——伯伯、叔叔、舅父、姑父、姨夫aunt——伯母、婶母、舅母、姑母、姨母“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②表现出强烈的“孝亲”情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体现在对死去的祖先的隆重祭奠以祈求他们保佑后代人丁兴旺,家族昌盛。“天地君亲师”“亲”-——祖先祖先崇拜“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荀子·礼记》祭祖——左祖右社左祖——宗庙(太庙)宗法的象征右社——社稷国土的象征☆更体现在对活着的长辈的绝对顺从、孝敬“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者也,其为仁之本欤!”——《论语》“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经》“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孝经·开宗明义章》:“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忠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为立身之本。一个人要立于天地之间,为他人所尊敬,必须要达到一定的道德水准而“孝”则是“德”之基本。因此,要立身,就必须行孝。▲孝为齐家之法宝。▲孝为治国之道。③家族本位“中国文化,全部都从家族观念上筑起。”——钱穆《中国文化导论》“我中国社会之组织,以家族为单位,不以个人为单位,所谓家齐而后国治是也。”3——梁启超▲父家长制“父为子纲”▲婚姻“作为个人服从家庭的一种标志,子女孝顺是最受称赞的美德。……婚姻由各自的家庭安排,……这比任何事都清楚地体现个人的服从。婚姻更像是家庭的结合而不是个人的结合。”-——费正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法律观念淡薄“我们也看到,中国的家庭,时常完成了像西洋政府所完成的许多机能,例如解决家庭间的纠纷、济贫及维护学校。可以想到在许多例子中,乡村公所的本身工作也是一个家庭事物。”——拉图莱著周咸堂译《中国的历史与文化》“在像西方这样多元化的社会中,教会和国家、资本和劳工、政府和私人企业诸种力量在法律规定下保持平衡。而在中国人的生活中,耿直和忠心、真诚和仁慈这些整个家庭体制反复灌输的个人美德才是社会行为的规范。法律是政府必须的一种工具,而个人道德才是社会的基础。中国社会并没有因法制观念淡薄而出现无政府状态,整个社会被儒家学说牢固地连在一起。这一伟大的伦理制度在中国的地位之重要相当于法律和宗教在西方共同所占的地位。”——费正清等《中国:传统与变革》“中国两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律”“本朝的立国以伦理道德为根本。”——黄仁宇▲公德意识不强⑷对传统的极端重视氏族制度“使人的头脑局限在极小的范围内,成为迷信的驯服工具,成为传统规则的奴隶。”——《马恩选集》“传统的良莠往往融为一体,抛弃传统是不可能的,你可以宣称与传统决裂,但你不得不在传统的影响下生活。”★积极方面:这种尊重传统的作法,大大强化了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的延续力,使得中国历史文化成为世界上少见的不曾中断的典范。★消
本文标题: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考试知识点汇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8785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