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中国能源强度的变化及影响
中国能源强度的变化及影响第一章绪论能源是现代工业、现代文明的支撑和动力。中国的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在20世纪下半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是与中国能源产业的强有力的支撑分不开的。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将持续增长,但中国的能源能否支撑起这种增长?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的能源道路将怎么样走?中国能源与环境的关系将成怎样走势?这些问题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当今社会和经济发展与能源、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问题己经暴露出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端,人类开始寻求新的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和战略,谋求能源、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节约能源、提高能源效率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增长的必然选择,是产业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保护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在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后,能源基础能否支撑中国经济到2020年比2000年再翻两番的发展目标亦成为一个十分引人关注的问题。而后,十六届三中全会又及时提出了“五个统筹”的科学发展观,即必须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这就进一步把能源和环境问题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1.1选题的意义和背景能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影响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因素。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诸多方面,如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等,能源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近年来,我国的能源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一方面能源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我国作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一个能源生产、消费大国。2004年,我国的一次性能源生产总量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居世界第三位,占世界的能源生产总量的11%;一次性能源消费总量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但是我国是全球人均能源保有量最低的国家之一,人均消费消费量仅为世界水平的一半,作为能源主要形式的电力,我国的人均用电量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2,能源资源短缺对经济的发展的制约作用越来越大,但是目前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仅为33%左右,比发达国家低约10个百分点,而产值能耗却是最高的国家之一。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速度加快,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一次性能源的需求将进一步扩大,能源供需矛盾将更趋于尖锐。另一方面,能源的生产和使用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又以煤炭为主,2005年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量的68.9%,发展经济与环境污染的矛盾比较突出。不断增长的能源消耗和对化石燃料的过分依赖,导致了温室气体的迅速增加。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由于大量消耗能源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和健康问题也日益突出。这就是当前能源产业发展过程中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能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差,能源强度高,能源造成的环境污染严重。特别是最近的几年里能源强度不降反升,从2001年到2004年,全国能源消费年均增长率为10.1%,能源消费量的增长速度超过了GDP的增长速度。单位GDP耗能的上升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我国政府也提出了在“十一五”期间确立了能源强度降低20%的约束性目标。因此,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降低能源强度,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强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正确处理好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问题已是当务之急。展望21世纪,中国能源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挑战。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化,我国社会经济形势已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面对这一新的形势,对能源强度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进行分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2文献综述在上个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爆发以后,能源的稀缺性日益凸现了出来,推动了能源经济学的发展,能源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也得到了很大的扩展,在国际上,能源经济学得到了广泛的研究。近年来,在国内,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以及能源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国内能源经济的研究领域有了新的发展,经济增长、能源消费、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成了经济学界的热门话题。(1)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关系2000年万红飞等通过节能率建立起能源与经济之间的数量关系.从而对能源与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利用上述关系对我国未来能源需求进行了预测。他提出若国内生产总值1995年~2010年按年均增长7%,2010年~2020年按年均增长5.5%,2020年~2050年按年均增长4%,节能率按4.33%、3%、2%,则能源消费年均增长率只要分别达到2.37%、2.34%、1.92%,即可满足国民经济增长的需要。2002年史丹分析了我国能源需求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她认为能源需求和经济增长之间的规律性变化是在长期的趋势中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发展趋势,并不是完全绝对的是数量关系。从短期来看,能源弹性系数变化并没有规律。改革开放后,在能源弹性系数较小的情况下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是对外开放、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工业内部结构调整促进了能源效率的改进。2006年胡萌总结了工业化国家经济增长和能源需求关系的一般规律,在分析我国工业化以来经济增长和能源需求关系与之相比的共同性和特殊性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能源强度的变动要依次经历“倒U”曲线、“U”曲线和再次“倒U”曲线三个阶段的假设,并进行了经济计量检验。(2)能源强度变化及其原因2004年韩智勇等将,将能源强度变化分解为结构份额和效率份额,提出了结构份额和效率份额的计算方法,对我国能源强度变化中的结构份额和效率份额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构表明:1998-2000年间,我国能源强度下降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各产业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其中工业能源强度下降是总体能源强度下降的主要原因。2006年吴巧生等基于我国1980)2004年的经济与能源统计数据,对比分析现有能源消耗强度完全分解模型的求解方法,开展六部门结构变化及其能源消耗强度变化对我国能源消耗强度下降的影响方向及影响份额研究表明:用简单平均微分PDM2方法分解计算的结果误差是相当小的,效果满意;中国能源消耗强度下降主要是各部门能源使用效率提高的结果,其中,工业部门的技术改进是影响能源消耗强度的主导因素。2006年何建坤等定量分析了近几年产业结构变化对能源强度提高的影响,认为近几年能源强度的上升主要是由于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比重在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中迅速增加的变化过程中所引起能源消费增长阶越式变化所致,并与日本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的能源强度的变化趋势进行了比较分析。这种急剧的结构性变化会导致一定时期较高的重化工业比例,但在其稳定后相应能源强度也不会再持续上升.其后随同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产业技术升级以及节能和能源利用效率提高,的能源消费强度仍会继续像前20年一样呈现持续稳定下降的趋势,只要政策得力这种过渡的时间不会持续太久‘’十一五’‘末期能源强度比“十五“末期下降20%左右的目标是可能实现的。(3)能源消费与价格的关系2006年杭雷鸣等运用1985~2003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我国制造业、能源价格和能源强度之间的关系作了实证研究。计量检验的结果表明,能源相对价格的上升对于降低总能源强度、石油强度、电力强度和煤炭强度具有积极的贡献。并提出提高能源价格是改善能源效率的一个有效政策工具。(4)能源消费与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的关系2005年黄英娜等应用一个可计算一般均衡(CGE)模型对中国若干工业行业按照差别税率对所投入的煤炭和油气产品征收从价能源环境税的情况进行了量化模拟,预测了该项政策在中国实施的可行性;并在量化模拟和分析之后得出如下结论:即征收能源环境税有助于促进工业部门,尤其是能源密集型行业,节能、降耗、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和削减SO2和CO2污染排放。2005年郑博福等对1980年以来我国能源消费状况进行描述并分析了相应的环境问题,对我国未来能源消费状况及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设置了3种情景进行预测和分析,得出我国今后因能源消费的SO2、CO2和烟尘等排放量依然很高,但不同情景的预测结果有较大区别,并提出通过提高能源效率以及加强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来解决能源消费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2006年曾波等将灰色关联分析引入到我国的能源消费和环境质量关系的研究中,利用近十年来的统计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发现总体上我国的主要能源品种的能源消费量与环境质量指标的关联数值都相当大,关联程度都很高,这些能源的消费对环境质量的影响都是非常显著的,并提出改善环境质量的能源发展策略。第二章、能源消费、经济增长的描述性分析2.1我国能源消费变化一、能源消费的总量变化图一我国历年能源消费量05000010000015000020000025000019531957196119651969197319771981198519891993199720012005年份能源消费量能源消费量建国以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的能源消费量也随着有了很大的提升,从1953年的5411万吨标准煤到2005年的223319万吨标准煤,52年的时间增加了40倍,年均增长量为年均增长率为7.4%。(见图一)从这图一中我们可以发现有三个时期能源我国的能源消费总量较为异常:一个是1957年至1960年,另一个是1996年至1998年以及2003年至今。1957年至1960年这段时期的能源的消费量增加较为迅速,从9644万吨上升到30118万吨,年均增长率为46%。当时中国处于“大跃进”时期,把“钢”作为工业化的标准,实行“以钢为纲”政策,掀起了全民大炼钢的运动,消耗了大量的能源。1996年至1998年这段时期能源消费出现负增长的情况,从138948万吨下降到133831万吨,这一时期中国成功实现“软着陆”,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对能源需求的压力减轻,另一方面中国政府加强了对能源生产的管理,对生产企业进行资产重组和设备更新,从以往单纯的追求产量为目标的发展模式逐步向更合理的产业发展模式靠近。特别是对煤炭生产企业,关闭了许多污染大、成本高且开采野蛮的小煤矿,能源产量也随之减少。2003年至今这一时期,我国的能源消费量有了较大增长,从174990万吨上升到223319万吨,其原因可能是这一时期我国的重工业发展十分迅速,而重工业又是高耗能产业,从而增大了对能源的需求,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家用电器、家用轿车进入千家万户,居民生活对能源的消费量也在加大。二、能源结构的变化图二我国能源结构比例0%20%40%60%80%100%19531958196319681973197819831988199319982003百分比煤炭比例石油(包括天然气)比例核电、水电比例1、一次性能源以煤为主,但比例不断下降。中国是世界第一大产煤国,也是煤炭消费的大国。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总消费量比例一直很大,(见图二)即使是煤炭所占比例最低的2002年其比例也达到了66.3%,超过了能源消费总量的半数。而世界其他国家大部分都是以石油为主要能源,只有少数几个国家以煤为主。当然,我们也可以看到其在总消费比例中呈现缓慢的下降趋势,在工业化初期的1953年至1960年这一比例都在90%以上,可以说几乎所有一次性能源都来自煤炭。从1962年至1970这一比例降低了80%~90%,从1971年至1997年这一比例降到了70%~80%,1998年以后这一比例则降低到70%以下。煤炭消费比例的下降究其原因,与其高污染、搞运输成本及低投入产出比等特性密不可分,加之保护生态环境意识的提高及相关政策的实施等2、石油供不应求的矛盾比较突出。在1960年以前,中国的石油消费量很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不超过5%,随着大庆等大油田的发现和开采其比重迅速上升,到了1973年达到23.66%(包括天然气)此后中国的石油消费比例一直都在20%以上。从石油消费的绝对量来看1978年的消费量是万吨到了2005年为32535.4万吨年均增长率为%与煤炭相比其运输方便、污染小、能源利用率高,加上我国运输事业发展及民用汽车拥有量的提高,石油消费量的提高将是不可避免的。特别是自从1993年以来,中国就变成石油净进
本文标题:中国能源强度的变化及影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89792 .html