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专升本政治辅导课件.
专升本成考政治辅导•主讲人:张书光•E-mail:276419152@qq.com一、考试内容概述•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约28℅•2、毛泽东思想概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体系。约65℅•3、时事政治,要求考生了解去年7月至今年6月国际国内发生的大事约7℅二、总体要求:•1、考试大纲(196页)•2、考试题型分析(206页)三、考试心得辅导•1、观念要正确•2、注重对概念的理解•3、答题思路和方法•4、考试时间的分配•5、复习时间与测试时间的分配•6、正确的学习方法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一讲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哲学及其基本问题•(一)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2、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4、哲学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最根本的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二)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1、思维与存在(或精神与物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2、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思维和存在为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教材4页3点)(三)哲学基本派别的形态•1、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2、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也叫机械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动、变化、发展是辩证法的专有名词)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条件•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科学前提——自然科学前提•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直接理论来源(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实践性、科学性、阶级性和革命性的统一•1、实践性•2、科学性•3、阶级性•4、革命性(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1、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实质•2、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理论成果第二讲物质和意识•一、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是一个抽象概念)•(一)旧唯物主义对物质的理解•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物质=某种具体的物质实体•2、近代西方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物质=物质结构某一具体层次(二)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意义: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本质规定•1、首先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2、其次物质可以被人的意识所把握•3、揭示了物质标志的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性(三)哲学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关系——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1、区别•2、联系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一)运动及其多样性•1、运动•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1)在运动与物质关系问题上的错误倾向(2)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1)相对静止的含义——两种情形(2)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3)在运动和静止关系问题上的错误倾向3、时间和空间: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1)时间和空间的定义•(2)时间、空间同物质的运动不可分离•(3)时间和空间也是相对性和绝对性•(4)时间与空间是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三、意识•(一)意识的起源__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教材19页,三个决定性环节•2、意识是社会(劳动和交往)的产物。(二)意识的本质-意识是物质的产物•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2、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也有客观性.产生源泉的客观性和意识反映内容的客观性.(教材22页)•意识的主观性(三)意识的作用•1、意识能动性的主要表现•(1)意识有目的性、计划性和主动性。•(2)意识对实践活动有指导作用,对客观世界有改造作用,对人的生理活动有调控作用。•2、意识能动作用的实现条件与途径(教材23页考点:人工智能并不会超过人的思维而统治世界。(辨析题)•意识能动性原理可以用来分析为什么近代中国必须走的革命道路。(论述题)四、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理论分歧(补充)•(一)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分歧•一元论:认为世界万物有统一性,万物统一于一个本原。•二元论:认为万物没有统一性,世界有精神和物质两个各自独立的本原。•(二)唯物主义一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的对立•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的唯一本原是物质,世界统一于物质。•唯心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的唯一本原是精神,世界统一于精神。•(三)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和旧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区别•旧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万物统一于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实体)或物质结构的某个层次,不能说明世界的多样统一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客观实在性),世界是具有多样性的物质统一体。•五、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含义与重要意义(简答题或论述题)第三讲事物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一、在世界状态问题上的理论分歧——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1、唯物辩证法: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总特征:用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观察和说明世界。(选择题)•2、形而上学:同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世界的普遍联系•(一)联系:•1、联系的客观性•2、联系的普遍性•3、联系的多样性•(二)系统的定义和特征: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选择题)(教材30页)三、世界的永恒发展•(一)发展及其一般进程和道路•1、发展的实质:旧事物的灭亡和新生物的产生。•2、发展的根源、进程和道路•(1)发展的根源——矛盾•(2)发展的进程——量变和质变的辩证转化。•(3)发展的道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四、世界联系和发展的规律性•(一)规律及其特点(本质必然稳定的联系)•1、客观性•2、必然性.•3、稳定重复性(二)规律的类型•1、个别规律——各门具体科学的任务•2、特殊规律——各门具体科学的任务•3、普遍规律——哲学的任务•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教材19页)五、世界联系和发展的最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1、矛盾的同一性•2、矛盾的斗争性•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统一•斗争性是同一性的基础;•同一性是斗争性的前提;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同一性的作用•第一,相互依存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第二,双方各自向对方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丰富完善自身。•第三,相互贯通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2)斗争性的作用•第一,使矛盾双方力量消长,事物发生量变。•第二,是一事物转化为他事物、旧质转化为新质的决定性力量。(3)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促进事物发展5、内因和外因(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1、矛盾的普遍性•2、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两点论”与“重点论”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共性和个性的关系•(1)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相互区别•(2)普遍和特殊、共性和个性相互统一•(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中国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都是这一原理的运用。)六、质量互变规律•理解质、量、度、质变、量变的含义七、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道路•辩证的否定观的含义八、唯物辩证法的主要范畴•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教材37至43页)第四讲实践和认识•一、认识的本质•(一)、认识的本质•1、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1)、可知论:主张人们可以认识世界。•(2)、不可知论:主张人们不能或不能彻底认识世界。2、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1)、唯心主义认识论:坚持“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认识路线,主张先验论。•(2)、唯物主义认识论: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主张反映论。(三)旧唯物主义的消极反映论与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反映论的区别•1、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消极反映论缺陷:第一,不懂得实践,把实践排除在认识论问题之外。•第二,不懂得辩证法,不能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只讲摹写性)•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革命能动的反映论特点:第一,把科学的实践观点引进认识论。•第二,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二)、实践及其基本形式•1、实践概述•(1)定义: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第一,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第二,实践具有物质的、客观的、感性的性质和形式。•(2)、实践的基本特点和基本形式:客观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二、认识的基础——实践(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1、实践使事物的特性充分显露,为人们的认识的发生提供可能性。2、实践使人的感官与事物相接触,认识的形成由可能转变为现实。(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1、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课题,规定了认识发展的方向。•2、实践的发展为解决新课题提供了必要的经验材料,使发展新的科学知识成为可能。•3、实践不断为人们的认识提供出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推动着人类认识向深度和广度拓展。•4、实践不断锻炼和提高人们的思维能力。•(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惟一标准•们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不依人们的主观而定,客观对象也不可能自动的进行检验,只有通过人们的实践才能检验。(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世界是为了指导实践,改造世界。三、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1、感性认识及其形式和特点•(1)感性认识的形式(感觉、知觉、表象)•(2)感性认识的特点(直接性、表面性、形象性)2、理性认识及其形式和特点•(1)理性认识的形式(概念、判断、推理)•(2)理性认识的特点(间接性、深刻性、抽象性)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联系。(两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渗透。(两方面)感性认识中包含着理性因素;理性认识中也渗透着感性因素。4、经验论和唯理论的错误•(1)经验论:片面强调感性认识的重要性。•(2)唯理论:片面强调理性认识的重要性。5、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与途径•第一,必须占有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第二,要用科学的抽象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正确的逻辑加工。•(二)由理性认识到实践——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1、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性及其根源•(1)认识受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和历史、实践、科技等条件的限制。•(2)认识受主体本身各种条件的限制。2、认识运动的无限发展性及其根源•(1)客观世界、历史条件、实践水平、科技条件的无限发展性决定了认识的无限发展性。•(2)主体的实践范围实践能力、认识能力、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决定了认识的无限发展性。3、认识辩证运动的总规律的内容及其意义•(1)认识辩证运动的总规律的内容•公式:“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第一,揭示出认识发展道路的曲折性和方向的前进性的统一。•第二,揭示出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2)认识辩证运动的总规律的意义•第一,要求自觉地在新的条件上把认识推到新的高度。•第二,要求人们注意防止主观脱离客观的两种错误的倾向。四、真理及其检验标准•(一)真理的客观性•1、真理的客观性的含义•第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社会实践)是客观的,也是一元的。2、真理的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关系——统一•唯心主义的真理观的根本错误:否认真理的客观性。•3、真理的客观性和真理的价值性——既区别又统一。•4、反对唯心主义的真理观。“有用即真理”(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1、真理的绝对性•2、真理的相对性•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4、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1)帮助人们克服真理问题上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错误倾向。(2)帮助人们正确对待一切科学理论成果。(三)真理的检验•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决定的。•(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是由实践的特点决定的。•2、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1)实践标准的绝对性•(2)实践标准的相对性•(3)实践标准绝对
本文标题:专升本政治辅导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883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